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喜欢纪实文学的可以看看

    关于书中提到的 "志向阶级" 的新消费主义我向 CHAT GPT 咨询得到以下结果,可以很好的为本书做一个总结。志向阶级的新消费主义是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快,一个新型的消费群体逐渐形成,这些人被称为 "志向阶级",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对消费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与传统的消费观念不同,志向阶级的新消费主义更注重消费体验、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他们更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付出更多的花费,也更善于通过购买商品来表达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与此同时,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理性和审慎,更关注环保、可持续、健康等方面。可以说,志向阶级的新消费主义是一种以个人追求幸福、提升品质为导向的消费方式。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追求,并推动了商业模式和市场行为的变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钱都打不进的圈层

      本书作者科里德 - 霍尔基特以消费模式的转变为观察对象,在对凡勃伦的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概念继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志向阶级的崛起,及其基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后果。随着生产的繁荣,消费对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愈发深刻。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消费审美取代工作伦理成为社会的底层逻辑。在作者看来,出身中产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生活水平优渥、追求文化资产的志向阶级正在引领社会消费观的变革,物质商品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力量已大为减弱,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被志向阶级的非炫耀性消费所替代,裸色系指甲油、瑜伽裤、母乳喂养、有机食材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如同富人的炫耀性消费把广大中产阶级引入消费主义漩涡,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坚定支持者,当下消费模式的转变仍然体现了鲜明的阶层塑造力。与简单的炫耀性消费相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精英更喜欢炫耀性生产、炫耀性休闲和非炫耀性消费,所有这些都比单纯占有物质商品更能制造阶层分化的效果。本书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分析素材贴近现实,从一个断面引发了人们对于消费主义新的思考,特别是回答了想要阻止精英阶层特权地位的固化为何如此困难这一尖锐命题,值得翻阅品读。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消费是大小事物的总和,是传递信息和身份的过程和定位。当我们理解是什么激励了我们如何消费以及为什么消费,也就对人性有了更多了解,明白了它是如何以及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我们做出这些决定的含义和局限性,以及最终对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听完霍尔基特的讲述后,我们都会产生一种沉重感,并得出一个结论:通过这种全新的消费和生活模式,美国的精英阶层和普通人,乃至中产之间的鸿沟和偏差,其实并没有缩小,反而是拉大了。比起曾经的炫耀性消费,所谓 “非炫耀性消费” 的核心,比如教育、运动、医疗保健、育儿服务,对于美国普通人和中产阶级来说,其实是一场更为昂贵,更为不公平的竞赛,由此造成的美国新社会阶层差异,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商品购买,或者个人努力来掩盖或者消除。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微小的总和》。“消费不仅仅与买东西相关。消费习惯揭示了我们是谁和我们渴望成为谁。消费是大小事物的总和,是传递信息和身份的过程和定位。当我们理解是什么激励了我们如何消费以及为什么消费,也就对人性有了更多了解,明白了它是如何以及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我们做出这些决定的含义和局限性,以及最终对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果先倒入热茶,质地较差的茶杯很容易开裂。先倒入牛奶则可以降低茶杯裂开的风险。然而,那些富人买得起精致的瓷器,能够承受茶的热度,所以后加牛奶就成为一个人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的信号。事实上,茶和牛奶的添加顺序这样的实际问题,更多反映的是阶级而非口感问题。毕竟,那些拥有精致瓷器的人会用后加入牛奶这一行为,来展现这种奢侈的享受。甚至到了几乎所有餐具的质量都已经好到足以承受热茶的当代,先加牛奶仍然是社会阶级的标志。20 世纪英国小说家南希・米特福德 (Nancy Mitford) 特别使用 “M.I.F.” 来形容较低阶级的人,而大众媒体也仍然讽刺性地使用这一短语形容工人阶级或那些不具备良好社交技能的人。今天,英国知名茶叶供应商福南梅森 (Fortnum&Mason) 仍然把这个选择问题描述为一个 “棘手的问题”,并在其网站发表长篇大论讨论如何喝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其社会意义。我们的童年、家庭生活、收入档次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交圈,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大小不同层面如何与世界互动。无论喜欢与否,在行为和物质两方面,我们都泄露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正如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在其作品《区隔》(Distinction) 中观察到的那样,身份地位从平凡的文化形式和符号中产生,但究其根本,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产生。凡勃伦以 “炫耀性消费” 概念为人所熟知,这种消费指通过特定商品的使用来展现身份地位。凡勃伦将批评的矛头主要对准了 “有闲阶级”,这是一群富有而又无所事事的人,不断通过物质商品消费来展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其中许多消费品毫无实际功用可言。安德鲁・华莱士 — 哈德里尔 (Andrew Wallace-Hadrill) 对于古罗马社会的研究表明,炫耀性消费早在公元 79 年就已盛行。收入影响炫耀性消费水平,但同时其他很多因素也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消费欲。经济学家用 “凡勃伦效应” 来形容我们对社会有形商品的态度及其对我们的刺激程度,这也是由我们的年龄、职业、种族和婚姻状况 —— 甚至我们的居住地 —— 来决定的。正如赫费茨所言,那些拥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人或许只是身处一种更看重炫耀性消费的社会环境中,而教育则是 “长期收入” 的最佳代名词,也是他们应该为生活而不懈追求的东西。所有这些消费习惯都在制造不同的阶级分界线,而且比传统商品催生的阶级分界线更明显,因为它们使得一些人能够积累经验、知识和技能,或者用可汗的话说就是 “习得性资本”。教育可能是美国贫富差距最明显的实例。富人正将更多收入用于教育,而低收入群体则甚至无法在支出占比上跟上富人的步伐(更不用说在绝对支出上保持步调一致)。调查结果表明,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并不是不重视教育,只是无力负担从幼儿园、高中一直到大学持续上涨的学费。这些转变促使 21 世纪的精英们通过新的炫耀性休闲方式来展示社会地位。今天,炫耀性休闲早已不再是最初那种闲适又无生产力的行为,它使得志向阶级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他方面)做出道德判断。苦难并不高贵,贫穷并非勇敢,为更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事。这就是我们寻找的东西,勤奋的人,‘勤奋之邦’。” 毫无疑问,炫耀性生产商提倡透明度,力求使其生产过程简单明了。反对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剥削和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意识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种生产形式。但是,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对卡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一种反驳。炫耀性生产为市场经济注入了后现代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比利润和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简而言之,他们的价值观比金钱更有价值。伟大的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早在大约 90 年前就曾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一文中指出,当人们迁居到城市,就变得更加标新立异,外在更具个人主义风格,将其作为区别于生活在城市的其他人的一种手段。这种个性化和差异性必须在我们彼此擦肩而过的时候就体现出来,因此服装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近一半的全球中产阶级消费就将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文化和社会动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微小的总和:精英消费的选择

              消费,从来不是物质本身,而是消费带来的附加值,或者稀缺性。宴请时,拿破仑用铝碗,而贵宾们用银碗,并不是拿破仑低调,而是显示独一无二和尊贵。掌握了稀缺的原理,将价值观融入故事里,让消费者为附加的故事(价值观)付钱,这是未来更多企业所看重的。个人也是商品,也是需要设定自己的人设,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其社会意义。我们的童年、家庭生活、收入档次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交圈,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大小不同层面如何与世界互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志向阶级的差异不是物质,而是意识

                  在购买产品时,这个产品背后的文化差异,文化资本,价值,才是拉开不同阶层最根本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也许这不再是一句玩笑话了

                    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说实话,我读完了整本书,除了看看热闹,没有感受到任何收获和启发。他让我想起来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梗。以前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杂志叫《瑞丽》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本杂志当时号称叫 “败家老娘们养成手册”。网上给它的评语是,一群月薪三万的人给一群月薪三千的人,教月薪三十万的人是如何花钱的。只不过,那个时候教的无非就是高档化妆品、高档服装、包包,高档汽车这些炫耀式消费。但这本书里,则是新时代下,为了避免过于露富,将炫耀式消费,改成了非炫耀式消费而已。然而,这样的转变,其实更像是以前的暴发户式炫耀改成了贵族式炫耀。暴发户式的炫耀很容易,你背个爱马仕,开辆宾利,就算是借的,也没人怀疑你是有钱人。而贵族式消费可就难了。因为很多信息,你不到那个层级,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偏好的价值究竟在哪。比如书里觉得一个例子:有志阶层会用美国 ESSIE(艾西)牌 162 号指甲油,给自己涂上一个被称为 “芭蕾舞鞋” 的裸色指甲。是这个指甲油很贵么?并没有,也就是几十美元,和一些奢侈品牌相比,这个价格并不算昂贵,那卖点在哪呢?因为他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心头好,那种晶莹剔透的淡粉色,是纽约上东区和伦敦肯辛顿地区,腐恶人聚集区女性社交时的 “通用指甲色”。这是什么?这是炫富吗?这是炫耀阶层信息。你不是混迹于那个圈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在他们的圈层究竟流行的是啥和为啥流行。这么说,可能大家理解的还是不够深。我们类比一个思维。加入你是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术宅,那么就算是你很有钱,你想融入一个烟酒文化的圈子,解决自己孩子上学的问题,你知道酒桌上那些社交礼仪吗?如何入席,如何安排每个人的席上位置,选什么酒,抽什么烟,说什么话,怎么给钱,如何办事这些你知道吗?你肯定是不知道的。那么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非炫耀式消费也是类似这样的文化。除了这些需要长期浸淫其中才能获取的知识和文化,还有的就是那些普通人看不见,感知不到的花钱的地方。比如,雇佣自己的专属私教,比如去参加一些登山,去南极徒步,坐热气球飞行等极限运动,再比如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和医疗,给大学与医院捐款的行为。这些都是有钱人才能消费的项目,然而,做这些却不会被普通百姓仇视,百姓甚至不知道做这些有啥用。然而在同等身份的人中,这些行为却无异于降维打击。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认知和见识还没升到那一级别,所以,即使读了这样的书,也还是不了解那个阶层的生活。读这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反而是香帅老师当年提出的概念:分化。这些有志阶层的非炫耀式消费,虽然不会在感官上刺激我们这些平民阶级,但却无异于使得阶层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阶层的固化越来越牢靠了。而且,这本书收尾时写,说美国的贫困人口的收入,如果放在发展中国家算,其实还是中产阶级。可这样的屁话,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咱么国家举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四线小城,月入三千,你都快成王者了,不说中等偏上吧,最起码活着不难。偶尔可以下个馆子,逢年过节也可以给老婆孩子换身行头。可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呢?你可能坐公交车都得琢磨琢磨,能找到的工作范围也很受局限。那你过得不就是穷人的日子吗?算全球中产阶级有毛用呢?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吧。实在是不知道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看完了,有啥实际作用。看不看随意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