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每日一书:《西厢记》。金圣叹推崇为《第六才子书》,与屈原辞赋、庄周哲文、司马迁传记、杜甫诗歌、施耐庵《水浒》并列才子之书。今天七夕,借《西厢记》结语,祝各位朋友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圆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他创作的《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杂剧作品之一。《西厢记》是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名著。元末明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可见它在当时影响极大,享有崇高的声誉。西厢本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传奇,叙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 “始乱终弃” 的恋爱故事。譬如写花决不写到泥,非不知花定不可无泥;写酒决不写到壶,非不知酒定不可无壶。盖此理甚明,决不容写人所共晓,不待多说也。故有时亦写红娘者,比如写花却写蝴蝶,写酒却写监史也。蝴蝶实非花,而花必得蝴蝶儿逾妙;监史实非酒,而酒必得监史而逾妙。红娘本非张生、莺莺,而张生、莺莺必得红娘而逾妙。看书不从生动处看,不从关键处看,不从照应处看,犹如相人不以骨气、不以神色、不以眉目,虽指点之工,言验之切下焉者矣,乌得名相。语曰:“传神在阿堵间。” 呜呼!此处着眼正不易易。今睹圣叹所批《西厢》秘本,实为世所未见,因举风流隋、何,浪子陆贾二语,叠用照应,呼吸生动,乃评之曰:“一用妙,二用妙,三用以至五用,皆称妙绝。” 圣叹尝言:“凡我批点,如长康点睛,他人不能代。” 识此而后知圣叹之书,无有不切中关键、开豁心胸、发人慧性者矣。夫《西厢》为千古传奇之祖,圣叹所批又为《西厢》传神之祖。世不乏具眼,应有取证在,幸毋曰剧本当从《史记》、《左》、《国》诸书读之可也。后之人必好读书,读书者必仗光明。光明者,照耀其书所以得读者也。我请得为光明以照耀其书,而以为赠之,则如日月,天既有之,而我又不能以其身为之膏油也。名山大河、奇树妙花者,其胸中所读之万卷之书之副本也。于读书之时,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对奇树,如拈妙花焉。于入名山、泛大河、对奇树、拈妙花之时,如又读其胸中之书焉。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则必手写彼处。一部《左传》,都用此法。若不解其意,而目亦注此处,手亦写此处,便一览已尽。《西厢记》最是解此意。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此人以鸿钧为心,造化为手,阴阳为笔,万象为墨,心之所不得至,笔已至焉;笔之所不得至,心已至焉。笔所已至,心遂不必至焉;心所已至,笔遂不必至焉。谓天下之事,有斗笋,有合缝。斗笋,其始也;合缝,其终也。今日之事,不图合缝,且图斗笋。夫惊艳之在深深别院中也,此缝未易合也。而相国别院之在无遮大刹中也。此笋或可斗也。等我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人爱杀是袅袅婷婷,我爱杀是齐齐整整。夫 “齐齐整整” 者,千金小姐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真是好诗。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也真是好诗。你有心争似无心好,我多情早被无情恼。极劝诸人勿看莺莺,而以己之看而无益证之,欺三岁小儿哉?真为化工之极笔!杜工部诗云:“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又云:“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便是此一副奇笔,便使通篇文字立地焕若神明。此为后贤所宜善学者,又一也。昔赵松雪学士信手戏作小词赠其夫人管曰:“我你两个,忒煞情多。譬如将一团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间欢喜呵,将他来都打破。重新下手,再团再炼,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其间,那其间我身子里有你也,你身子里也有了我。” 知音者芳心自同,感怀者断肠悲痛!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想见双文低头而行。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想见双文抬头而行。金莲蹴损牡丹芽,想见双文一直而行。玉簪儿抓住荼架。想见双文回顾而行。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凌波袜。想见双文行而忽停,停而又行也。妙绝!张生慕色而来,莺莺又慕才而来,如是谓之 “两来”。“两来” 则南海之人已不在南海,北海之人已不在北海也。虽其事殊未然,然而于其中间已有轻丝暗萦,微息默度,人自不觉,势已无奈也。春意透酥胸,看其胸。春色横眉黛,看其眉。此两看毒极。正是看新破瓜女郎法也。贱却那人间玉帛。奇句,妙句,清绝句,入化句。杏脸桃腮乘月色,娇滴滴越显红白。从来丽句不清,清句不丽,如此清丽之句,真无第二手也。佛言:“一切众生,于空海中,妄想为因,起颠倒缘。” 唯然世尊云:“何名为‘妄想为因,起颠倒缘’?” 佛言:“善哉!汝善思惟,我今当说:‘妄想因’者,是大空海,常自和合,非见面法。常自寂静,非别离法。无有彼我,非不数法。一切具足,非可数法。众生无明,不守自性,自然业力,如风鼓荡,于是妄想微细流注,先于无我清净地中妄起计着,谓此是我。既已有我,于彼其余无量非我,纯清净法,自然不得不名为人。由是转展,彼诸非我,名为‘人’者,亦复妄起,各各计着,皆悉自谓此决是我。入梦是状元坊,出梦是草桥店。世间生盲之人,乃谓进草桥店后方是梦事,一何可叹!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写;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对谁说?凡用古必须我自浩荡独行,而古语忽来奔赴腕下,斯方谓之如从舌上吮而吐之耳。若先有成句,隐隐然梗起于胸中,而我从而补接攒簇之,此真第一苦海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叶底度残春。佛言一切世间,皆从因生。有因者则得生,无因者终竟不生。不见有因而不生,无因而反忽生。亦不见瓜因而豆生,豆因而反瓜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你,不顾一切

      《西厢记》的故事很简单,也很凝练。男女主几乎一见钟情,然后一个契机就把他们的命运绑在一起,接下来就是接连面对大 boss:家长的束缚、功名的束缚、外人和家长联合的阻挠,最后功德圆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故事的跌宕起伏,它完全具备。--- 红娘是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它就像乒乓球比赛里的那颗球,串联起两位主角思绪和感情的对撞。不知道是不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现在人谈恋爱也还是想找个 “红娘”,结果十有八九是 “红娘” 自己捷足先登😆这在伦理学的框架里也能得以解释 —— 实践本身就在改变着行动的目的。原先是为他人求爱,但是代为表达爱的却是自己,久而久之,很难去把自己从这个身份中抽离,终于以假乱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警惕 “红娘” 或者 “红郎” 一类的人物呀😝--- 读前面时觉得张生就是个猥琐书生,一看到美女连书也不读了,就是分离追求,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是花花公子来玩票(在《莺莺传》里显然是这样),但是读到后面方显两人感情之深。不过,对于始乱终弃的担忧却借由莺莺的脑补呈现了出来,这一种表现手法在我看来很高级。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结局,需要我们自己去反思。作者可以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它不至于成为一个悲剧,但是我们也无法拒绝另一种可能。当我们主动参与到对情节的思考之中时,方能体会到王实甫这一群剧作家的思想观念之先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情宝鉴

        当代人,未必有胆识制造这般浪漫。1. 张生值得敬佩!贫瘠时就敢于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还尝了鲜。这是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美事,这是不是也是娃哈哈,董明珠,许晴这些名流仍然家里蹲的原因呢?妄自揣测,有可能。2. 更值得敬佩的是以一纸文书借兵退敌,非大胆识不能干也。3. 还有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的决心,信心。放在当代,即便有得到平台加持,一个男人也未必有此魄力。4. 他中状元后,被郑恒威逼利诱,还是选择 “爱莺莺”,这让我佩服的不得了。好多男人,不好时候将就,好了之后,便成为渣男,端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觑着别家的…… 隔壁老王成了婚姻的绝命杀手,继而也成了相声这些裤裆文化的包袱。5. 崔莺莺值得爱恋!只看眼缘,不问家世,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世俗。一见倾心,一见许身,不但有胆量,更有见识。6. 这个剧本的本意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则是美满幸福的爱情都在古书中…… 阿弥陀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冤?怨?

          “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苍天在上倘若我身负冤情,请让我的鲜血飞溅染红墙上三尺白绫以证我的清明;请降下三尺大雪将我的尸体掩埋以还我清白;请大旱三年以正苍天有眼!” 一个少女满眼不甘,把三根手指指向天空,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用生命为代价发出了最狠的毒誓。这个少女名叫窦娥。可爱女孩窦娥是穷书生窦天章的女儿,因为家里贫穷成为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福祸旦夕,丈夫早夭,成了寡妇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媳两人相依为命。一天,村子里流氓张驴儿,看上了窦娥的美貌想要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和他老爹再一次上门提亲,他老爹娶婆婆,他娶窦娥这个女孩子,亲上加亲,岂不美哉!结果窦娥还是不同意。于是,咱们可爱的张驴儿同学脑子估计应该是被驴踢了,想到了一个歪点子 —— 只要把她婆婆弄死,窦娥没有人养她了,没有人照顾她了,那她还不乖乖从了我?我真不知道他和他爹究竟是不是亲父子,也不想想把婆婆弄死之后,他爹就要当鳏夫了。结果一不小心…… 很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毒药被他爹给吃了。咱们脑子缺根弦,那张驴儿一气之下把窦娥告上了官府,最后一阵殴打,为了防止婆婆受伤,窦娥选择向恶势力低头…… 于是便有了开篇的那一幕,再然后真的血染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女孩子不愧是中国古代冤情的化身,这个故事看得我真的好动容,一个弱女子最后被沉冤昭雪,真的是一个 “美好” 的结局。我大概能够理解作者关汉卿的意思,或许世上少一些这种坏人多一些好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或许更多受欺凌者能够像窦娥这样英勇的反抗,那坏人的犯错成本会被无限制的增加,那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善良…… 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这样,那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很可怕。在结尾的时候我看见了窦娥这个女孩子除了孝顺,坚强之外还有一个很可怕的阴暗面 —— 这个女孩子变成了一个更加可怕的恶魔,他把屠刀升向了普通的百姓,那个县官再怎么无耻,至少百姓的生活还能过得去,张驴儿再怎么坏,他只能祸害几个人,但是她呢?为了自己的荣辱立下毒,誓大旱三年,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漕运水平之原始,让普通百姓只能靠天吃饭,这无异于恶魔把镰刀挥向了每一个普通的百姓,我承认窦娥是冤枉的,他是一个弱者,但是当弱者举起刀子会向更弱的人的时候,这个弱者哪怕再大的冤屈也没有资格被同情了。《窦娥冤》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恕我不能认同。在雨果先生笔下的《悲惨世界》如是说:“人类的真正区分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 当你已有所悟并有所爱,你还是会痛苦的。曙光初现,遍地泪珠。光明中人想到了黑暗中的同类,能不垂泪欷歔。” 光明与黑暗,二者对立,外面的世界很大,有光明,美好也有黑暗,丑陋,在黑暗之中见过了世界的浑浊丑陋,但仍保持希望那一颗向光明的心,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要做的事情,也是窦娥这个故事给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反思,向着阳光奔跑,保持对于世界的温柔,对于美好的憧憬。虽说不太认同衡水张同学的一些观点,但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经典,贴近当下理解

            原文加注释,再加点评,能及时找到自己疑惑的答案,点评也能给个参考。不错。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