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思维导图背后的本质是结构化
从书中的各种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来看,作者是一位很专业的思维导图的制作人。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讲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她更多的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思维导图背后的思维模型:金字塔模型。(书中同时还介绍了 SWOT,5W2H,四象限等模型思维)
能做出一个好的,优秀的思维导图的前提是:我们的思维是清晰的,结构化的。
反过来说,如果当前我们的思维是混乱的,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来帮助我们梳理想法。
从具体的思维导图制作技巧上来说,作者从非常细节的准备步骤上,为我们梳理了制作的流程。
其中,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刚开始不需要追求华丽的画面,以及绘画的技巧。而是需要把重点关注在思维导图的结构化程度上。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在工作上,更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求职,分享,家庭,自我介绍,会议总结,等方方面面的场合。
希望大家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出自己的结构化思维。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有新东西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工作、生活、学习中的诸多事务,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学习和使用。市面上介绍思维导图的书籍琳琅满目,而本书的特色在于,不仅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要点、关键、技巧、误区、规则,还在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与职业化、竞争力、视觉化思维巧妙融合,讲解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在本书文末,作者的一段话,就说的相当的好:『如果说,要给思维导图小白分享一个经验,我想说 —— 当你想完成一个目标,觉得有点难的时候,学会做目标拆分和邀约,一拨人抱团成长一起玩,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21 天思维习惯养成计划 21 天习惯养成,是由整形医学专家马尔茨博士提出的。他发现对于截肢患者来说,手术后的前 21 天中,他们往往不适应身体已经失去一部分,经常仍然能 “感觉到” 它的存在。而 21 天后,他们就不再无意识地要去 “使用” 它了,已经习惯了截肢后的状态。马尔茨博士发表了他的这个临床发现,人们渐渐地认同了他的观点。习惯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反弹期(第 1 天~第 7 天)这一阶段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否则一不留意,你的坏情绪、坏毛病就会浮出水面,让你再次回到从前。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许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这种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因为你正在改变。或许你此时也在考虑放弃,因为有 50% 的人会在这个阶段选择放弃。本阶段重点:坚持做下去,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第二阶段 不安定期(第 8 天~第 14 天)这一阶段会受到自身或者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极易放弃坚持,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阶段重点:建立习惯的开关,利用好小小的仪式感和具有弹性的计划很重要;还可以给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挑战。第三阶段 倦怠期(第 15 天~第 21 天)在重复的改变中,你会产生倦怠的情绪,心想:今天偷一天懒,不做也没有什么关系。此时你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获得新的动力。你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学习,画出你的旅行计划,或者画出一部电影情节的思维导图,都是很棒的尝试。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21 天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同一个动作或想法,重复 21 天或者重复验证 21 次,就会变成习惯性的行为和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自己验证了 21 次以上,它一定已经成为你的信念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