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缺了灵魂,就只是具皮囊

    这样说可能不太严谨,身体是人类灵魂的栖息之所。当生命体征消亡后,身体就成为尸体。人们通常以土葬、火葬、天葬、海葬等方式处理普通人的尸体。但本书提到了几种另类处理方式,例如,强碱溶液销蚀和急速冷冻分解的人尸沤肥运动以及尸体塑化。除了这些方式之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遗体捐献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身后事。作者在本书中对尸体的研究及利用,说明的极为详尽。还提到了以前欧美国家的人尸解剖史,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在几个世纪前的欧洲,医学发展更是离不开尸体。在 19 世纪初的法国,死在巴黎市立医院里的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会被巴黎的解剖学校当作解剖之用。在英国解剖学校兴盛的时期,有的学生会潜入墓地,将自己家人或邻居及别人的尸体偷挖出来做解剖研究!而在 18 世纪早期苏格兰的一些学校,甚至直接鼓励学生用尸体充当学费。当 19 世纪伦敦解剖学校在秋冬解剖旺季,对尸体的需求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一批掘墓人或解剖室的助手居然化身为专职或是业余的盗尸贼。盗尸贼在遇到腐败的尸体时,会将尸体上的牙齿拔下来,卖给牙医用来造假牙,免得白干一场。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因可以解剖的合法尸体的短缺问题而衍生的一系列偏差行为,诸如允许为医学而谋杀或以 “社会净化” 之名谋杀社会底层边缘赤贫之人获得尸源的做法,使得解剖学家成了当时社会上的公敌…… 这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好书,暂且撇开道德上的禁锢,能在有点恶心中学到不少知识,也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尊严@活着

      人类尸体是人类生前灵魂的栖息之所,当生命体征消亡后,人们会以火葬、土葬等多种方式安葬尸体。玛丽・罗琦觉得海军的传统葬礼听起来很不错,她在书中写出了她对海葬的想象:“太阳照在大洋上,海水碧蓝无垠,人不知身在何处。” 除了富有画面感的海葬外,玛丽・罗琦也提到了几种另类的尸体处理方式,例如,强碱溶液销蚀和急速冷冻消解的人尸沤肥运动以及尸体塑化。玛丽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处理方式,“这些方式都不赏心悦目,要小心翼翼地使用委婉语才能把事情说得不令人皱眉”,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尸体处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安葬方式而言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知死 焉知生

        清明节前后看这本书特别好玩儿。好像是佛教说,身体无非是灵魂的容器。人死魂灭,身体留着也没啥用,倒不如尘归尘,土归土。看完这本书,更加深这一层印象,人一旦死亡,跟动物没啥区别。想到那些有坟冢的人,只要不是什么大名士,大概三代以后,也没人知道他埋骨何处,又想想今天墓地是如此昂贵,当生命终结,实在没必要让亲属花那么多钱整仪式买墓地,尘归尘,土归土,捐给医学院给年轻的医学生们当个教具,也是极好的。给肉体以灵魂,而不是给灵魂以肉体。皮囊千篇一律,灵魂各自有趣。这本书写的很诙谐 ,翻译的也到位,别害怕,看吧,总会读到有趣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嗯。。。问一个不好启齿的问题,你对尸体这种事物是怎样认知的?

          先从一次群里聊天开始讲起吧。因为总在读书群发布阅读感悟,很多同学就觉得我一定收藏了很多书。一个群里的好友就和我聊,说有没有我不看了,不要了的纸质书给他分享一下。其实他们想错了,我读的书大多是【得到】和【微信读书】里的电子书。并不是读的纸质书。那我是不买纸质书了吗?并不是,其实算下来,每年买纸质书也大几千呢。那么我买的都是什么书呢?自然是没有电子版的那些老书了。我是一个兴趣庞杂的货色。从相声到京剧,从民俗到侦探推理,这些小众领域的知识我真的是趋之若鹜。为了了解京剧、相声、曲艺的历史,我购买了《京剧谈往录》《皮黄初兴菊芳谱》《梨园佳话》《名伶十三绝传略》等老书,还有被称为相声圣经的 “六大本”,为了了解民宿,无论是讲土匪黑话的,还是讲解天桥把事的,被尊为老北京通的唐鲁孙、金受申老爷子们的书我是全套全套的买。而因为每个本格推理迷都有一个推理小说家的梦,而进入新世纪后,更为让人信服的是像《CSI》和《法医秦明》系列的法医、痕捡案侦的书籍,作为一个非警察系统的外行,想要在自己杜撰的故事里避免硬伤,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专业书籍的阅读。好在很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部杂志都对外开放了。所以我的很大一部分购书就集中在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毒药药理学、尸体解刨、尸体检验等纯专业类的书籍里。当然,我肯定是不可能全看懂的。但是结合这本格推理、社会派推理和案侦推理来一起看,很多东西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又不是真的想要从事那方面工作,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案侦专业知识而已。比如玩剧本杀游戏时,你会大概知道要从那几个角度来看尸体检验,如果是毒杀,你能明白氰化物、四亚甲基二砜四氨(老鼠药)、苯二氮卓类(安眠药)、苯巴比妥(眼药水)的差别,如果是机械性窒息你知道要如何区分掐死、勒死、捂死的差异,如果是利刃刺死,你可以根据刀尖插入的位置、角度、深度、宽度来判断凶手的常用手,身高,力量,以及通过刀的样式判断凶手身份,而如果是枪杀,你会知道根据子弹进入的伤口区分枪击打的远近、枪管的半径、子弹的口径、弹药是否残留,是否有穿透伤,在哪里找弹壳。。。。。等奇奇怪怪的知识。而涉及到尸体的检验,死后尸僵的整个过程是啥样的。腐化的过程又是咋样的。会不会成为产生尸蜡的效果,高坠伤、对冲伤、溺亡、尸体烧毁,是生前烧毁还是死后毁尸,以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碎尸案,这些都需要阅读尸体解刨类的书籍才能真的了解一二。聊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梗。刷抖音时,总是会刷到郭麒麟有文化的短视频,其实都是相声里最基础的一些知识,只是身边的明星知识过于匮乏或者是导演组打造的人设等等。但我读这些杂书其实就是需要一个这样浮皮潦草的知识储备。那些药物我真的了解化学分子式吗?我真的见过实物吗?我真的能调配出来吗?怎么可能。可在玩游戏、写小说时,你有类似的知识储备,能区分开,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诡计或者故事情节。而痕捡、尸检这些知识,也无非是真对于其他小白玩家有一个外挂加持而已。你真让我干这个我还真不行。从那看出来的呢?又一次我卖了一袋肥牛肉片,还切了四两肥猪肉片。放在冰箱里了。结果那个冰箱老化,胶条密封不严了,漏了条缝,本身又是放在一个密闭空间。整整一个礼拜没有人打开那个门。等假期结束,回到办公室,打开那个柜门的一瞬间,那股腐臭的味道彻底让我臣服了,法医的这个行业真不是普通人靠着基本小说的引诱就能从事的。然而,做不了,不代表不尊敬。尤其是看了老秦的写的法医秦明系列后,更是对基层法医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感到不公。有对他们的奉献多了一分尊敬。然而,不知道是为了戏剧化的效果,还是现实中真的有人情商不高。无论是早期港台的《鉴证实录》还是现在网络上拍摄的案侦剧集,很多普通人一听对方的职业是法医,就分分表现出嫌弃、反感、甚至是鄙视的表情与态度,究竟这是杜撰的,还是真实的呢?所以,借着今天读的这本《假如尸体会说话》书我想问问我的朋友们,你们对尸体这个事物,对法医这个职业是怎样认知的?是喜欢、向往和他们交朋友,还是唯恐避之不及,或者是两者中间的一个度,怎样都好呢?欢迎留言。我非常好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