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5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我读《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马伯庸的作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例如说《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两京十五日》,没有看过书,也应该看过由他的书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而今天要说的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可以说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了,虽然 2015 年才出版,但是 2004 年他就开始在天涯论坛连载了。只是当时天涯的历史大神太多了,所以他还没跑出来,直到他写出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才开始被更多人认识。你打开这本书会看到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 “德性”,说的不是个人的 “德性”,是朝代的 “德性”。例如周朝是火德、秦朝是水德,汉朝是土德等等,朝代更替的时候就要师出有名,我是什么德打败你的什么德,或者我是什么德继续什么德。这就是 “五德终始说”,“打败” 的那个说法叫做 “五行相克”;“继承” 的那个说法叫 “五行相生”。每次改朝换代的时候,这两种说法就出来打架,基本上都是怎么说都行,是个解释学的问题,就看当时的需求。有时候不讲 “五德” 也行,自己随便编,所以真的是 “笑翻”。是不是觉得很无聊?现在看起来的确是很无聊的事情,当年在新西兰读书的马伯庸也是因为无聊才开始思考这个无聊的问题,因为同学都出去打游戏或者约会了,我想起猫年。所以他说 “人在穷极无聊的时候,思维往往特别敏锐,看事物的角度也与平时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无聊的时候,可以捕捉自己一些念头,说不定新的收获。除了历史知识,这是第二个我在书里学到的。他的思考从哪里开始呢?从为什么《史记》里会有刘邦斩白蛇这么一个故事开始。他本来只想为一个小小问题找出一个小小答案。结果从一个汉初小典故的冰山一角,竟牵扯出纵贯整个中国历史的大主题。他好像做论文一样,从斩白蛇查到了赤帝,从赤帝又查到了顾颉刚的疑古论,从顾颉刚又顺藤摸瓜找到刘歆,接下来三统论、五德终始说、天人感应一路调查下去…… 这是第三个收获,如果你有个感兴趣的问题,你可以借此来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一步步去解答它,最好抱着要给人说清楚或者这本书的态度,你会发现没问题都可以很深入。用顾衡老师的话都可以从 “小姨子到康德”,知乎那些达人就是这么做的。你以为简单的问题,他可以结构化分析。在这过程中,你也会逐渐建造自己一个小小的知识体系。最后一个收获,也是最大的收获,就是觉得这本书写得不怎么样,当然这是相对于他后来的作品。你会觉得马伯庸这么厉害的作家,一开始也不怎么厉害,顿时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大的信心。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这本书里,他的历史的研究能力、事件的推理能力、幽默的行文节奏等都已经体现出来了。有一天,它们磨炼到位了,就在他笔下喷薄而出,写成理想的作品。借这本书可以回首中国朝代的简单历史,南北朝、五代十国那些小国都在德性的故事里讲到了。借这本书也可以回首马伯庸,是怎么开始他的写作生涯,一步步走到现在。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力和趣历史

      马亲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之前写过,都是溢美之词。实际上这本书的评分并不是满分,因为虽然脉络很清晰,但内容太繁杂了,有的地方罗列了很多史料,有辛辣的调侃和讽刺,但还少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反思。马亲王的风格大抵如此,这也是因为他并不是在写历史学专著,只是在写通俗读物的原因吧。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了解一下五德学说的前世今生,看看糟粕和精华是怎么互相生长,看看荒诞和理性是怎么相伴相生。看历史,主要还是看人。读了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身处的历史阶段里,他们需要承认哪些大前提,比如他所处的当朝的 “德性”。在此基础上,他的思想和行为看起来就会更合理了。很喜欢马亲王的书,他的故事力超级强大,历史在他的笔下超级有趣。其他几本也都有买纸质版,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百字书评 — 如此·笑翻 】

        书名里有个 "笑翻",我就点开看了,很快就发现,这个 "翻" 不是 "翻跟头" 的 “翻”,只是 “翻书” 的 “翻”,而已这是我看过的马伯庸作品中最正经的一本书,但引经据典,层层推演,看起来却也畅快,而且有如解题,看得欲罢不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马伯庸把这本书起名叫《笑翻中国简史》,真就是他的语言诙谐,用现代人讲故事的口吻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了。加之历代王朝更迭,给自己定德性的时候是多少有些戏剧性的,滑稽可笑的都有。古人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双向的,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那他们之间也是有心灵感应的,也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若找不到这个规律,那就编一个,总之,帝王都是顺应天命而生的。于是,王朝就有了德性,“德” 就是指的道德,所谓 “天命无常,惟有德者自居之”,可见中国人几千年前就讲究 “以德治国” 了,至于 “性” 就是属性,德性就是道德的属性,国家政权的属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谋生很辛苦,热爱却能化苦为甜。工作若只为糊口,汗水便沉;若心怀热爱,辛劳也生光。别让日子只剩生存,要把心火种进日常。八小时里藏着星辰,重复中也能长出新芽。坚持所爱,疲时有所依,累时有盼头。愿你我既能扛起生计,又不熄灭眼底的热望,在奔波里活出滚烫,于平凡中见光芒。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代王朝如何宣传五德五行

              不明白豆瓣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其实是本挺好看的易读闲书,不是戏说中国史,而是阴阳五行和 “五德” 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五行学说如希腊先贤的元素论都是朴素的民间对世界的认识论,任何递归法如地图炮都为了方便用概念解释问题,逻辑推理太耗费能力,归纳概念认识论省脑子,自然这类学说归于 “迷信”,马亲王的书语言幽默,注重细节,当闲书翻翻挺有趣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个说辞

                相生相克之法本来是邹老爷子拿来解释部分事物发展规律的,被一代代人当成圆谎的工具,还解释的有理有据,他要是知道是这么个发展历程,千年的棺材板恐怕要盖不住了,也证实了一个道理,是什么不重要,怎么用才重要。马亲王最后说了句语重心长的话,是糟粕就要被去除,反观当代社会,当人们无助的时候想到可能不是什么科学道理,即便是真理,也不如自圆其说的神学脉络来的治愈。纠结历史是否真实,人们怎么愚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没有清醒的人,大多都是装糊涂而已,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如果封建社会还能继续下去,这一套 “德性” 还是完美的说辞,现在也是。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 五德终始说如同政治变色龙,历代王朝随心染色,用虚妄的德性为权力披上天命的外衣。就像现代公司为了上市,今天改叫元宇宙科技,明天换成碳中和先锋。王莽篡汉时硬说土德当兴,编出白雉、铜符当证据,和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套路一模一样,无非是给篡位找迷信依据。2. 阴阳五行原本是古人看世界的朴素智慧,结果被越玩越玄乎,最后变成皇帝自吹受命于天的洗脑包,祥瑞符咒满天飞,童谣谶语遍地编。好比现在某些保健品,明明就是维生素片,硬吹成量子能量延寿丹。汉武帝为证明火德正统,把打猎碰见的白麒麟说成天降祥瑞,和微商朋友圈 P 图造假的逻辑毫无区别。3. 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应是跪着擦拭古董上的铜锈,而是要站着拂去蒙在智慧明珠上的迷信尘埃,对待传统,既要敬畏更要思辨。中医用草药针灸治病是精华,但喝符水驱鬼就是糟粕,就像传家宝的青花瓷碗值得珍藏,但碗底积了三百年的陈年老灰,就只能呵呵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嘿嘿,一本闲书

                    有空可以看看,没空就可以不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果然是笑翻

                      让人耳目一新的简史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能看按说是最严肃的事情结果变成了最戏谑最胡闹最迷信印证了曹雪芹的那句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糟粕就该摒弃老祖宗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糟粕也就越来越多 —— 有些是曾为精华,但所适用的环境不存在了,所以变成了糟粕;还有些是人为地扭曲精华,给生拗成了糟粕。比方说,阴阳尚有可用,五行就是糟粕,而建构在五行基础上的五德,那就更是糟粕得无以复加了。为什么说阴阳尚有可用呢?因为阴阳学说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所有事物都可以粗分为相互融合和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你叫它正反也罢,叫它对错也罢,古人叫它阴阳,也不见得不合适。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觉像是嘲讽跟戏说拉满。插科打诨。可以花点时间看看,有趣,但是不用花太长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亲王从 “五行德性” 的角度,把中国历代简单的顺了一遍。梁启超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顺应天命也好,逆天改命也罢;事实就是事实,理论终究是理论。不论谁家上台,总会有人顺着事实修改理论、顺着理论修改事实。;只要当局者用心,总能够找到理由,照样能给说圆了。 我们且笑看一下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德的历史

                              这本书的书名绝对影响了这本书在我们这些正经人对它的第一影响。可以说被名字耽误了。说回本书内容,这本书其实只讲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过程中,儒家的通过五行更替的理论为王朝提供政权合法性。一本书就讲这一个问题,讲的很通透。理工楠每日荐书 00282021 年 6 月 1 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帝王胡诌史

                                古代帝王为什么热衷于 “五德相克” 或 “五德相生” 说,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德能配位的。为什么自己能当皇帝,是因为自己德行好,是理所当然、天命所归的;不然的话,就成为乱臣贼子了。皇帝最怕的舆论就是 “德不配位”,而要给舆论造势,给舆论升温,对于古代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谶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阴阳五行和“五德”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

                                  书摘:历代王朝的德性是一件无聊而重要的大事,如何把一件无聊的事尽量说得有意思又保证精准翔实,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读者能够开卷通读不闷,掩卷略有所得,我想我就心满意足了。正如梁启超所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他说的是清末和民国初期,可谁料想一直到今天,这套歪理仍然 "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还没有被扔干净。老祖宗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糟粕也就越来越多 —— 有些是曾为精华,但所适用的环境不存在了,所以变成了糟粕;还有些是人为地扭曲精华,给生拗成了糟粕。比方说,阴阳尚有可用,五行就是糟粕,而建构在五行基础上的五德,那就更是糟粕得无以复加了。既然是糟粕,还是应该彻底地摒弃掉为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超短五德王朝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点线面体

                                        老祖宗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糟粕也就越来越多 —— 有些是曾为精华,但所适用的环境不存在了,所以变成了糟粕;还有些是人为地扭曲精华,给生拗成了糟粕。比方说,阴阳尚有可用,五行就是糟粕,而建构在五行基础上的五德,那就更是糟粕得无以复加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人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双向的。大旱、洪水导致了歉收,可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孝子遭雷劈也可能不是巧合,而是人类不敬神、不修德的结果,尤其是 “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那么,老天的意愿就会随时传达给儿子,而儿子的行为也会直接触发老天的各种异象。既然上天和君主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那么也一定有规律可循。于是古代大贤人或者大闲人就琢磨开了,即使找不到这么一个规律,也要杜撰一个出来。于是,王朝有了德行,五德相生相克,演绎出一场场鲜活荒诞的剧目。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