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看,记了几十条笔记

    里面有太多的案例与小的数据点了,属于我特别喜欢的书的类型,就是不靠生硬的概念,而是靠一个个扎实的数据来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无论是弩的作用,还是机枪的作用,包括瓦特古登堡等人的发明,作者娓娓道来一个个的小故事,把整个东西方历史用科技树串了起来,非常好看。

      7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理解自己

      人类理解自身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类本身。自文字发明以来,人类理解自身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记录和学习历史。但迄今为止,大部分人类历史记载的内容属于政治精英,少部分属于思想和文化精英。那么做为一个小人物普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怎样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呢?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好像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只是社会大机器系统上的一个分子,又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呢?本书又告诉我们一个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理解自己、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有空闲不妨读读,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技引领潮流

        这本书不愧当作启发俱乐部的素材,我要好好学习其中的知识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技术的力量:从技术的视角重新看待自我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低估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机枪的发明如何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 “国家工厂” 的模型工业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不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而且意味着创造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塑造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工资收入相对消费水平足够高的大众消费群体,让那些给他们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服务的人 / 企业能够持续赚到钱。这是因为新技术刚诞生时,并不总是能马上表现出无法匹敌的效率,恰恰相反,它有可能是拙劣的、非常狭隘的,就如纽卡门的蒸汽机。但只要它能够面向某个特定的小众市场生存下来,那么终有一天,它总能释放自己的潜力。一项技术的革新,可以改变国家动员方式,继而影响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彻底变革。感言我们要时刻提防有人利用技术作恶,因为,在现有科技的巨大作用力下,一旦作恶,就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8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怎么读书?这本书给了我新的启发。

              有时比起已陷入 “知识陷阱” 中的人们,“无知者” 或许会更有潜力。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可成为书呆子,倘若只沉浸在某个时点、某个领域、或片段中,会让人变得迂腐,甚至愚昧,尤其历史更是如此。不科学的读书并不能让人变得真正开明,甚至可能走向焦虑、困惑、迷茫。知识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支离破碎便毫无价值。所以在开始读书前最好先确定好大致框架,不仅要顺应时间长河、也要站在顶层视角来审视那些重大议题(技术、瘟疫、战争、粮食、甚至兵法等等),梳理各中关系 —— 相互影响,却又本为一体。读书人的态度,是要从宏大的视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洞见,不能追求片面而脱离实际,也不能忘了当下的境遇。怀揣一点功利心,将所学知识落地并产生思想或物质上的效益,人终将走向实利,远离酸腐的虚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推动的历史剪影

                这本书记载了几个技术推动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技术的演进在关键的节点确实可以改变历史的去向。本书的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是与其担心人工智能这种人类创造的技术怪物,更需要担心的事其实是人类自身被看上去无毒无害的技术改变,比如说微信抖音头条什么的。洞悉技术的发展确实能占有先机,不过预见未来是很难的,在 2007 年📱刚刚出现谁能预言到后面的世界呢?本书的最后讲了一个技术向善的历史例子,令人动容。掌握了某些关键技术的人们,怎样尽量名留青史,而不是遗臭万年,值得深深思考。现代的中国实现这两个目标都不算很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汇流模型”魅力无限

                  《技术与文明》正好出版一年,担任《现代史纲》课代表,追星成功!感谢笑宇老师带来的 “文明三部曲”,每一步都很精彩。《技术与文明》横贯中西,从技术史的角度抽丝剥茧分析弩、蒸汽机、工厂、货币、枪炮、铁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原来历史还能这样读!小长假推荐阅读,酣畅淋漓!最打动我的是结语的 “汇流模型”,和韦伯的 “铁笼模型” 相对应,可以理解为 “跨界人才”,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还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更欢迎加入《现代史纲》学习,体验 “正增长秩序” 给你我带来的红利。《现代史纲》课代表:小芳同学 2022 年 4 月 4 日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一个汇流的人

                    断断续续很久读完这本书,累计起来只有 15 个小时多。这就是时间的相对论吧。《明朝那些事儿》收尾的是徐霞客的故事,是那首相信未来的现代诗,这本书的收尾是一位科学家的故事。我们是技术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一定阶段的评判者。在疫情尚未彻底结束的当下,会发现,历史不光掌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手里,在某些刚刚好的时间节点,普通人也在改变历史,不管是往更好或者更坏的方向。熵增定律的威力在此有很好的展现。我们见证技术,使用技术,甚至是技术的工具人,被技术取代,这些一点一滴的汇聚,会对人类世的文明也产生更多更大的影响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结果论

                      罗胖启发俱乐部提到,就找来看了一下,中国人写的书比翻译过来的书就是易读,还是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所以一目十行的很快看完了,当闲书可以读,大杂烩,罗列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些技术突破点,想说明技术改变社会的偶然性,但也就是个历史梳理,没能有什么让人信服的结论。后半部现代社会,特别是疫情的处理,有点纠结社会制度。全书的时间尺度不对,如果是想表达技术改变文明进程,但近代史部分就杂乱了,举例清朝末年清军没有占领使馆区是体系落后,使馆有机枪,此例不对,不是武器问题,清军没真想去占领,炮口抬高了。核武器并不是世界二战后,苏美没有大战的原因,是因为世界大战经济的不合算。自由民主制度占人类历史很短的时间,目前进入智能时代,历史终结论肯定是不靠谱的,作者最后寄希望于科学家个人的良知,就有些可笑了,大国竞争在智能社会已经进入亿万人口规模时代,威权体制是否比民主体制更有效率?作者不愿面对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从技术的视觉解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非常新颖的角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子善假于物,不为术器所困。

                          这本书罗老师在启发俱乐部里讲述过。我狗尾续貂地想表达,咱们要利用好现有的工具。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靠技术驱动的。做个人品牌的小伙伴,请重视技术工具,即使做不到定制化开发,至少善用现有的技术工具。否则,其实和用大刀长矛去对抗机关枪、坦克一样,勇气可嘉,却注定低效、失败。善用技术,但是别被技术反制。追求物质丰裕,但是物质终究是手段、是过程,而内心丰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追求个人成功,但是人类终归是社会动物,在人际关系里,我们才能缓解孤独、无聊,才能找回生命的意义。君子善假于物,不为术器所困。君子反求诸己,终为服务众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会如何与技术共存

                            “跨域” 能力的核心是什么?—— 是认识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能力。—— 去具备那 5% 的连接人与技术的能力,去学会另一个领域的思考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与文明》

                              今天这个时代,就如同 20 世纪初期,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看似坚固的大厦正在坍塌,未来的路却有可能从谁都未曾想过的方向上浮现。这本书没有办法告诉人们答案是什么,但却可以展现历史上那些牢固的大厦是如何坍塌,而新的道路又是如何浮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259本 这种叙事结构的大部头,大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持续了四年,却造成了 1600 万人的伤亡。其中,一线作战的士兵大概有 900 万人。如果这 900 万人中的 80% 都是死于机枪之下,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像是上帝跟人类开了一个巨大而残酷的玩笑:铁路和工业化把数以千万计的士兵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送上前线,然后机枪再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杀死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历史中提炼物种规律

                                  张笑宇老师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更有意义的视角:提炼物种规律。纵观人类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历史,社会,我们很容易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技术进步是这个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最根本动力。技术的进步,不光光是意味着物质生产的提高,与之同时它也改变着与之相映的社会结构,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类型。比如,工业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不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而且意味着创造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如果只有蒸汽机而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流程,是不可能产生这个变化的;但如果只有后者,后者也很快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另外一个困境,那就是掉入技术陷阱。比如在农耕文明的早期,小麦种植的推广,导致暴力机构的必然产生,国家和阶级必须被发明。最终,培养小麦的农民,反而变成了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宰割。这是隐藏在粮食大量增产背后的诅咒在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为一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公平环境,为一国社会结构健康运行所贡献的塑造力量,为一国政权稳定所提供的 “产业合法性”,反过来会被制造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削弱,而且,技术进步越快,自动化程度就越深,削弱得就越严重。这就是人在与技术的竞争中落败。一旦我们提炼出这样的物种规律,自然而然会关注技术问题。技术的归技术,凯撒的归凯撒。“汇流” 模型就是为这样的时刻准备的,它不是什么认知升级的法宝,而是人类能力增长所应伴随的责任。技术进步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行事自由,而我们也应随之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并为承担责任做好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影响历史长河的技术流🌊

                                    过去读史书,多是从制度或者王权更迭角度切入论述,比如财税制度的流变或者央地关系的博弈等。《技术与文明》一书以潜流的技术发展为脉络,细数一个个魔鬼的细节,呈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技术暗流,而它足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一、一段撕裂的故事 191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弗里茨・哈伯,他发明的合成氨方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学者们推测,哈伯法制备的肥料可能维持了战后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 然而,他不仅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德意志帝国的坚决拥护者。他曾说,"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在战争时期,他是属于他的国家的。" 一战期间,他参与研制与生产的化学武器夺走了太多鲜活的生命。他的妻子伊梅瓦尔无法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律和解,饮弹自尽。"而他的大儿子赫尔曼,因为对父亲的工作感到愧疚,于 1946 年自杀,二儿子路德维希成为有关化学战的著名史学家,著有《毒雾:一战中的化学战争》。" 更深的撕裂感源于哈伯的犹太民族身份,一个有着杰出科研能力的犹太裔德意志帝国拥护者。他的数位亲人死于纳粹的毒气室中,"杀死他们的毒气 ZyklonB,正是哈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之一。" 犹太裔德国人,民族与国家两大身份认同的冲突,让哈伯成为了撕裂的个体。他本身的科研能力,又令这种撕裂上升到人类福祉与人类厄运的高度。他的经历真的令人唏嘘!近期巴以冲突激化,让我不禁反思民族与国家这两大概念的深植,又埋下了多少战争与冲突的恶魔种子?嗐!民族国家,这一凝聚力量、塑造国民共识的工具,同时又是激化民族矛盾的 "武器"。二、一个两难的问题《过载的世界》一节中提及卢旺达大屠杀、第二次刚果战争还有 "茉莉花革命" 等,作者张笑宇认为这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诅咒。更深一层来看,这类人口悲剧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畸形现代化的产物"。技术发展带来了人口激增和初步现代化,但是上述欠发达地区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将人口纳入工业生产之中。他们聚居于贫民窟,贫富差距加上无法挣脱的苦难,令他们诉诸暴力,积压的愤怒涌向 "异族"。发达地区也同样面临技术发展带来的困境。技术发展降低了制造业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度,优质的制造业工作机会日渐萎缩,技术工人们无奈转入服务业。而他们大多数人无法从事如金融、设计等的高端服务业,而是从事薪资微薄的售货员、收银员等没有上升空间的岗位,更别提还有很多人是 "弹性就业",缺乏社会保障。"技术进步带来愈加普遍的失业状态,而绝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接受这一结果,承认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消费主义就成了麻痹自我的最后堡垒。" 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我们的生活简化为从一面屏幕移向另一面屏幕的反复之中。娱乐主义加消费主义,又让我们在工作之余,面对着小屏幕独自陶陶然、麻痹自己。中国的 "充分工业化" 令我们免于遭受卢旺达那样的人口悲剧,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在和平中高速发展。普通人 "通过投资与土地财政捆绑在一起的房地产市场",参与到经济发展红利的分配中。但现在房价已经成为多数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再者,数字化与自动化等技术进步,将再次冲击本已脆弱的社会公平感,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作者张笑宇如手术刀般锋利的观察视角,剖开中国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纷繁表象下,最两难的 "病症":技术进步对社会公平感的破坏。三孩政策下人口问题被热议,对于 "未富先老" 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难却必须面对的问题!三、一种跨域的视野技术进步将取代大部分的工作流程,过去的很多热门职业成为了消失的职业,如电话接线员、电报收发员等,而这趋势是发展的必然。如何才能不被技术淘汰呢?作者张笑宇给出的答案是 ——"跨域" 能力。作为技术的辅助者,随着技术的发展极有可能被技术淘汰。而无法被取代的是 "是与人相关的工作。—— 要么连接技术与人,要么连接人与人。" 某个专业领域的深耕,塑造了你的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你极有可能被困在该领域固定思维的 "铁笼" 之中。如何打破这一 "铁笼" 呢?跨域!"技术领域和社会规则,实际上互相决定了彼此‘铁笼’栏杆的构成成分。谁要想在更宏观的层面上理解究竟是什么约束住了自己的思维框架,谁就该去学习一个与自己熟悉的思维框架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 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掌握最领先的技术,但却缺乏一定的人文伦理素养,约束你的行为,让你有所敬畏。那可能是一场足以颠覆人类历史的灾难!"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学者可以通过采取大数据算法来判断,什么样的人的面相更具备犯罪倾向;但是,如果他不具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学知识,他就不会清楚这种颅相学研究当年是如何为纳粹的种族主义辩护的。基因学领域的学者已经可以在孕妇身上直接实验针对胎儿的基因编辑;但是,如果他不具备相关的人文伦理素养,他就无法估量这种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并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呼啸而至的技术型社会,"汇流" 视野是个人逾越生存时间和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秘笈,更是每位 "欲戴皇冠" 之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君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让历史更鲜活

                                      如果你对历史书中的讲述方式已经非常熟悉,推荐你从技术的角度重新看看历史;如果你对历史书中的讲述方式感到凌乱和没有头绪,强烈推荐你从技术的角度从头理解历史。 这本书从技术的角度,选取了多个瞬间,如弩的发明、汇票的发明、印刷机、机关枪、化肥的发明等等方面,介绍了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影响。这比从政治、思想等侧面讲解历史更加有趣,更立体,也更鲜活。堪称技术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些我们在政治课上耳熟能详的大道理,只有真实地发生在历史生活中,才有生命力。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协作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政权的组织形式,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社会的兴衰、战争的起止、王朝的更替,都是技术演变的 “副产品” 和表象。 换一个角度,沉浸到当时的生活中,把俯瞰的视角变成平视。走进历史的情境,去体会、去感受,去重新看待,很多事件的发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也变得不再难以理解。 当然,技术不只属于去,也存在于现在和未来。 关于技术与文明,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是人类塑造了技术,还是技术塑造了人类?也有一种担心,在人类社会中,技术到底将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在智能不断提高的机器面前,人类有多大把握享有自由,真正不受控制的 “自由”?在这场 “控制争夺战” 中,到底谁会是赢家? 答案,也许在于我们每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与文明的互促

                                        作者深度思考了人类的历史,以这本书简明阐述了技术与文明的互促,演绎了生命进化的偶然与必然。很精彩,值得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新的一本新书

                                          技术和社会发展是两条相交的河流,我们看到的每一朵浪花其实都是两条水流交叉和碰撞的舞蹈。而决定每一个细微的水流走向的或者每一朵浪花调整方向的,其实是特别局部细小的因素 —— 也就是历史长河中可能一闪而过的一些人。我们一方面要了解,这两条大河无论如何都会奔腾向前的,另一方面又要心里有意志和决也许在一个非常小的距离局部我,我们个人可以加入一股力量,去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技术会解决很多问题,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社会永远有不满足的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才真实。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