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让我感觉自己是精神上的残废
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是精神上的残废最大的难处在于分不清那些称谓,爷爷姥爷大爷姑姑婶子大哥... 也许以后能更理解一些家里人的想法和做法吧。总觉得这本书能让我成长一点,成熟一点,脱掉一些戾气。文字就像《三峡好人》,看的时候或许没有看「懂」什么,但是几个月过去了,那份感觉还在,画面还在,味道还在。贾行家老师说过萧红和老舍,我在文字里能读出他俩的影子,也许我是瞎说,我只读过他们的一点作品。读得我羞愧,看到了许多自己不曾仔细考察过的一面,看到了许多长大了就该明白的道理,也看到了大人们接受这些时的无奈,更看到了贾老师能从中走出来回望这一切的勇气。以上是我阅读这本书时产生的杂思,随手记在了便笺里,此次不经整理地放出来。我想我是会为这本书认真写一篇书评的,但是我在精神上还没有准备好,因为阅读这本书时产生的大量情绪需要慢慢消化。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东北二十年之变迁记忆中国人有幸生活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任何对生活的记忆都挺珍贵,现在已经进入影像时代,作者也从幕后开始走到幕前直播带货了,但 10 年前,特别是微信 2011 年出现之前,还是文学的年代,作者文笔不错,写的也实在,比如说绥汾人一天喝三顿酒,早起那顿叫迎朝阳。我就深有同感,对比地方酒量大小,就看开始喝酒的早晚时间就是最好的衡量标准,早上就开喝的地方最好声称自己酒精过敏。作者写东北的日常还是把握准确,细腻生动,只是笔调有点灰,那个年代文青都是类似的 “柴静” 范,如果歌颂就太磕碜了,看那篇 “远近青黄” 写青岛黄岛,黄岛典型的东北人聚集区,饭馆都流行 “铁锅炖”,我正巧这 10 年来青岛工作生活,回头看,虽然挑毛病总有说不完的问题,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就是不歌颂也应该乐观,中国人遇到千年不遇的好时候,不容易。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终于等到你这几天被某文学院高材生的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描述系列丛书” 给吓到了,搞钱搞流量都无可厚非,但年纪轻轻的,讲个话写个字别那么无趣啊。何老、涯姐、海贤、高爽、维钢这老几位可都不是文学院出身,有的甚至连文科生都不是,他们的文字反倒那么有温度(当然你也可以说,文字没有温度,才能感受到内容的温度,嗯... 用潮歌老师的话说,噗诶~扯 TM 哪儿呢?)为什么那老几位里没贾行家老师呢?说来惭愧,我都不知道贾老师出书了。现在好了,一搜搜出好几本,读了个前言就忍不住击节,这才是文学院的腔调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浓浓的东北文化味儿和贾老师有缘,同属黑龙江人,或者也可说都是哈市的,得到上的课也听了不少,但文化参考没敢订阅,怕被大舌头带偏😁 但大望局的播客一集没落,居然是 24 年在得到花时间最多的!包括之前参加无聊斋的节目,正经叭叭的节目,都听的很过瘾。终于找来书读一读,发现更对味,谈论的人事物景都如在目前,写作技巧又自愧不如,幸好所引所好的书和名家大体相同,所以有深深的共鸣和愉悦,淡淡的忧伤也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幽默,多次笑出声来,可以当做段子使用了!印象最深的是几段 "奇人奇事",看似荒谬又无比真实,赚钱的肿瘤医院,搭伙过日子,老道外饺子馆…… 还有省内东部游,四大煤城,大庆的前世今生,都不止有简单的风土地貌,关键是写出了真实的人性,寥寥几笔,懂的都懂。唯一遗憾是有的文章时间较早,转眼又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看法是否改变,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会穿越时空的,上一次有这种共鸣的作家是萧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