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
每日一书:《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本书旨在强调技术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技术并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个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囿于 “要么接受,要么拒绝” 这样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为明确这些大趋势,全面反映第四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我将这份技术名单归为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这三个门类相辅相成,各项技术均可从彼此的发明和进步中受益。据预测,2030 年前,全球人口将从今天的 72 亿增长到 80 亿,到 2050 年前增长到 90 亿。人口增长理应扩大总需求,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口趋势:老龄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让我们过上更长寿、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在如今发达国家出生的婴儿中,超过 1/4 的人预期寿命可达 100 岁。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各行各业的企业主要有四大影响:・客户期望正在改变;・人们利用数据完善产品,并由此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随着公司认识到新型合作的重要性,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涌现;・运营模式在向新数字模式转型。当今世界的极大危险是世界高度互联且不平等不断加剧,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化、种族隔离和社会动荡,从而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土壤。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改变安全威胁的特征,同时也影响着权力的交替。如今,一份中产阶层的工作不再能保证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在过去的 20 年中,决定中产阶层地位的 4 种传统因素(教育、健康、养老金和住房所有权)的作用都敌不过通货膨胀这一项。在美国和英国,教育成本堪比奢侈品。在 “赢者通吃” 的市场经济中,中产阶层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这种经济体制下所积累的民主不满情绪和放任态度将使社会挑战更严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用「后工业革命」或许优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我与作者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来临的现在。首先,当前的自动化趋势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尽管多数人认为,这不一定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工作」,认为历史经验显示,技术进步往往在取代旧工作的同时创造新机会。例如,工业革命淘汰了部分手工业,却催生了工厂工作和服务业。同理,AI 时代可能出现新的职业。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若 AI 最终实现全面自动化生产,且资源分配达到极高效率,理论上人类可能进入一个「不再需要工作」的阶段。此时,社会可能转向某种普遍基本收入(UBI)模式,让人们专注于创造性或个人追求,而非生存需求。此状态,瓦解了一次工业革命后形塑的资本主义与劳动力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因此,我认为不再适合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形容,因为其已经脱离了最初工业革命的思维与结构。在这样的状况下,我认为可能要重新以此命名,可能是「第一次智能革命」,聚焦于 AI 和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强调认知能力的自动化以及对社会的转型性影响,特别是劳动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或使用「后工业革命」来形容。这里特别说明为何使用「后」(Post)这个词汇。「后」源自拉丁语,意为「之后」或「超越」,在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中,这个前缀标示出这些运动出现在现代主义或结构主义之后,并对其进行批判或重新诠释。在政治或历史脉络中,「后…… 时代」通常指某事件或领导者之后的时期,标示出时间上的顺序。例如,「后冷战时期」指冷战结束后的时期,涉及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后撒切尔英国」则指玛格丽特・撒切尔任期结束后的时期,常常讨论其政策的长期影响。「后…… 时代」用于新领导者未完全脱离前任框架,特别是当前任基础庞大时。在这里,我认为可以运用前者,也就是超越的概念,加注在工业革命词汇上,形成一套解构原本的体系,或许将更加贴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