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知者无畏,求知者值得敬佩

    科学就是这样的一种怪物。你越无知,你越无畏,你越懂得常识,你越敬畏。如若书中所言: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关于科学事业的生动比喻。夜间,一群水手在一个不知名的岛屿登陆,他们在海滩上生起篝火,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他们在篝火上放的木头越多,可见的区域也就越大;但在此之外,总有一片神秘的区域,被笼罩在漆黑之中,几乎无法察觉。远处火光的微弱光芒打破了这片死寂,但随着篝火亮度的增强,那片神秘的区域却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越探索宇宙,就会发现越多需要探索的新区域,每次发现都让我们能够提出许多以前我们绝对无法想象的新问题。闲暇之时,不妨多读书,多求知。离愚昧远一些,离那些自认为的高大上远一些……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直觉对思维方式的复杂性对科学的理性对复杂模型的研究方式方法或研究历史,有很大视野开阔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椋鸟飞行

        作者利用多点摄像机对椋鸟鸟群的飞行录像,分析,计算,得出新的观察结果:这些鸟在群体中的运动状态只和最近一只同伴的距离有关,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产生了整个鸟群飞行时呈现出来的复杂状态。“科学建立在实验证明、分析论证和定理的基础之上。然而,在科学建构的基础上,还有不可胜数的直觉推理。就像在艺术和许多其他人类活动中一样,在科学领域,直觉也是头等重要的,然后才是准确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 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帕里西的一本非学术类的科研随笔与回忆文章合集。从后期研究椋鸟的集体行为回溯到早期研究基本粒子以及自旋玻璃,作者记录自己超越半个世纪的理论物理学和与生态学、生物学、复杂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本书颇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着重描述了自己在当时思考研究课题的心路历程,问题的缘起、解决中的各种试错以及对数学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其中,作者解释了在解决自旋玻璃这一课题中为何以及如何延拓了一种数学工具,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过去更多地是从数学的角度直接学习如何把简单情形下的数学理论拓展到更一般的情形,对于背后的实际用途和考量,却思考较少,单凭这一点,本书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讲述自己的研究故事。也算 “实验室研究” 浪潮的一部分吧。直觉的重要性和规避隐喻,让文科生看了感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潜意识可能做到很多

              并不能说很读懂了这本书。作为文科生,读这类的书有一种潜藏的自卑。模糊地感知的是:1. 潜意识可能可以做到很多。我们很多事的最终成功,都离不开潜意识。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科学研究。2. 肯定信息、零星信息,都可能触发思维,推动意识前进。3. 触动思维和意识的场景,经常和思考之物无关。跳出来,反而可能有奇思妙想产生。(另,自己不懂的书,要打高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趣的科学

                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这是一本以椋鸟为例子来研究生物运动的科普书籍,打开后立刻发现作者其实是物理学家,把物理学中的一些运动来和自然世界进行类比,还是挺有趣的。新的科学真理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并不是因为那些反对它的人被说服,看到了光明,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死去,取而代之的是谙熟新概念的新一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跟鸟相关的物理书

                  我以为是来看研究鸟的,却学了半天物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的是被这本书给震撼到了,小时候还挺喜欢观察鸟类的飞行

                    我其实去动物园或者植物园的时候也很喜欢去拍各种鸟类,鸟类的协作性远远比人类的协作性还要复杂,这个是令我非常震撼的一件事,为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与洞察,无论是作为科普书籍,还是假期中的休闲读物,我认为这本书到时再合适不过的。书中的中后章节,我感觉有种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也是本书的寓意和希望所在,看完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總體很有趣,有些內容深澀

                      大科學家的小隨筆集,只有一百多頁,也花了他好多年時間。最有共鳴的是「隱喻,物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交流」,最燒腦難明的是「自旋玻璃」。1980s 還來中國做過訪問學者,喜歡文學、音樂藝術。講故事,「据说爱因斯坦是在一次奇怪的事件之后就产生了直觉(我不确定这是不是真的,但如果不是真的,那编得也很好)。一个粉刷匠来为爱因斯坦刷房子,他在四楼工作,坐在脚手架上的椅子上。有一天,粉刷匠动作幅度太大,失去了平衡,跌落脚手架时还保持坐在椅子上的状态,幸好只是摔断了几根骨头。几天后,爱因斯坦在与邻居交谈时问道:“谁知道可怜的粉刷匠跌落时在想什么?” 邻居回答说:“我和他谈过此事,他告诉我他跌落的时候没有感觉自己是坐在椅子上,好像重力消失了。” 爱因斯坦抓住了粉刷匠的瞬间感受,从那时起开始创立广义相对论。值得注意的是,万有引力理论的起源总是与坠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对牛顿来说是苹果,对爱因斯坦来说是粉刷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短小但涉及的面却挺广,从一个椋鸟的飞行能扩展至物理的思维,重点是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给予一些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入复杂系统,也许会是未来

                          如果深入研究复杂系统,会发现大自然存在着自组织的有序性,又似乎一下子变成完全无意义的熵增,联想到我们自身时,会发现之所以有 “我” 的存在,其实完全是斑图现象,可以说 “我” 既不存在,又存在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都读懂了也不现实

                            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重新查了一下 “椋鸟” 的解释。也确实让我观察了一下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就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是首简洁的诗

                              《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一书就是一扇管窥科学的小窗,书中收录了帕里西科学主题的发言和随笔,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讲述了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感想。开篇《与椋鸟齐飞》涉及的就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鸟群在空中变换队形、越过障碍,不会相撞,也不会散开,仿若有个指挥,个体的行动究竟是如何汇聚成集体行为的?帕里西的实验我们一般读者也看得懂,他的团队架起了相机,同时从三个角度拍摄椋鸟的飞行照片,再重建起三维图像。在几百张照片上同时分析数千只鸟,分析群体飞行特点:鸟阵边缘的密度比中间高,可能是为了抵御游隼的攻击;每只鸟与前后同伴的距离比它与两侧同伴距离远,就像高速公路上并排飞驰的汽车一样,拉开与前车的车距;由于每只鸟都密切留意跟它最近的那只鸟而非远处的鸟,邻居的动作就是调节的信号,譬如转弯时,一侧的小群鸟先行转弯,它们的邻居紧跟着效仿。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有人不认可物理学家跨界研究动物,但作者说,用定量技术进行统计学研究是有益的尝试,对于大量超比例增长的数据和解决复杂的无序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可能性,不应该对方法设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杂、无序、直觉、概率,通往一种新的科学

                                我是无神论者,否则我很容易从上面的推论中找到造物主的位置;对此我很遗憾。但我同时也觉得,科学是一种信仰。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科学家相信决定论,认为通过理性、逻辑、计算和公式,就可以分毫不差地预测世间的一切。但更近一些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则更加倚赖直觉的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基础,相对论中的 “光速” 最大也近乎是一种直觉。所有我非常期待,这种由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直觉构建起来的新的科学思维,能够带领科学走向新的领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人误以为研究鸟类的哲学书籍。

                                  椋鸟的飞行让我格外着迷,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线索,既关系到我的研究,也与现代物理学许许多多的研究息息相关,就是弄明白一个由众多相互影响的成分(参与者)组成的系统的行为。在物理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这些参与者可以是电子、原子、自旋或分子,它们各自的运动规律非常简单,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发生非常复杂的集体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自诺奖得主的分享

                                    当我第一次研究自旋玻璃时,我使用了复本法,这是一种伪数学的形式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多年以后,我所用数学的正确性才得到证实),它让我在还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情况下就得出了结果,然后又用了很多年才弄明白这些结果的物理意义。我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一套数学规则,借此来明确自己计算工作的方向,然而却永远无法将这些规则形式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优秀且负有责任感的大脑切片

                                      读起来是个精神体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随椋鸟飞行》🕊️乔治·帕里西

                                        本书的源头来自于万维钢精英日课 5,在讲相变那章的内容。👉🏻所有相变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微观层面,它是一个个小个体的某种一致的集体行为,展现出某种宏观的秩序。相变问题的本质是微观的自由行动如何形成宏观的秩序。因此引到了意大利作家乔治・帕里西 2022 年的这本《随椋鸟飞行》🕊🔁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能用来理解心理、社会和经济现象。我们尤为关注的是鸟群中的每个成员如何能够相互沟通,从而协同一致地飞行,构成一个既表现出集体行为又具有多重结构的群体。作者生活在意大利,原先在北欧生活,北非度假的椋鸟,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不往地中海上飞,每年 11 月份左右会来罗马。🦅椋鸟定位的这一特点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椋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其说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如说取决于距离最近的鸟之间的联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如果和朋友们一起跑步,为了跟上别人的脚步向右转,我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最近的朋友身上(他离我只有一米或两米远),我几乎不会关注离我较远的那位朋友在做什么。作者随即在第二章,第三章解释了一大堆物理故事,然后用相变的案例引开另外一个类似的话题。如何从单个原子的行为转移到系统的整体行为,是一个需要花时间进行解释的问题。作者举了一级相变💧🧊🌫️,二级相变,🧲磁铁再温度变化升高磁性变弱。后基本从自旋玻璃那张开始就逐渐迷失看不懂,后面让 ai 帮我整理的:🐦《随椋鸟飞行》是乔治・帕里西将物理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作品,深入探讨了自然界中的集体行为和复杂性。书中,椋鸟群飞的壮丽景象成为复杂系统研究的窗口。作者指出,椋鸟齐飞不是简单的规则遵循,而是每个个体在遵循简单规则的同时,通过局部互动,产生了宏观上的有序现象。这种自组织行为是复杂系统的一个特征,其中每个椋鸟能够根据周围同伴的动作迅速调整自己的飞行方向和速度,使得整个群体在面临捕食者威胁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展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和集体智慧。🤔椋鸟能够在复杂系统中齐飞的原因,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每个椋鸟通过观察邻近同伴的动作,遵循 “邻近规则” 和 “速度匹配规则”,这种局部交互作用导致了全局的有序状态。此外,椋鸟群的飞行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风速和地形,这些因素也被个体所感知并即时响应。因此,椋鸟群的齐飞是自然界中自组织、自适应和集体智慧的完美体现,也是复杂系统理论在生物学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

                                          虽然看了一遍,老实说大部分看不懂,真是惭愧。我国的人口与诺奖简直不成比例。中国的人口密度太大,而资源又不能让如此多的人口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很多有才能的人也许会为了一日三餐而虚度了一生!一些生活优渥的人未必向往科学!欧美在这两方面相对比我们好的多,唉!有的人想为国家做贡献而不得!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