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今天我想吃牛肝菌
这本《菌中毒》,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但其实是一本关于菌菇类的散文集。作者提到了在云南,吃菌是一种地区性哲学事件,这样的形容第一次听到 不过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云南人吃蘑菇的狂热与我们当代的食谱背道而驰:不是为了充饥、养生、身体健康、长寿。蘑菇更象是一种精神性的食物,它既没有多少营养,还可能有毒,可谓 “毫无用处”。它有一种神秘的味道。蘑菇在云南人的心中 是一种 “有无相生”。蘑菇既是有,也是无,其无用之毒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毒性,方是食蘑菇的味道所在和魅力所在。吃毒蘑菇,可谓云南人的一种超越性的世界观。这种 “口福” 是一场大地支持的身体冒险,是不确定的精神事件。首先,吃菌是一种取舍,一种命运的随机体现,吃菌有风险,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不吃永远不会有风险,但为了人间至美之鲜味,似乎性命都可以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吃到了杂菇,轻则嘴唇发麻看到小人儿在手臂上跳舞,重则躺板板全村吃席。这是一场舌尖上的俄罗斯转盘赌,也许风险本身就是这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形容一个人行为特立独行就说他 “吃了菌儿了”。蘑菇无疑塑造着云南人,为云南人性格中添加了一部分特殊的基因。这本《菌中毒》,由吃菌展开对于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反思,对于云南这片遥远国度的记载。展现了一幅有别于城市生活的 “魔幻” 图景,与云南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都由吃菌作为线索被作者带入书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贪念的还是那口鲜呐想起来为什么会看这本书了,去年朋友在云南吃菌子,吃不到的我只好在西安看菌子的故事。手绘的插图很精美,全是菌子,思绪被拉回雨崩的那片森林里。第一次打着伞淋着小雨找菌子,看到金黄色的鹅蛋菌激动得大喊,日后见到它开伞状态时更是惊叹,比我脸还大哎。菌确实美味,处理有毒菌可得小心,拾取时,和无毒菌分开放,清洗切片时,尽量一人操作,用过的盆,案板和刀都要精细清洁,手更是要多洗几遍洗久点洗干净,烹饪时,看厨师心情,朋友为了防止大家中毒,牛肝菌炒成 “灰” 方可出锅摆盘上桌品尝,只有最后一次吃菌子再三请求朋友才炒得没那么 “灰”,终于尝到了牛肝菌的味儿。过去多年,我没那么贪嘴,偶尔看到菌中毒的新闻,心里还是会想着 “贪念的还是那口鲜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