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这样一个地方,脚下是美得令人如痴如醉的蓝色星球,抬头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浩瀚星辰。这里每天要经历 16 次日出日落,时间不再可靠,速度不再敏感,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仿佛弹指一挥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内容完备

      关于中国空间站,断断续续看了不少的内容,但都比较零碎。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说,非常完整。详细介绍了空间站的建设背景、研制历程、各部分功能、运转机制等。在内容完备的同时,又没有陷入细节,点到为止。看完后,对中国空间站立刻有了很清晰很完整的了解。另外,这本书也非常通俗易懂。以居家概念为线索,对比天地建房子装修的异同。再加上配套的图片和生动的手绘图,于趣味中把枯燥的技术讲述的非常生动。作为成年人,读起来轻松愉快,我想即便是中小学生,应该也是完全可以读懂的,非常值得推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适合小朋友了解中国空间站的书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但对我来说,很多知识都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太空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活、工作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复杂,而且要在太空长时间停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空间站展现了我国空间开发能力的突飞猛进,这些成就仅仅在 10 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我们的空间事业是完全被排除在整个世界科技界以外的孤勇者。但我们还是实现了突破,而且还走到世界前列。所有正确事情的对面,并不是错误,而是容易做的事。中华民族未来可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空间站的前世今生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95 本(3)#《中国空间站》🚢2021 年 6 月 17 日 18 时 48 分,“神舟十二号” 载人飞船与 “天和” 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 “天和” 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面对亿万观众,指令长聂海胜动情地说:“我们乘组已经进入我们的太空家园 ——‘天和一号’核心舱,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感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敬礼!”🚢有这样一种可能,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经验或被改写;风、水、浮力、重力…… 以往习得的物理常识在另一个空间环境下变得陌生,人类需要如同婴儿学步般重新开始研习。也正因如此,科学家得以突破 “桎梏”,寻求更为广泛的真理。有一群追梦人,从事着强度大、要求高、充满未知挑战的工作,肩负着如山的责任。听起来让人望而却步,却总有人乐此不疲。对他们来说,99% 的时间都在脚踏实地,只有 1% 的时间在仰望星空,但正是因为有那 1% 的仰望星空,才让这 99% 能够坚持下去。🚢一方面,中国空间站作为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国际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数百项科学研究,更欢迎来自全球的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中国空间站可以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材料、制造等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各行各业的自立自强也提升了中国空间站技术的先进性,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智能家居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空间站的各个角落。可以预见,中国空间站的全面运行将对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天宫,亦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彰显 “极限尊贵” 之意。自古以来,天宫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今,“天宫” 真的存在了,它就是我们的太空家园 —— 中国空间站。“天宫”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站的名称,其主体由 “天和” 核心舱、“问天” 实验舱、“梦天” 实验舱三舱组成。按照 “搭积木” 的方式逐步组接而成,提供三个对接口,支持 “神舟” 载人飞船、“天舟” 货运飞船及其他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它运行在距离地面 340~450km 的近圆轨道,三舱组合体质量约 68t,一般可容纳 3 名航天员在轨居住,轮换期间短期可容纳 6 人。🚢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 “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间站为目标,分三步实施” 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的初步配套建设;第二步是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开展有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在太空建家” 也分为三个阶段:“神舟” 载人飞船既作为交通工具,也作为短期居住场所的 “房车” 阶段;以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作为居住场所的 “经济适用房” 阶段;以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作为居住和工作场所的 “太空别墅” 阶段。距离地面数百千米的大气层外,从未知的冒险之地逐渐成为熟悉的太空居住地、实验室,其背后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腾飞。🚢从 “神舟一号” 到 “神舟四号” 飞船,在 1999~2002 年,通过 4 次无人飞行试验,我国突破再入大气层返回、逃逸塔分离等各项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为载人飞行奠定了技术基础。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由 “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 21 小时 23 分后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 3 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为了扩展太空生活空间,在家的 2.0 时代,中国航天突破了一项关键技术 —— 空间交会对接。这项技术使得两个航天器可以在空间轨道上会合连成一个整体,通过组接的方式不断扩展,是建设空间站和实现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得益于空间交会对接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在太空建设家园的思路随之变化。先发射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作为航天员的居住场所,再用 “神舟” 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达,还能通过 “天舟” 货运飞船运送燃料和生活物资,原来 “车住行一体” 的思路被打破,这样就能大幅提高航天员的居住水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等待人家探索的领域

            每天刷书第 102 本今日刷书《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空间站里有些什么?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怎么生活?......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空间站从选址到 “装修” 再到后期维护的系统设计思路。有这样一个地方,脚下是美得令人如痴如醉的蓝色星球,抬头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浩瀚星辰。这里每天要经历 16 次日出日落,时间不再可靠,速度不再敏感,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仿佛弹指一挥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等等着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去探索。2022.12.13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普我国空间站的一本小册子

              边看边冒出一些新问题,看完还要去百度查答案。推荐有兴趣的书友翻一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过了约 300 万年 “脚踏实地” 的生活,现如今的我们何其幸运站在了历史的拐点,有了彻底摆脱重力的机会。得益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太空扩展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疆域,航天员将不再只限于过去万里挑一的空军飞行员,从科学家、工程师,到恰似你我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未来的生活中,航天知识将像我们知道呼吸需要氧气、下雨要打伞、天冷要加衣一样,成为一种生活常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太空空间站

                  探秘中国太空空间站:在星辰与家园间的壮丽远征 当翻开这本关于中国太空空间站的书籍,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窗。书中聚焦两大关键发射场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二者肩负着不同却同样重要的使命。 酒泉,作为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始终将宇航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多年来,它见证了无数航天奇迹的诞生,以成熟的技术与完备的体系,为载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 。而海南文昌发射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唯一的滨海发射地。这里低纬度的天然优势,让火箭发射在轨道选择与能源节省上占据先机(例如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可有效减少燃料消耗 )。从地理条件到发射参数,书中对两大发射场的剖析,尽显中国航天选址的科学智慧。 深入书中,会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 ——“家”。中国太空空间站,虽为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壮举,却始终与 “家” 的概念紧密相连。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空间站面临着数不清的挑战:漂浮的太空碎片(Space Debris)如同暗藏的 “宇宙杀手”,时刻威胁着航天器安全;宇航员的生存环境更是严苛,他们需要将尿液、唾液、汗液等收集起来,通过复杂的循环系统(Water Recycling System)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以维持生命所需。每一次太空行走、每一项科学实验,都伴随着难以预估的风险,但正是这些挑战,彰显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 书中对空间站的描述细致入微,从空间布局到装修风格,仿若在讲述一个 “宇宙之家”。几室几厅的规划、简洁而实用的装修设计,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兼顾审美体验。同时,书中还深入浅出地科普了从第一宇宙速度(First Cosmic Velocity)到航天器发射升空的全过程,即便专业如轨道计算、变轨操作等知识,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 但中国空间站只是我们迈向深空的前哨站。未来,我们的目光早已投向月球。在那里,人类将建立更稳固的基地,实现更高效的能源收集(如氦 - 3 等清洁能源 )、材料制作,依托月球发射更便捷的深空探测任务。从空间站到月球基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始终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前行 。这本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的书籍,不仅是对中国航天成就的记录,更是一封写给所有航天爱好者与探索者的邀请函 —— 邀我们一同见证,人类如何在守护 “家园” 的同时,勇敢奔赴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空间站

                    通俗简短地对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介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易懂,“家装” 比喻贴切,图片 + 漫画 有助于理解科学术语。适合全家阅读,提升科学素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面科普

                        内容形象,通俗易懂,绘图很棒老少皆宜,与娃共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非常有趣且贴近生活,又给我们科普了许多空间站、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宇航员、宇宙等相关知识,值得一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空间站》

                              专业科普知识,带你了解下我们国家的空间站。讲解不够全面,但一定够精髓。这本书非常适合小孩子来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祝愿我国的星河远征越来越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又全面。真是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