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另一个地方,遥远的城市,会有我们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双城记在疫情态势蔓延那时我决定养只暹罗猫,日益堆叠的思绪排布在脑海里,渐渐有了形状,我以为这是一种有味道、有思绪的乡愁,但我问自己故乡是什么样子,却也竟然不知道了。从 3 月到现在的时间里,读书对于我来说也少了几分滋味,每每下笔便婉转成雠,似乎湮没着对自己的深刻失望与无力感。我给猫咪取名一一,嗯,就是杨德昌的那部电影;我自来是不擅长取名字的,想了一圈可爱的小名,皮蛋、蛋蛋、皮皮、建国,我想要不然叫她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她一定是一个有想象力的猫。这样她的英文名就是 one one,绰号汪汪,在取名这件事上实现猫狗同体。另外,我把猫咪的大名取作之弃,盗用锦绣才华乃天之弃物这句话;围困于 21 世纪 20 年代,我们纷纷成了永恒的异乡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孤岛上,寻找自己,因缘际会,我也不知道这只小猫会不会喜欢我。前几天通勤的路上,我写了一个小故事,迎接这个小生命。# 梦族很久很久以前,远在人类文明之前;有一个部族以梦为图腾,拥有控制梦境的能力。在梦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拥有无限的自由。梦族在地球上生活了许久,生活了多少年呢?反正比很久很久还要久。他们从梦汲取营养,不断拓展着意识的边界,有着世人难以想象的先进文明。梦族孩子成年前的一天,会梦见一只巨兽,巨兽便会吐出梦的种子,把种子吃下,就能彻底拥有控制梦境的能力。梦族的孩子成年之后,巨兽会载着他们去任何地方,过去、现在与未来,想象可及甚至未及的地方。但在梦的旅途中,也会有意外。有时候巨兽会不听话,不受驯服,把主人中途抛下,半路迷途;如果是平原还好,因为总能顺着别人的踪迹找回路。但如果是梦的海,便要格外小心了,梦之海有一种会骗人的妖精,他们能漂浮在海上,一半是人一半是鱼,总是唱着美妙的歌,但他们并不善良,会把迷途的人拖下深海。迷途的旅人便在一片无尽的深蓝中沉陷。沉陷梦海的人不断地坠落,慢慢失去记忆,直到落入另一个人的梦中。有时候,当你在梦中遇见一个湿漉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也许他只是一个可怜的旅人,从远古的梦之海而来。梦的旅行者会在梦境的角角落落建立驿站,供梦族人歇脚,也守候那些迷途的旅人回家。小朋友如果看到了湿漉漉的旅人,给他们讲起这个故事,他们也许就能想起自己是谁,也便能找回驿站了。回望 2021 年的大事记,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象从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北迁徙,2019 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进化到了拉姆达型,世界各地的关口开开合合来来往往,自然灾害频发,新闻报道背后的立场越发坚硬,过去十年造出的明星人设接二连三地倒塌,网络上总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一片精神的废都中寻找盐与希望。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里的确很小很小,但即使是很小很小的我们,都在努力维系着连接的权力。在另一个地方,遥远的城市,会有我们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实又惊艳的文字,小人物在虚糜城市的故事,却是他们抚慰了我们

      很难想象王占黑是个 90 后。文学写作,我以为多少受自恋情结驱动,希冀像一个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以及里面活生生的人物。你想,一个人再敏感,当然是对自己的经历经验细微情绪有最具体深切的领会。所以有一种说法,有些作者的第 1 部作品成功是因为有自传气质,而后面的作品需要把重心放在 “别人” 身上,就缺乏了处女作的勃勃生气。但是,王占黑的作品,你可以明显感受到越来越更加的好。她的《空想炮》获得第一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当年因为她胜出双雪涛,有些读者对此不以为然。双雪涛也非常好。我不能说王占黑比双雪涛更好,尤其是双雪涛也在惊人的进步。但是我个人以为,王占黑更难得一点:她描绘的是城市,平民社会的小人物(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描写乡村主题的远超过城市,城市文学是很匮乏的)。难得的是她的关切没有让她的观察目光向下或向上,只是不疾不徐毫无压迫感的存在着,几近白描的叙述,举重若轻。文学和单纯讲故事不太一样,我以为人物远比情节重要。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而不是直白的心理活动,做到让读者关心一个虚构人物,放声大哭后久不能释怀,绝对是需要功力的事情。(这和煽情催泪绝非同类。我指这种:《活着》里,富贵埋了有庆以后往家走,“月光洒在路上像铺满了盐”)这本中篇集子里,我读完《小花旦》十分惊艳,当下决定这是本集子里最喜欢的一篇,看到后面这个 “最喜欢” 被《去大润发》取代,被《清水落大雨》取代,被《痴子》取代。看完这本以后我去找了《空想炮》看,并且决定,王占黑以后只要写作,出一本我看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发现另一群城市人的生活

        书中有不少上海方言,以上海为背景,印象深刻的有三篇,分别是:小花旦,清水落大雨,去大润发。人物刻画很细腻,描述的多是非典型的城市人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日の上海,在海派口音中好似窥见那些生于底层的人们勃勃生机,有计较也有开放,有匮乏也有富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攒了很多火车票。散在抽屉里看不出,叠起来竟有四五副扑克牌那么厚。这就对了,上大学起,我坐过很多趟绿皮火车,从上海南站出发,开往广州的、深圳的、海口的、昆明的,每一个方向我都坐过,每一条线路上售卖什么商品,牙膏、毛巾还是火车模型,乘务员的普通话带着哪种口音,我都知道,可我从来没到过这些地方。我总是第一站就下车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