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6 世纪的马丁・路德跟 19 世纪的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都认为人类跟动物的差别在于,只有人类才实行私有财产制度。托马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人类这么着迷于跟动物的区别,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借此鼓吹某种理想的人类形象。对于托马斯的这个说法,我想到了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证据:据说自然界中会面对面性交的灵长类动物只有人类和巴诺布猿(bonobo,倭黑猩猩),好玩的是,以前的西方人虽然没有听说过巴诺布猿,却从来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强调,人类的特色是能够面对面做爱,原因很容易想象 —— 这个特色停留在肉体的层次,并不能替人类建立崇高伟大的形象。人类中心主义举出了动物没有理性、没有语言能力、没有自我意识等事实,说明动物根本不具有道德能力,因此也不具有道德地位,道德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人类带给动物的伤害和痛苦。动物跟人类都能感知痛苦这一点,便是人类与动物平等的基础。无论一只狗跟一个人有多么大的差别,既然他们都能感知痛苦,他们的痛苦便应该获得平等的关注。辛格的动物伦理学,就是要发挥这个观点。感知痛苦,就有利益可言;有利益可言,就有道德地位。—— 这是辛格动物伦理学的第一个核心主张。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主张再简化一点:任何生命,只要能够感知痛苦,就应该受到道德的关注跟保护。辛格的这两个主张 —— 第一,一个生命若是能够感知痛苦,就有资格受到道德的关注;第二,这个生命的痛苦,需要获得平等的考量。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科学家就提出了 “三个 R” 的原则:第一是 “Replace”,设法用其他的研究方法 “取代” 动物实验;第二是 “Reduce”,使用的动物数目要尽量 “减少”;第三是 “Refine”,设法 “改善” 实验动物遭受的待遇,包括改善它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使用更为人道的实验手法。里根提出 “固有价值” 这个概念,认为许多个体生命自有他本身的价值,需要受到尊重,跟他身上的内在价值或者工具价值都没有关系。我们说过,这个观点符合 “人格不可侵犯” 这个基本的道德直觉。女性主义提醒我们,在人类的思考跟行动中,情感或者情绪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主义进一步指出,女性的道德成长路径跟男性的不同,女性的道德意识更偏重情感,会从情感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从而可以发展出一种关怀伦理。同情乃是一种价值判断,反映了你所抱持的价值观。这一点经常被忽视。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根本就是由情绪或者情感所决定的。但是辛格、里根以及纳斯鲍姆正好忽视了情绪的角色。如果你在跟人类来往的时候,知道自己应该发挥什么德性,为什么到了面对动物的时候,这些德性就突然消失了,剩下一副只可以形容为冷酷、贪婪的面貌?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你还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你的德性还是有条件的。进步往往是局部的,可能出现倒退,也会发生逆转,可是道德进步在人类历史上的整体趋势,似乎很难被完全否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利用资源考虑长远确保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动物作为有感知能力生物,权利福利应受重视。人类置于道德优越地位的观念已经过时。动物伦理动物生活质量,物种平等。反思自身行为和价值观,倡导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视角。动物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利用资源考虑长远确保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说动物伦理学是门小众哲学分支,但和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本书很好地呈现了学科框架,既介绍了主流观点,又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对有一点哲学基础的读者,轻松易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扩大眼界

          就像穿越回过去,看到前人,甚至是著名的人物的理论。有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也不必因为怕说错话,而选择不说话,说出你的想法。另一方面是,让我更加坚定,我当前对于狗狗的理解是 ok 的。我是领养的狗狗,也明白当时为什么看到狗狗想到了上学时的我。通过狗狗让我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不足和好的地方,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先意识到,最后改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