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敦煌研究院一代创业者——常书鸿

    1900 年 5 月 26 日,敦煌石窟藏经洞的发现,是 20 世纪初期我国文物考古方面震撼世界的伟大发现。它使我国中、古时代自 4 世纪到 14 世纪千余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以活生生的逼真的艺术造型和文字手卷公之于世。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孱弱,以及地方官吏的昏庸和无知,自 1907 年以来,听任斯坦因、伯希和、柯兹洛夫、勒柯克、格伦威德尔和橘瑞超等帝国主义分子纷纷窜来敦煌千佛洞,采用种种利诱、诓骗、恐吓、威胁等软硬兼施的卑鄙手段,先后盗走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刻本、佛画、丝织物等等珍贵文物。他们把所窃赃物据为己有,并作为 “善本”“珍品” 封闭在伦敦、巴黎、列宁格勒等地的博物馆或图书馆中,甚至不让中国人过目、抄写、拍照。可喜的是,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书鸿自传

      本书讲述了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莎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数十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樊锦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常书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他为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后代也参与到了这份保护工作中。可谓是为保护事业鞠躬尽瘁。书中,也体现了常书鸿苦中作乐,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下次去敦煌,一定也要去墓前拜一下常书鸿先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我首先带着敬意与好奇,想了解一个把毕生精力与才华都守护和贡献给敦煌的艺术家、文物工作者,在遭受特殊时期的非人待遇之后,如何葆有积极的心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四人帮” 的倒行逆施,审判之后能很好地释放情绪。2、常书鸿的文笔朴实,但描述非常有画面感,如年轻时在西湖边带学生写生,水中倒塔影非常美丽,忽听轰然雷声,只见对面烟尘漫天,好一会才发现,刚才正在画的雷峰塔就在眼前倒掉了… 还有最后去日本访问,在友邻画家的画室里见到空无一物的四壁,展开竟然是层层壁橱,有条不紊地放着合作颜料与纸笔。3、书的前半部分一直铺陈他的成长,童年时宣统退位,家人的反应,青年时自费去法国留学一路艰辛,学成之后的迷惘,初见 “敦煌画册” 的激动,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等,如细流归海,导向他对新中国和新政府的热烈拥护,以及对敦煌艺术至死不渝的爱。4、书的后半部分援引他不同时期的回忆总结文章,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烙印,但好在是一手资料的信史,有些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张大千送给他的 “蘑菇地图”,日本小说家井上靖去阳关参观时,在户外野餐,还专门带了日本小酒杯喝 “葡萄美酒” 等。5、他回忆自己初入敦煌的经过,非常有戏剧感,他以崇拜西洋绘画的油画家身份,转而发现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与价值,忍受背叛、欺骗和孤独,这种反转和坚守,表现出圣徒般的坚忍和奉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为敦煌燃此生

            这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学者,可以为敦煌牺牲一切的大学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千年敦煌

              千年敦煌,几经劫难;振翅欲飞,凤凰涅槃;幸有常公,力挽狂澜。我心向往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项伟大的事情,都站着一批执着和践行献身精神的人。感恩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慨常书鸿老先生为敦煌燃烧一生

                  离开物质条件优越,生活安闲自在的法国,自 1942 年起,50 余年坚守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一线。与天地作斗争,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护这一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开展石窟保护,让子孙后代能看到伟大的遗迹。进行文化宣传,让国内外更加全面充分认识到敦煌莫高窟的伟大之处。在常书鸿老先生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坚守塞北,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为敦煌燃此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敦煌人都应该读的书

                      高度浓缩的话,只读前三篇就可以了。一句话概括,没有常书鸿,大概率不会有现在的莫高窟。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能做多少事情?常书鸿给出了答案。所以不要抱怨自己资源少做不成事,就像德国的李希霍芬一样,只要心中有不灭的理想,并为之去努力,成功是自然而然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敦煌第一人

                        常先生的自述,没有浮夸炫耀的任何成分,单纯的记叙自己如何被莫高窟吸引,如何从事保护工作,研究工作,而对于自己在动荡中的过往只字不提。这就是最喜欢的艺术人的状态。娓娓道来的语言像温水,温润身心。感谢常先生,及为敦煌莫高窟付出的所有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敦煌有幸得遇常公

                          常公书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 1942 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 年 3 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 50 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 —— 敦煌。池田大作先生曾问过我:“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呢?” 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我觉得这半个世纪过得太快了,敦煌研究和保护是几代人的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那飞翔在莫高窟上空婀娜多姿的众飞天,听到了那九层楼上铁马叮当的悦耳响声,我仿佛又回到了民族文化的宝库敦煌。敦煌啊,敦煌,我永远的故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老的笔触朴实无华,而立之年塞纳河边与敦煌的相遇,常老用了五十年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恢弘壮丽的敦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敬时代的守护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如我心归处是敦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