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感谢了作者,致敬!

    作者集一己之力用 20 年心血寻访和记录的山西古建筑绘画作品与故事一定能够永久流传下去,今后每到山西都会翻一翻,非常详尽。非常感谢了作者,致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阵列般的斗栱和出昂本已是整齐划一,充满着韵律之美,而南面更是将柱头铺作上改为一簇簇如鲜花怒放般的大斜栱,使得正面和转角的视觉效果简直有如爆裂一般极具张扬的冲击力。这也是大成殿最精湛华丽之所在,其下的门窗全部被封堵,仅在东次间留有一个进出的小门。墙身上涂满了厚厚的白灰,废弃已久,成片地斑驳脱落,再配合殿顶的荒草、糟朽的檐椽和下沉的檐角,呈现出一派褴褛凄惶之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访山西古庙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74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一)旅游 - 国内旅游《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318)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旅游的领域开始,选择国内旅游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五本是《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传统建筑之美:游走山西太行山古建筑本书是一 - 本以游记的形式探寻和走访山西和太行山区古建筑的历程。山西省现在保存有全国约 70% 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本书通过作者几次长途跋涉的寻访,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传统中国式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建筑和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2、精彩内容:①人生之路人的一生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且积极向上的道路才好,我很庆幸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把自己毕生的兴趣和祖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认准这条路,哪怕再难再险,哪怕面对无数的不解与压力,我都一直坚持下来了。回头看看,自己曾经年轻的身影和坚定的足迹都同传承了千百年的古建筑联系在一起,自己笨拙的画笔曾经画出了那么多消逝的景物。哪怕两鬓已经发白,头发日渐稀疏,哪怕背了二十年的大背包越发显得沉重,自己也不再健壮结实,轻抚和审视着心血凝成的作品,心中是充实和满足的。自己以一介草莽,能够从发自于灵魂深处的热爱出发,为我们的祖国记录下珍贵而濒危的瑰宝,略尽匹夫之责,也大有不负此生之感。在三晋大地奔波的这些年,风霜雨雪,冷暖自知,有人说我有一种可贵的情怀,有人认为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也有人说我是一心贪玩,置家庭和妻女于不顾…… 其实我只不过是在咬紧牙关走自己设定的人生道路。后来我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励下,在一股倔强精神的支撑下,这么多年也就挺过来了,自己最清楚,动力永远是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难以割舍的挚爱,唯此而已!②应县木塔在应县老城西北部,耸立着一座直插天际的高大楼阁式木塔,这就是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为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八大辽构之一。塔通高 67.31 米,底层直径 30 余米,为平面八角形攒尖顶宝塔,在平缓的大地上真宛若塔上一块匾额所书 “天柱地轴” 一般,有无限魁伟之态挺拔之姿,是中国现存体量最为庞大的木结构古建筑。木塔外观为 5 层 6 重檐,内部还有 4 个暗层,所以实为 9 级。一层有两重塔檐,其余每层一重檐。木塔一层檐下设有回廊,前后相对开门,其余各层出平座勾栏,四面开门,置隔扇门窗。一层内的空间高大宽敞,宛若宏丽的殿堂,内壁上绘制着众多佛像、天王像以及供养人形象的壁画,其中就绘有萧家三位皇后(仁懿皇后萧挞里、宣懿皇后萧观音、钦哀皇后萧耨斤)的画像。正中央坐北朝南供奉释迦牟尼佛,这尊佛像极其高大,有 11 米之巨,身体略微前倾,神态安详,似乎在俯瞰人世间的疾苦,佛像面部绘有胡须。当我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时,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度的震撼中,那种灵魂深处生腾出的激动情感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此再也未被超越。木塔建筑风格上承唐风,粗犷硬朗,大气磅礴,不仅是一座建筑,一组文物,也是集力和美于一体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③三结义庙东阳城村位于汾阳市的东南方,这里地势开阔,原野连绵,成片的村舍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但村子里多是平房,走进去就有种不见尽头、难觅边界的困惑。实际上 223 省道把阳城村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东阳城村的老村在新村西北。昏暗的墙壁上,壁画被方方正正地盗割了很多块,盗贼失手切碎后遗弃的壁画残片就堆在墙边厚厚的瓦砾与尘土之上。俯身细看,残片上的关老爷面貌仍然清晰。这些壁画是清代风格,看墙壁上的残存部分,是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正符合三结义庙的主旨,可惜已被盗割殆尽,露出下边的黄泥墙壁。檐柱之下,柱础全部被盗,仅以一些碎砖胡乱地垫起来。殿前有一排南北向的过廊,与正殿呈垂直排布,基本同明间等宽,现存十余米,左右下部设矮墙,之上立木梁架,覆卷棚顶,但最前端已经垮塌。这种殿前架设的过廊多用于连接前后两座殿宇,如现在北京故宫文华殿的前后殿就由过廊连接成 “工” 字形,武英殿也是如此,应该是早期建筑风格的一种遗存,在晋东南高平市的伯方村仙翁庙也有这种过廊的实例,但在本地区我还是头一次遇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当代城市化的加速,古老乡镇村庄传统风貌的改变与古建筑的消亡越来越快,这是一股无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想多留住一些珍贵的记忆、阻止更多违背文保原则的对古建筑的破坏性建设行为,虽然是我的愿望,可惜自我估量,心余力绌,所能选择的最适合自己能力的方式,也就是以写生绘画的形式记录古建筑最后的面貌而已。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