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不认同社会通行价值观的人,结局会怎样?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第一部是《呐喊》。谈《呐喊》的时候说过的,鲁迅即使在 “呐喊” 之时,也并非幼稚、激动而忘乎所以地高声叫喊,他对于在《新青年》做的事情是不十分肯定而有所犹豫的。现在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则直截了当以 “彷徨” 为名,倒也合情合理。


    《在酒楼上》、《孤独者》某种意义上可以放在一起看,探究的都是如果一个人过起了自己曾经反对乃至鄙视的生活会怎样。
    《在酒楼上》中,“我” 回到故乡近旁的 S 城,在酒楼二层遇到之前的故友纬甫。他已颇为颓唐,不复当年的激扬了,而且教起了 “子曰诗云” 的老一套,而不是那个主张破除迷信、倡导新学的他了。
    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清贫过,后来决意与世俗相俯仰,做了官,威风起来,因为他真正在意的人都已经被这世界逼迫得过不下去,死掉了;而既然自己在意的人都不在了,那么怎么活也就没关系了。“我已经恭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了――然而我胜利了。”
    如果社会通行的,是你不认同的,那么当你失败的时候 —— 你不再反对你曾经反对的 —— 也就是你可能胜利的时候了。因为你终于可以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力争上游了,“成功” 注定是要按照主流价值观去行动才可能获取的。我想每个人大概都会从这样的故事里得到共鸣,因为没有人在成长之中是完全认同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只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理由,回归主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回归主流。
    在探讨了在人生问题上随顺主流和反叛主流所可能有的走向和结果之后,在《伤逝》里,鲁迅将关注点聚集到恋爱这个特定的问题之上。如果要开始一段不被社会认可的感情,会遇到哪些实际的困难,这些困难又可能给感情双方带来怎样的麻烦,以及最终这些麻烦如何侵蚀掉感情本身,所有这些这篇小说都有细致的描写。
    如果你在爱情的问题上,在人生的问题上,像《伤逝》里的姑娘一样,主张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那么这本小说集也是属于你的,你很可以一看。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潮逐浪高

      《彷徨》这篇文集写于 1924、1925 年,五四运动落潮的时期,作者感到些许迷茫,在字里行间里表现极大的悲观。《祝福》写的是被封建礼教压迫思想的祥林嫂,性格上本就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同时又因为丧夫而一辈子活在阴影下,没有脱离家庭和社会习俗的束缚,面对干不完的活只是逆来顺受、甘之如饴,这里对人性阴暗的批判是尖锐的,笔锋藏在对祥林嫂软弱的,悲切的文字当中,在揭示民族性基础上揭示人性阴暗,祥林嫂那么能干,四婶却只想把她当成牛和马,这里的人自私而冷漠。下面的文章,着墨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以及麻烦、凄惨的一面。《长明灯》写的是农村地区的人不轻易出行,迷信黄历,害怕被上天惩罚,在村里的生活则不是很快乐,在细致的语言和情节中,展现了日常生活麻烦事多。《示众》的主要情节在于群众围观一个被巡警抓的人,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是一个吆喝包子的少年,首尾呼应形成闭环,似乎街头的混乱无序成为了背景声,这或许是作者对革命情绪低潮的暗示。《高老夫子》里面提到几处历史细节,“东晋偏安”“草木皆兵” 像是作者心理的自我投射,认为自己的事业和国家命运遭遇低谷,与之对比的是在 “石勒雄图” 高老夫子没能讲出。《孤独者》写的就直白一些,自己在教职岗位过得清贫,却也和身边人一样乐天知命,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还想继续战斗。虽然作者的战斗意志冷淡不少,但是对日常生活和人的细致观察,仍然是作者希望继续战斗,所保留的思想上的火种。值得深思的,是其中的曲笔和隐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彷徨没有终点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鲁迅,彷徨没有终点。所以先生才是极致的反抗者。他反抗的不只是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他在反抗的东西,他也在反抗革命、反抗文学、反抗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少年不懂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少年不懂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因为 9 月 11 号🐟的事情,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在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发声。得到听书这两天刚好解读了《彷徨 在酒楼上》,于是在这么冷寂且飘雨的周末,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重读了鲁迅先生的《彷徨》,这十一个故事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祝福,甚至直到今天我们遇到小伙伴反复强调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会用 “你今天是被祥林嫂附体了吗?” 来调侃 戏谑!​ 但是今天让我最意外的故事是《伤逝》,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从彼此欣赏的结合,到鸡零狗碎的生活,最终成为了天人永隔的遗憾!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下,从涓生扔狗、养不起家、跟子君提出分手的几大 “罪状”,肯定会被扣以 “渣男” 称号,可是让我震惊的是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提出即便是婚后女性也应该独立、无论是思想还是经济,这真的太超前了,而且这些建议,对于今天的女性依然有着善意的提醒!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搥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涓生告诉子君因为不爱而分手在那个时代对于子君是残忍,而对于今人不爱就明说,而不是通过冷暴力或者其他方式逼迫女方离开,其实反而是一种慈悲吧!​ 是啊,以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拽着一个人的衣角,最终一直前进的那个,终会因不堪负累而选择抽回衣角,让成为依附之人,突然变得惶惑不安甚或失去生命!明明因为爱而结合,却因为经济压力种种原因最终形同陌路的爱人们,在今天又有多少呢,用一句云淡风轻的 “爱过”,就能彼此释怀了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