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还会梦见大自然吗?

    “大自然”,“大自然”,自然当然很大。但对于在严丝合缝的社会里生活着的打工人来说,自然之大,好像也没有把我们囊括进去。每天与你我面面相觑的,是手机屏幕、电脑屏幕、高耸入云的大建筑、结构相似的小建筑...... 何况,多地的春天惨遭接管,大把人连户外都出不去。在重重限制之下,你还会梦见大自然吗,还是已经彻底拥抱了钢筋水泥、液晶或二极管构成的世界?如果自然不仅是资源,不仅是度假胜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就能变好一些?上个月出版的《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里的封面是勾人的绿色。许多收到书的读者好奇,为什么如此轻快的封面,翻开来竟是沉甸甸的社科纪实,还有形色各异的诗、评论、对故人的追忆...... 今天我们详述这本书的编辑思路,并重新发问:自然可以是什么?🌿🌿🌿自然,给人类社会温柔地切一个口子《单读 30》这本书一开始源自一位新作者的投稿,也就是《大沼泽纪事》的作者尚毅。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海牛)写起,以一块具体的自然地为切口,切出人文社会的历史机制。从海牛的憨态可掬,讲到人类派遣同一批人先抽干沼泽再回复沼泽的蠢样。这是单读最理想的长篇纪实的文体:不仅从微小的地方进入复杂的脉络,还能以文学的密网打捞零散的事实。在她笔下,自然像是如今轰隆隆运转着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无法彻底掌控的异数,它这么冷静,这么锋利,我们在它身上动土,它反过来在我们身上切一个口子,露出自身的马脚来。随后,曾参与单读国际文学圆桌的老朋友、澳洲文学杂志 The Lifted Brow 的前出版人 Sam Cooney 推荐了澳大利亚自然写作的佼佼者 Rebecca Giggs,也就是收录到本辑当中的那篇《水蛭气象表》的作者丽贝卡・吉格斯。吉格斯很厉害,看过《水蛭气象表》的读者会知道,她以惊人的想象力在私人经验、科学和文化之间跳跃。什么?水蛭和弗洛伊德有关?水蛭是 “勿忘你终有一死” 的象征?水蛭可以预测天气?水蛭为什么频繁地让作者提及自己的欲望?水蛭......?这两篇文章都在丰富我们对自然文学的想象:“自然文学” 这个看似坚毅的骨架,怎么还有这么多副面孔?看来,自然本身就是顽皮的,它拒绝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就像吉格斯描写的:“月光下数百只水蛭在地上扭动着,相互交媾与吞食、结合与分离,毫不在意头顶的天气如何。” 只有我们能在它们身上看见死亡、秘密与荣华富贵。📌 尚毅《大沼泽记事》📌 丽贝卡・吉格斯《水蛭气象表》🌿🌿🌿永恒与易碎之物,在自然中找到语言我们也邀约了自然写作的长期实践者沈书枝,她的三本书《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和《拔蒲歌》都是将故土风物(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植物)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典范。她给我们发来了《从菰米到茭白》。茭白是中国特有的水生蔬菜,茎和种子都能吃,古人把茭白叫做 “菰”,种子就是 “菰米”。把自然当作 “寄情 “的对象,以此怀念易碎与永恒之物,虽然不是东方特有的传统,但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找到坚实的佐证。比如沈书枝从她喜欢吃的菜谈起,好似非常轻松地,就在文史长河中打捞出数不胜数的 “菰” 的意象。她引用最著名的关于 “菰” 的典故,来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说的是秋天来了,想回家吃饭了,在异土追名逐利有什么意思?后来的人把张翰对菰菜的想念,发散为隐逸生活的象征。自给自足的茭白、菰米,的确是比一朝一代的官位争夺要靠谱多了。归隐生活在权力游戏面前也许显得苍白,但它一旦在自然中找到了语言,就有了超越某一制度的永恒力量。爱去公园的阿子在《颐和园柳树 0001 号》中也频繁借用自然的时间。她写道:“0001 号柳树上的小芽已经隐隐约约能看到了,即使明年是没有他的一年,以后也是没有他的时间,想到颐和园里这些柳树总是在这里,似乎就稍微能够释然一些。” 一家人线上线下共同游园的回忆,想必柳树也会帮忙记得。📌 沈书枝《从菰米到茭白(节选)》📌 阿子《颐和园柳树 0001 号》🌿🌿🌿出走,喘息,被风引向高处如果可以离开,你会想去哪里?“迟到更新” 的主播任宁与我们分享了一段在日本熊野古道的徒步旅行,漫山遍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神明的笼罩下不分你我。在他写的《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这篇文章里,“及其他” 和徒步本身一样重要。与森林中的羊肠小道相对的,是精神生活的羊肠小道。有趣的是,在他回想旅途终点高野山的历史时,想到了美国作家劳伦・格罗夫。这也是《水蛭气象表》的作者在凝视水蛭时想到的作家。他们被自然引到了同一处。而《单读》MOOK 的 “影像”“诗歌”“随笔”“评论” 等栏目的编选,都与这期话题有隐秘的联系,也在更宽阔的意义上将自然文学的价值发散出去。比如包慧怡在评论《海漆林中的舞王》中造访的自然意象,摄影师 L 在朝鲜拍摄的生活纪实《暗流》,以及,如果你将刘铮的随笔《我在一个月内翻阅的三十本英文书》视作一次” 古道 “独行...... 一本扎根于自然厚土中的书,就这样一枝一叶地、不修边幅地长成了。在一个水泥世界里,了解到还有这么多曲径通幽的自由,难道不是一件轻快又解脱的事?最后,用书中收录的陈年喜的诗《雨中登五峰山》来结尾:一座盛名太久的山约等于寂寂无名远看 五峰高耸及近了 却波澜不惊自然的法则 也是所有人类的法则无人踩踏的台阶青苔喜爱哦是落叶成为一座空山的主人它引领我们走向山顶也仅仅是引向山顶而已余下的 交给了风风把我们引向更高的高处📌 任宁《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 包慧怡《海漆林中的舞王》📌 L《暗流》📌 刘铮《我在一个月内翻阅的三十本英文书》📌 陈年喜《峡河岸上(组诗六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高开低走

      第一次读《单读》,是被书名(选题)和封面吸引,完整阅读的只有 “颐和园的起始编号柳树”(去公园)和 “熊野古道纪行”(去野外),也算契合了书名其他的文章都没有让我通读的兴趣,比如我比较喜欢的作者沈书枝,这次选的他的文章也有点 “又臭又长” 的意思,特别是还选了令人作呕的云也退的文章,让我对本书的总体观感从开始的 95 分降到看完后的 70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时候缺乏和大自然的直接联系。有同学把天牛和蝉一类的昆虫抓到教室里,都会大吃一惊。上学路上有几个水坑和土堆,就觉得是崇山峻岭。南方的家乡有山有水,但自己频繁地草率地路过,不太花时间去欣赏,进步的车轮好像不经过那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篇阅读体验最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