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互联网演化预测很准

    这本算是《失控》之后,KK 更聚焦于互联网演化规律的一本书。全书用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12 个关键词概括了未来的趋势。现在看每一个都实现了,他说未来不用必须是大众明星,只要有 1000 以上忠实粉丝就可以养活你,所以未来会有很多的名人,现在各种自媒体、视频号,“名人” 的层次下探了。还有重混,当时看的时候不理解,后来 B 站出来后,他的弹幕、鬼畜视频就是重混的体现。过滤,他说信息爆炸以后,能过滤信息给人提供价值的就是很有前途的领域。比如得到,本质就是在给用户筛选出最好的知识产品,给用户省时间的。即使到现在,如果想在互联网领域做些事的,我觉得都可以经常翻翻,可能就会找到灵感。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字原住民”的机会在哪里?

      一、“带狗” 与 “被狗虐” 上个赛季学会了国民级游戏王者荣耀,吭哧吭哧打到钻石。说来也是中等能力了,这个赛季参加人机对战,打五把,跪五把,被 AI 机器人对手按在地上摩擦。人机对战中,被虐已经不是先例。从 1997 年 IBM 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到 2016 年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甚至围棋圈已经出现了新的术语 “带狗”,如果在围棋对弈中使用 AI 就被称为 “带狗”,那些偷偷带狗的选手,势必要被舆论鄙视一番。那输在人机赛,基本上就可以叫 “被狗虐” 了。人与 “狗” 如何共处?二、“古典互联网” 与 “数字原住民” 区块链圈 2018 年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 “古典互联网”,称未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为 “古典互联网”。一举把区块链推向了鄙视链的顶端。凯文・凯利也认为互联网存在原始一说,但分界线并非区块链本身。“有时父亲会问我是否曾因不拥有任何东西而感到不踏实、不可靠。我告诉他自己的感觉恰恰相反 —— 我感到自己与原始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原始社会中的狩猎者,他穿行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时不会去拥有任何东西,却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随地地获得一个工具,用完后便将其抛之脑后,继续前行。只有农民才需要一个谷仓来仓储他的财富。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这里就出现了 “数字原住民”,指 80 后以及更年轻的新一代人,他们出生时就面对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也就是我们。作为原始人,何处下脚这蛮荒之地?三、这是个契机如果我们以现在的认知,回看原始人的生活,简直处处都是机会,随手就是一个发明创造,如果给原始人一本预言之书,他们的幸福指数一定爆表。《必然》就是这本穿越到达 “古典互联网” 里的 “数字原住民” 的预言之书。我们少什么,它就来什么。我们缺少科技思维,《必然》正是本科技必读书,甚至要读英文原版。我们看不清未来,《必然》正是史前预言之书,更好把握眼下的蛮荒之地。“因为科技,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每样东西都在成为别的东西,从‘可能’中催生出‘当前’。” 以 “形成 Becoming” 开篇,这本书在 2016 年给出了 12 个锦囊,敲开未来科技的大门。12 个锦囊,12 个大赛道,2021 年再看来,已经有人展露头脚,部分预言已经实锤。为什么作者凯文・凯利自 1994 年的《失控》起,就不断预言科技进程?他有一种生物性的视角,把这个世界看作是生物的演化史,不只是科技,许多未知的事情就都有迹可循。就像我们只记得课本上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不能透彻理解到:“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 当然,作为 “数字原住民”,我们尚未开化,需要额外的时间或书籍来启迪心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流动的思维盛宴

        声音和文字呈现的是不同的视角。KK 写作的方式没有那么结构化,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拥有最多的是想象力,我并不知道我的那些预言哪些对哪些错。" 换句话说,他不像大多的学者用演绎法论述,先提出一个技术专业术语然后一本正经地讲应用。他描述的方式是流动的,用流动的场景来展示他的科技想象。
        如果你对背后涉及的底层技术了解越深入,读来线索自然清晰许多。但也不必要,假设没有技术专业方面的需求,纯当它是一本富有想象力的科普读物也很好。按照你感觉舒服的方式来读~🔑推荐读英文原著 The Inevitabl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技将如何改变未来

          《必然》是大神 kk 继《失控》之后又一部关于科技发展的传奇著作, 该书从 12 个方面预言了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详细描绘了未来生活中被科技改变的各种场景。与很多持谨慎怀疑态度的科技大咖不同,kk 对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的 “进托邦”。    同时这本书不仅仅是预测未来,同时提出了人类与机器这个新物种如何相处,人类如何提高机器智商以解决人与机器的冲突和问题的思考。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兴技术正在席卷全球,这股迅猛的大潮会潜移默化且持续坚定地改变我们的文化。下述力量将会得到凸显: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知化(像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流动(数字经济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屏读(文字已经从纸浆转移到了电脑、平板、手机、电视和电子展示屏的像素中)、使用(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共享(增益付出,超需回报)、过滤(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彰显我们的差异)、重混(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互动(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追踪(量变引起质变,更高的数量级带来差别)、提问(使用的工具越多知道的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就越多)以及开始(我们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比自己更聪明的智能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KK魔法师的水晶球

              看《必然》的目录,会觉得一头雾水。整本书围绕个人在信息流世界的生活方式展开。屏读、分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 这些章节乍一看像是在貌似一个新媒体加社交的未来,实际上却是在描绘一个没有脱离物理世界的真实场景。


              如果用「吓尿指数」来形容世界的发展,那么一个清朝人想要吓尿一个古人,可能需要跨越几千年的时间;一个 2003 年的人想要吓尿一位古人,或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一位生活在 2040 年的人想要吓尿一位古人,只要把 2020 年的人拉过去看看就行了。
              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来的要快得多。如果我们不想在 40 岁的时候就被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吓尿,办法之一就是好好读读凯文・凯利的书。读这本书,你能体验到的是一种宏观上对社会的现状,以及根据这个现状对未来深刻理性的推演。
              你可以选择一字不信,但阅读的过程,一定能引发你最深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已来,但是正在流行

                《必然》需要反复读,仔细读。如果需要预测未来必然来临的各项科技趋势,这个作者必须掌握人类学、历史学、科技与物理等各类学科。凯文凯利恰好懂得这些。从 2021 年重读此书,发现很多所谓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已然现状。书中预测的所谓【形成】【知化】【流动】【屏读】等都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从本书中获取了所谓必然的趋势,当然可喜可贺,如果能深入了解到如何预测必然趋势,那么这更是我们通过阅读获得的福报。书中罗列的十二类趋势,简言之是人类进一步融入互联网的大趋势,而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使用工具和思维方式都在被互联网同化。人被生产工具同化,人被生产方式异化。人能否成为更好的人?科技的单独进步不能回答此类问题,人类哲学思辨,集体组织治理,伦理道德上的总体进步,联合科技的进步,可能会让我们的未来值得期许。但是我们如何定义 “进步”,我认为最主要的核心自然是更加尊重人的生命权与发展权,更加支持人的人格与思想独立权。人的自身目的得由自身定义,人不仅仅是大社会的螺丝钉,人是自身的存在发展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偶然遇见《必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我看完美国作家凯文凯利《必然》一书后,我竟陷入深深的沉默。书中所提出的力量并非命运,却是发展的轨迹;不是对未来去往何方的预测,却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那个方向前行,必然而然。科技与人类到底谁主宰谁?当我们骄傲的认为人类创造科技、主宰科技的时候,其实科技在本质上也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向某种特定的方向。当我再次企图按照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尝试去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全书的十二个章节分别使用了 “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等十二个关键词加以区分。每个关键词之间似乎也看不出必然联系,但组合在一起却又清晰而直白的告诉你,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形成”、“开始”,揭示了这种新的趋势再一次轻轻的来临,无论你想与不想,它都真真切切的来了,而且会快速的走向远方,决不会在那里等你。假如我们选择漠视,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前进的方向上去敏感这一切,去努力抓住这个萌芽的机会。“知化”,人工智能的强势发展,将会以磅礴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也必将以不可带想象的方式改变各种方式。比如,在军事领域,可以打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只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较量,最终又会因为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战斗超视距无限透明的状态下进行。如此情况下,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背后强大的科技实力,而决定一场战斗、战役胜利的却可能是 “流动” 的力量,对流动的实时感应、实时判别、实时处理的能力。“屏读”、“共享”、“互动”、“使用” 已经和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当 90 后的网络原住民成了主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好用管用的方法变得不管用了。当你试图用一个案例来讲清某个道理的时候,别人或许有 100 个案例在等着反驳你;当你强调组织纪律性的时候,别人心中或者有一串串的憋屈。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考验,网络如烟海般无穷无尽,占领网络谈何容易,不被淹死实属万幸。“重混”、“过滤” 乃是发展中的两个方法,通过重混带来更多元更新奇的产品,而通过过滤则带给我们更准确更贴身的服务。这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注意力在哪,财富就会走向哪。“提问”,一个好问题抵得上 100 个好答案。那么问题来了,我写了这么多,到底想告诉自己,告诉别人什么呢?读了《必然》,你或许有 1001 个答案,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提一个好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然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41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5)凯文凯利《必然》大家好!今天阅读凯文凯利的第三本作品《必然》,本书作者凯文・凯利,被称为 “硅谷精神之父” 和 “世界互联网教父”。前两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书中凯文・凯利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详细的阐述,并描绘出未来三十年这些趋势如何形成合力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作者基于过往从业经历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观察对十二个关键词 “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断,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种种生动的案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 12 条道路。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同时,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书中对未来的展望趣味十足,充满画面感,比如书中说道 “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到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 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述它,但真正伟大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令人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开始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2、精彩内容:①必然的本质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这些偏好仅存在于塑造科技大轮廓的合力中,并不会主宰那些具体而微的实例。譬如,因特网的形态 —— 由网络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 —— 是一种必然,但我们所采用的因特网的具体实现就不是必然。因特网可能是商业化的,而不是非营利的;它可能是国家的,而不是国际的;它也可能是私密的,而非公开的。长距离传输语音信息的电话系统是必然的,但 iPhone 不是;四轮车辆是必然的,但 SUV 不是;即时信息是必然的,但推特不是。行业中的所有职业将会消失,一同消失的还会有一些人的生计。新的职业将会诞生,而这些职业会滋生不公和不满。我在本书中阐述的这些趋势将会挑战现行的司法假设,碰触到法律的边界。数字网络技术动摇了国际边界,因为它本身就是无国界的。它会造成冲突和混乱。变化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承认,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 —— 尽管很多变化并不为人所察觉。我们说水滴石穿,而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动植物也在以一种超级慢动作演变成为不同的物种。即便是永远闪耀的太阳,也会在天文学的时间表上逐渐褪色,只不过当它发生时,我们早已不复存在。人类的文化和生物学现象也如同一部极其缓慢的幻灯片,在向着某个新的形态移动。②形成的规律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 “创伤” 级别的干扰。所以,我现在把升级看作是一种卫生措施:只有定期升级,才能让你的科技产品保持健康。持续不断的升级对科技系统来说至关重要,重要到这已经成为主流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和部分软件应用中的自动功能。而在这背后,机器也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这一切循序渐进,所以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正在 “形成”。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功能不再一成不变,默认设置荡然无存,菜单变成了另外的模样。我会为了某些特殊需要打开一个我并不会每天都使用的软件包,然后发现所有的菜单都消失了。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 —— 也就是说,你会变成笨手笨脚的新用户。我曾深度参与 30 年前在线世界的诞生,也迎接过网络的到来,还见证过这一文化变革迅速结出果实。然而在每个阶段,都很难在当时看到事物未来 “形成” 的模样。难以置信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 “形成” 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③写作与阅读所有人都觉得写作和阅读已死;所有人都觉得,当你能安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创作音乐就太过麻烦了;所有人还觉得,业余者根本不会制作视频 —— 用户产生的作品永远不会大规模实现;就算实现了,一个受众也吸引不来;就算吸引来了受众,也无关痛痒。那么,当你目睹在 21 世纪最初 10 年的开端里,5000 万个博客几乎瞬间爆发出来、每秒钟都有两篇博客发布出来的场景之后,就会感慨这有多么震撼了。参与行为所携带的营养推动普通大众在撰写免费百科全书、制作平光轮胎更换的免费教程,以及分类整理参议院投票这类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这种模式在越来越多地支撑网络运转。几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 40% 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网络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存在,而非 20 世纪 80 年代大名鼎鼎的赛博空间那种你会前往的地点。它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现。到 2050 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场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2016年就能看完它

                      也许今天就不一样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然已然待未然

                        差不多 10 年前,凯文・凯利做出了 12 个 “必然” 的预测,而且坚定说这些趋势会持续至少 30 年。现在回顾,可以看到我们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1. 形成: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2. 知化: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3. 流动; 信息会更加没有阻力地流动;4. 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5. 使用: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 6. 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 7. 过滤:我们的注意力是唯一有价值的资源。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8. 重混: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9. 互动: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互动方式的挖掘,互动效果是保证体验的核心;10. 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并将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11. 提问:多少好答案,苦等一个好问题;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12. 开始: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然

                          必然值得反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较好的一本书

                            比第一本失控容易读,流利顺畅许多,推荐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机遇新物种新动作

                              本书是作者对未来三十年趋势的预判。其自信建立在科技发展的深层根基之上,数字世界的根基被锚定在物理规律和比特、信息与网络的特性之中。无论是什么地域,无论是什么公司,无论是哪种政体,这些比特和网络的基本成分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孕育出必然相似的结果。(一)12 种动态 1. 形成 Becoming。最好的机会永远是三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未来三十年将以现在为基础,以更复杂、更多元、更快的加速度发展,三十年后与现在相比,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今天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 “形成”,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2. 知化 Cognifying。机器感知化、人工智能化、决策人机化。未来的工作不是一场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竞赛,而是一场机器人参与的竞赛。人要参与到这样的必然潮流中: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3. 流动 Flowing。未来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将会液态化,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流动的 4 个阶段】(1)固定、罕见。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品,每一个都如同艺术品一般,通常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出售,补偿创造者付出的艰辛。(2)免费、无所不在。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3)流动、分享。第二阶段的产品将会被不断拆散,其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第一阶段的产品现在成为了服务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变成了财富和创新的平台。(4)开放、变化。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解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 “原材料” 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受众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突飞猛进。4. 屏读 Screening。屏幕将成为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点、分界线,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屏幕中。5. 使用 Accessing。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按需使用的即时性(Real Time On-Demand)、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平台协同(Platform Synergy)、云端(Clouds),将使我们穿行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时不会去拥有任何东西,却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随地地获得一个工具,用完后便将其抛之脑后,继续前行。6. 共享 Sharing。在协同工作中越早开始共享,成功和收获就会越早到来。一直处于联网状态,你共享的和别人共享给你的信息总量将不断增加 —— 持续的小幅更新、少量改动的版本升级、微小的系统调试等,这种稳步前行的过程使个人成长。共享几乎从不间断;即便是沉默也将被共享。7. 过滤 Filtering。从人类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一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体验 —— 这是无法被复制的。除体验以外的每样东西都在逐渐变得商品化,逐渐变得可以过滤掉。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依赖过滤器来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它们并不像是奴隶主,反而更像一面镜子。我们会听取由我们自身行为产生的建议和推荐,这是为了听一听、看一看我们自己是谁。在互联云里的几百万台服务器上运行着数亿行代码,它们在不停地过滤、过滤、过滤,帮助我们提取自身的独特点,优化我们的个性。8. 重混 Remixing。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同时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9. 互动 Interacting。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推进。(1)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2)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相比手表和手机而言,技术将会离我们更近。互动过程会变得更为亲密,一直发生着,并且无处不在。(3)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在一个技术塑造的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的(虚拟现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增强现实)同样如此。技术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10. 追踪 Tracking。数字追踪产生的量化信息将不再是数字,而是新的身体感觉。传感器之网将在未来 10 年里产生 “无限多级” 字节的数据,经过实用人工智能的追踪、解析和知化,这片浩瀚的信息 “原子海洋” 会被塑造出上百种新形态、新奇产品以及创新服务。11. 提问 Questioning。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社会正在从严格的层级制度向流动的去中心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从名词向动词,从可触摸产品向无形生成物,从固定媒体向混杂媒体,从存储向流动,从确定的答案向不确定的问题转变的过程。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并且几乎免费。12. 开始 Beginning。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有关未来的奇点,有两种判断:“硬奇点” 指的是未来将由超级智能的胜利所奠定,作者认为这个设想不太可能实现。“软奇点” 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过滤技术、追踪技术以及书中列出的其他一切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类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在这个层级中,许多现象发生的等级将高于现存的生命以及我们的感知水平,而这就是 “奇点” 出现的标志。如果把我们今天的生活比作固态的,那么这种生活就是液态的,是一种新的相态。这种相变过程已经开始。(二)理解 12 种动态 1. 新机遇。现在就是现在和未来的分割线,越早意识到这点并为之付出行动,将有更多更早的机会先于别人拥抱未来。文中头和尾,第 1 种和第 12 种动态,“形成 Becoming” 和 “开始 Beginning” 都在反复强调这个机遇。2. 新物种。未来三十年,高于人类的新物种将诞生,即人机互联的物种,而世界的相将从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变。文中 2-5 动态,“知化 Cognifying”“流动 Flowing”“屏读 Screening”“使用 Accessing”,描述了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以及当其形成后,世界的状态。3. 新动作。作为个体,要跟上新世界的步伐,必须有相适应的理念、方法、动作。文中 6-11 动态,“共享 Sharing”“过滤 Filtering”“重混 Remixing”“互动 Interacting”“追踪 Tracking”“提问 Questioning”,告诉我们与新世界相处的关键动作。作为昨天的未来已来,我们就在现场;作为今天的未来正在形成,我们眼见即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注意力該怎麼放

                                知化:人類和 AI 的關係就像警察和警犬的關係,人類警察決定何時動用警犬,而 AI 則負責提高自己的執行力。知化就是指揮計算機,讓其朝著特定方向計算。過濾:在信息越來越多的時代,我們需要使用甄別和選擇的方式,過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提問:好問題的標準有 7 點:值得有很多好答案、能開啟學科、能產生其他好問題、不能立即回答、令人想回答、處於已知和未知的邊緣、代表受教育的頭腦。Becoming FlowingVirtual SharingMix InteractiveTracking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必然》读后有感

                                  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就是未来吗?你想浅了。作者告诉你,这只不过是未来的垫脚石,他所畅享的未来正在形成或者说刚刚开始。从这本书里看的出 kk 对于技术的一种信念,他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看到的未来。12 个动词,贯穿全书,让读者跟随他的视角一起去畅享未来 30 年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教你如何写科幻小说的散文集

                                    【8 级,207kKK 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这是我从《失控》中体会到的。一开始我以为作者为了迎合《失控》那本书的主题,刻意以散文的方式书写,但这本书证明我错了。散文化的叙述可能就是 KK 的写作特点。这是一本写于 2015 年前后的预言性的散文集。作者尝试总结归纳过去 30 多年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逻辑,总结出了 12 个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比如 "知化","流动","屏读" 等等。并且以每个关键词为章节的标题论述自己对科技发展的理解。在每个章节结束,他都会畅想科技的这种特性是如何体现在未来生活中的。作者对科技的这些预言在短期内被验证得很好,比如根据他的 "减少物质化、去中心化" 的发展方向,确实可以推演元宇宙和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比如根据他的 "云端" 和 "共享" 关键词,可以预言到租赁、uberairbnbwework 这样的公司的创立和发展。他还从信息过滤的角度分析了 Google 的价值,从信息重混(重新混合)的角度预言了 YouTube 和短视频的成功。从理想派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科幻小说作家搭建未来赛博朋克世界的蓝本,这 12 个关键字每一两个都足够撑起一个庞大的未来科幻宇宙。而更让人兴奋的是,我们生活在这 12 个关键词共同作用的宇宙中。从现实派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无愧于硅谷圣经。我能从这本书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它对茫茫多硅谷创业者的精神影响。可以说很多创业者就是从这本书的某个角度出发,将一些科技和理想杂糅在一起,然后包上一个商业策划书,就去创业了。这本书可以帮你理解那些最疯狂的创业者、极客、变革者的所思所想,跟着他们去构建、创造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界。之所以给这本书 4/5 分,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充满冗余和诗意的写作方式实在是不适合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字化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气势恢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种可能的未来

                                          从当前看未来,也许对了,也许错了,也许只是有所偏差。正确的思路是,从根本上出发,从逻辑上解读,从规律上寻找答案!这本书做到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