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Dragon原来还有其他意思啊,哈哈
在中国的悠久文化中,龙的形象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象征意义丰富而深远。然而,龙的翻译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过去,龙常被直译为 “dragon”,但这种翻译方式并未能完全展现中国龙的神韵与内涵。近年来,“loong” 这一新译名逐渐浮出水面,似乎更能贴近中国龙的本质。这一译名改动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将龙引入西方世界的,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他首次将龙翻译为 “Dragon”。此后,这一译名被欧洲传教士沿用,但他们对龙的理解却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中国人视龙为天上的神物,而欧洲人则普遍持否定态度,甚至将龙与邪恶形象相联系。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人对中国龙的认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观点。一些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中国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与力量、权威、神秘和吉祥等特点相联系。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偏见,仍有一些西方人将中国龙与西方龙的邪恶形象混淆,甚至在漫画中将其描绘为恶龙形象,以此进行辱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美国漫画开始频繁使用龙作为中国的标识。当时,由于美国华工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美国工人就业压力增大,华工因此被污名化为不道德、肮脏的异教徒。在这些漫画中,中国龙往往被丑化、夸张,尽管身上组合了大量的 “中国元素”,如龙头上的辫子、龙身上的大清朝服、龙爪中的鸦片烟枪等,但这些形象总是与鸦片、瘟疫、肮脏、阴暗等负面概念联系在一起,令人心生厌恶。这些漫画中的中国龙形象,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污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东西方交流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有更准确、更公正的方式来展现中国龙的形象,让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感叹于这漫长的历史变迁,我们更应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让中国龙这一象征力量、权威和吉祥的神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较真过后得到的,必然是知识家中初中生属龙,于是他就在得到听书检索并听了所有关于 “龙” 的书,(刚看了下)这本书是 2022 年裴鹏程老师解读的。施爱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有些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能自然生长出 “中国龙” 的概念,“中国龙” 这个文化符号、以及 “中国” 这个词汇的现代含义,是近代时期在中外交流碰撞中一点点诞生的。在历史纬度上看,“龙的传人”,都很年轻。正如最近读到的《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一样,丝绸之路,绝对不是凭我们一国之力即可造就的。—— 由帝王龙向中国龙的转换,其实是龙的阶级属性向国族属性的转换。闻一多说:“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伏羲考》)这段话只用了寥寥一百余字,就完成了龙在 “民族象征 — 帝王象征 — 国家象征 — 每个中国人的象征” 四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令人不得不感叹其诗性语言的巨大魅力。可是,闻一多并未阐述这些转换的具体因由。现在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龙是在何时、由何人、如何生产出来的,龙又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这是整本书要解证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图腾,为什么是龙?龙从何而来、行至当下?中国龙和国外的龙有什么区别?世界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很复杂的有机体,对每一个 “习以为常的常识” 的追问,会警醒我们对 “何为文化知识” 的认知:未经省察的 “知识” 是经不起 “较真” 的。当然,较真过后得到的,必然是知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