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真苦

    这本小说看完一段时间了,这几天再回想起来情绪比较平复了,写一个书评。小说写的是 60-70 年代黑龙江一个军区医院的故事,主人公孔林想跟护士吴曼娜在一起,但因为老家的妻子不愿意离婚,就只能等分居 16 年医院就允许无条件离婚的规定生效。换个角度,我觉得更像是女主人公吴曼娜一生的故事。我也在北方长大,小说里的场景太熟悉了,好多细节都有似成相识的感觉。读的过程不断觉得人生好苦,世界就像一个笼子,基本没给你自由腾挪的空间。这个笼子一部分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一部分是由制度决定的,还有更重要一部分是由你身边的其他人决定的。虽然总是能带着希望让自己忍受痛苦,但到达了那个希望的目的地,发现等待你的还是下一段苦痛的人生。吴曼娜本来是个漂亮、爽朗的护士,但就是因为年轻时遇到两个不靠谱、没法托付终生的人,年近 30 岁的她突然就被定义为不值钱、没人要的处境了。她只能等着孔林,一个有妇之夫。过程中她被强奸却又不能声张,被军区首长挑选,又没被选上。等到她终于跟孔林如愿结了婚,像报复似的不停做爱,而同时她也变成了一个敏感、嫉妒、没有安全感的怨妇,尤其是生孩子时,她遭遇的疼痛让他对孔林破口大骂,她积累了一生的怨气。最后她却因为本来心脏不好,又生了双胞胎而迅速衰弱,已经是没法医治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表面冷静,内心其实已经崩溃,命运好像从来没对她公平过。小说的内容让我回忆起了我小时候看到的世界,周边的人好像没有真的快乐的,每个人都很苦,不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别人定义的、也被别人观察着。你没有权利自由的生活,你跟别人不一样就是错的,过的太惨了不行、过的太好也不行,萨特说 “他人即地狱”,我第一次听到并不理解这句话他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但我就觉得特别贴切。说回小说作者,哈金写小说特别慢,每个字他都要抠着出来。这本小说本来是用英文写的,归功于翻译金亮的认真,他跟哈金先生一起推敲,把小说翻译了过来,所以读起来不会觉得生硬,就觉得是中文原版小说的感觉,对于东北生活的描述也特别精准、有感觉。当时的年代过去就过去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小说,可能只能记录在当时那代人的脑子里,等那代人不在了,那个时代也就走了。这类小说的价值特别高,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人情风貌是怎样的,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见识到,靠着考古般的数据记录是没法感觉到的。也感谢贾行家老师的推荐,从《文化参考》里学到很多好的文学作品。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等待》有感而发

      —— 耗其一生的等待,最终向往的却是最初想逃离的。等待的未必就是适合的,适合的也许就在身边,别让激情在等待中退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陪你一起等待的曼娜,也不是每个淑玉都会如此长情的守侯。等待是整篇作品的主题,孔林和吴曼娜这对情人在漫长等待中,希望法院判决孔林和淑玉离婚;淑玉一直在默默等待丈夫孔林打消离婚的念头而回心转意。孔林的等待是盲目的,就像最后他自己的领悟 “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面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反观淑玉的等待,清晰而坚定,这个小脚农村妇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始终认定懦弱的丈夫就是她的天,她一直守着,等着丈夫的回头。《等待》告诉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也许你会失去生活的激情、也许你会失去爱的能力、也许等待会将生命蚕食,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愿我们的每一次等待,都是在希望中的等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等待的是什么?

        看完书,问自己主人公等待的是什么?用十八年时间结束第一段婚姻,第二段感情又不像想象得那样。挣扎之后,还要面对生活。孩子没长大,妻子又病重,以后的路会很难。生活一直在继续,未曾停,推着你走,赶着你走。就这样不断地走,走出不同的人生。我们也在等待,等待长大,等待成熟,等着被推到终点。等待有些被动,却值得去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虚妄的等待

          上一次看华裔作家用英文写作中国的故事,又翻译回中文还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哈金这部小说遵循了同样的路子,这种不同语言气质上的差异,让这部小说拥有了叙述的独特魅力。同样是写文革,哈金在情感上特别克制,没有太多的控诉或泛滥的情绪,只有节制而简朴的语言。    内心里其实一直回避去看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看一次心里就苦一次。但另一个方面,对于文革的反思还远远不够彻底,每个人都需要去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文革的背景,给这部小说打上悲剧的底色。    故事很俗套,讲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恨纠葛。作为军医的男主接受父母的安排,在老家农村娶了一位裹小脚的妇女,男主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妻子在家毫无怨言地照顾男主生病的父母和养育子女。后来男主喜欢上医院一名年轻的护士,于是开始了漫长的 18 年的离婚诉讼。当男主终于与发妻离婚,娶了等待他多年的护士后,新的婚姻生活却让他精疲力尽。护士妻子在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之后,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男主在发妻那里重新找回了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轻松。     在这段折磨人的感情纠葛中,女人总是艰难爱情或婚姻的牺牲品。她们要么放弃幻想,默默地熬干自己,要么心生怨恨,变得面目可憎,最终失去苦苦追求的一切,而男人总是承担得最少得到的最多。如果以发妻的角度再写一次这个故事,读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中国内陆的读者对哈金还比较陌生,我也是被贾行家种草,才读完这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把一个俗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读完了的小说

            两个一心爱他的女人,大女儿成年了还能拥有双胞胎儿子的幸福男人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哈金

              文化参考贾老师推荐,加入了我的暑假,静静呆了好久,没想到一开始看就完全停不下来,差不多一口气读完,太好看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悲剧,

                没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只有顺从,因为周围环境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情有些沉重

                  虽然没有很仔细的看完整本书,但大概了解了内容,18 年的等待,从细节看的出来,这终会是没有结果的。文字的内容还是很触动人的,一个人,两个身份,内心的纠结,悔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是个多余的人哪

                    “我是个坏 —— 坏人,淑玉呀,你明白吗?”“不,你是个好人。”“噢 —— 我可不想做啥好人。我只想做个正常人。”“行啊,那咱就做个正常人。” 此刻,淑玉也是泪流满面,因为这是他头一次对她说这样亲切的话。我是个多余的人哪。在爱情和安宁这两者中,他宁肯选择后者。他向往一个舒心的家庭。世上有什么地方能够比这样的家更美呢 —— 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看看书,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睡一个不会被打扰的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来我早就读过

                      近阶段读什么都觉得像《围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年完整看完的两本小说,一本是止庵的《受命》,另一本就是这部《等待》。两本书都是在上世纪 70∽80 年代大背景下,以个人的情感生活为主线,折曲出当时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压抑,贯穿起故事主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字流畅易读,意味凝重深远。

                          对于作者:离开中国三十年,对东北城镇农村、花草树木、气候风物的描写,如此细致入微,佩服佩服!对于翻译:总体到位。如果把 “野鹅” 改为大雁,“v 字型” 改为 “人字”,“甜秆” 的三个名字统一,“华”、“林” 等单名称呼改为东北人的习惯称呼就好了。某一段突然爆裂,不忍接受。看完译后记,敢情译者开始也无法接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瑟缩半生已过,长叹一声未尽

                            孔林,现实中好好先生,温良的秉性。唯有对自己和亲人,大半生都未曾畅快地长舒一口气。被情势推着走的人,小心地试探后迅速缩手,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对生活缴械投降。不能安心于此,不够勇气打破,空余两鬓斑白满腹凄凉。看完只想告诉自己,去过畅快淋漓的生活吧,无法破壁而出的只有自己的心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一直牵动着我的心

                              牵动人心,害怕,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等待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等待,一个蛮沉闷压抑却真实的故事,被读者写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读完我的感受却与书名相反,不要等待,活在当下。等待,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谎言,时间或者岁月什么也解决不了,等待了 18 年也不等于拥有或者证明了爱情,读完此书更加认同 “爱的多重奏” 里对于爱的定义,爱是建构,如何相遇怎么爱上都不重要,重要的的是漫长的岁月,如何坚守如何建构两个人的生活。淑玉显然是在践行着这份建构,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认真履行着为人儿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把日子过的实实在在,充满烟火气,平凡却踏实。男主像一个男孩,一辈子都在琢磨爱情,其实是在寻找激情,一直在找、在等,却不能也不会去建构和体会,到了最后才有了一点点领悟,蹉跎半生,多么痛,甚至有一点点悲凉。女主便更是如此,最终守得云开,却从未获得内心的安宁,这种安宁才是幸福,而这种幸福也从来不是他人给的,要自己给予自己,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人,都是如此。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