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繁花》为什么值得读?

    #希锐荐书🗓分享日期:2024.1.12📚书籍名称:《繁花》👤书籍作者:金宇澄📇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豆瓣评分:8.6 分👍推荐理由:01 最近《繁花》这部剧火了,虽然已完结,但很多观众表示意犹未尽,互联网上的讨论热度也居高不下。这部剧改编自金承宇的同名小说,围绕主人公阿宝展开,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个一切充满可能、机会的大时代,阿宝遇到贵人,抓住机会,几经周折,从底层杀出。在这个过程中,阿宝经历过成功失败、尔虞我诈、儿女情长…… 看似是一个以奋斗为主线的故事,实则也借由阿宝这个小人物,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情义与至真。《繁花》这部剧,如果单靠穷小子逆袭的 “英雄之旅” 故事套路,想必不可能这么火。也在于这部剧有著名导演王家卫、演员胡歌等一众大佬明星背书,加之拍摄手法更偏电影,让观众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体会到了别样的美感,故而成就了这样一部好剧,可以说是形式、内容、主题兼具了。02《繁花》这部剧的热播,也带火了改编的同名小说。这本小说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还入选了 “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电视剧是对小说里某些内容要素的截取和改变,有着浓厚的王家卫风格,而回到小说本身,我们才能更好体会原著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青春岁月;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 作家金宇澄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构造了两条时空线索。通过章节和叙述的交叉对比,呈现出不同年代下上海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03 从某种程度上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反应了金宇澄作为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个人独特理解,传递出他对过往的追忆与态度。读这部小说,除了可以结合电视剧,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外,如果你对小说创作感兴趣,也可以学习学习金宇澄的写作手法。他没有用很多直接的描述,而是以用语言对话为主的方式推进,不少还用到上海方言,这就显得挺有真实感、地域感,仿佛你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书中的人们喜怒哀乐,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上海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同时,金宇澄也给通过对话、短句为主的叙事方式,回忆的口吻,“犹抱琵琶半遮面”,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增加了小说故事延展的无限可能性,还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金句,值得反复玩味。以上,关于《繁花》这本书,我就先简单分享到这里。对于《繁花》这本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感悟?欢迎写下你的心得,分享交流,相互学习~读书以修身,行稳以致远。我是希锐,一直都在。共同成长,彼此照亮。欢迎加我好友(个人 vxmxr2920),链接交流。💡本书部分金句:01 我们不必再联系了,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我就写到这里,此信不必回了。02 阿婆讲故事,习惯轮番讲下去,讲得阿宝不知不觉,身体变轻,时间变慢。03 四个人说说讲讲,发一阵呆,也就坦然。月轮残淡,天越来越明,鸟鸣啁啁然,逐渐响亮,终于大作。半夜出发,无依无靠,四个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现在南依古园,古树,缄默坐眺,姑苏朦胧房舍,苏州美术馆几根罗马柱,渐次清晰起来,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流清水之上,有人来钓鱼,有人来锻炼。三两小贩,运来菜筐,浸于水中,湿淋淋拎起。大家游目四瞩,眼前忽然间,已经云灿霞铺。阿宝说,眼看沧浪亭,一点一点亮起来,此生难得。闵希锐得到 ID:心定且安个人 VXmxr2920# 书店漫步 #话题主理人 —— 发布于 2024.1.12——

      17
      2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花似锦、花样年华

      这是一本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小说,作为一个上海人,感到亲切而又陌生。亲切是因为里面的很多用词,无不来自于生活,让人一下就有了那种场景感。陌生是因为现在上海方言越来越式微,小说里的那个时代,永远都只是一种记忆,和当下更多人的生活,并不贴近。这些年中国发展的速度极快,使那个旧时的上海,再也没办法复现了,我们只能够在小说中去重温了。小说围绕了几个主要人物,阿宝、沪生、小毛,围绕他们周围的人,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跨越了很长的时间跨度,叙述了他们及其周围人的事。各种恩怨情仇,都一路展开,人生际遇的变化也起起伏伏,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些时代的人,也能体会到时代给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直都觉得,上海方言其实并不适合讨论很正式的事情,这是语言的应用场景决定的,上海话的场景就是生活化的、是聊天性质的,细碎、轻柔、带点烦腻,天然不适合谈正经事情,最适合用来聊八卦,这样一本基于上海方言的小说,确实很开脑洞,也需要写作者很强的功力。这本书也像一本上海方言的百科全书,在小说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经常会借人物之口,讲出一些很有历史感的方言说法,像方言的百宝箱。我想作者之所以要把这些写出来,并非出于对于方言知识的卖弄,而是想用一种文学的形式对这些地方方言文化进行保存,留存在小说里,也就永远留存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海上花列传

        疫情在家第五天,阴雪天,看《生活与命运》更是阴郁,调剂转看《繁花》轻松很多,好文字,如新版《海上花》,轻松软黄,可对比《生活与命运》就太轻佻了,减星。本书作者 50 后,写的内容对我来说很亲切,很生动,那几十年的上海生活浮世绘写的活色生香,最出色的是文体,并不是纯上海话,而是苏州腔的评弹体,用南北都能看懂的中文,写出上海的腔调,我在江南生活 10 年,能体会其中关节,真是好文字,听说要拍影片,我反而不看好,如同 “爱情神话”,已经很努力了,还是很难再现海派的精髓,只要想想对比赵丹和徐峥,周野芒对比梁朝伟,回忆总是美丽的,可真的翻出 40 年前的老照片,还是土气。长者有十里洋场的积淀,“繁花” 里弄堂,只剩下亭子间逼仄的空间和算计了。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花》的思想基调是《红楼梦》的,又有点象《金瓶梅》,活脱脱一部风月宝鉴,但没有《红楼梦》的那种结构宏大,思想深刻,在表达人性的欲望方面又没有《金瓶梅》那么露骨。小说的总体气氛是偏向悲凉的、宿命的,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和孤寂,凡是乱搞男女关系的人,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觉的,似乎都不得善终,最终都非死即孤。只有那些历经岁月流弊而至纯不变的友谊令人感动。作为话本小说,语言风格很有特色,简洁流畅,句短意浓,轻松活泼,这与小说总体宿命沧桑的基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活色生香。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花落尽,梦过一场

              繁花落尽,一场梦。繁花落尽,梦过一场。这本有着浓浓上海风味的小说,对于不懂上海方言的读者来说,还能够读得津津有味。可见作者的文笔有多不一般。首先是两个年代,不同时空里的故事同时展开并进,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我,是第一次看到。就像话外音一样,你看到一个人的当下,也能够看到一个人的过去。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对方的人物个性,因为切入的角度更加丰富了。就如阿宝。新时代的阿宝是成功的商人宝总了。沉默寡言,微笑是面对一切的王牌。单看这一时期的阿宝,我会觉得阿宝是有些傲气在身上的,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可见过旧时代的阿宝后,有了不一样的角度。青梅竹马蓓蒂的失踪,长期的渺无音讯。从繁华街道搬到工人居住的曹杨新村,生活环境一落千丈。各种家庭关系呈现紧张拉扯的模式。与女朋友雪芝的交往,因为家庭地位的原因,只能够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把钝刀一样,一道道在阿宝的心上砍着,磨着,刻画着。阿宝看不懂,也不想懂,最终保持了沉默。我在想,假如没有经历过蓓蒂的失踪,和雪芝的离去。面对李李的到来,阿宝会不会敞开心扉,拥抱李李。那个跟着阿宝一样有着不堪往事的破碎灵魂的人,是否能够拥抱到一起,为彼此疗伤。可生活没有假如。面对繁花落尽,选择剃度出家的李李。阿宝心痛,但他依旧选择了沉默。看到李李曾经最恐惧的红玫瑰,正血红地绽放在李李眼前。阿宝选择了沉默。面对李李淡淡质问阿宝手机关机的状态,阿宝选择了沉默。或许,在蓓蒂失踪的那一刻开始,阿宝就已经选择了沉默。繁花里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的结局都呈现开放式结局。作者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人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这样反而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就如梅瑞,一个公司的小职员,本来日子平平淡淡,婚姻也平平淡淡。但梅瑞不想止于此,她想要改变,想要更好的生活。最后确实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宝马香车,火热芬芳。只是,这份火热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以一无所有收场。离婚后的梅瑞,想要通过打官司的方式,去分得前夫的财产。结局怎么样,作者没说。就如汪小姐。不满足当前的婚姻,带着有夫之妇的身份到处玩乐,最后玩脱轨了,怀孕了。成为了名媛圈里的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了给孩子一个户口,只能够找小毛假结婚,等孩子出生后,报上户口后再离婚。可孩子还没落地,小毛就病逝了。而且汪小姐的胎象也有危险的迹象。最后结果怎么样,作者没说。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感慨情感的多样性。像康总康太的夫妻关系,在场面上和和美美,可康总的身边总有不一样的女性。像陶陶和芳妹的夫妻关系。一个不断在吵在要,一个一边满足一边逃离。像陶陶和小琴的婚外同居情感。一个假装情绪稳定,用不同的方式达到目的,最后一场空。一个在一地鸡毛的家庭外寻求家的温暖,最后人去一场空。像阿宝和李李的关系。一个是沉默寡言的宝总,一个是八面玲珑的 Boss 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绵密又清爽。像沪生和白萍。异国的婚姻,就像浮萍一样,是没有根的存在,沪生却不愿意放手,一切随缘。终归是繁花落尽,一场梦。繁花落尽,梦过一场。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XX不响

                🌹“不响” 二字在《繁花》有超过 950+。一开始读来,莫名其妙,没想到,越读越有味。🌹有一档节目《圆桌派:上海人爱讲 “不响” 两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解释:由于上海人的思维习惯,他们在叙述事情时常常使用 “不响” 这个词,它包含了省略和暗示的含义,传递出事情没有结果或者可能会有变故的信息。这个词是上海人日常口头表达中常用的,类仪于北京的 “侃谷、马爷”,它能够传达潜台词或者着对方说话的意思。在上海人看来,他们心里的事情很难被理解,但他们能够理解不纳” 的意思。举例来说,上海男青年在追求女孩子时常常不航气,他们心里在盘算,但不说话,这可能是因为北方男青年非常主动追求,而上海男青年则更注重文化因素。此外,“不响” 这个词也意味着他们在看笑话时可能也在思考,总的来说。上海人使用 “不响这个词是因为他们个人主义的惠维习惯,他们认为除了他们个人之外,其他事情与他们无关。🌹拍《繁花》的导演王家卫这样回应过:“不响” 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留白。🌹电视剧《繁花》大火,但是与原著《繁花》大相径庭。烟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原著烟火气息更是浓郁,上海人的精明,算计,食色性刻画的入目三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用金先生的一句话:我希望《繁花》带给读者的,是小说里的人生,也是语言的活力,虽我借助了陈旧故事与语言本身,但它们是新的,与其他方式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饮食男女就没有好故事

                    好书就是不知不觉的让你听了很多故事,而合上书又觉得是一个故事。上海什么样?男人怎么想?女人怎么想?繁花看尽心更加平静了。人生短暂,真爱难求,对于具体的事,不能太认真,对于自己的人生要认认真真。这本书上海的风土志;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的断代小史;男情女愿,你侬我侬的日记本,完全满足八卦欲。金宇澄你真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花一世界,花开花又落

                      时空更迭,沉浸其中,就像置身于他们当中,看得见碰不着,开口叫喊了他们也听不着。切切实实看着他们过日子,熟悉地就像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从一开始的嬉笑怒骂,到历史故事下的痛心,再到一个个归宿的唏嘘。几个男人算是主角了,几十年身边莺莺燕燕不会消停。一个人的奋力选择,深受时代与环境,还有身边人的影响;一个人的努力绽放,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时,只落得三言两语;一个人的生命列车,终究会有人上上下下,如风吹散的,也有留下印记成为符号的。“李李静一静”,我独爱李李,作者给她添加了仙气和市井气,就像下凡一遭来历劫。喘息着抽身出来, 脑海中只有梅艳芳的《女人花》,“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最近梅艳芳的电影正在上映,不敢去看,怕太心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繁花

                        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全息全知,全无可能,不响不惑。扉页闭合,人生百态,五度空间,五感尽失,无知无畏。​ 瞒无可瞒,或人或期,扶君上马,不问归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彻彻底底原汁原味的上海

                          有个说法说什么是知识,就是学过以后忘了绝大多数,而剩下的那部分。这种说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什么是风景,就是不管怎么拍,都无法体现在照片里的那部分。事实上似乎正是如此,那种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别人既无法快速学会,也无法用语言快速传递。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气场,什么是优雅,也包括什么是上海。我原来以为,上海味道,是写不出的,花样年华的旗袍,尴尬的假领子,弄堂里悬挂的色彩斑斓的内衣,都是,但又都完全不是,就好像一堆零件,怎么看怎么分析,都不会是一辆自行车。直到看到这本书,这是一个整体的上海味道,浓。书里用词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都用上海话写成的,但真正恰到好处的让人看的时候,全部自动用上海话默念。有些词,居然看了半本才发现读法和妙处。全部的上海话,也启动了上海话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方式,和感受方式。里面的生活场景,桩桩件件男男女女,好像在脑海里拼成了真正的场景,真正是时空。看的是书,感受的是电影,是生活,是活色生香。仿佛眼睛里是字,脑海里是画面,是一个有声音有温度有图像的背景。上海的样子,被这一本书写得淋漓,酣畅淋漓鲜血淋漓。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上海的虚幻

                            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小姐的那段,一个在旧社会见惯了流氓、巡捕、敲竹杠等各式人物的交际花,最终被十几岁的革命小将打到,而那革命小将仅仅是因为长期因贫穷而受轻视,要舒展心中的恶气罢了。而此时还能保持独立思考,具有判别能力的姝华,更令人倾佩,只可惜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最后落得神经不正常。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那样的世界,如果不闭上眼睛、闭上心灵,如何能够保持正常?一个坏的社会,不是坏人猖獗,而是好人沉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不如剧。

                              花了 26 个小时读完这本 "巨著"。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热播,想在追剧以前先读原著。看前半部,真心不错,尤其读到六十年代,有些段落让我想起《一九八四》里男女主约会的场景描述,透着遗世独立的美。经不住电视剧精美剧照以及众多好评的诱惑,开始放下原著追剧。追完剧再看原著,读到后半部,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电视剧,估计不会读完。后半部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且几乎每个女人都毫不掩饰的 "思春",让人倒胃,电视剧的美感在这里荡然无存~也许是我才疏识浅,实在不喜欢后半部的内容,就算我圈子狭窄,上海社会青年的男女关系也不太可能都像作者描述的这么乌七八糟、乌烟瘴气。看完原著,更加佩服王家卫。———— 评 3 星不是得到默认的 "平淡无奇",而是不合我意。

                                转发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说繁花— 即便虚空 也曾盛开

                                一直很少读小说。常觉得小说不太实用,多是消遣,而且总有更吸引我的;另外很多深刻的小说通常很悲情,看完了会有被掏空的忧郁。但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有意让自己多接触经典文学。借着电视剧繁花,翻开了它的原著,也想了解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结果电视剧搁下没看完,小说却一追到底,先读完了。首先金宇澄的此繁花非王家卫的彼繁花。王家卫基本重新创作了人物剧情。两个繁花,各自精彩。小说没有呈现黄浦江的光鲜亮丽,商战中的叱咤风云,翻涌的是苏州河接地气的各种味道。描述的是市井百姓,饮食男女,弄堂阁楼中的生活琐碎,人情冷暖。他们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中浮浮沉沉,彼此交织聚散,经历了一串串欢笑和坎坷。小说设置在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两个年代,前后三十几年。一章一切换,笔墨平分。文革里那些被扭曲的人和事,荒唐残忍让人毛骨悚然,不禁回想起三体里的恐怖片段。即使大环境变态,庆幸的是主人公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光里依然遇见了美好的爱情和友情。改革开放后,小说里依然是家长里短,大段的人物对白(很多沪语方言)推动着情节发展。就是感觉有些过于细致缓慢。如果想怀旧八九十年代的激昂躁动,那还是要看电视剧。题为繁花但底色悲凉。"不亵不能使人欢笑",也许为了苦中作乐,它夹杂着大篇幅的男欢女爱。有人说它像金瓶梅。没读过金瓶梅,不过比 1984 里私约的描述有过之无不及。庸俗的人很难装高雅,但高雅的人往往却很会驾驭庸俗,好像金宇澄,分寸拿捏到位。食色性也,这并没有妨碍小说登上茅盾文学奖的大雅之堂。也有人评繁花是当代小说中真正得了红楼梦精华的,此言过已。虽说几个主角牵扯出上百号人物,形形色色众生相,但远达不到那般复杂宏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不过确实很久没读过这么细腻生动的文字了。人类的作家们还是大有可为。AI 综合信息可以,但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贴切的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小说中的阿宝也是资本家后代,事业平淡,不过很有涵养,性格平和,不声不响,但一出口就是精句。阿宝虽然很有女人缘,但很有把持。前后有序,三段感情都是真情投入,不过都和汪小姐和玲子无关。先是童年时青梅竹马的蓓蒂,但对方文革中家庭变故,突然人间蒸发,从此再未相见;接着青年时期遇到漂亮的雪芝,但两个家庭阶级对立,热恋被迫嘎然而止;改革开放后,再遇到李李的时候,双方都已是饱经沧桑的成熟男女,互为知己。但相比对蓓蒂的纯真,对雪芝的激情,此时的阿宝热度已经褪了不少,但这次他想和她结婚。遗憾的是即便这样的承诺也没有留住李李,她走不出过往的伤害,"红尘让人爱,也会让人忌"。李李选择眅依佛门。"男女之事,缘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阿宝知道缘分已尽,不再强留。从此安之若命,悲喜自渡,两个人之间只剩下彼此祝福。小说中的汪小姐是一个不求进取的小职员。轻浮风流,还一夜情怀上别人的孩子,成了富太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还有爷叔,道貌岸然,偷窥成瘾,最为猥琐。这两个人物要让电视剧的观众大跌眼镜了。 小说中的男主除阿宝,还有沪生和小毛。三个人从小到大,贯穿几十年的珍贵友谊是小说中的重要主线。小毛出身工人家庭,为人宽厚仗义,喜欢武术。改革开放后失业下岗。因为误解,和好友断联十几年。后来三人解开了当年的心结,重归与好,相互更加珍惜。只是小毛已经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小说中有一位女性非常打动人心,她就是善解人意的春香,小毛在无奈中被迫闪婚的妻子。春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身世苦难,但温顺体贴,春风化雨般抚慰了小毛之前的情感创伤,小毛被感动了。先结婚再恋爱,春香怀孕了。本来以为幸福刚刚开始,没想到不幸淬不及防。春香难产,母子不保。去了天国的春香,让小毛念念不忘。春香是小说中最温柔最包容的化身,感觉成为小毛后来对待所有人都充满善意和理解的情感源泉。不知不觉中,小毛活成了春香。小说不疾不徐,埋下了很多情节上的突然反转。不设防间让读者遭到意外突袭,生离死别,无可奈何,让人不胜感慨,却来不及掉一滴泪。"其实,人只是一张树叶子,到了秋天,就落下来,一般就寻不到了"。可即便真相如此,最终都尘归尘,土归土,落为虚空,而那个时代那座城那群说着沪语方言的普通人,他们鲜活的生命细节,姹紫嫣红的故事却因繁花这样的作品而不会被时间遗忘。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空门

                                  两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进度只到 5%,然后就一直停在那里,再没动过。两年后的现在,我终于还是读完了这本书。那次,我想了解上海,这次,我想认识李李。在上海漂泊的这几年,大概那是我第一次想从文字中了解上海,在一番搜索后,金宇澄这本《繁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茅盾奖光环加持下,我应该是在满怀期待中打开这本书。就在淘淘和沪生一来一往的对话中,我始终无法融入这本书,我的思绪总在不知不觉神游,硬撑着读完了引子,终于承认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在一种纠结的情绪中选择了放弃,就这样,第一次对文字中上海的接触以失败告终。最近,电视剧《繁花》的播出,让我对剧中的李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电视剧播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李李这个人走进了我心里,迫不及待想去了解她的故事,等不及剧集更新的我,第二次打开了这本书。当我读到大概 20% 的时候,意识到书中的李李和剧中的李李是两个人,书和剧讲了几乎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故事。我知道在书里我是找不到我想要的那个李李了,但我还是看完了它,或许,我就是想看看书和剧到底不同在哪里。说实话,我不喜欢书里的任何一个人,但我又隐隐觉得书里的每个人都是真的,他们就是那个时代里曾经生活在上海的一群人。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读完书的感受,那就是平淡。这里有一群男人和女人,没有所谓的主角,随着时间展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和家长里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甚至在想,这书是在讲上海吗?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一个城市是由其中的人决定的。讲述过去的人,就是讲述过去的上海。这一小群人正是那个时代下上海的一个缩影。书里有句话 “男女之事,缘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照此理解,空门大概就是阴差阳错。书里那群人之间有太多空门。像阿宝和贝蒂,阿宝和雪芝,小毛和春香等等,总是处于无奈的阴差阳错中。可空门又岂止只限于男女之事,我觉得世上无处不空门。当想做一件事,总是差一点的时候,当时代不断向前,总是与浪潮擦肩而过,总是忍不住涌出一种无奈,这个时候,想必就踏入了 “空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花里一百多号人,超过二十段感情,这些人之中,印象最深的,感觉却是只有几面之缘的菱红。她刚出现的时候,以为她是个李李式的女人,能干,世故,在男人之间游刃有余。同样,在她故事里那个有钱的老先生出现后,也以为会发生什么极其正常的事件。但这段往事单纯到荒诞。就如同韩总说的:“从头到尾巴,一个大花园,一老一小两个人,走来走去,比较单调。” 确实,在这个我慢慢熟知起来的世界里,随处可见的是那种天涯论坛上经常出现的八卦事件,诸如陶陶出轨,李李被骗异国,汪小姐偷情怀孕。但我没想到她的愿望那么简单,竟然只是到花园饭店的的最高楼层看看这个城市的风景。细看这段很感人。当然,俞小姐不懂,丽丽不懂,小阿姨也不懂,我也不太懂。菱红冷笑的时候,心里有些发凉,因为这些所谓的朋友在她最单纯的梦里加入最腻心的揣测。这一切,却皆是源于这个城市的太大,太繁华,太迷人眼。同样,他们的反应也再正常不过,因为这是上海这座独有的城市赋予他们的气质。他们努力在这个无边的城市里寻找栖身之地,在腥气的苏州河边,弯曲的小弄堂里,逼仄发霉的木质阁楼上,却全是枉然。人情冷暖,嬉笑怒骂…… 一座城市最迷人之处,莫过于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繁花里的上海,才是骨子里的上海

                                        与其讲是看好,不如讲是用上海闲话读好。书里有太多上海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细节,也有太多上海人才会暗自落泪的哀伤。从 60、70 年代,到 80、90 年代,上海变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住的弄堂石库门没了,吃的黄河路乍浦路没了,买的华亭路襄阳路没了,白相的文庙迪美没了。上海闲话也快没了。还好繁花里写了下来,时常能让人回想起来。2021 年上海闲话对白的爱情神话,让不少人更加欢喜上海。繁花的故事发生在同一片地方,有点破旧,但更加真实,更加亲切,更加上海。爱情神话里的几趟饭局,相当有劲。话里话外,真真假假,暗地里较劲。是对繁花的致敬。繁花里的饭局,是舞台,是生意,是战场,也是生活。书读好,好像写了蛮多,也好像没写,人生如此。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抢先在剧版完结之前听完了小说,完全就是两个故事。书更聚焦于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烟火气息。上流人必是虚假,下流人必是虚空。繁花着锦的成功、旧暗洋楼里的苟且、人性的温暖与阴暗透露出一股虚无力量。有点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