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收租的人

    本书认为东南亚的经济是政治权贵和经济权贵之间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由殖民时代发展而来,并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存在,只是特点有所不同。大亨阶层符合政治目的,并创造了巨大的个人财富,但对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他们的巨额财富主要来源于一种叫 “特许经营权” 的东西,并且进一步垄断了一系列民生工程,通过收租来获得现金流。这是一种基于腐败政治和权钱交易的畸形经济模式,是对世代平民的剥削,值得我们警惕。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西方对华侨的偏见

      英国作者,描写简介东南亚著名华裔富豪的历史,上世纪战后,东南亚风云变换,一方面纷纷独立建国,又处于美苏(中)两大阵营的暗战前线,分两大阶段,中国开放之前。从印尼的排华,到新马分家,总体上受英文教育的买办型商人开始风生水起,四小龙的发展,也使得东南亚一直经济增长处于世界前列,到 80 年以后,中国大陆崛起,更带动区域间的华裔富豪资产倍增。作者立场有误,语调酸葡萄。二战以后,新兴国家中,只有东南亚在威权体制下,完成工业化,而华人也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包括新加坡称为远东的以色列,这些英国的原本的殖民地,在华人的辛苦奋斗下,财富一直在积累,区域在中国的影响下,远东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经济未来的中心,书中记述的大部分华裔家族都能够审时度势,开枝散叶,繁荣发展,并没有如南美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华人在东南亚一直处于少数族裔,背井离乡,艰苦奋斗,华人强大的文明基因,让他们和当地西方统治阶层格格不入,华人是少数,只能自成体系,当年抗战的捐款,一直心系祖国。在中国没有强大前,一直如流浪的吉普赛人,受排挤。从菲律宾,印尼,越南多次排华,惨遭迫害,只能顽强求存,虽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这些海外华人无论从商机还是文化认同上当然靠向大陆。书中没有提霍英东的最终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李嘉诚的汕头大学,等等不一而足。书中对新加坡的成功也是只字不提,充满英国殖民者的偏见和酸楚。英国人一直玩用当地人抑制华人的把戏。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亚洲教父》。“儒教的好处就是让亚洲人民心甘情愿地承受痛苦。” 香港大亨陈启宗,《亚洲金融》杂志(2002)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巨富,官商一体 (不只勾结这么简单) 及裙带关系之深,港官港商不能望其项背,他们中不少行为真的有点像 Mario Puzo 笔下 (也是后来的同名电影)《教父》中的黑社会头目,此中最臭名昭彰的是苏哈托的次子汤米 (Tommy,原名 Hutomo Mandala Putra,1962— ),其行径与西西里黑手党教父无异,他于 2000 年 (乃父于 1998 年下台) 因受贿、盗窃国家财产 (欠印尼央行十余亿美元) 及非法侵占国家土地等罪名被判十八个月徒刑,在狱中指挥 “门客”,成功暗杀判他有罪的法官而再加十五年刑期,但他有怨无悔、再下狠手,2003 年派出手下由警察开路捣砸刊登其罪行的流行杂志 Tempo 并殴伤多名记者 (此事闹上国际法庭,却因没有人敢做目击证人而不了了之)。汤米其后 “上诉得直”,已于 2006 年 10 月 “有条件” 获释…… 把其他纯商业大亨和这类借父荫强取豪夺的流氓型人物并列,不加引号是不合理的。史塔威尔又指出,不少巨富特别是新马泰的,其中年子孙,买汽车或其他 “奢侈品”,都要征询老人家的意见,老人面有不悦之色,提议便自动取消;这种说法可能言过其实,不过,这样做的后辈的确大有人在,但那也许是摸准了老人家悭俭性格故意讨其欢心之举 —— 后辈必需讨老人的欢心,以彰显老人手握财权的 “效应”。据史塔威尔的描述,“教父” 们之所以多有此种性癖,很大部分原因是被他们的太太纵容而 “性对象” 供应源源不绝,得之全不费工夫;其次是这些 “教父” 大都没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有的只是 “生意伙伴”),社交生活乏味枯燥,因此寻求年轻女性的性慰藉,几乎是唯一的 “解闷” 方法。大亨阶层符合政治目的,并创造了巨大的个人财富,但对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相反,经济增长来自于向高效率的出口型跨国公司输出劳务的策略和输出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大多从事制造业,或与制造业有关。“竹网” 一词流行开来,被用来形容周围地区华人之间可见的关系,以解释他们的经济活力。总之,严肃又煽情的媒体花大钱获得了这些文化分析,因为其神秘性和共济会色彩确实能成为故事的卖点。笔者观察亚洲发展中国家长达 15 年之久,认为在决定社会繁荣与否时,体制远比人重要得多。日本、美国以及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很富强,而使这些不同国家富强起来的不是个人,而是更有效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当代经济景观在两种历史性力量的相互影响下成形:移民和殖民。技术为移民潮带来了便利。第一艘汽船在 19 世纪 40 年代投入使用,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广泛使用于亚洲的航线。所谓的两次鸦片战争(1839—1842 年和 1856—1860 年)打开了中国沿海的主要港口,尤其是传统的南部移民中心,它们很快通过汽船与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连在了一起。当地的汽船路线相当复杂,从而决定了许多移民的目的地。例如,中国海南岛海口至泰国的曼谷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华人进入泰国,所以在泰国,许多华人的祖先都来自海南。苏加诺时代对于所有的华裔来说都是痛苦的,就连黄仲涵的资产也被国家没收了。但是结构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当 20 世纪 60 年代苏加诺下台时,马来西亚很快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这只是表面现象)。亚洲教父的历史是他们像变色龙一样灵活调整他们身份的历史。政治权贵与经济权贵的种族分割需要这个;殖民主义需要这个;最近,对华裔大亨来说,中华的崛起以及它对海外爱国华侨的吸引力需要这个。大亨们早已经习惯于随需而变,“适应” 各种环境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大亨们常说的亚洲商务的部分 “游戏”,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这个比喻是完全进口的外来词。例如,霍英东的长子霍震霆这样简述他父亲的一生:“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 印度尼西亚的林绍良和马来西亚的郭鹤年都是过去半个世纪最著名的大亨。他们之间的关系最能说明问题。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有许可证保护的郭鹤年一直主宰着马来西亚的糖和面粉等产品。当他想进军产糖大国印度尼西亚时,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印尼同行。林绍良对苏哈托的影响无人可比,苏哈托规定只有军队可以买卖糖,而军队很多糖的买卖都是通过林绍良进行的。郭鹤年鼓动林绍良游说苏哈托垄断小麦进口和面粉加工,利益与军队共享。在 30 年的时间里,郭鹤年和林绍良共同投资小麦和糖的贸易以及糖的生产。他们常被媒体称为主要的竹网同盟。两人祖籍都是中国福建的小镇,相距不过 40 公里。据分析,李嘉诚在用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这使他成为最富有的教父。李嘉诚的帝国里有许多来自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而其他教父只是聘请一个鬼佬装装公司的门面,几乎是在种族上提醒人们谁是真正的主人(在香港,有一个被某地区的大家族所雇佣的孤独的鬼佬,他只有部分时间有正经事干,所以有时间每日去写有关他活动的博客)。股东众多的汇丰银行从未有过危机,尽管人们可以指责其长期准垄断的地位。汇丰银行也是东南亚少数几个给股东长期回报的上市公司之一,教科书上说这样的回报只有在新兴经济时期才会有。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掠夺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银行财产,不仅诈取了小额投资者的资金,还削弱了整个经济。“儒教的好处就是让亚洲人民心甘情愿地承受痛苦。” 香港大亨陈启宗,《亚洲金融》杂志(2002)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证券市场一下子从 1993 年底 1994 年初的顶端跌到了谷底,很多公司的收入没能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值,但银行还是在继续发放贷款。东南亚人民逆来顺受的听从,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勤劳、有恒心的名誉,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领导人的自恋和自大。有 1/4 华裔血统的阿基诺,在会见李光耀之后就给他贴上了 “傲慢的家伙” 的标签 [7]。英国女王那痴迷马术的女儿安妮公主,听了李光耀的遗传理论之后,直截了当地评论说:“这在马身上不适用。” 很少有人敢和李光耀争辩,因为他的新儒教城市国家在 1993 年和 1994 年发布的增长率是两位数。金融危机时,教父们用中央银行的贷款购买外汇(由此导致印尼卢比贬值),再把外汇出口到新加坡或其他地方。2003 年,银行重组局把林德祥的两个印尼公司卖给了新加坡的加里波第公司,一个是印尼大象轮胎厂,另一个是印尼 GT 石化公司。在稍年轻时,这位大亨很喜欢去很远的中国南海钓鱼。他和全家及公司里的高级管理人员每次都会离开几天。在旅程中,他们会在一个岛上停下来补充给养。这个岛的沙滩上有个小店,大亨很喜欢这个小店的店主。店主是个华人,白天要连续忙一天,半夜还常被黎明出发去捕鱼的本地渔民叫醒买柴油或其他一些必需品。渔民们常常因没有钱而要求赊账,店主很豪爽,一概答应。他娶了位带孩子的海南女子(那时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负责照顾她和她的女儿。几年来,教父逐渐和他成了好朋友。教父观察到他们之间的唯一差别是他出身于富人之家,受过极好的教育,继承家产当上了亿万富翁;而店主没命地工作,却赚不到钱,年纪很轻时就累死了。“这是真正的东南亚故事。” 教父会冷冷地说,一脸回忆美好过去的样子,还会给听着的人倒一杯很好的法国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塔威尔认为,亚洲教父是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受益人,而非增长的驱动者;他们的成功依赖的是政府给的特别人情,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说到底,亚洲教父只是寻租环境下的精明生意人,他们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没有特别的建树。不少教父捐款做善事,但大多只是为了投资 “身后名”,他们本身并没有在社会层面 “立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精英社会

            稀缺:经济学大厦的基石,经济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学科。财富(物质、空间等)、权利... 被稀缺赋予了价值与意义。人与人对地位的博弈,形成了权利的结构;人与人对物质的争夺,形成了财富的金字塔。权利与财富就像 DNA 的双螺旋,彼此纠缠不清。人类的文明史,是权利的角逐史,是财富的更迭史。当今社会,世界村的形成,各类文化熔炉到一起,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也随之多了起来。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权利与财富的分配上。金字塔模型,二八理论,是现实社会的普遍问题,但形成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却不尽相同。贫富差距,阶层固化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问题,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稀缺的财富与权利,在分配问题上是排他性的。而这种分配,通过技术的革新,垄断寻租等,进行分配再分配。亚洲教父,意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的巨富们。这些人大多是华裔,于二战后崛起,与当地的政治精英组成了利益共同体(非土著身份,成了政治精英最理想的扶植对象),形成各个行业的卡特尔。他们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推动着与获益者。形成对比的是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更成熟(更注重政治体制而非个人),经济发展倾斜于技术创新而非卡特尔,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企业。而相比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这些具有教父的国家(即扶植了经济代理人的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要高很多。可以看出,精英优于混乱,而体制又优于精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史为鉴,思考自我

              1、国家执政政府的执政能力,决定了国家发展的高度。企业和个人是国家宏观发展的微观体现。2、为个体的发展创造可能性,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率。东北亚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很多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创造社会更多的财富。3、企业拥有国际化竞争力,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依拖国内的制度和国内的市场,完成由 0 到 1 的发展。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让企业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有更激烈的竞争压力,才为更有战斗力的企业。国际市场大浪淘沙,存在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科技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缴纳更多的税收,国家与企业形成双赢的发展。4、国家的金融市场不能过早的开放。开放带来发展的机遇,开放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只有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有充分抗风险能力,开放金融市场,让金融市场更多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稳定,实体市场才有发展的后盾。国家发展成功有成功有原因,国家发展的落后有落后有根源。以史为鉴,以国为鉴,去思考个人。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动物的差距还要大,不断学习,不断开阔眼界,让自己拥有更大的认知。竞争很残酷,只有经历竞争才能让自己更强大。社会上有很多被动的竞争,自己还要去主动寻找竞争。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就要经历别人没有的竞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史塔威尔的代表作,描绘了东南亚地区一批超级富豪的群像。史塔威尔指出,亚洲教父的崛起,是东南亚地区政治失败的产物;亚洲教父对经济的贡献,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少。这本书为我们解构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亚洲教父?亚洲教父这个群体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亚洲教父》是英国著名记者 “亚洲通” 史塔威尔的代表作。这听起来是一本揭富豪们发家史的书,但实则一本讲述东南亚当代经济史的好书。历史风云下,个体出于生存及牟利的选择做出最优选择,他们站到了山头,听懂了历史与命运的风,并顺应之,越过了山头,身后是无数残骸与蚁民。这是历史的真相,本无可厚非。对于我们这样的后来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听懂历史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是漂洋过海、人生地不熟的移民子弟,急迫地想要出人头地、衣锦回乡,你应该做什么?1. 先做小生意,娶个有钱人家的女儿,拿到第一桶金,像李嘉诚。或者干脆祈祷自己生在一个还有有点钱的家庭里面,如李兆基。2. 抱本地政治精英的大腿,抱殖民统治者的大腿。这要求极高的情商,需要你多种语言能力 ,能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切换自如。3. 从本地与政治精英处获取国内垄断产业的特许经营权,要么挖矿、卖原料、做航运,赚国际贸易的钱,要么做本地人的生意,例如地产、水电等,避开激烈的国际竞争,赚最容易最快到手的钱。4. 抱政治的大腿,为高层输送利益,但承诺不碰政治。如果你是一个初兴小国的党政精英,权力风雨飘摇,国民嗷嗷待哺,要想带领民族与政权在国际社会上站稳脚跟,你可以从《亚洲教父》汲取什么教训?1. 必须通过土地改革,让底层民众得到兜底的资产,这是确保社会公平的底线 2. 可以利用地方势力和大家庭的经济运营能力,但要限制他们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并引导乃至强制他们参与国际竞争,让先进的技术真正留在国内。如果你是这本书的读者,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1. 名人自传都是鸡汤,还是科学和历史才会告诉你真相 2. 适应本国政治社会情况、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政体就是正确的政体。3. 一个国际迅速富裕起来,不代表成功。因为有可能财富都集中在一小搓人手里,分分钟就漂到了海外。唯有人均生活水平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才意味一个国家的主心骨真正立起来,财富真正留在了国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了解东南亚的大亨,就不了解东南亚国家

                    殖民地文化和历史,形成了现政权专制经济垄断,都在民生有关领域,却没有一家世界级高科技创新公司。财富分配不均加大,而每次政权重置,会减弱分配不均的趋势香港、新加坡,两只东南亚财富的吸血蜘蛛个体而言,外循环的圈子里,才有更多机会垄断的金融、地产、能源、交通、农业,是否很熟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亚洲教父》

                      本书是史塔威尔的代表作,描绘了东南亚地区一批超级富豪的群像。史塔威尔指出,亚洲教父的崛起,是东南亚地区政治失败的产物;亚洲教父对经济的贡献,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少。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亚洲教父?二、亚洲教父这个群体具有哪些典型特征?亚洲教父这个群体的特征,无论是在殖民时期还是后殖民时代,亚洲教父都是依附于政治权贵,靠特许经营权获得垄断利润。他们在文化上拥有高度适应性,靠核心现金流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并且都是融资高手。史塔威尔认为,亚洲教父是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受益人,而非增长的驱动者;他们的成功依赖的是政府给的特别人情,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说到底,亚洲教父只是寻租环境下的精明生意人,他们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没有特别的建树。不少教父捐款做善事,但大多只是为了投资 “身后名”,他们本身并没有在社会层面 “立品”。不过,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困境,亚洲教父不是第一责任人。毕竟商人的任务只是赚钱,政治家的任务才是保护社会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没有真正脱离殖民时代,没有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政治精英阶层来为整个共同体的命运负责,这才是最可悲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很少有出自寒门的教父。教父通过与政治精英勾结获得某些民生行业的垄断经营权。     过度的民主只会让政客为了获取选民的选票而一味的迎合选民,出台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策,长期来看反而是饮鸩止渴。      民主的前提是司法、政府、军队、财政 “互相监督独立。      教父们的上市公司只是为了从股市圈钱。教父的企业只会窝里斗,毫无国际竞争,只会剥削本国国民,并不能为国家挣取外汇。      一个国家能否拜托贫困,主要看政治体制,政府能否相对公平的分配利益,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跟文化传统并无很大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鸿篇巨作,有点泛

                          首先这本书的开篇的说明,还有结尾部分觉得都还是比较能够让大家了解东南亚的一些家族。另外中间的一些内容呢,主要还是一些偏反面没有一些积极的一面,个人情感因素比较浓,当然我觉得最核心的是每一个家族希望能有更多的一些细节和他们的故事,比如说为什么我会翻开这本书,因为刚刚去过印度尼西亚,所以想对印尼西西亚的家族的一些利益集团有更多的了解,那其实翻开这本书会发现有很多的信息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同时作者的观点还是偏主观,当然能有这么大的信息量,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寻租的高手

                            英国记者乔・史塔威尔,著名的 “亚洲通”,长期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亚洲教父》是史塔威尔的代表作,曾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为什么东南亚盛产 “巨富”?为了解开这个谜题,史塔威尔查阅了大量的亚洲经济史料,他还走遍东南亚各地,亲身采访了几十位对当地经济有重要影响力的巨富及家族成员。这本书并不是窥探教父们私人生活的猎奇之作。史塔威尔是以亚洲教父这个特殊群体为切入点,来剖析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困境。史塔威尔认为,“亚洲教父” 们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他们实际上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失败的产物。作者在他的另一本《亚洲大趋势》通过对比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挖掘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失败的原因。作者认为:1、无论是在殖民时期还是后殖民时代,亚洲教父都是依附于政治权贵,靠特许经营权获得垄断利润。2、亚洲教父在文化上拥有高度适应性,靠核心现金流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并且都是融资高手。3、亚洲教父是寻租环境下的精明生意人,他们是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受益人,而非增长的驱动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东南亚大亨们的神秘生活面貌,到亚洲教父的神奇致富经历,步步展现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分析和论证,引人入胜,结论里的干货值得我们反思自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意思 叙事是那种穿插的

                                如同看诺兰得电影,比较烧脑不是讲一个富豪 而是讲这些教父背后的故事环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