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介”闹着了

    “菌” 在云南方言中应该叫 “介”,这才是其真正的名字。“介” 对云南人来说,那是每年夏天必不可少的鲜美食材,也是要谨防误食的毒物。中毒是一个悲性词语,看到的是惨状;而 “闹着了” 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很有喜感的;特别是闹了 “打小人”,更是觉得异常好玩,没有一种害怕的感觉,而是一种全民狂欢的感觉。“介” 是西南群山中的精灵,“介” 应该成为云南的象征,魔幻应该是 “介” 的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今天我想吃牛肝菌

      这本《菌中毒》,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但其实是一本关于菌菇类的散文集。作者提到了在云南,吃菌是一种地区性哲学事件,这样的形容第一次听到 不过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云南人吃蘑菇的狂热与我们当代的食谱背道而驰:不是为了充饥、养生、身体健康、长寿。蘑菇更象是一种精神性的食物,它既没有多少营养,还可能有毒,可谓 “毫无用处”。它有一种神秘的味道。蘑菇在云南人的心中 是一种 “有无相生”。蘑菇既是有,也是无,其无用之毒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毒性,方是食蘑菇的味道所在和魅力所在。吃毒蘑菇,可谓云南人的一种超越性的世界观。这种 “口福” 是一场大地支持的身体冒险,是不确定的精神事件。首先,吃菌是一种取舍,一种命运的随机体现,吃菌有风险,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不吃永远不会有风险,但为了人间至美之鲜味,似乎性命都可以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吃到了杂菇,轻则嘴唇发麻看到小人儿在手臂上跳舞,重则躺板板全村吃席。这是一场舌尖上的俄罗斯转盘赌,也许风险本身就是这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形容一个人行为特立独行就说他 “吃了菌儿了”。蘑菇无疑塑造着云南人,为云南人性格中添加了一部分特殊的基因。这本《菌中毒》,由吃菌展开对于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反思,对于云南这片遥远国度的记载。展现了一幅有别于城市生活的 “魔幻” 图景,与云南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都由吃菌作为线索被作者带入书中。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吃和好看集合的书

        周之江老师提及,有了读一下的兴致;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是已经被吸引到流口水了;最好吃的不一定是干巴菌,但是外观与口感落差太大,导致我最想尝;见手青牛肝菌都是美味佳肴,但是如书名,容易中毒;所以一定要把菌蕈炒熟,隔夜的也必须热透;中毒症状有些艺术家趋之若鹜,魔幻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菌菇有益健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蘑菇有毒,但不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人们通过吃蘑菇实现身体的献祭,唤醒对 “活着还是死去” 的思考。通过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种种蘑菇,云南人一次次将自己置于一个边缘。活着还是死去?继续得过且过,苟且偷生,还是超越之?菌类中毒所造成幻觉通向一种日常经验之外的、人难以控制和理解的经验。对于他们那种瑰丽奇幻而不致命的体验,我们这些困在日常里的人其实是有点儿向往的。美的生活高于不美的生活,为了蘑菇这种美味,人们不惜押命一赌。蘑菇有毒,但不美的生活不值得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仅仅是菌儿

              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云南人,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念菌子,但读着读着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思念的情感越发强烈。还了解到了昆明那么多历史知识,文中那些昆明熟悉的地名,就在家旁边的市场…… 云南原来有那么多趣事、趣人,以后我一定要回去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可看性一般

                就是一般随心谈,每种菌开始讲,先写点跟菌有关的事情。然后笔锋一转。就在秀自己的朋友圈。他身边的那些人和事。写的不深刻。比较一般。就看个热闹。看了 3 分之一就看不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一个四川人,也有对菌儿的记忆。菌和人,都令人思念和感动。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云南,是我生于斯,长于斯之地。头上的蓝天里常常会飘着 “一万吨的白云”,脚下的土地上随时会冒出一朵朵鸡㙡,身边是这些一辈子热爱自然的朋友,不为云南的菌写一本书,可能也是今生最过不去的一件事了。” 满本书都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是菌,更不仅仅是菌,均令人心动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贪念的还是那口鲜呐

                    想起来为什么会看这本书了,去年朋友在云南吃菌子,吃不到的我只好在西安看菌子的故事。手绘的插图很精美,全是菌子,思绪被拉回雨崩的那片森林里。第一次打着伞淋着小雨找菌子,看到金黄色的鹅蛋菌激动得大喊,日后见到它开伞状态时更是惊叹,比我脸还大哎。菌确实美味,处理有毒菌可得小心,拾取时,和无毒菌分开放,清洗切片时,尽量一人操作,用过的盆,案板和刀都要精细清洁,手更是要多洗几遍洗久点洗干净,烹饪时,看厨师心情,朋友为了防止大家中毒,牛肝菌炒成 “灰” 方可出锅摆盘上桌品尝,只有最后一次吃菌子再三请求朋友才炒得没那么 “灰”,终于尝到了牛肝菌的味儿。过去多年,我没那么贪嘴,偶尔看到菌中毒的新闻,心里还是会想着 “贪念的还是那口鲜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菌子的故事

                      8 月初刚去云南溜达了一圈,尽管已经是第三次去,但只有读了这本书,才能更深的理解云南。读完此书,才更深的了解云南人的生活与菌子的关系。无菌子,无云南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需要

                        最近被各种 “吃菌” 信息轰炸,食指大动,正需要对应的标准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有料,读完之后好想去云南吃一盘爆炒见手青。云南真是个好地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