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7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着放下熟悉的工具,很难

    1949 年,蒙大拿州的曼恩峡谷发生大火,这场火灾因为诺曼・麦克莱恩(NormanMaclean)的《年轻人和大火》(Young Men and Fire)一书而出名。消防员利用降落伞进入火场,他们面对的是一场 “十点钟火灾”,意思是希望他们能在第二天早晨十点前控制住火势。但是,大火从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山坡蔓延到了峡谷,接着冲向了消防员所在的陡坡上,大火顺着干燥的草地飞速爬升,以每秒 11 英尺的速度追赶着消防员。小队长瓦格纳・道奇(Wagner Dodge)对着自己的队员大喊,让他们放下设备和工具。有两名队员立即放下工具,快速地冲过山脊,转危为安。其他队员还背着工具奔跑,他们很快就被烈焰所吞噬。其中一位消防员放弃了逃生,直到他体力不支,筋疲力尽地坐下的那一刻,他也一直没有卸下自己沉重的背包。十三位消防员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的边界

      1 通才与专才。研究者们还发现,通才在某一个核心领域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占优的个人创作者更具创新性。他们不断把一个领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一个全新领域,这也能说明他们一直在学习新的技术。在 “博学者” 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不断学习 “有相近性的东西”,这种做法显著提升了广度。在友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目标就是重复此前的表现,偏差越少越好,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和各种未知问题,广泛的经验是无价之宝。面对着友好型的问题,狭隘的专业化极其有效。当道路不甚明朗时,再按照同样的套路就没用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灾难性的。2 小心能力成长的误区:经验能否带来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全取决于所在的领域。专业化的练习可以培养更好的国际象棋选手、桥牌选手和消防员,但是在预测金融或政治趋势,或者预测员工或病人表现时却帮不上忙。在最恶劣的学习环境下,经验往往会反复强化错误的教训。领域也存在大量专业化的精确练习就可以培养出大师的直觉。但是,当规则稍有变动 —— 哪怕只是非常轻微的变化,这些专家们的灵活性就不复存在,只剩下狭隘的技能本身。3 提升能力的正确方法:像米开朗基罗对待大理石一样对待你自己的旅程和项目吧: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如果有需要的话,甚至可以放弃此前的目标,彻底改变方向。针对创作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技术创新领域到漫画书出版,一群多种类型的专才无法完全替代拥有广度的通才所做的贡献。即使你从工作的某一类别转向另一个,或是完全改变了领域,之前的经验都不会被浪费。4 别觉得自己落后他人。你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因为任何人让你自己感觉落后。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所以感觉落后于人也没有什么用。

        6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长 通识

        成长过程中认识到了一件非常重要却总被忽略的事情 —— 慢慢积累那些持续性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即使这意味着在即时测验中表现不佳。也就是说,最有用的学习方法看似效率低下,也像是会落后于人。然而,汲取知识是经历时间来 “集腋成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來,我是誰!

          相較於《達芬奇詛咒》這本書提醒聰明人不要犯低級錯誤,本書則是探討聰明人怎麼做才能錦上添花、把個人發揮最大化。夢想來得越晚,越值得堅持;夢想來得越早,也許應該考慮換個夢想。也許後發才能先至,也許慢功夫才是真功夫。也許練別的也是為了練這個,也許不練習也是為了練習。也許犯過錯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從小就幫孩子選定了前程的家長,培養出來的並不是出類拔萃的孩子。都說人生是場長跑,我想這句話的意思並不僅僅是說前面跑太快後面就沒勁了,而是後面可能要換比賽項目,不但要嘗試各種不同的跑步方式,甚至還要改變對 “跑步” 這件事的認識。輸了現在贏得未來的功夫,才是真功夫。而且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混合練習。每次練習中都應該是混合的題型,每做一道題都得臨時判斷該用哪個套路,這才有點學以致用的意思。先回答問題再學習,效果會更好。要加深對新知識的記憶,一個辦法是先測驗後學。另一個方法有意識地設置時間間隔。答案本身並不重要,我們關心的是尋找答案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式。這個方法就是類比。用類比解決問題,是把一個領域的思想,運用到另一個領域中去教育帶給我們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能思考一些不是來自自身直接經驗的東西。學習任何書本知識,都得能想像一個身邊沒有的東西。教給你一個規則,還得能把它用在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上。跨界的類比有利於解決難題。類比思維的規律是,能想到的類比越多,判斷就會越準確;能想到的類比越遙遠,出的主意就會越有創造性。分工專業化會導致思維流程化,而流程化的東西是容易訓練的。在另一些領域經驗就不一定能變成操作水準。作者認為 2008 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就跟金融業專業化過度、各個金融機構只知道自己這一塊的風險,而沒有一個能把握全域的力量有關。棘手的項目不是練童子功就能征服的。創新並不僅僅來自更快、更高、更強的硬體,更是來自於人的思想。「我是誰」不是什麼夜深人靜捫心自問問出來的。必須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才能「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我是誰。而且答案可以隨時改變。如果覺得某件事對自己來說已經完全沒有挑戰了,真的不適合自己,而且有一個明顯更好的方向在召喚,也許應該放棄這件事。但如果是因為害怕了而想放棄,那就應該再堅持一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别觉得自己落后他人

            现在的我们总是说:我已经 30 多了,学习这个、那个还来得及吗?看了本书后,让我更加的明白了,别觉得自己落后他人,我们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了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不要因为别人让自己感觉落后。我们应该主动寻求匹配质量,开始计划一些人生实验,去学习和改变。  "赢在起跑线" 这句话也并不是唯一且正确的真理。晚一步专业化也是成功的一把钥匙,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先拓展广度,晚一些再进行深度挖掘,慢慢积累那些持续性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愿意去学习和改变

              你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因为任何人让你自己感觉落后。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所以感觉落后于人也没有什么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持续迭代,终生成长

                1⃣️ 你是否真的理解 1 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会有一个理念:1 万小时定律,根据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而大卫・爱泼斯坦在本书中指出:在 "友好型" 环境中进行 1 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模式一再重复,反馈极其精确,而且速度够快。例如文中所举的例子:在高尔夫或者国际象棋中,每一球或者每一步都是在既定的范围内按照规则行事,即刻就能看到结果,类似的挑战会重复出现。当我们在打高尔夫球时,球的落点不是太远就是不够远;球的线路不是左曲球、右曲球,就是直球。球手发现问题,尝试改正,再次击球,如此练习数年。这也是 "刻意练习" 的定义 —— 既要遵循一万小时定律,又要尽早开始技术性练习,越早越好。这种学习环境确实非常友好,因为学习者只要认真参与,努力改善,就能进步。但如果我们处于 "恶劣型" 学习环境时,结果却可能不尽如意。原因是在那些竞赛规则通常不甚明晰,或者不够完整;重复的模式时有时无,或者不够清楚;而反馈常常滞后,或者不准确,或者两者兼有,这种情况下的 1 万小时练习不断没有没有进步,相反还可能扼杀自己的创造能力。2⃣️ 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人的认知天性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改变,正因如此,当经历的时间尚短、经验尚浅、体验过的环境范围也极其有限时,我们的水平就不足以设定一个无法更改的长期目标。在更加确定性的环境下,专业化的练习能够快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改善,进步可以变得可调节,努力的方向也逐渐清晰,如果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时,每一次的行动都有可能迎来全新的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想要找到自己的才能,答案就是去尝试。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和各种未知问题,广泛的经验是无价之宝。面对着友好型的问题,狭隘的专业化极其有效。3⃣️ 想要与时俱进,就要努力成为一个通才现代社会讲究全面发展,实质是是在培养通才,只有实现跨界整合资源的通才,才能更具有全局思维,才能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书中将通才与专才比喻为狐狸型人才和刺猬型人才。刺猬型专家倾向于透过复杂现象发现简单且不可抗的因果规律,这些规律正是由他们熟悉的专业制定的。当其他人把复杂现象错误地理解成简单的因果关系时,狐狸们却不这样看。狐狸型专家明白,大部分的因果关系是概率性的,而非确定性。这其中既有未知,也有运气的成分,即使历史明显在重演,也不会和之前的情况一模一样。他们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并不友好,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从中学习的过程都十分困难。而且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两者也表现出截然不然的表现:刺猬型专家会在自己的权威下坚守自己固有的观点,试图用陈旧的观点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即使面对新的信息或数据,他们也不会更改自己的观念,问题的解决者总是倾向于使用那些已经熟悉的方法,即使有更好的办法在眼前,他们也不会选择。而狐狸型专家面对着新事物,会用局外人的知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习惯用类比思考让问题变得熟悉;面对已经熟悉的事物,类比思考赋予重新审视这些事物的新角度,进而得以推理那些陌生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理解现实,不是依靠自己的直接经验,而是通过分层和分类,用抽象概念的不同层级来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4⃣️ 人生不设限,才有无限的光彩人生的后悔和无奈都是对于执念太深,对美好过于依赖都造成的一种负担。人生哪来那些应该有的美好,一切结局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向来喜欢将现实与理想作比较,从而陷入到无奈的困境。主动选择,就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掌控感。"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今天不是被迫,而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时,他也就对过去释然,面向未来,从而开始创造选择。" 人生需要减少抱怨,主动选择,做好准备迎接选择背后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理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规划好自己的目标,主动创造自己的价值。别觉得自己落后于他人,你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因为任何人让你自己感觉落后。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所以感觉落后于人也没有什么用。5⃣️终生学习、让成长型思维伴随自己实现跨界的能力迁移学习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踏入社会后的工作时代,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科学有效的学习才能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1)成长型思维模式:学习在于后天的努力(2)固定式思维模式:学习在于天赋固定式思维的人容易造成认知的误区,总是容易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对于突如其来的考验会滋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自己进一步发展,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考验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考验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稳步增长。跨界的高手都是拥有模型思维的人,通过模型的切换,看到复杂问题背后的本质,透过表象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和决定因素,找到简单最轻松的解决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在充满限制和死路的迷宫中,我们感受挫败与迷茫,付出勇气与智慧,为的是将限制转化为自由,从死路走向新生。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历程。当然,你也会得到奖赏:你会一再地获得崭新的自我认识;当你走出迷宫时,你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走入迷宫的人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有个好书名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觉得这可能是一本鸡汤满满的书,会不会将人的口味吊起来,又读之无味呢?转念一想这样不对,这种判断太主观了,没有仔细研读而做出判断未免太武断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学习,教人如何成长的书有很多,而讨论边界的书不多见;本书从各种成长实例出发,分析导致成长形成的内驱力和外动力如何作用在个体,通读书本以后,其中几个论点引起了自我思考,顺带收获了一些粗浅的观点,也许这就是我读书后的小小成长吧。边界又在哪里呢?也许持续学习下去,边界会越来越宽广,在远方等着求知者去追寻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学习没有起跑线

                    万维钢在精英日课第三季用 9 讲讲此书《范围》还有专论通才与专才 “正确性人才和优异型人才” 都对本书发挥性的进行了讲解,本书实例丰富详实,但缺点是翻译过来学术型著作都有点干巴,得到的万老师特别是顾衡老师都能口吐莲花,把干巴巴的学术著作讲得活色生香,此书听万老师的课就好,读起来一般,赞同书中观点,如《微精通》那本书讲的现在社会资讯和培训都发达,如果热爱,任何时候都能找专家开始学习,3-5 年可以精通,社会化平台协助越来越重要,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人们终其一生从事一种行当越来越少。就是专业运动员如费德勒也是尝试很多运动,16 岁才定向网球。书中更多的例子是工作中解决问题需要的触类旁通。包括吴军老师硅谷来信第二季介绍欧美教育也强调知识广博的重要,中国教育太早让孩子上战场(考场),大学早分专业,越来越显露出弊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生命都是一次实验

                      🍀 恺撒的眼泪据记载,尤利乌斯・恺撒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西班牙的亚历山大大帝雕塑前痛哭流涕。“亚历山大大帝在我这个年纪已经征服了很多国家,而我只是虚度光阴,没有做任何值得铭记的事情。” 但是,他自己当时可能也没有想到,之后不久他就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成就不在亚历山大之下。🌈 盖茨的推荐《成长的边界》作者大卫・爱泼斯坦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 你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因为任何人让你自己感觉落后。“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原义是” 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作为当年《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更为人所知的是,它出现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 2020 年推荐阅读的书单中。🎾 伍兹与费德勒本书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曾经担任调查记者和《体育画报》的资深作家,同时拥有环境科学和新闻学硕士学位。由于作者的体育背景,所以在全书开头就用体育界的两位传奇人物泰格・伍兹和费德勒的例子,表达了这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一开始就专精于一个领域,如泰格・伍兹;还有一些人尝试了多种可能,如费德勒,后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而两者,都获得不凡成就。🏆 赢在起跑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想要成为一个领域顶尖的人才,该走专而精的路线,赢在起跑线上?还是可以野蛮生长,在多种尝试之后,再某一个领域弯道超车?作者的答案很清晰,所谓” 赢在起跑线上 “,并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的。确实,有一些人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获得过人的成就,但是这仅限于某些” 友好型 “学习环境的领域,例如高尔夫和国际象棋;在这些领域里,经验可以带来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与” 友好型 “相对的,是” 恶劣 “学习环境的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竞赛规则通常不甚明晰,或者不够完整;重复的模式时有时无,或者不够清楚;而反馈常常滞后,或者不准确,或者两者兼有。” 友好型 “与” 恶劣型 “,两种领域哪个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现状?答案不言自明,毕竟,如万维钢老师所讲,”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作者如是说想要出类拔萃,只知道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广阔的视野,扩大自己的边界,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接受和采纳不同的经验和观点,而后在特定的领域深入钻研,获得成果。全书共 12 章,从费德勒和老虎・伍兹的故事讲起,讨论了” 赢在起跑线 “、抽象思维与概念推理、创造力、学习、经验、坚持、更多可能、横向思考、专家、工具、初学者等话题,案例丰富,逻辑严谨,经得起推敲;对于尚未获得自己期望中的成功的人来说,开卷有益,都可能找到当前困惑的答案,至少能获得启发。🌸 生命是一次实验还是一起重温一下作者对于全书的总结吧,我不可能说的更好了:像米开朗基罗对待大理石一样对待你自己的旅程和项目吧: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如果有需要的话,甚至可以放弃此前的目标,彻底改变方向。我希望自己已经在本书的讨论中增加了一些有价值想法,因为无数个领域的研究都表明,精神上的自由和个人实验是力量的源泉,而 “赢在起跑线” 完全被高估了。就像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 20 世纪针对思想的自由交流所写下的话语:“这是一次实验,因为所有生命都是一次实验。”🍀 尾声推荐阅读:求知者、教育从业者、管理人员、自信有潜能且愿意尝试改变者。这本书在万维钢老师在得到的专栏《精英日课 3》中有连载,有兴趣的得到同学可以加我微信(yangtiecheng-wechat),很乐意将相关课程分享给您。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站在偌大的广场上,这个广场有着通往四面八方的路,每条路都走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幸运的是,我们能大概知道一些道路的风景,会途径什么样的地方,但那也是大概。不幸的是,我们的选择太多,绝大多数路未曾听过,新的道路也在不断地出现。环顾四周,你该做如何抉择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前路是怎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要端正的一个态度是,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每个人都有无线的可能性。努力打破那些舒适区,向周围未知的领域去试着探索一下,当迈出第一步后,或许就会发现柳暗花明,人生意义也许大为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才与通才:狐狸与刺猬

                          能够进行关联性思考,是人类能主宰地球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当一个通才比专才更有优势有效的类别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它们具备深层次的相似。能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并进行迁移面对陌生事物推理: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根本看不见的东西深层类别思维许多事物都是一通百通外部视角能够不局限某个领域的方法怎样成为一个通才第一,建立联系通过这个知识点,发散地去学,拓展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思考。第二,交叉练习变换学习内容和情境,提高归纳推理能力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比如说看一堆毕加索的画作卡片,可以把三种卡片混合在一起,打乱顺序地看。提高知识的 “灵活性” 和 “有效性”。第一,先测试,后学习。多犯错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能够记得更牢,掌握知识的效果更好。第二,设置间隔期给自己一个刻意不练习的等待期。如你刚刚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要立马就进行练习可以故意等上几天,等自己开始有点忘记这个内容了再去练习。有助于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我们需要坚持把一只脚踏出自己的世界外,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刻意尝试。感言成长也有方法可循人生先广度,后深度,才能突破自我设限的壁垒。事业先业余,后专业,才能积淀潜在的多面能力。思维先类比,后迁移,才能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会放弃,也是一个人发展的战略优势

                            为顺应得到 4・23 破万卷节,在推荐的 52 本书单里,我选择了这一本!"通才" 这个词汇,近几年听过很多次,所以我想好好了解下,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 "通才"!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别轻易定义自己的人生!仔细算算,我工作也快十年了,这十年用我妈的话形容就是 "一事无成",甚至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的十年,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社会团体、环境、职位和行业,之后回顾并调整自我描述,然后再重复",我误打误撞,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一条曲折的自我探索之路!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过往,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个概念 — 匹配质量!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工作与其本身(包括能力和兴趣)的匹配程度!当能力,兴趣与职业不匹配时,放弃就是及时止损!书中凡・高先生的故事,就是匹配量最优化的典型代表,这也让他找到了一个自己热爱和天赋所在的领域!过往的各种尝试,让我获取了足够多的成长样本,当我意识到我不适应这一领域时,我就跳转到其他领域,至于我会不会像凡・高先生那样,遇到一个只有我自己擅长的领域呢?那就留给未来评判吧!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通才呢?现在我的答案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用局外人的思维来反哺自己的专业!如果你当下正面临着人生方向的选择,推荐你阅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加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边界的拓展需要耐心

                              本书颠覆了我对专业性的看法,以前总认为,越专业竞争力越强,每个人对本专业的深耕有利于使自己形成护城河,但随着职场的深入,慢慢发现,专业化需要很强的能力,并且你很难超越在你前方努力了五年十年的战友的经验值,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诚如呆伯特漫画作者所言,你要成为一个领域百分之十的人很难,但你学到一个领域的百分之二十,同时涉猎其他领域的百分之二十,你的优势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本书强调要耐心做一个通才,唯有如此,才更有能力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方案。最后附上我最喜欢的金句:你可以用旧技术解决新问题,也可以用新技术解决旧问题。让自己保持开放,耐心拓展自我的成长边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专业化与多面手的比较

                                作者没有否定专业化学习,不过更强调跨域学习的重要性。从教育上,赢在起跑线没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赢在起跑线不过是提前进行大量训练,有用也只是暂时的。不过,钢琴弹奏、国际象棋,高尔夫等确实是专业技能类,强度训练是有效果的。从科学创新上,成功者很可能兴趣广泛,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自我发展上,什么时候启航去新航线都不晚,因为其他行业的积累说不定就能给新航线提供意想不到的能量。这本书用了大量的事例,穿插着说明跨领域学习的必要性,阅读时会有些不耐烦,可以有选择的读,理论还是挺好。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限游戏

                                  人类文明的两个大趋势是挺明显的:一个是 “大而全”,所谓强者恒强;另一个是 “小而美”,极其多样。这里呼唤的,就是对通识的追求和运用。实际上,我认为它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回归 —— 回归到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更本质的探索和创造上。拿个人举例:我的成长路径,是因为得到这个通识教育平台而有机会发生了一次重塑,这不光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可能性。而我女儿,会在少年得到这个少儿通识教育平台上获益更多,因为通识的最大好处是提升思维能力,生命的品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通识思维,让人生这场无限游戏,不断继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兔子洞

                                    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正是类比关联、概念推理技能,能够在不同背景下把新的想法和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 孤立地看待拼图中的小块,不管有多清晰,都不足以应付面临的挑战。享受学习、拥抱多样,不必把摸索中的期待、想象中的兴奋,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这个世上,我们就是瞎子,一半摸索,一般想象,就这么渡过了人生的河流,会踏空落水、会泥泞匍匐,也许有天就到达了绿草苍茫、辽阔磅礴、温暖芬芳… 倒在里头,像徐霞客一般,回味着一生的高低起伏,了无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的边界》

                                      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日趋严重的专业化造成的结果是 “永不交集的平行沟渠”。每个人都在埋头挖自己的沟,越挖越深,但是鲜有挖沟者站上来看看旁边的沟,即使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就在旁边。这位科学家决定自己先尝试 “反专业化”,再用这种思路训练未来的研究者;他的愿景是把这种训练普及到各行各业。在这位科学家的人生路上,成为 “通才” 让他受益匪浅,虽然他也曾被要求成为一名 “专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专多博

                                        个体的综合素质可以一专多博,自己的专业是与外界链接的长板,也是价值所在,而其他的知识或者技能或者兴趣就是杠杆,本质上是社交入口,在还没成为业内数一数二的翘楚之前,你怎么为自己的专业争取到展示价值的机会,你的某个兴趣可能就成为杠杆。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专业是资产配置,总不能一上来就推销自己的长板,世界上的同行很多,怎么合适的获取第一步信任,这就需要很多高净值客户喜欢的语言,比如精神、宗教、健康和教育,这些都是很容易深入沟通的兴趣所在,也是从旁收集信息的好渠道,所以我必须得了解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营养学的知识,还得亲身践行佛学、道家、中医、健身等诸多让身心皆畅的法门,这样就可以在某一个、哪怕是很细分的领域成为牛人们的老师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后发制人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愿意去学习和改变的话,甚至可以放弃此前的目标,彻底改变方向。从技术创新领域到漫画书出版,一群多种类型的专才无法完全替代拥有广度的通才所做的贡献。即使工作的某一类别转向另一个,或是完全改变了领域,之前的经验都不会被浪费。专业化很重要,但是无数个领域的研究都表明,精神上的自由和个人实验是力量的源泉,而 “赢在起跑线” 完全被高估了。“这是一次实验,因为所有生命都是一次实验,人生值得实验”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