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在《史记》的宏大叙事中,刘邦一统天下至诸吕之乱结束这段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又波谲云诡的画卷,生动展现了汉初政治格局的复杂演变,承载着权力更迭的血雨腥风与历史发展的深刻逻辑。刘邦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击败劲敌项羽,建立起大汉王朝,完成了从市井平民到开国帝王的传奇蜕变。他善于用人,不拘一格吸纳各方人才,张良的谋略、萧何的治世之才、韩信的军事韬略,皆为其所用,君臣携手缔造新王朝,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刘邦登基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成为皇权潜在威胁;外部,匈奴侵扰边境,国家安全备受挑战。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一方面逐步翦除异姓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这些举措虽带有政治妥协性,但为汉朝初期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创造了条件,彰显出刘邦作为开国君主在复杂局势下的务实与远见。刘邦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然而,其生性仁弱,朝政大权逐渐落入母亲吕后之手。吕后掌权期间,手段狠辣,为巩固吕氏家族势力,大肆打压刘氏皇族。她鸩杀赵王如意,将戚夫人制成 “人彘”,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又封诸吕为王,打破刘邦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的白马之盟 ,吕氏子弟遍布朝堂要职,一时权倾朝野。在吕后的高压统治下,刘氏皇族与功臣集团敢怒而不敢言,表面平静的朝堂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等待时机,一场权力的博弈悄然酝酿。诸吕之乱的爆发,将汉初政治的紧张局势推向高潮。吕后去世后,失去主心骨的吕氏集团妄图进一步篡夺汉室江山,危及刘氏根基。关键时刻,刘氏皇族与朝中功臣集团联合起来,陈平、周勃等元老重臣暗中谋划,与齐王刘襄等刘氏宗亲里应外合,以雷霆之势发动政变,迅速平定诸吕之乱,诛杀吕氏子弟,成功匡扶汉室。这场政变不仅是刘氏与吕氏两个家族的权力争斗,更是封建王朝初期皇权与外戚势力的激烈较量,展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这段历史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权力运行的规律与隐患。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皇权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焦点,围绕皇权展开的争斗往往不择手段,充满血腥与阴谋。刘邦为强化皇权而翦除异姓王,却未能预料到外戚势力的崛起,吕后凭借太后之尊打破政治平衡,引发了一场危及王朝根基的政治危机。而功臣集团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既忠诚于汉室,又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恢复了刘氏天下的正统地位,这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相互制衡的微妙关系。《史记》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抉择,更让我们洞察到历史发展背后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从刘邦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到诸吕之乱的惊心动魄,汉初这段历史是一部充满教训与启示的兴衰史,时刻提醒着后人权力的本质与危害,以及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历史演进的宝贵范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楚汉之争的本质,是一群英雄豪杰因其个人性格做出不同选择,从而共同写就的一部关于人如何成败的寓言。1. 成大事者善断不听,微缺点可定终身。会成功的人,不光要听劝,更要会判断该听谁的;会失败的人,可能只是一个小毛病没改掉。就像开车。一个司机技术非常好(就像韩信用兵如神),但他有个微不足道的坏习惯,开车时总喜欢看手机。一次没事,十次没事,但第一百次可能就出了严重事故,一生尽毁。2. 阳谋谋国势,阴谋攻人心,各显其能终成事。有的计谋光明正大用来布局,有的手段藏在暗处用来搞定人,两者结合,事情才能办成。就像玩王者荣耀、LOL。张良是那个正面打团的射手、法师,经济碾压,输出爆炸,全靠实力平推。陈平是那个蹲草偷袭的刺客,一套技能秒掉对方核心输出,扰乱对方阵脚。一个团队如果只有正面硬刚的,容易被人埋伏;如果只有偷袭的,又推不了塔。只有两种人配合,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总之,个人的特质和选择,而非天命或运气,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 所谓的成王败寇,背后是一系列性格、决策和行为模式导致的结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