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爱的孔老师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录,被当做古代少儿的蒙学读物。孔子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出治乱世的方子。这个药方的关键是复 “礼”,礼节太繁琐了,一言一行都有严格要求。孔子为此用了一个 “仁” 字来概括自己的药方,这是他的原创思想。等到后世人们抛弃务实的 “礼” 之后,务虚的 “仁” 承载孔子的全部思想。说回《论语》,我们一定不要跪着读。杨照这本书,就像一碟小菜,带我们品尝了一下《论语・先进》,味道不错,余音绕梁。《论语》不是一本背诵的书,而是智者看世界的方法,杨照说,「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借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的状况,看到孔子这个精彩的人,看到他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孔老师教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最近读《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过去更多地感受到儒家思想是一种远的思维方式,用崇高的目标保持自己昂扬向上的斗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细读本书,进一步感觉到孔老师也在教我们如何用近的思维方式看世界,我将自己从书中感悟到的保持正念的修炼心法,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1.“看自己”。仁是孔子最重要的观念,仁是真正生命的直觉,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表现为慈爱、真诚、敦厚、慎重等种种形式。如何达到仁的状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君子有任何问题都在自身找原因,小人什么问题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子贡喜欢评论别人,叫 “子贡方人”,这事被孔子知道后,说了一句话,“夫我则不暇”— 至于我呀,就没这功夫去评论别人。我们的生活之乱,就是花了大量时间去批评别人或我们无法掌握的事情,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浪费我们的时间,常想想我们从哪出发,为什么出发,反而会更容易使自己达到安和泰然的状态吧。
      2.“看当下”。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的安和自在,有三个境界,一是与苦对应的乐,二是依赖环境的乐,三是无条件的乐。孔子认为乐在心上,人不要去找,放下找就是乐,只有这样,人才能每时每刻感到快乐。所谓当下即心,看当下就是心在一个地方,盯住你的心。孔子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你出门的时候仿佛要见很重要的人,时时刻刻保持你的心在这,就是描写当下之心。干一件事,把心放在当下这件事上,不去心不在焉,自然而然就会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
      3.“讷言敏行”。孔子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的多做的少,这是让君子很羞耻的一件事。而 “力行近乎仁”,是说一个人埋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孔子说君子畏天命,那有人就说我别努力了听天由命吧。确实要有所成就不能无所凭借, 不能不要缘法,所以外部条件很重要。但为不为在你,成不成在天。如果你平时无所作为,还口口声声听天由命,那就是懒惰苟且,算什么听天由命。真正的听天由命,就是尽自己力量去拼搏的人。真正听天由命的人,就是最尽自己心力的人。
      孔孟哲学其实是一种保持正念的人生态度。看自己,不迷失自己的内心;看当下,用专注获得长久的快乐;少说多做,用努力丈量自己的命运。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给了我们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时刻保持正念,走在正确的路上,实现高远的人生目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语》的三种读法

        提起孔子,你会想到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最先想到的是语文课本里背过的语句,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有一种感觉,孔子说的都是对的。 这是我最初认识的孔子,是真理发言机,容不得半点质疑。 直到最近看完杨照老师的《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才算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孔子。 如何读《论语》,我有三点新的启发。 01 历史大环境 读《论语》,或者说是认识孔子,我们不能忘掉历史大环境。 当时的整个大环境,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礼崩乐坏。 而孔子想要做的是去恢复周礼。 可是,这就造成孔子本身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真的恢复周礼,是没有他这样的角色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早的教育是贵族教育,也就是有资格教的人教给有资格学的人,而这个资格是由血缘关系确定的。 因此,那会的教育叫王官学,这是真正的阶级固化,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机会。 而孔子的做法,是把王官学拿下了神坛,教给普通人学习。 因此有一种说法叫 “盗火者孔仲尼”。火本是天上的东西,但是孔子看到大家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给大家带来了火种,这就是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只有回到历史的大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孔子的伟大。 02 具体小情境 我在各大平台搜索了孔子和《论语》相关的书籍,数量非常多。但是,大多数都是一个写法,就是在注解《论语》。 时代在变,大家对论语的理解也在变,《论语》似乎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孔子说的每句话的具体情境是不变的,我们不能也不该架空具体情境去理解《论语》。 因此,读《论语》,认识孔子的一个必要做法,就是把每一句话还原到当时的具体情境里。 比如《论语・先进》第二章: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这句话没头没尾的,似乎很少有人去解读,但这句话对于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很重要。 如何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我们可以在《史记》里找到答案。 当年陈、蔡大夫打算置孔子及其弟子于死地,孔子现在回忆起这段共患难的经历,由此而发出这句感慨。 因此,一定要下点还原的功夫,这样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论语》,以及一个活生生的孔子。 03 对比对照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在内容上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安排。 因此,我们想要认知孔子及其弟子,很有必要下一点对比对照的功夫,这样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以及孔子下面个性鲜明的弟子。 比如我们去认识颜回,就把所有关于颜回的内容对比对照。 孔子如何向别人介绍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孔子心中的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去世,孔子的反应: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把散落在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语句放到一块看,我们就能知道孔子心中最得意的弟子是什么样的,以及颜回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两者有着怎样的师生关系。 这是读《论语》的第三种读法,重新排列组合,抽丝剥茧。 写在最后 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走进历史大环境,找到孔子的历史坐标;看到具体小情境,真切理解孔子的言行;下点排比对照功夫,复现孔子及其弟子。 读《论语》,只有先回去,才能更好地回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人的孔老师

          去圣乃得真孔子,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先师,确是所有人的孔老师。先从孔老师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的言谈举止,再迁移到当下自己的生活中。孔子的教授从不是为应试答卷,只期形成发自内心的行为,而非流于表面的侃侃。文末杨先生语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借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的状况,看到孔子这个精彩的人,看到他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用这种方法,每一次读《论语》,都一定会带来兴奋惊讶之感 — 怎么会有孔子这样的人,如此有个性,能够用这种眼光看待人生、看待世界,说出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这是一个比我们强大、比我们有智慧的生命,我们得以感染他的强大与智慧,而不是照抄他的想法、他的言词,来对应我们自己的时代,处理我们自己的现实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梳理了《论语》的成书过程,并以其中的先进篇为切口,信手拈来地闲话孔子的生活环境、经历思想与教学方法,还原了其兼具诚挚与幽默、矛盾与纠结、忧心与困惑的充盈形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分析《论语》文本,而是关注孔子本人,把孔子看作一个富有个性的老师,而非一个 “真理发言机”。看孔子和性格迥异的学生互动真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是万世师表,论语是孔门子弟记录孔子老师和其弟子语录的合集,主要谈论的内容是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国理念,和其他轴心时代的伟人如苏格拉底不同,孔子更关心世俗的东西,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哲学上的一些问题,但这无损于孔子的伟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爱看!令人越读越爱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于现代人理解论语有很直接的帮助。一定要多读几遍,效果会更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