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真苦
这本小说看完一段时间了,这几天再回想起来情绪比较平复了,写一个书评。小说写的是 60-70 年代黑龙江一个军区医院的故事,主人公孔林想跟护士吴曼娜在一起,但因为老家的妻子不愿意离婚,就只能等分居 16 年医院就允许无条件离婚的规定生效。换个角度,我觉得更像是女主人公吴曼娜一生的故事。我也在北方长大,小说里的场景太熟悉了,好多细节都有似成相识的感觉。读的过程不断觉得人生好苦,世界就像一个笼子,基本没给你自由腾挪的空间。这个笼子一部分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一部分是由制度决定的,还有更重要一部分是由你身边的其他人决定的。虽然总是能带着希望让自己忍受痛苦,但到达了那个希望的目的地,发现等待你的还是下一段苦痛的人生。吴曼娜本来是个漂亮、爽朗的护士,但就是因为年轻时遇到两个不靠谱、没法托付终生的人,年近 30 岁的她突然就被定义为不值钱、没人要的处境了。她只能等着孔林,一个有妇之夫。过程中她被强奸却又不能声张,被军区首长挑选,又没被选上。等到她终于跟孔林如愿结了婚,像报复似的不停做爱,而同时她也变成了一个敏感、嫉妒、没有安全感的怨妇,尤其是生孩子时,她遭遇的疼痛让他对孔林破口大骂,她积累了一生的怨气。最后她却因为本来心脏不好,又生了双胞胎而迅速衰弱,已经是没法医治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表面冷静,内心其实已经崩溃,命运好像从来没对她公平过。小说的内容让我回忆起了我小时候看到的世界,周边的人好像没有真的快乐的,每个人都很苦,不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别人定义的、也被别人观察着。你没有权利自由的生活,你跟别人不一样就是错的,过的太惨了不行、过的太好也不行,萨特说 “他人即地狱”,我第一次听到并不理解这句话他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但我就觉得特别贴切。说回小说作者,哈金写小说特别慢,每个字他都要抠着出来。这本小说本来是用英文写的,归功于翻译金亮的认真,他跟哈金先生一起推敲,把小说翻译了过来,所以读起来不会觉得生硬,就觉得是中文原版小说的感觉,对于东北生活的描述也特别精准、有感觉。当时的年代过去就过去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小说,可能只能记录在当时那代人的脑子里,等那代人不在了,那个时代也就走了。这类小说的价值特别高,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人情风貌是怎样的,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见识到,靠着考古般的数据记录是没法感觉到的。也感谢贾行家老师的推荐,从《文化参考》里学到很多好的文学作品。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等待》有感而发—— 耗其一生的等待,最终向往的却是最初想逃离的。等待的未必就是适合的,适合的也许就在身边,别让激情在等待中退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陪你一起等待的曼娜,也不是每个淑玉都会如此长情的守侯。等待是整篇作品的主题,孔林和吴曼娜这对情人在漫长等待中,希望法院判决孔林和淑玉离婚;淑玉一直在默默等待丈夫孔林打消离婚的念头而回心转意。孔林的等待是盲目的,就像最后他自己的领悟 “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面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反观淑玉的等待,清晰而坚定,这个小脚农村妇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始终认定懦弱的丈夫就是她的天,她一直守着,等着丈夫的回头。《等待》告诉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也许你会失去生活的激情、也许你会失去爱的能力、也许等待会将生命蚕食,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愿我们的每一次等待,都是在希望中的等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虚妄的等待上一次看华裔作家用英文写作中国的故事,又翻译回中文还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哈金这部小说遵循了同样的路子,这种不同语言气质上的差异,让这部小说拥有了叙述的独特魅力。同样是写文革,哈金在情感上特别克制,没有太多的控诉或泛滥的情绪,只有节制而简朴的语言。 内心里其实一直回避去看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看一次心里就苦一次。但另一个方面,对于文革的反思还远远不够彻底,每个人都需要去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文革的背景,给这部小说打上悲剧的底色。 故事很俗套,讲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恨纠葛。作为军医的男主接受父母的安排,在老家农村娶了一位裹小脚的妇女,男主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妻子在家毫无怨言地照顾男主生病的父母和养育子女。后来男主喜欢上医院一名年轻的护士,于是开始了漫长的 18 年的离婚诉讼。当男主终于与发妻离婚,娶了等待他多年的护士后,新的婚姻生活却让他精疲力尽。护士妻子在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之后,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男主在发妻那里重新找回了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轻松。 在这段折磨人的感情纠葛中,女人总是艰难爱情或婚姻的牺牲品。她们要么放弃幻想,默默地熬干自己,要么心生怨恨,变得面目可憎,最终失去苦苦追求的一切,而男人总是承担得最少得到的最多。如果以发妻的角度再写一次这个故事,读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中国内陆的读者对哈金还比较陌生,我也是被贾行家种草,才读完这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把一个俗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要等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等待,一个蛮沉闷压抑却真实的故事,被读者写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读完我的感受却与书名相反,不要等待,活在当下。等待,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谎言,时间或者岁月什么也解决不了,等待了 18 年也不等于拥有或者证明了爱情,读完此书更加认同 “爱的多重奏” 里对于爱的定义,爱是建构,如何相遇怎么爱上都不重要,重要的的是漫长的岁月,如何坚守如何建构两个人的生活。淑玉显然是在践行着这份建构,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认真履行着为人儿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把日子过的实实在在,充满烟火气,平凡却踏实。男主像一个男孩,一辈子都在琢磨爱情,其实是在寻找激情,一直在找、在等,却不能也不会去建构和体会,到了最后才有了一点点领悟,蹉跎半生,多么痛,甚至有一点点悲凉。女主便更是如此,最终守得云开,却从未获得内心的安宁,这种安宁才是幸福,而这种幸福也从来不是他人给的,要自己给予自己,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人,都是如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