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块东亚社会的预警石碑

    日本 20 多岁的年轻人中,七成女性、八成男性没有伴侣,近四成直言 “我不需要恋人”。若以为这只是 “找不到对象” 的无奈,便大错特错 —— 本书作者牛洼惠认为,年轻人是主动从恋爱赛场退场。补习班讲师翔太的剖白极具代表性:他有女友,却更依赖床友久美子,只因 “和她在一起能打鼾、说梦话,不用小心翼翼”。AA 制吃饭,互不干涉生活,这种 “便利店化关系” 正在成为日本年轻一代的新常态。为何现实恋爱遭人嫌弃?作者归因于超信息化社会的 “能量经济学”。她将虚拟恋爱比作 “打壁球”:独自发力,零风险获得即时快乐。现实恋爱则像 “打网球”,需持续能量输出维系互动。书中大学生拓哉的遭遇典型:女友在 LINE 上追问 “这件衣服怎么样?”,未及时回复便遭质问,他最终分手转投偶像帕露露的社交媒体 —— 因为 “给偶像留言千次,总有一次被回复,更有心动感”。更严峻的是经济基础的重压。泡沫经济崩坏后,“恋爱格差社会” 形成:非正规雇佣者占日本青年四成,收入不稳定让他们自觉 “不配谈恋爱”。一名派遣员工坦言:“约会要花钱,结婚要买房,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此外年轻人对恋爱的恐惧,还源于暴力与责任的阴影。作者对比了两种时代叙事:昭和经典《101 次求婚》中 “追爱 100 次” 的痴情,如今被视为跟踪狂模板;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等案件频发,2014 年日本警方全年处理 2.2 万起跟踪犯罪。法律学者指出:“‘爱’的越界行为被曝光,让年轻人视亲密关系为雷区。” 家庭则意外成为 “避风港”。书中揭示:74% 的草食系男子从小被父母告诫 “公司和国家不会保护你”,转而将安全感寄托于家庭。超七成 20 多岁单身白领认为 “父亲比男友更可靠”,甚至将父亲列为理想伴侣模板。这种 “超恋父母” 现象催生了母子共浴的奇观 ——2009 年某中学近半数初二男生仍与母亲共浴,因 “拒绝会让妈妈失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面对少子化危机,作者则捕捉到了日本最新流行的 “合作式婚姻”:周末婚、圈外婚、里山婚等形式兴起。例如一对选择 “分居婚” 的夫妻坦言:“工作日各自陪父母,周末见面,既保全亲情又降低摩擦”。作者呼吁社会接纳多元关系:“若将婚姻视为人生合资公司,性价比或许比爱情更重要”。不过这个观点我确实无法认同,这不就是乱搞?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谈恋爱的日本年轻人

      老龄化、少子化的日本社会,再撞上不谈恋爱的年轻人,此类现象想必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不谈恋爱既有迫于现实的无奈,也有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不谈恋爱的年轻人:便利店化的性与性价化的婚姻》聚焦日本年轻人,不谈恋爱的普遍现象背后是现实等多重因素结合的结果。在此之外,随着婚姻、恋爱和性的逐渐分离,现实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从而展现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性。1. 不谈恋爱在以往的日本社会,“恋爱、性和婚姻” 有着紧密的绑定,随着社会发生变化,这三者之间的联结也开始松动,从而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谈恋爱可以说只是其中之一。日本年轻人不谈恋爱,“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去谈恋爱了。” 相对于曾经的恋爱至上年代,不谈恋爱已经成为日本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本书距今已有一些年头,但相关情况还是比较贴近现实。尽管是否谈恋爱属于个人自由,但在作者看来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在对调查对象深入了解之后,作者将其所观察到的类似现象概括为 “恋爱革命”。“泡沫经济崩坏与长期萧条”、“恋爱不良债权的暴露与风险规避”、“超信息化社会与过度的社群导向” 和 “男女平等社会与男女不平等恋爱”,以及或许会有些意外的 “超恋父母现象与性的自助化、厌恶化” 可以说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五点原因。2013 年前调查的 “宽松世代” 所覆盖的年龄段跨度较大,1987 年 4 月至 2004 年 3 月出生。如今看来,这中间有晋升为中年的,也有刚迈向成年的,当然也有不少算是正当年的年轻人。借助本书的调查我们可以一窥全豹,但毕竟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2. 虚拟恋爱 “超信息化社会与过度的社群导向” 是书中年轻人选择不谈恋爱的一大原因,其主要在于虚拟恋爱对于现实恋爱的替代。换句话说,虚拟恋爱可以带来比现实恋爱更好的体验。尽管虚拟恋爱和现实恋爱有些时候一样,但终究只想是暂时填满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充实。可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有不间断的虚拟恋爱,也可以获得近似现实恋爱的体验,至少不再去想它。《爱的终结》里提到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性的放飞自我已经成为现实。观念的解封,现实条件的满足,如今年轻的男男女女们似乎可以借助虚拟世界来满足自己的恋爱和性需求,故而出现所谓的不谈恋爱是可以理解的。在现实恋爱中可能面临出轨的风险,而在虚拟恋爱中对方压根不会背叛自己。毕竟作为纸片人,从二次元世界到人工智能的加持,其可以为你量身定制最佳的虚拟伴侣。对于女性来说,提供情绪价值这一点可以算得上加分项。以前我们可能还需要讨论和虚拟世界里的人谈恋爱是不是合适,在书中的年轻人们看来压根不是一个问题。作为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恋爱谈不谈似乎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在此之外,还有更多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当心跳的感觉和恋爱的神秘感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消失后,不谈恋爱更容易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扎根生长。2.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社会与男女不平等恋爱”,算是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理想中男女平等似乎是被普遍认可的,可现实世界中男女之间出现不平等情况却比比皆是。女性觉得同龄男性不够成熟缺乏吸引力,选择年龄更大的对象,可谁知道这些年龄大的往往是老手,甚至是渣男。尽管不是说现实中每一个都面临类似的情况,但也算得上是较大概率发生的。还有一种更为现实的困境是,高喊着男女平等,可在花钱这一方面却常常是要男方去承担。经济上有实力的还好说,可面对现实的高压和苛求,大多数男性对此也是有苦难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日本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圣女和妓女的划分。对于妻子要求是圣女,至于其他发生性关系则归类于妓女。前者循规蹈矩冰清玉洁,后者则可以完全放飞自我轻松自在。随着传统观念的解封之后,不谈恋爱但有性伴侣成为一种隐秘但相对普遍的现象。似乎是行走在灰色地带,却逐渐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现实世界中的婚姻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性伴侣之间获得的快乐更为容易。不需要做出承诺,没有什么负担,也是其充满魅力的地方之一。3. 经济下行 “泡沫经济崩坏与长期萧条所导致的恋爱热情的削减及恋爱格差社会”,要是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身处经济下行的日本社会,不谈恋爱更像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年收入这个所谓的硬指标来看,很多日本的年轻人不仅不能达成以往预定俗称的,还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无缘。故而选择不谈恋爱的理性背后有着不少的辛酸和无奈。《就业冰河》里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不再局限于某些特殊年代的人,《朝不保夕的人》揭露了稳定工作已成为往事,曾经在《隐性社会规则》里少数人享有的终身雇佣制更成为一场梦。受此影响,年轻人不愿意在不确定事物上花费时间和金钱是可以理解。更为不幸的是恋爱本身可能就是其眼中不确定性最大的,因此选择不谈恋爱也变得理所当然。倘若未来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自身经济状况改变,那么这一条件带来的限制可能会自动消失。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作为日本普通人有多大概率可以等到呢?在此我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前景仍然不容乐观。4. 无法独立 “超恋父母现象与性的自助化、厌恶化” 这一原因确实让人感到意外,不过深入了解之后又发现有一定的合理性。无法独立的年轻人不愿踏入两人组建的小家,倒喜欢和父母长期待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轻松” 是投票最高的一个理由。或许还是因为现实生活太辛苦,压力太大的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至少是可以无拘无束做自己。因此选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很合情合理。“能够获得金钱补助” 以及 “想让妈妈开心”,同样获得不少的票数。这既有更加现实的考虑,也有子女之间的温情。不过对于那些不能容忍子女未婚未恋的恐怕就无福享受这些了。在某种角度上来说,长期和父母相处会让本就不太完善的性教育雪上加霜,有些人产生排斥甚至厌恶心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或许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细节会对最终结果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很考验原生家庭。或许可以说有此选项的出现,说明某些人在原生家庭里比较幸福,在不受太多负面影响的情况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5. 改变观念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其他的想法和现实带来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主要聚焦于日本,但作者也提及到中国的一些情况,加以对比,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我看来,日本社会想要面对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念发生改变。虽然说 “恋爱、性和婚姻” 曾经视为三位一体,如今早已发生解体,可人们仍然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且不说书中相对超前的同性婚姻,就单是摆脱以往婚恋观念的枷锁就很不容易。旧的世界早已崩塌,新的规则尚未建立。书中所列举的各种花样可以说是人们在现实中进行的探索,却仍未形成普遍共识。若是能解放观念的话,那么婚姻和恋爱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会大大提升。可要是一味束缚在以往的观念和形式下,那么失败率的攀升甚至毫无可能也一点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年轻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心去在现实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可从其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一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现实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否能成为大多数人可以考虑的选项仍困难重重。6. 写在最后人应该首先是自己,再考虑恋爱和婚姻。或许可以说恋爱就像婚姻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得去经历的。当为其中的美好所吸引进行尝试是最好的,可要是变成强加的就索然无味。尽管作者似乎是站在调查者的角度上,可其未见得就是客观中立的。依我看来,其多少有些默认恋爱和婚姻是正确的,甚至会隐隐觉得日本社会传统做法更高一等。人很容易默认自己出生之前的世界是最好的,至少会成为观念中坚定的锚。可惜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更不是生来就该如此的。将所谓的正确强加他人,即便是对的也不再正确。年轻人不谈恋爱,只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不应该视之为一种问题。更加不应该像催婚催育的各路人马一样横加干预。从全局来看,倘若这是一个问题,那么更加应该被重视的是造成问题的系列原因,而不是紧抓问题不放。不谈恋爱未必就是坏的,谈恋爱也一定就更好。破除了以往观念的束缚,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切,大概更容易寻找到让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只是相比于天翻地覆的现实,人们的脑海中有太多过于坚固的东西。现实发生的变化相对微小之时,照搬之前的却有一定成效。可当面对更多不确定之时,面对生活中的变数,观念还是应该跟上现实的步伐。刻舟求剑的做法不会奏效,更加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缺乏更深层次的剖析

        罗列数据和事实,但缺乏深入的剖析。女性视角居多,缺乏客观事实分析。不能抚慰人心,也无法解决客观问题。谨代表个人观点,轻喷勿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挤占

          然而,如今 20 多岁的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他们大多自孩提时代起便在手机与网络包围的环境下成长,拥有专用的电话分机更是不在话下。也有些年轻人甚至表示连无线传呼机都 “不记得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也难怪,1998 年日本首部儿童用手机(PHS)“哆啦 A 机” 问世(当时为 NTT 专属),同年 windows 98 也开始发售。他们自幼时起便能够随时通过电话或短信与喜欢的异性直接取得联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毫无疑问,与忐忑不安地盯着老式黑色电话机相比,这样自然更轻松便捷了。但与此相对,其便利性大概也削减了青春期特有的恋爱兴奋感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恋爱的时代性

            时代不同,恋爱也变了,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恋爱已不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必需品”,而是可有可无的 “嗜好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谈恋爱的年轻人》

              这本书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人类繁衍的重大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谈恋爱的年轻人》这是不是一个趋势呢?或者说这就是一种必然。男耕女织,相扶到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好像根基已经动摇。男女都需要出去打工,男女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尤其是女士,以前需要一个壮劳力,现在一切都可以自理,说句大话就是除了生孩子需要对方,也许这个也不需要。唉!好像是不需要了。再说压力,经济困境、生活压力、前途问题,对于现在的男女哪里还有 “闲情雅致”,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所以,现在社会上有种呼声,要求大学生务必谈一场恋爱,或许这才是纯粹的爱。书中讲的被骗、造人跟踪、暴力虐待,害怕因素蔓延,所以还是选择不谈恋爱。还有就是太多的刺激,哪里还需要恋爱这种起效慢,还费时费力还费钱的东西。当然还有很多,也许只要找总能找到一些,不过如果没有什么硬性限制,还是跳进大海,原来也是海阔天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浪费时间

                  如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