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二战——一个时代的悲歌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人物角色是第一部的延续,主角则是他们的下一代。故事围绕二战前后展开,依然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搭框架,虚构的人物和细节让故事丰满。所以,这虽是一部小说,但更像是历史的再现,在人物故事的背后是更多真实个体的人生缩影。 相比于他们的父辈,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人在他们年轻时就不得不面临更加残酷的命运,相比于一战,二战导致了人性彻底的沦丧。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父辈要么更容易对世界产生幻灭,要么在精神上更有韧性。 在战争这个可怕的怪兽面前,人渺小如草芥。成天叫嚣战争的人要么没有经历过战争要么对战争一无所知。长时间的和平很容易让人忘记世界曾经堕入的黑暗。 在俄乌战争开启之时,正好读到故事的尾声,让我对世界多了一分悲观。如果二战因为原子弹的发明而终止,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在核威慑建立的平衡被打破之时降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让我们记起这个世界曾经的凛冬。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父、子、孙三代的时代史诗老肯的《巨人的陨落》三部曲分为三册发行,每一册有三本。第一册为《巨人的陨落》,第二册为《世界的凛冬》,第三册为《永恒的边缘》。三部曲的主要人物依次从父辈转到子辈再转到孙辈,作者的描写方式大体一致,整个九本书我认为重点突出的是 “小” 字和 “大” 字。首先 “小” 体现的是小人物。虽然书中出现了诸如丘吉尔、希特勒、罗斯福等这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人物,但作者将小说的笔墨更多去刻画类似矿工、女仆、流浪者的小人物。其次 “小” 体现的是小场面。作者不将目光落在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更多是借小说人物的视角来描写小规模战争和被俘的战争经历。而 “大” 字首先体现的是宏大的关系网络,里面的人物关系因时代背景和战争经历而尤为复杂。婚姻缔结关系、婚姻破裂关系、离婚再婚偷情等等都使小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许许多多的小人物结合而成的大时代背景,小人物的思想起伏和生存状态无一不在表现着时代的主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靠谱的二战历史小说#乐读英文原版书 2021 年 - 第 12 本 Winter World 看完肯・福莱特(Ken Follett) 940 页原版书 "世纪三部曲" 第二部《世界的凛冬》很有成就感,对肯叔的用词习惯越来越熟悉,也不用查那么多生词了。因为它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种电影和历史的学习对它熟悉又陌生着。还是肯叔的一贯风格,内容都有史实根据,并经过历史学家审阅,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和机缘巧合,呈现二战的重大事件,如希特勒上台,国会大厦纵火案,西班牙内战,苏联肃反,偷袭珍珠港,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转折,决战柏林,曼哈顿工程,丘吉尔落选,联合国的建立,马歇尔计划,东西德分裂。我们常看的电影往往从英美大兵或政治人物出发,而肯叔能从德国,前苏联普通人生活出发,历史书上的一段段过分简单又枯燥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历史场景,读起来很有代入感。看完这本书,只觉的生于当代真是幸运,相比战争,目前的新冠真是一件小事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陨落的巨人像小说一样读,只觉得知道了很多历史下不同国家的人的生活。时间的凛冬读完了甚至想哭。太沉重了。14 年到 49 年,这一代的欧洲人经历了太多。同一时刻,除了美国加拿大,世界哪里没有战争?哪怕是美国,为了二战也有多少年轻人丢了性命。看了沃尔特被纳粹打死了,想起他在第一部里那么艰难为了自己的国家打仗,好不容易活下来和身为英国贵族的妻子在战后的团聚。两本书讲了这么多家庭,最动容的是德国卡拉一家,也许是他们遭受的苦难比别人多得多的多。不知道战争前如果知道结局的墨黛和沃尔特会不会后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巨人的陨落》的第二部,是写关于二战时期的故事。我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有惠天和言亮解读。我特别喜欢他们的解读,有的书很厚,真的非常需要人搭把梯子才能看下来,自己看的话也不见得看得那么深,而且他们每集后面都会有知识卡片,对于故事所处环境有一个讲解。这本书是延续之前的故事,还是那几家人,我觉得当故事的时间线拉长,看故事就不仅仅是看故事了,会有对生命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国的卡拉一家。卡拉的爸爸沃尔特是上一部里的外交官,一直反对纳粹,结果到了二战时期,卡拉作为一名医生,在柏林的医院里亲眼目睹了纳粹的暴行:犹太病人被强行拉走,同事因为说了句反对希特勒的话就被盖世太保抓走,甚至连她自己,因为拒绝给纳粹高官做 不合规” 的手术,都差点丢了性命。而沃尔特为查自家女佣的智障儿子为何说好是去接受更好的治疗却死去,而且死因是早就割了的阑尾炎。他被纳粹毒打致死,我觉得作者是同情他才会把他给写死的,毕竟他一开始是贵族,为爱去了德国庸庸碌碌地生活,直到这一刻他又像是回到了第一部那样充满生机。我为他的死去庆幸又惋惜,这就是好故事的会给人带来的矛盾心理。前几天我听了一个导演解读电影,他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什么是好故事,他说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发展然后结局就是好故事,好故事的特性是展现价值观的转变。真的是如此,我其实一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明明已经生存都非常困难了,还要养智力有残缺的孩子。我怀孕的时候遇上过一个年龄很大的孕妇,她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的样子了,但是有智力残缺。当时是在胎心监听室里,医生示意她让孩子在外面等,不要在房间里游荡。她沟通几次无果后,就哭了,说孩子无法离开她的身边,而她情绪一激动,监测数值就会受影响,医生就不再强求了。我当时想的就是,如果没有这个孩子,她的妈妈是不是可以轻松很多,这不就是纳粹思想么。觉得一切无法提供价值的人都应该消失,先是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然后是失能老人,这和当时的七号计划没有区别。书里那几个姑娘为了找到纳粹偷偷残害智障孩子的证据,深入医院,拍了证据,我看的时候内心为她们叫好,我觉得她们这么做是正义的,这就是思考时刻了。里面还有非常多感人的场面,相当好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