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澳大利亚国宝级经济学家的两堂经济学入门课。

    萨缪尔森:若有人鼓吹 “一课经济学”,我建议回到第二课。教你用两个相反相成的视角透视经济、读懂时代。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从 1946 年至今销量超过 100 万册,深刻影响了几代经济学人。它聚焦于自由市场的高效和成功,甚至认为 “放任市场,一切都将完美运行”。然而《一课经济学》的理论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中会出现经济危机,也甚少对不平等加剧的现象做出回应。经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每个人都在过的现实生活。在大变局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经济的变化,更透彻地理解市场的成败、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在本书中,澳大利亚经济学巨擘约翰・奎金以机会成本为支点,用大量现实案例勾勒出经济运行的实际样貌,为初学者理解经济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课经济学和两课经济学没有简单的对错。一课经济学认为,评估经济政策应该从长期和全社会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短期或某一特定群体;市场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干预市场经常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这是非常重要的警示。但它的局限在于,只看到市场价格反映并决定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代价,所以认为市场意味着最优;而在现实中,社会运行的成本经常超过市场价格的范畴,因此会产生市场失灵。所以我们还需要两课经济学,这样才能对经济现象有更完整的认知。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两种经济模式的梳理与批判

        这本书蛮有意思,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个角度,不断的反复探讨我们现今经济的面貌。并指出市场经济的实际结果与理想的竞争均衡,常常会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在牵涉到公共服务的部分,也不能用普通的经济学来轻易衡量它们的运行原理。在某些小政府理论当道的西方社会,包括卫生和教育、医疗…… 等重要服务的市场,要么运转不良,要么根本不存在。包括失业、污染和垄断在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不会像黑兹利特设想的那样运作。所有这些问题统称为市场失灵。虽然市场失灵多种多样,但若是剔除了那些无法改变的先验条件后,则失灵的原因大部分都与市场价格未能反映机会成本有关。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课经济学》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约翰・奎金所著,是一本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这本书通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视角,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透视经济,帮助读者读懂时代。书中没有公式和计算,而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阐释和分析,回答了市场如何运转、危机因何发生、失业从何而来、贫富差距如何弥合、宏观调控是否有效等经典经济问题。这本书对于零基础的读者来说也很友好,可以轻松掌握经济学分析现实问题的思路,清醒认识世界的真相。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说:“要理解经济学,你不仅需要知道基本原理,还需要知道其中微妙的差别。魔鬼藏在细节中。人们鼓吹一课经济学,而我建议回到第二课。” 作者约翰・奎金花了 8 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本《两课经济学》。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看作是对《一课经济学》的修正和补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翻译的问题多,但仍值得看

              这书翻译很烂可读性较差,很多句子表达语序奇怪,甚至出现段落表达意图与段落结论意图相反的情况,相信原作不大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不过即使如此这本还是值得看的。书的内容是对另一本几十年前出版的新自由主义名作《一课经济学》(经济学只要学这一课就够了的意思)的一些内容的回应,所以才叫《两课经济学》,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案例指出一课经济学里的一些经济模型过于简单教条,现实的市场是更复杂的博弈,不能简单的一课就理解。不过在我看来,这书真正指出的反而是一课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模型不够简洁,比如贯穿两本书的一个共同核心概念 “机会成本”,一课经济学里的 “机会成本” 总会忽略忽视了一些外部成本,两课经济学的很多内容就是试图指出这一点。忽略忽视不是应该更简洁么?当然不,因为这相当于给一个简洁公式里的变量设置了范围,公式其实更复杂了。最重要的是这种忽略忽视可能是有意的,如果仔细看书里的一些对比案例,你会发现一课经济学的推论基准总是灵活变换的,就相当于不仅给公式的变量设置了范围,还灵活的根据需要变更范围,而这 “需要” 是什么呢?大概就是为了能让结果导向它那心机的结论 —— 政府不该干预市场吧。新自由主义人士的许多理念如果更简洁的理解是很有解释性的,但这些人太鸡贼,故意忽略了一些可能不利自身的外部性问题,于是 ta 们虽然信奉市场,但仍然过于保守不够市场(把政府与市场割裂就是很明显的收缩市场适用范围的举措),他们想要的自由根本不够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着眼于行为或政策的直接影响,更着眼于其长期影响。同时,还在于追踪行为或政策对所有群体,而不是仅仅对某一个群体造成的后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市场均衡价格如何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机会成本,这样的经济分析是简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令人信服的。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更有用的是了解价格和机会成本如何在特定情况下起作用,有时它们是以一种与强烈的直觉相冲突的方式起作用。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价格在反映整个社会的机会成本上的失败,其中的一些我们将在第二课中讨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课经济学

                    中间停了几天又继续,跟周杰伦的歌一样,不听的时候想不起来,听起来又会一直循环播放。首先知道了天下有免费的午餐(科技),信息的共享多数情况(尤其市场经济信息)是不影响其价值的(按曾经学过的课讲,没有信宿的信息木有价值…),知道了上次培训没理解的名词 “外部性”,从碳排放这两年的热门程度可以见得经济学、环境学等等对各行业的影响(希望更多人把地球看作生命体,看到地表温度 450℃的星球,我们的选择不多…)还有很多名词只能混个眼熟,能应用的机会不多,没关系,慢慢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市场与“政府+市场”的学术考虑

                      一课经济学考虑的是市场万能。两课经济学比一课经济学更难。用两课经济学重新思考经济学是有代价的:我们可能既无法认可一课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确定性,也不能认可政府干预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的假设。在许多情况下,正确的答案仍然是难以捉摸的,因为它综合了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尽管如此,本书提出的 “两课经济学” 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经济政策的常见问题都可以考虑周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