评分及书评

4.6
15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错、不改错。固定型思维的人,面对自身的过错只会垂头丧气,于是日渐颓废,在悲观失望中,蹉跎了岁月。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善于反省自身的错误,然后进行改正,在一次次反省和改正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往往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一个人如果总是习惯从外界找原因,那么,就只会使自己止步不前;只有学会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通过改变自己,实现既定的目标。思维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是否有快速成长的能力,归根结底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只有拥有成长型思维,才能拓展自己的才能, 发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并最终收获无憾的人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不考名校并没有那么重要,成为唯一的自己才重要

      2023 年的高考早已结束,7 月份进入填志愿阶段。有的学生考的很好,可以进入 985、211 重点大学;有的学生考的不好,只能进入普通本科、甚至是大专院校学习。对此我想说的是,人生接下来的考试还有很多,我们大可不必因高考暂时的好成绩而沾沾自喜;因高考的差成绩而郁郁寡欢。其实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大学生毕业院校的不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这更多的取决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梦想、坚韧、能力、机遇等)。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10-20 年之后差距会如此明显(排除运气和拼爹)?我在《大学生的分化之路》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其实差距早在我们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很多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压根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对自己想有什么预期…… 充其量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甚至是一个没有灵魂、理想的考试机器。有些人考上名校只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让父母更有面子等。还有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名校可以找到好工作,那就考一个咯…… 那些考上名校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分化已经开始,可以简单的分成四种类型:自我驱动者、机会主义者、价值顺从者、迷茫无从者。我想这就是差距的原因所在。自我驱动者:目标掌控模式 + 高价值(梦想的奋斗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目标掌控模式 + 低价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价值顺从者:直觉依赖模式 + 高价值(顺从的平庸主义者)迷茫无从者:直觉依赖模式 + 低价值(迷茫的行乐主义者)你是梦想的奋斗主义者,还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顺从的平庸主义者,还是迷茫的行乐主义者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考为各大学选拔了 "成绩差不多的学生"。金榜题名之后,学子们将进入这个叫做大学的,更复杂的游戏。原来的 "差不多",在游戏结束时却分化出巨大差别。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正是高考无法考察的 "文化差异"。这场游戏中有人有攻略,有人开外挂,有人连这是个什么游戏都概念模糊。然后,每个学生终将进入社会,进入 "真实世界"。这里玩法更复杂,路径更多元,各显神通、全面竞争。文化的差异也将继续影响每个人剧情的展开。—— 让人觉得最感叹的其实并不是这些。"优势家庭"、"劣势家庭" 各有各的禀赋,要面对现实。—— 而是在当下,很多看上去属于作者所谓 "优势家庭" 的父母,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仍用 "劣势家庭" 的思路去教育子女。这些父母有不少本身来自 "劣势家庭",没能反思当年的痛苦。也有一些来自 "优势家庭",被自己的父母善待过,却无法同样善待自己的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可以部分解释寒门难出贵子

          文中太多的内容都让我产生共鸣了。目标掌控者和依赖直觉者,但是进入了相同平台的学校,有了相同的机会,但后者因为来自二三线或者农村家庭或者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从进校的那一刻起,他们感到了割裂,在新大陆突然没有地图,家里也给不了指导。在彷徨和徘徊,没有目标的几年里,来自一线或者家里教育资源深厚的孩子,已经做好了规划。而他们半推半就地找了工作或者继续晋升,依然在探索自己的目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并无新意

            我自己是个农村子弟,2013 年 9 月份上的大学,今年 2024 年,从上大学到现在工作已过十年。看郑写的这本书,因为有具体数据,有具体的人,不是空发理论和感想,值得快速刷一遍,但看不出更深度的思考和观点,比较可惜。其实要讨论不同出身对人的影响,不同家境对学生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大学后不同出路的影响,不能只看中国近 40 年。因为中国近 40 年可能是人类现有历史上发展机遇最多,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作者如果可以追溯中国古代隋唐开科举制先河,到清代废除科举。新中国后的高考历史,十年文革废高考,再从 1978 年重开高考制度,直到当下,并放在世界历史下的宏观角度来看,探究各国人才选拔制度,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 “大学生” 金榜题名后的出路,会更有意义。说完书评,再讲讲自己对 “金榜题名后的出路” 的看法:1、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是真理,再怎么强调和重视都不过分。人之所以有阶级之分,视野格局有差异,出身有富有贫。本质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知识水平的高低造成。而教育平权是在逐步缓慢进步的,中国隋唐虽然开科举制度先河,但那时的科举大多是为门阀家族准备的,普通人很少机会能靠教育改变命运。唐灭后,大部分豪族群体都被干掉了,宋朝从此进入平民社会,普通人才有更多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参加科举,金榜题名。但就算这样,大部分有机会参加科举的人,也是地主富农或者中农,普通农民很少有机会,这样的情况直到清灭。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部分中国人才有了经受教育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社会会逐步平等,大家生活会越来越好。未来可期,虽然困难仍在,比如今后考上 985,211,可能存在新的不平等:各人智商天生有差异,有人天生会考试。但只要有心奋斗,持续学习,相信寒门子弟会有更多机会和未来。2、当下的寒门子弟上大学后出路在哪里呢?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的看法是:寒门子弟上大学后,一定首要抓紧时间,学习谋生本领,技术本领,二要多读经典书籍,读历史,读经济,知识给人以力量。有技傍身,头脑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如果不考虑读研究生,读博士,大一开始就要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象中 / 眼中的 “同学”,能有好的社交表现,明确的目标感,多姿多彩的生活,那更多是先天条件带来的,并不值得羡慕!依靠自己的努力,走着走着,遇到好的机遇,完成人生任务,丰富人生体验,也值得赞颂千篇!寒门子弟,年轻时窘迫些,不要紧,毕竟老话讲: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人只要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持续学习,长此以往,相信肯定可以遇见更好的未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学开学第一讲的一份厚礼

              在马上面临开学之际,尤其是面授大一新生,整个暑假我都想该给新生讲讲什么话题?我到底想告诉他们什么?我的想法他们认同吗?结结实实的对他们有用吗?为什么有的躺平,有的摆烂,但有的一直在奔跑,待到毕业之时,残酷的就业环境的确也将他们冰冷的分层。得到电子书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每天随意闲逛,指不定你就发现你当下急需的一本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但样本数太少,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

                  ​ 这本书是在作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后编辑出版的。主要以对中国两所精英大学(北方的清华大学和南方的复旦大学)的部分学生访谈为底色,加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理论支撑,形成自己用来剖析大学生分化成因的理论 ——“目标掌控模式” 和 “直觉依赖模式”。​ 应该说作者在书中呈现出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的现状以及思想。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根本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还是拿高中的那套经验来应付,可是此时发现这个经验已经不灵光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迷茫甚至抑郁。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这些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包括正在读高中的准大学生们,大学是个什么样,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应提前做好哪些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以便更高地适应大学生活,从而让自己在大学毕业时能有更满意的选择。​ 作者虽然反反复复强调 “目标掌控模式” 和 “直觉依赖模式” 两者没有孰高孰低谁好谁坏,它们各有长处,但是,作者每次的点评都更偏向于 “目标掌控模式”,在她看来,这个模式下的大学生更有优势,无论是继续学业深造还是求职就业。​ 可是,我把她的这本书读完,却略显失望。作为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且是被导师推崇的论文,仅仅是根据访谈的 60 + 学生的资料,就能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结论?这方面我不是内行,不太懂社会学的论文是怎样的模式,但是我读国外一些关于社会学、心理学的著作时,他们通常都会提供上万甚至上百万人的研究数据。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没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更像是个案分析,因此主观意图在这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造成很多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感到陌生和迷茫的原因是大学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的代价交由学生个人来承担。作为社会学的硕士,不应该在了解了学生实情后大声疾呼吗?呼吁大学教育的从业者们尽快改变现状,告诉大学新生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做哪些准备,可能的出路是什么,可以作哪些选择…… 而不是在本书末尾不痛不痒地提上一两笔。        ​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有人入学就携带了迷宫地图,而有些人就不清楚有这张地图。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四年之后的区别可想而知,不知道学什么就意味着不知道怎么度过这四年大学生活。知道学什么就意味着为某件事做了四年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读“题名”之后

                      作者本身来自弱势家庭,用 “黑夜中的黑眼睛去寻找光明” 的初心与执着去探访不同家庭背景对孩子大学之路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看似相同的大学起点,实则是迈着不同的脚步到达的。用脚步的姿势与惯性的已知触达未来目的地的未知,路径的选择就成了最大的变量。已知可变吗?未知可知吗?路径可控吗?答案越肯定越能接近理想的人生。而肯定的答案是在 N 次的内外探索中逐渐清晰的。优渥家境中的孩子比寒门子弟多的,当然包含了探索机会与实践。寒门子弟的优势何在呢,显然至少有执着在。执着的动因是什么,是否可以拉长拉满,足够支撑 Ta 打开眼界,厰开怀抱,融塑新的自己?这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支持。那么,这是不是也为我们大学之前的教育(学校、家庭)提供了借鉴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各种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甚至科学教育),暗含地以一整套有教养阶级传递的知识、本领、表达模式为前提。…… 它导致了这种特权者游戏面前根本性的不平等。然而,每个人都得参加这一游戏,因为它以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 当人们反复批评传统教育的内容失落了其真实性,他们忘了加上一句,不同阶层的大学生所体验到的不真实感十分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恨为什么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视角、案例和解释很有意思,研究过程还是更期待大样本下的量化结论。另,在选择出路之后,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与职场,所谓的意义感又如何解释职业发展呢。很期待类似的话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题材非常好,但是可能受限于这是一个硕士论文的原因,文字非常晦涩,其实结论也挺简单,就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适应高等学府的能力更强一些,更加具有自主目标意识,在他们的父辈的帮助下。所以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只是个开始,绩点重要,早点设定自己的就业深造目标,并为之努力,则更为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一个毕业多年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被书中描述的来自优势阶层的学生的早熟早慧所震撼,惊叹其对自身价值追求的深入思索和对社会规则的熟练掌握。这本书值得大学生读,少走弯路。也值得职场人士读,不要随波逐流的工作和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下的现状是怎么来的?

                                  从前,有个懵懂的小孩亦步亦趋、艰难的走来,他感受迷茫又孤独像一个未开化、未出世的小沙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遗世而独立这本书就像月光宝盒穿越时空,依当下的眼光看见曾经的自己同时,也像一面镜子,照见曾经的同路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论孩子什么学龄,家长都应该看看

                                    很好的大学生活使用手册。高考不是终点,更不是上岸,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家长可以站在以终为始的角度,引导孩子不断思考和学习如何规划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想要渡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倒推,需要渡过一个怎样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生活。从小开始培养和积累必要的能力、习惯、性格、知识与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学真正的出路

                                      现在关于 “寒门难处贵子” 的说法越来越多,关于文凭贬值的说法也越来越多。都说现在教育的价值越来越低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问一句: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本帮我确认问题和解答问题的书!它改变了对教育的很多认知!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一定要考大学?大学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改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 “目标” 掌控型和 “直觉依赖型”,告诉我们大学对孩子真正的影响,就是启迪孩子,让孩子能够真正的找到前进的目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有理论,有案例,解释了 “目标指导型” 和 “直觉依赖性” 两大类人群。根据书中描述,明显优势型学生和明显劣势型学生尽管进入同一所精英大学,其所在的差距是无比巨大的,不光包括眼界,还包括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探索。本书解答了我一直责怪自己的疑问,不善于求助他人,遇事自己解决。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是 “直觉依赖型” 人群常犯的误区,由先前经历塑造。不必太苛责自己。书中给了三个建议,给了多个案例,方便反思和改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值得我的五分

                                          这本书探讨到的问题,几乎就是我在大学里一直思考的问题。很高兴作者能把它写出来,我觉得这个主题值得五分。(可能有点打分有点自我了,但还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个问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