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大礼议》。由于存在着统治者必须遵守的公共礼仪规范和传统观念,礼仪对统治权力必须施加一定的制约。“大礼议” 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武宗绝嗣而引起的皇位传承难题经由首辅杨廷和等变通《皇明祖训》“兄终弟及” 的皇位继承原则,迎立藩王朱厚熜即位,是为嘉靖皇帝。从帝统的延续性来说,正德、嘉靖之间实际上存在断裂,这是自建文、永乐之后的第二次断裂。即位之后,嘉靖帝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断裂之后重塑皇权。他是如何重塑的呢?议礼、礼制改革是其重要手段。礼仪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礼仪具有很强的 “建构性”,通过象征表达服务于政治,有助于建立政治组织,产生政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形塑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认知。同时,礼仪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对于统治权力具有规范力量,正如日本学者妹尾达彦所说,由于存在着统治者必须遵守的公共礼仪规范和传统观念,礼仪对统治权力必须施加一定的制约。因此,嘉靖帝根据自己的权力诉求革新礼制,而原有政治势力基于传统或自身立场难以认同嘉靖帝的礼制革新,双方之间的争论不可避免,“大礼议” 由此而起,旷日持久,成为嘉靖时期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以往学者所谓的 “大礼议”,通常指嘉靖初期为兴献王争皇、争帝、争考,涉及 “继嗣” 与 “继统”、礼义与人情等问题,其时间界限或到嘉靖三年九月兴献王尊称议定,或至嘉靖七年《明伦大典》修成,对 “大礼议” 做出全面总结。嘉靖九年陆续展开的礼制改革,则归属于另一个问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嘉靖帝利用宗庙、郊祀等礼仪改革达致兴献帝的 “称宗祔庙”。而《大礼议》一反常规,另辟蹊径,把前后两个阶段相关联,提出新的定义。这样的新定义有其内在逻辑,在尤淑君看来,“大礼议” 实际上就是 “献皇帝正名化” 运动,嘉靖帝由正其父兴献帝之名而得以正自己的皇权之名。“名分礼秩” 核心理念在前、后阶段是一以贯之的,后一个阶段继续完成前一个阶段未竟的任务,具有本不可分的整体性。通贯的视角犹如长焦距的审视,呈现了二十余年议礼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以及伴随议礼而产生的人事沉浮、政局畸变,嘉靖朝历史具有了更加明朗、深邃的景观。嘉靖帝在这二十余年里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如果说初期的 “大礼议” 是 “以情服人”,辅之以强权武力来实现目的,那么后期的嘉靖帝更注重 “以礼(理)服人”,所有礼制改革都是为实现 “称宗祔庙” 做铺垫,有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深思熟虑。长达二十四年的 “大礼议”,通过兴献帝 “称宗祔庙”,终能撇开旧的宗统,建立新宗统,达成皇权重塑的目的,建构嘉靖政权的正当性基础,明朝帝系从孝宗一脉转移到兴献帝一脉,下启嘉靖之帝系,实现了天命的转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孝字,从古至今都悬在每个中国人头顶,很多时候心里是否真的亲近并不重要,完成孝的动作很重要。当嘉靖捡漏成了皇帝,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崇自己已经死去的父亲,让他以王爷之事实享受皇帝的待遇,这当然可以看作是嘉靖的孝和人之常情。但嘉靖作为一个皇帝,极力为自己父亲争取名分和待遇,我想也是他作为一个帝王对实现自己个人意志的试探,在这方面他大概算是成功了。面对着朝堂上前仆后继的反对,他一步步反击,最后还是给他爸带上了皇帝的称呼,可这对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历史依然记录着那个已经逝去的人,只是个王爷。嘉靖所有的努力,都改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许那也不是他真正关心的。他真正想要的是一群可以贯彻自己意志的臣子和朝堂,而关于名分的漫长礼仪之争只是他实现目的的手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详略得当,全面周到。本书对大礼议事件的时间线进行了拓展,由嘉靖三年推至二十四年。对期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无论是左顺门事件,还是立世室事件,再到最后真正称宗附庙。揭示嘉靖亦欲以议礼,而达到皇权私有化,一人独裁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对明朝的内阁制度,言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因皇权私有化,而产生变异,彻底沦为皇权的抓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权独揽的嘉靖皇帝

          《大明王朝 1566》的热播让很多人知道了嘉靖皇帝的存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单就不上班这件事来说,他可以说是《万历十五年》里主人公万历皇帝的老师。《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里作者尤淑君通过聚焦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嘉靖皇帝是如何摆弄权力的。再次期间皇权本身以及与相权的诸多斗争,更是让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1. 天子无私不少人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知道了邬思道在雍正登基前的一句名言 “天子无私事”,其实这句话出现在《史记・・孝文本纪》里。原文如下:“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当汉文帝刘恒以代王身份入驻长安之时,在风云变幻中臣下的建议和做法确实有利于他稳固根基。本书中的嘉靖皇帝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更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法度与人心》中赵冬梅老师说皇位属于皇帝,但同样的皇帝也属于皇位。以此视角来看,本书所展现的可以说是具体的皇权和抽象皇权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当时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和众人眼中的皇帝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理想的皇帝以天下为公,全无私事。可现实中的皇帝高高在上,手握不被限制的权力哪可能没有私心。实际上很多人都是私欲膨胀,因私废公,本书中的嘉靖皇帝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罢了。许多皇帝可能没有阅读过《独裁者手册》一类的政治学读物,却在现实政治中无师自通,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初入京城崭露头角的嘉靖皇帝无疑就是其中的一员。2. 嘉靖皇帝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嘉靖皇帝朱厚熜无疑是明朝皇帝中最为幸运的一个。可是天上掉下这么大的一个馅饼,他是否能接住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从小体弱多病的他以藩王之子多了一些对于人性和权力的了解,有些时候更多是通过礼仪上的细节进行展现。本书中则更多通过这个视角让我们看清楚这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初登皇位,年方十六的他有着同龄人未有的成熟。你可以说是早年间的经历,也可以说是聪慧的天资,亦可以是有母亲和谋士的相助。总而言之,面对满朝文武给出的安排他有着自己的心思。得位幸运,也面临着一个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本来不过是明朝诸多藩王里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却未曾想到机缘巧合之下要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涉世未深、根基未稳,却不甘心被他人摆布。本书重点关注的大礼仪可以说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通过礼仪上的看似细节的斗争,其实各方不光争夺着权力,更是牵扯到诸多的现实利益,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3. 大礼之议管谁叫爸,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可世间再简单的事情一旦沾上近乎无限的皇权就变得不简单,自然也就不会只是遵循常理行事那么简单。从表面上来说,这是嘉靖皇帝自身合法性的来源。天子,作为上应天理、下应民意的存在,自然是有着一套相应的制度,可以向世人昭示其皇权的唯一性以及合法性。有趣的是面对现实世界的意外情况,这套机制也不是总是能顺利运行。出现漏洞之后,当时的首辅杨廷和等人看似机智的做法,既可以说及时填补了漏洞,又考虑到了各方的情况。可惜的是这看似妥善的安排,新上位的嘉靖皇帝却压根不买账。由此出现的 “濮议派” 可以说是让嘉靖皇帝通过换父亲的方式确保皇位的合法性,可这明显会和常理相冲突。尽管有了一定的合理安排,嘉靖皇帝却有自己的坚持。在大臣张璁、桂萼等 “人情派” 的声援下,他开始了漫长但坚定的反抗。用自己的方式在权力游戏里逐渐占据上风,并且大权独揽。4. 权力斗争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没有必要对于其中的礼仪细节有太多的了解,但应该清楚这些争议的背后往往是现实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冠名堂皇的话里暗藏着各自的小心思。作为嘉靖皇帝来说,维持自己原来的父子关系可以说是合理的想法,可在争斗的过程中却逐渐变得离谱。这一方面是政治斗争演化的偶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皇权逐渐膨胀的必然归宿。面对首辅杨廷和等当权派,张璁等充当了嘉靖皇帝的打手,可一旦选边站队之后也有其自己的打算。巩固自身地位是肯定,将政敌打倒在地并进行清算以防止其卷土重来更为必要。多番厮杀之后,在皇权的高压下,嘉靖皇帝那些看似再离谱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曾经难以实现的愿望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过去看似无法战胜的群臣越来越像是他手中可以随意摆弄的玩偶。在权力的游戏里越来越熟练的嘉靖皇帝,大权独揽。即便长期不上朝,也可以通过首辅严嵩等人对于朝政以及全天下有着极强的掌控,可以将个人意志进行更好贯彻。5.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嘉靖皇帝无疑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做区分。可即便是权力游戏里的胜利者,他的高高在上并不能保证全天下就是他说了算。或许可以说在本书的礼仪之争中他逐步实现了个人的计划,将曾经遭受反对的想法一步步实现。在此过程中主要依靠的就是强势的皇权以及朝廷上的帮凶。首辅之位以及围绕着它的各种势力无疑就是争斗漩涡的核心。从逼走杨廷和到提升张璁、夏言、严嵩,他的个人意志被很好贯彻。在他眼中,朝臣早已不再可敬,只不是手中的棋子罢了,一旦使用起来不顺手换一个便是。自以为聪明的嘉靖皇帝却忘了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棋子,摆弄别人的时间久了往往会遭受类似的命运。严嵩在他手下可以说是将欺上瞒下干得顺风顺水,而接班的徐阶更是反过来将他玩弄。皇权和相权的争斗宣告暂时胜利。可要是考虑到后来的《暮日耀光》里张居正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这中间却有着不少早年间嘉靖朝权力争斗的影子。6. 写在最后本书可以简单概括为在礼仪之争下的权力斗争。礼仪细节上的分歧是表象,背后各自的利益和权力争夺才是真的。看似无伤大雅的争论背后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明面上看是光明正大的讨论,背地里则是暗藏各自的小心思。或许可以说是在公共议题的进行中,彼此也在推进着各自的计划。每个人肚子里都有一把算盘,至于谁最终能胜出身处当时仍是未知之数。从事后的结果来说,嘉靖这一派胜出了,可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党争的愈演愈烈。不少人说,明朝亡于嘉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最初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知道了这段往事,在阅读了《哈佛中国史》《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以及《沉暮与新生》后有了更多的了解。《南明史》让大家意识到党争让明朝灭亡,可《从开国斗到亡国》却告诉我们不一样的答案。以我目前的认知来说,明朝的内斗和党争并不是特例,只是诸多王朝中表现更为明显的一个。与此同时,嘉靖朝不过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没有开了头,也最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帝国的灭亡往往是众多因素综合之后的结果,并不是某一种原因导致的。后见之明似乎让我们拥有一种慧眼,可身处历史迷雾中未必就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礼议

            明代嘉靖朝发生的 “大礼议” 事件,即兴献王朱祐杬(1476-1519)尊号之争。“大礼议” 的背景,缘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驾崩后,既无子嗣,又无同胞兄弟继承皇位,事先也未安排过继的嗣位人选,代表君统宗统合一的帝系自此断绝。考虑到与帝系伦序最近的兴献王朱祐杬已在正德十四年(1519)薨逝,昭圣皇太后张氏(?-1541,明孝宗之妻,明武宗之母,尊为昭圣慈寿皇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1459-1529)等人商议后,决定由兴献王世子朱厚熜(1507-1567)以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嗣子身份,入继大宗,即皇帝位,是为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却坚称自己以藩王身份直接继承皇位,拒绝承认自己是孝宗的嗣子,也不愿接受杨廷和等人的劝说,一再提高对亲生父亲朱祐杬的崇敬仪式,与内阁诸臣爆发激烈冲突。议礼双方皆牵引出 “天理” 是否重于 “人情” 及 “尊尊” 是否重于 “亲亲” 的讨论,其焦点在于嘉靖皇帝身份(identity)的判定。得到张璁(1475-1539)等人提出 “人情论” 的支持后,朱厚熜大受鼓舞,竟不顾礼部诸臣的反对,直接下诏称兴献王为 “皇考”,引发嘉靖三年的左顺门事件,许多抗议者被当场打死,或流放,或贬职,威慑朝堂,群臣缄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居于世室的神主,无论传多少代、世系多远,皆不行祧迁,即不把神主迁入供奉远祖神主的祧庙。也就是说,世室与宗庙相关,实为一体,入世室者就是入太庙,且为不迁之祖宗。对于嘉靖帝来说,他希望通过立世室而直接将兴献帝祔庙;但对于礼臣席书、张璁而言,此乃非礼之至,“生为帝统,死为庙统”,兴献帝从没有做过皇帝,是决不能入宗庙的。于是,礼臣们谋划为兴献帝建 “世庙”。按照 “礼以义起” 的精神,世庙是私亲庙,处于宗庙之外,无论是实质上还是空间视觉上都是有别于宗庙的。礼臣们劝说嘉靖帝,为兴献帝 “建世室” 不合礼仪不说,即使献皇帝得入太庙,仍须服从庙制,将与孝宗皇帝同祧迁,还不如让献皇帝自立别庙,反而长享后世子孙的奉祀。嘉靖帝心有不愿,但鉴于时情,最后采用 “建世庙” 方案。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大礼议” 中张璁等人并非没有原则、违反礼制地一味迎合,而有以礼相持、以礼相规的一面。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