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年第三十本

    1. 盛极而衰是宿命吗?是的,一代代君王把好牌打的稀碎,还砸烂了自家的好场子。看上去父父子子相杀,当权者活该的逻辑,实则,它让我们先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重要启示不止一次:决不能为统治阶级赞歌,决不能为任何战争喝彩。顺嘴骂一句不良文人:司🐴男,渣滓洞。2. 英雄气短,文人诗长。书中写的几个匡扶大业的勇将被唐玄宗戕害,也毁了自家长城,不足惜。惜的是颜李杜几个给文学史留下绚丽篇章的诗人的报国无门,满腔热血空流的悲伤。3. 本人感性动物,不敢轻易看史书,一看就是一气呵完,累心累眼。五星推荐,仍有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衰落

      安史之乱,唐帝国开始衰落,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到了顶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高权力从何而来,如何传续?是传统社会落在毎个人头上的大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能想到一个装傻卖勇的胡人 — 安禄山给无限闪耀的唐帝国带来无限灾难,也给无限繁荣的长安带来无尽浩劫。唐玄宗无可奈何退出了唐朝决策中心,唐肃宗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没有采取正确的决策,而是以收复两京为中心,让唐朝将士和百姓多留了无数的血。但李亨是安史之乱的最大受益者,他不在隐忍,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杨国忠擅长政治权谋没有帮助他解决政敌安禄山,自己全家都死在这场叛乱中,大唐的诗人们都没有回到他们的圣地长安,留下自己的回忆和诗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以人物为切入点的历史作品。害怕失去权力的帝王,战战兢兢恐惧的太子,希望永远得帝王宠爱的权臣,处在权力巅峰的每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骑绝尘,每一条路通向的终点都是长安破,弃长安。这其中有恶人、小人、凉薄的君王、无法左右人生的美人;有张巡、颜杲卿、颜真卿、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这样的勇者和脊梁;有李泌这样的智者;更有李白、杜甫、高适、曾参,他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了盛唐的万千气象,战争中的离乱之苦。盛唐因他们而不朽,也随着他们的离开而远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开始。安禄山范阳起兵造反,鼓噪之声震地,直至潼关失守,长安这座世界之都在渔阳鼙鼓声中变得脆弱与窘迫无计,大唐盛世也轰然倾圮。变乱何以爆发?盛世何以崩陷?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足以解释与传达。李隆基君臣从自负颟顸到仓皇辞庙的骤然切换;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位首相的逢君之恶;杨玉环在马嵬驿的 “明眸皓齿今何在”;太子李亨的隐忍与浮夸表演;安禄山的胡旋舞与曳落河;血色残阳中的张睢阳齿与颜常山舌;是李白、杜甫、王维们的盛世求不得与乱世离散…… 这群人,这群经历了从盛世穿越乱世的非常之人,在从盛世到乱世的猝不及防中,面临着各自的困境,有着不同的突围与选择。成都寻麓书馆邀请历史作家张明扬就这个话题做分享,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 “弃长安” 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弃长安】好看,易读,推荐

                【弃长安】,一部宏大叙事下,权力的角逐,政治的博弈,宫廷的斗争,大人物的波谲云诡,小人物的离乱无奈;大战争时代,将星的崛起与英雄的陌路;文人的报国无门,有心无力的呐喊。自从开年看了马伯庸老师的【长安的荔枝】,开启了有关唐朝帝国的了解,先是郭建龙老师的【盛世的崩塌】,然后是这本【弃长安】。【弃长安】,读起来和【盛世的崩塌】一样酣畅淋漓。这种书,有观点,有温度,同时也就留有对历史的疑问。【弃长安】,文笔自然,叙事流畅,引人入胜,对历史事件,有逻辑推演,也有意见保留,更有一种后来人的无奈与感伤。1、乱世出英雄。英雄是可以被时代召唤和激发出来的,没有人天生英雄,当大时代赋予你一种使命和责任的时候,英雄就会铁肩担道义,努力的将使命扛起,回应了时代的召唤,成就了自己的英明。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单如此,大唐帝国的张巡如此,大明帝国的铁铉和盛雍亦如此。2、政治斗争是没有下限的。谎言,欺骗,暗示,纵容,制衡等等下做的手段,都会成为政客们打击对手时奉为圭臬的手段和技巧,有道德的人,有情怀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很难成为政客,政治家,或者说很难成为政治博弈的高手。3、和平年代才是普通人的盛世。战争,最终霍霍的都是普通人;政客通过战争获得的荣誉,勋章,和官位,商人通过战争获得了财富,老百姓通过战争获得了一座座坟头。战争起,政客和商人的家人都转移到了安全国家,只有老百姓没有办法,扛起了抢,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所以,老百姓只有在和平年代,才有可能通过劳动换点安稳日子。4、文人大多有家国情怀。文人,是那些读过书,懂道理的人,他们有见识,有才华,有家国意气,唯独没有平定乾坤的军事才能,和领兵打仗的本事,只能寄才华于诗句,文章之中,苦不能在离乱之秋,一展报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

                  读枯燥的历史故事读出文学作品般的精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最近就读到了一本有关讲安史之乱的作品,书名叫做《弃长安》作者是张明扬。这本书是以安史之乱为主要线索,来讲述大唐由盛转衰过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处在权利中心的李隆基、安禄山、杨贵妃,再到我们所熟知的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以及那些权臣幕僚。他们都经历了 "盛世何以出现" 与 "变乱何以爆发" 这两个极端,他们都被乱世裹挟,在乱世中寻找出路,直到的最后他们成了回不去长安的人,看到最后一股淡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安史之乱这个事件以及有关的人物嚼碎了剖析清楚了之后,再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腻温暖的文风写成一本没有门槛的通俗历史读物,适合我们每个人都去读,它让你可以很好地去了解安史之乱的那段历史,让你更加全面去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和命运。很多人都喜欢批评唐玄宗说他老了昏庸无能,总是做错决定,不该罢相张九龄,而让李林甫当宰相,书里却说:从个人审美上,李隆基更偏爱张九龄式的 "文学派",但就政治利益的考量,李隆基也离不开李林甫为代表的 "吏治派",要知道唐玄宗一直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财政问题,而以张九龄为首的文学派他们只是一味地开源节流,但是一直节流不增收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李林甫就派上用场了,所以你看这个分析就比较中立,没有一边倒,就挺有启发的。还有很多人说李白是诗仙、才高八斗,但是你要知道诗人在唐代并不是一个职业啊,它顶多就像我们现在有感而发发发朋友圈罢了,李白生长在那个乱世也是需要去发展自己的仕途的,书中就写了李白的这一生,从最开始求仕无门到短暂地被欣赏再到后面屡屡投奔屡屡受挫直到他的长安梦破碎,包括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婚姻选择等等,你就会发现李白会写诗是优点但是他也是有很多缺点的,这个分析也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诗仙。书中还写到了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说可能是唐诗世界里最无可比拟的一次伟大相遇,照亮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包括很多人都很好奇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以及她为什么会死,书里也都讲得很清楚透彻。如果你想没有负担地读历史,那么这本书你得加入到你的书单里去。读安史之乱这段历史,你会始终被 “世间好物不坚固” 的情绪笼罩。当长安城的贵胄与小民们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时,乱世的鼙鼓声已在几千公里外敲响。而我们也都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序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认识了盛唐诗人

                    在读此书前,对壮丽的唐诗并无太多感悟;读此书后,对于很多诗作,多了身临其境的理解。尤其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学此诗还在读小学,感受不到 “漫卷诗书喜欲狂” 究竟是怎样的欣喜,而跟随本书经历了长达 7 年的安史之乱后,对身处其中的诗人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这漫长、压抑的动乱结束感到长舒一口气,读此诗后亦觉热泪盈眶。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等,这些诗人不是本书的主角,但却让我印象颇深,他们皆具出众的文学才华,但却不一定有政治才华。李白杜甫在那个时代是出色的文人,但真不是从政的料,他们秉性太过单纯、理想,哪里理得清复杂阴暗的政治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安史之乱,让我解锁了如何做个聪明人的新技能

                      清明在家,小卓子看了《弃长安: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廷、诗人、战争和叛乱》。别看只有 200 多页,却引发了我认知的底层撼动:一个聪明的人,不是摆脱了愚蠢的自己!而是学会了让聪明的自己和愚蠢的自己相处!下面小卓子就通过这个谁都知道的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来讲讲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1、长安跑路:聪明人陷入了怎么选都不对的愚蠢陷阱!2、朝堂议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发现正确的决策?3、梦回长安: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自己?01. 长安跑路:聪明人陷入了怎么选都不对的愚蠢陷阱!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天刚蒙蒙亮,有一群穿着华丽的人背着行囊,行色匆匆逃离了皇宫。他们是李隆基、贵妃、皇子皇孙、杨国忠、陈玄礼、高力士以及仆人若干。来到了马嵬驿,禁军再也不愿意走了,情绪一上来,就开始清算杨国忠和杨贵妃。李隆基扎心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时此刻的李隆基一屁股坐在地上,想不通:1、商量弃长安这件事的时候,俺明明衡量过利弊的,弃长安也是从大局考虑,为了防止 “君王死社稷” 的风险问题;2、一上路就遇到了新问题,逃亡队伍吃的喝的要靠沿路的官府接济,仰人鼻息很容易断粮,大家一听要饿死,立刻就想各找各妈,弃朕而去。于是想着谨慎一点,不动用皇令了,毕竟有二心的人一路相随,不安全,于是李隆基也同意一部分走了;3、按理说剩下的就该是听话的了,却没想到到了马嵬驿,大家又开始闹了。行,当着我的面杀丞相杨国忠,我忍;怎么贵妃也不放过呢?4、马嵬驿第二天,朕心惊胆战,害怕再走下去,自己可能都要被杀。但又想着不妨大胆一点,继续往前冲一下,西行!可是没想到太子李亨却玩起了自立门户的把戏。一路都在认真决策,最终却成为政治边缘化人物。李隆基的难题像极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考虑了 A 问题,结果 B 其问题又冒出来了;解决 B 问题的时候想着不要再犯解决 A 问题时候的莽撞,谨慎一点,结果错过了时机;好吧,谨慎看来也不行,那就大胆冲一把,结果又踩雷了。不都说能够复盘前车之鉴,不蛮干的人都是聪明人吗?更何况是李隆基,这个知人用人一把好手的顶级聪明人,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就在李隆基不得其解的时候,想起了逃往第一天一位城边的老人对他说的一句话:陛下,安禄山包藏祸心已久,在您身边曾经有很多提醒你的声音,为什么当时的你就是没有注意到呢?李隆基这才明白:当初的朝堂之上,一直充盈着两种声音,一种是聪明地早早预警;另一种就是愚蠢地弃长安。他沦落至此,不是他本人聪明不聪明,而是当两种声音都有的时候,他却只听到一种!02. 朝堂议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发现正确的决策?故事来到了安禄山反叛阶段,李隆基想到每个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朝堂上就坐满了人,出现很多声音:比如安禄山反叛第 7 天,朝廷确认了这件事后,杨国忠跳出来说:区区安禄山小儿,不足挂齿,陛下,你看着吧,不出十天半个月就把他的头颅奉上;但群臣的反应却是 “相顾失色”。再比如封常清败走洛阳的时候,三次派信使到长安打算向朝廷汇报一线战况;可是耳边总有人说瞧瞧这个封常清,当初不是说要取安禄山首级给陛下吗?是不是眼瞅着自己完不成,打算主动求饶苟活?又比如潼关失守后,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都看出了急切出关的巨大风险:哥舒翰手下虽然有 20 万大军,但是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不强,守关可以,出关难啊。但是杨国忠却坚持说安禄山此时此刻已经黔驴技穷了,再不出关收拾他,更待何时啊?李隆基站在一边,看着这朝堂上吵来吵去的人,思考着每个事件发生的时候,面对这么多的声音,他是根据什么判断要听那哪个,不听哪个?渐渐地,在李隆基的脑袋里,他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我是个英雄,我有资本享受胜利的果实。天宝十三载(754),70 岁的李隆基志得意满看着他的盛世,这一年,帝国户口统计结果 5280 万人,达到有唐一代的高峰。于是这个老头就对高力士说:朕老了,盛世也有了,朝中的事情都丢给宰相,边疆的事情都丢给将士,是时候让我无忧无虑的过日子了。他步入了好大喜功的封闭倦政行列了。“好大” 让他在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时候,觉得一个只会跳胡旋舞的 300 斤的胖子能翻起多少浪?于是杨国忠这个家伙的声音就显得十分好听,说的话也十分有道理;“喜功” 让他的开边无休无止,哪怕杜甫都写出了 “反战” 诗《兵车行》,“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于是在他知道封常清竟然打不过 300 斤的安胖子、哥舒翰这个名将畏畏缩缩不敢出关的时候,就觉得这帮人都是找借口,他们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其实,这个吵吵闹闹的朝堂就像是我们的大脑,这里面有嗓门大但没道理的杨国忠,也有有道理但声音轻的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到底哪一方获胜呢?就看这个大脑的主控官李隆基更善于把哪一方的话包装成自己喜欢的故事。这就是李隆基这个聪明人陷入窘境的原因,也是我们还不够聪明的原因 —— 为了迎合内心的故事,我们的大脑喜欢倾听同一种声音。声音证明了故事的合理性,而故事的合理性又会吸引更多这类声音。这就是熵增,最终引发整体的无序。表现出来就是干了蠢事。03. 梦回长安: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自己?在李隆基生命最后的几年中,他饱尝形单影只的孤独,权力、亲情、爱情、友情、尊严、自由,他曾试图一一握住,但是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陆续从指缝溜走。可以说,李隆基用一个始终不愿撒手的盛世英雄梦,终结了现实中真正的大唐盛世。如果梦回长安,他或许在面对安史之乱的时候会有另外一番操作,那时候高力士、杨贵妃都还在身边,其乐融融。李隆基的故事讲完了,作为看故事的我们,或许可以有更多的认识 —— 如何避免熵增引发的整体无序?1、思维自律。诚如我们的大脑会为了迎合我们内心的故事而偏听偏信编故事,那么为了避免盲从,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思维的自律。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聪明 “我” 看管愚蠢的 “我”。橡果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管理着上千亿美元的资产,他的思维自律的经验就是建立双我思维。具体操作是:把自己的思维分成两层,“第一层思维的我” 想法和别人差不多;“第二思维的我” 要把第一层所有人的一件都考虑在内,甚至能进行和别人完全相反的逆向思考。比如他曾经面对一家公司的股票,“第一层思维的我” 会这样说 “哇,这是一家好公司,赶紧买。” 但 “第二层思维的我” 会反驳道 “当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家好公司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好的标的了,因为股票的价格过高了。我们还是卖出股票吧。” 看到了吗?只有多一个我,才能建立自律的思维体系,才能独立、批判性的做决策。2、进行熵减天下万物大道至简,既然知道封闭会引发熵增,熵增最终决定无序,那么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打开自己,通过交换实现熵减,最终达到有序。我记得黄执中参加一期节目的时候讲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个人问道:为什么我和他同时期进公司,人家收入涨的这么快,而自己却停滞不前?” 黄执中看着他,笑笑说:那是因为你都忙着和别人抬杠去了。这个人一脸怒气:我哪有!你乱说!这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人:一辈子只用一个故事解释天下所有的事情。偶尔成功,那只是运气好;大概率都是活在套子里的,窘迫又无奈。我常常觉得那些总是在和外界交换的人才最有可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样子。因为他们每交换一次信息,就相当于拿起锤子把原本自己内心的故事敲敲打打一番。不断交换就是不断打磨的过程,最终内心的故事和世界真实的样子无限接近,他们做出的决策才更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尾记:我们总爱说这样的话:任凭世间变幻,内心鱼鱼雅雅。其实,更多时候,世界本身鱼鱼雅雅,是我们脑袋的故事让世间变幻不断。来吧,清明已至,气清景明,不妨倒掉你脑袋中陈旧的故事,好好睁眼看一看这个本来就很美的世界!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所读的第一本关于唐朝的专著,盛世绽放在诗人热切的洋洋洒洒里,泯灭在丑恶欲望争斗中,唏嘘不已!相比清末的两宫西狩,弃长安反而更具戏剧张力,也无怪于马嵬坡成了闪耀的文学符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史之患,实玄宗承平日久,骄奢淫逸之恶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分两条线写李隆基和李亨,最早是都以弃为主,到落脚后两个人物的思想转变。其中,身边人(内廷)和诗人的不同态度都是本书的亮点。这里最惊喜的是相对深入的对唐诗人有了另一面的了解,不论是对仕途的执念还是为官的愚昧或其他,了解了不一样的唐诗人,顺带联想到抖音有个博主说过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是当官的而国外的同时期艺术家都是为了生活,读本书让我领略到了,盛唐这么多诗人都是走的仕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权力集于一身

                              要不,走向巅狂,让世界改变要不,走向改革,让所有人受益权力使人疯狂,慎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756 年中,李隆基放弃长安,李亨灵武称帝,757 年底,李亨还都长安,李隆基回銮长安,763 年初,史朝义兵败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伴随着盛世一起走的,还有王维和李白,以及房琯,郑虔,高适、严武、韦之晋。763 年,岑参走了,这一年的冬天,杜甫也病死孤舟。当年的长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当年的长安,青牛白马七香车,空气新来丽人多。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是,回不去了,每个人都回不到那个长安了。对诗人来说,以前的盛世之言,壮语豪言都一笔勾销了。只剩下,满目墙匡,深深春草。无处寻觅,车轮马迹,十二玉楼。感时花也溅泪,恨别鸟更惊心。长安,大唐都进入了冬天。可是,长安雪后还春归,积素凝华连接曙辉。那就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有皇室内斗,两任皇帝为了皇位不顾亲情自相残杀;有将相的尔虞我诈,三任权侵朝野的宰相或亲信的合作与陷害;有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的一生;有诗歌,盛唐的历史也是诗歌的历史,盛唐的转折也是诗歌的转折。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弃长安

                                    两代人,相斗了一辈子,最后都这么惨淡落幕,每个人都深陷于走不出的盛世困境,每个人都在寻路突围,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代价。每个人都回不到长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弃长安,遭离乱

                                      时代裹挟下的盛世崩塌及文人的落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就很用心,本书内容 80% 甚至更多主要集中在 “弃” 前和中。分两条线写李隆基和李亨,最早是都以弃为主,到落脚后两个人物的思想转变。其中,身边人(内廷)和诗人的不同态度都是本书的亮点。这里最惊喜的是相对深入的对唐诗人有了另一面的了解,不论是对仕途的执念还是为官的愚昧或其他,了解了不一样的唐诗人,顺带联想到抖音有个博主说过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是当官的而国外的同时期艺术家都是为了生活,读本书让我领略到了,盛唐这么多诗人都是走的仕途,还是读书少呀,仅凭学生时代读过的几首李白的诗,感觉他是闲云没想到他对仕途有执念。本书内容丰富,个人只是特别对几个诗人感兴趣,遂,多描述一下,历史内容还是很考究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客观的,理性的站在了每一个历史人物角度上阐明了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尤其在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上有很强的带人感,历史就应该是冷静的旁观,吸取经验,不论好与坏,不评是与非,体会人性是受所处环境影响的,无论是玄宗,肃宗,还有李白,杜甫都是俗人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