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毒物的历史很长,毒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时候毒物与药物的区别仅仅在于剂量,但回顾历史,我们也发现总有人在设立和捍卫我们的道德标准,在利用技术追击暗处中的下毒者。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停下的竞赛。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剂量加时间,才是最恐怖的毒药

      在二十世纪之前的欧洲几百年间,活跃在上层社会之中的人们死亡率非常之高,尤其是那些关键位置的人,或者富豪,或者妻子,或者丈夫,并且很多人的死因都查不出来,因为从表面看上去没有办法判断,身体内部的病理检测又徒劳无功,就算推理和猜测出受益人或者是明显的凶手,也没有办法将之定罪,这段时期成为时代的一个巨大痛点。下毒杀人的盛行,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办法检测,当时的化学研究和药理分析算是刚刚起步,或者就算有了一定的进展,也无法检测出所有的毒药。对于选择下毒的人们来说,这种办法见效快,风险小,简直防不胜防。但是化学科学和药理科学以及医学的逐步发展,尤其是在验尸技术和病理分析的快速发展下,一些普遍性的毒药很快就能够分析和判断出来,并且经过科学实验进行测定,这对于侦破杀人案件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对于下毒者来说,当一种毒药能够被轻易检测出来之后,自然不敢轻易使用,而自然界品种万千,替代的毒药数不胜数,由此,下毒者和解毒者之间,以生命为赌注,数百年来,一直持续着从未停止的生存竞赛。本书通过病理学家查尔斯・诺里斯和化学家亚历山大・格特勒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时间线,通过氯仿、甲醇、氰化物、砷、汞、一氧化碳、镭、乙醇、二氧化碳、铊等十余种致命毒物的研究,在他们创立的毒理学实验室中让很多毒药现出了真身,同时也让下毒者现出了原形,至少在毒药这种致命的品种之下,让那些心存歹意的下毒者三思而后行,同时也令更多的潜在受害者得到了救赎。虽然,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毒理学亦是如此。从不被重视,到被动研究,毕竟生命的逝去带来的负反馈实在太大,不得已为之的研究,再加上社会弊病严重的官场作风,都阻碍了毒理学的相关研究。好在,时代前进的步伐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化学、医学、毒药、元素都在历史的驱动之下迅速的发展着,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长足的进步,那些之前神秘的毒药和险恶的下毒者,如今都变得无所遁形。毒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如今的结果和成就都离不开历史中那些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受益

        作者黛博拉・布鲁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奈特科学新闻项目负责人,曾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等著名媒体撰稿,1992 年她因一系列对灵长类动物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奖。在这本书中,黛博拉介绍了 11 种具有代表性的毒物和相关案件的侦破过程,同时回顾了毒理学这门现代科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诞生过程。你可以将这本书视为一本科普读物,从中你可以了解到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有毒化合物。同时你也可以将它视为一本历史读物,跟随作者回到 20 世纪初期的纽约,在毒理学刚刚诞生之际,看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与毒物作斗争的,并从中窥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副教授常秀丽在评价本书时所说:“毒理学的发展其实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从粗鲁到优雅,从迷信到科学,从取人性命到救死扶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书。

          本来呢,我是怀着好奇心理翻开这本书的,希望在书里面能够看到引人入胜的案件侦破过程。但是,这本书却是一部法医学、刑侦学的历史书。虽然是一本历史书,但是却不难读。作者黛博拉・布鲁姆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出色的叙述技巧,借助馆藏报纸上丰富记录,带领读者进入 20 世纪初的纽约,一个毒物横行、刑侦科学初露锋芒的时代。当时的纽约,毒物成为完美犯罪的工具,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下毒者往往能逍遥法外。然而,随着查尔斯・诺里斯和亚历山大・格特勒等人的出现,毒理学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警方破解了一系列悬案。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刑侦科学的历史书,也是一部科普作品。布鲁姆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以及它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像诺里斯、格特勒具有科学精神的第一代毒理学家的努力,估计我们还生活在周围充斥着各种毒物的环境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共济会之家的护理药房存放着一个女巫的毒药箱,负责保管的是个年轻的孤儿,她靠这个挣自己的生活费。箱子里有装满乙酸铅的瓶子,那些银色的晶体曾被用来治疗皮疹;有可待因、吗啡、鸦片粉之类的止痛药;有阿托品,提取自茄科植物,为减慢的心跳提速;有用于麻醉的香气扑鼻的氯仿;白色的砒霜粉末,是用来治疗从梅毒到牛皮癣的各种疾病的;还有用作能量补充药剂的马钱子碱,以及治传染病用的水银。唯一的问题是,哪一种最适合他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毒理学的诞生

              近二十年前,美剧除了《越狱》,最爱追的就是《犯罪现场》和《识骨寻踪》,看着看着开始猜测凶手和致死原因,很上瘾。很难想象 “毒” 也可以发展为一门学科。书中对于受害人死后解剖的描述极具画面感,也知道了尸检时如何下刀才能取出内脏化验且不影响后续下葬前的化妆。书中介绍了十种毒物,比如熟知的甲醇,用于假酒,致死率很高。算是主角验尸时经常会碰到的毒物。还有熟知的 “镭女孩” 事件,上世纪二十年代人们疯狂追捧的镭,可以将人的骨骼 “打” 成筛子。一氧化碳,让受害者窒息的毒物。原理就是抢占氧基血红蛋白中的氧键,将氧挤出血液,所在细胞之外,造成化学窒息。相似的氰化物,是快速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血红蛋白,负责将氧气运送至全身),是摧毁细胞能量机能,使细胞丧失呼吸能力,缺氧迅速死亡。致敬两位毒理学奠基人:验尸官诺里斯和化学家格特勒。据格特勒自述,离开办公室的那一天(75 岁),估计自己分析了超过 10 万具尸体。(让我想到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花费……)记得小时候三叔带我去首都医科大学参观,老式的楼宇,回声特别的走廊,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器官…… 还给我讲述尸体的来源,说什么大一学解剖的前提条件是晚上停尸房学生都要自己过一宿,为了拿好成绩都是夜里偷摸去练 “刀法”。害得我那时候经常做噩梦。这书可以作为之前《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的补充读物,那个特殊时期,再加上经济大萧条,假酒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喧宾夺主

                欧美的这类书籍有个很大毛病,内容像写小说一样,有太多的故事情节,诚然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主题可以更加生动,但他们显然写的太过了,过于喧宾夺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故事书,读起来啰嗦不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毒药有很漫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下毒。起初可能是一种意外和无知,但越往后,这当中就越充满了恶意。下毒者不像其他犯罪者,他们冷静、细致、无声无息,也因此他们更显可怕。正是这一事实催生了毒理学这门学科,简单讲这是一门与下毒者展开竞赛的学科。今天的这本《毒理学破案手册》,讲述的便是这场竞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