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洛丽塔》…欲望如此真实,真实的足以填满理想的空白

    洛~丽~塔,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看到第一眼便燃起欲望并不需要什么理由…… 闭着眼睛,在眼睑的阴暗内部立刻唤起的目标,纯粹是视觉复制出的一张可爱的脸庞,一个披着自然色彩的小精灵。指尖第一次掠过她细小的汗毛时,我认定,洛丽塔已经安安稳稳地唯我而存在了,岁数从来都不是欲望的真正障碍…… 逃走的女孩早已长大,已经远远地偏离了幻想中的样子,报复或者夺回女孩已唤不醒曾经的欲望,但必须捍卫欲望的规则,必须杀掉那诱拐了我的洛丽塔的家伙,不然何以能灭复仇的欲恨…… 欲望,心醉神迷的欲火,如此真实如此美妙,真实的足以,足以填满理想的空白,美妙的足以,足以点燃重生的信念…… 不在欲火中自焚,就在欲火中重生……(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洛丽塔》

      用英语写作的《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体是主人公亨伯特的自述。表面上看,亨伯特教养良好,品位不凡,实际上却因为童年的情感创伤而产生心理疾患。遇到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亨伯特一步步诱导并囚禁少女,还在讲述中,把这个过程自我合理化、审美化和诗意化。本书核心内容:一、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二、纳博科夫如何把《洛丽塔》设计成一个复杂的叙事游戏?这种复杂叙事对我们的阅读有什么好处?三、该怎么看待《洛丽塔》承受的道德指控?第一,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分为 “俄国时期”“西欧时期” 和 “美国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都在 “美国时期” 完成。对 “母语” 的乡愁,贯穿了纳博科夫的后半生,但这也帮他锻造出了有自己特点的英语长句和文本结构。第二,《洛丽塔》是纳博科夫作品系列中最无法避开的作品,这部小说很容易被误读,除了题材敏感外,独特的叙述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亨伯特心理不正常,他叙述的事实不可靠。但在纳博科夫的笔下,亨伯特的忏悔深切诚恳,既能说服自己,也容易骗过读者。第三,如果我们想抵抗简单化的阅读,绕过叙事陷阱,就要时刻记住叙事游戏的基本规则:从细节中寻找拨开迷雾、识破套路的钥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实在不好评价。因为有太多的解读或者误读的可能。书中的女孩,继父,母亲,解救者,学校都可以当做一种符号。继父来自文明的欧洲,母亲对女儿漠不关心,解救者可以说就是后来嬉皮士。而这个女孩也并不单纯,她打小就被身边的一切慢慢腐蚀着。我老想起王尔德那句话:除性之外,一切都关乎性,而性关乎权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必须为极度的美感缴纳的税款?

          这是一本从一开始读就想赶快读完的书。绝对不是因为它太引人入胜,而是因为它真的太折磨人,各种自以为巧妙的双关、隐喻、文学黑话的卖弄,很符合 HH 这类精神病的自恋人格特质,但让阅读体验实在苦涩。也许这本书根本不适合被翻译,翻译不但抹杀了只能在原语言中意会那些的自作聪明的语言机锋,而且让阅读变成了一种煎熬。读着读着甚至分不清这讨厌的自视甚高的写作方式,是作者的问题还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深厚。总之,他成功了,如果他的目的是让人带着厌恶阅读的话。偏偏我又是个打开书就会坚持读完的人,所以我现在感受到的欣喜可能不亚于重获自由的洛丽塔。我终于可以把它移出书架、从此不再看一眼。我终于不用再忍受半秒 HH 的碎碎念了。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某种意义上来说,肮脏的小说,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洛丽塔》实在是一本肮脏的书,这是我从未给过其他任何书的评论,也完全不含褒贬意,只是纯粹的、各种意义上的肮脏。但我仍认为很值得一看,无论罪恶或淫贱,它的脏不是贬意,事实上无关评判,仅是一种勾勒描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男性视角洛丽塔,女性视角房思琪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本来是先看了电影,才决定看看这本书,也是带着一点猎奇好奇的心理,但书里其实并没有多少所谓低俗色情的描写。作为纳博科夫做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小说,这本书一度被认为是色情小说,历经各种艰难才得以出版,又经历各种封禁,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故事,与我们现实世界的的伦理道德是相悖的。


                它触及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话题,一种触及到法律底线的爱 —— 畸形恋,或者叫恋童癖。有句话叫:女性视角《房思琪》,男性视角《洛丽塔》。
                  之所以有这样的比较,是因为它们的故事,都可以用同一句话来概,就是:一个老男人诱奸一个未成年少女。
              区别在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可以说是一本非虚构的自传体小说,是作者林奕含亲身经历的故事,看完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感到痛心、愤怒。而《洛丽塔》作为一本的虚构小说,里面却充满了非常多的诱惑性和欺骗性。看完的第一感受,不是愤怒,而是夹杂着怀疑,迷恋,怜悯,痛恨甚至更多丰富的情感。故事的主人公亨伯特,一个衣冠楚楚,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学教授,遭遇妻子出轨因此离婚。37 岁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叫洛丽塔的少女,这个少女勾起了他童年时期那段灿烂又痛苦的回忆。亨伯特在 13 岁时喜欢上一个 12 岁的小女孩,叫安娜贝尔,两人偷尝禁果失败,不久,阿娜贝尔就因为伤寒死了。这段懵懂迷蒙的爱情初体验,让亨伯特渐渐形成了一种畸形病态的审美,就是 “恋童癖”,他只喜欢 9 到 14 岁之间的性感女孩儿。12 岁少女洛丽塔和安娜贝尔之间的相似性,让亨伯特一下子沉迷其中。为了接近洛丽塔,他和洛丽塔的母亲黑兹结婚,不巧后来企图被发现,黑兹打算洛丽塔离开,却意外因为车祸去世。此后,亨伯特假借着继父这一身份,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在一个个简陋的汽车旅馆里,占有她的身体,控制她的生活。后来有一天,洛丽塔失踪了。直到两年后,一封信寄到了亨伯特手上,洛丽塔在信中说自己已经结婚,怀孕,需要用钱,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亨伯特找到洛丽塔,希望再次带着她离开,和他一起生活。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心如刀绞。同时,他也得知当初拐走洛丽塔的,是一个有着变态嗜好的剧作家,叫奎尔蒂。亨伯特找到奎尔蒂,开枪打死了他。《洛丽塔》这本书的手稿,就是亨伯特被捕后,在监狱里写下的。每个罪犯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这本小说最迷人和充满欺骗性的地方在于,所有的细节,情节,故事,都来自于享伯特一个人的叙述。他的话有多少是诚实的,有多少是经过虚构、扭曲、篡改、美化的,需要我们自己像法官一样去辨别和审判。比如,在亨伯特看来,他的一切都源于对洛丽塔的爱,甚至,第一次和洛丽塔发生关系,不是他主动,而是小妖精洛丽塔主动勾引了的他。加上博尔赫斯把亨伯特设定为一个研究文学的教授,他在陈述中那种语言的魅惑,浪漫,迷离,总会让人读着读着忘记了他的淫欲和罪恶,反而掉进了他构建的爱的陷阱里面。比如这本书最为人道的那个开头: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 —— 丽 —— 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 —— 丽 —— 塔。我是完全在沉溺和怀疑之中摇摆着,看完它的。这本书让我借此开始的一个思考时:小说在现实世界中承担着怎样的任务? 阅读它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或者说目的是什么? 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道德评判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忘掉这些道德重负,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什么内容?在我自己看来,文学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可能性,或许就是在善恶、真假、是非的道德框架之外,提供另外一种审美的框架。就像纳博科夫自己说的那样,《洛丽塔》不是色情小说,也不是教诲小说,它只是一个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这本书中我很喜欢的几个句子:我悄悄穿过的那些温和朦胧的境地,是诗人留下的财产 —— 不是罪恶的渊薮(sǒu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必须为极度的美感缴纳的税款。这就是我的故事。我重读了一遍。里面有粘在上面的些许骨髓,有血,有美丽的绿得发亮的苍蝇。在故事的这个或那个转折处,我觉得我那难以捉摸的自我总是在躲避我,滑进了比我乐意探测的更深邃、更黑暗的海洋。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不要可怜克・奎。上帝必须在他和亨・亨之间作出选择,上帝让亨・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 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分为 “俄国时期”“西欧时期” 和 “美国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都在 “美国时期” 完成,《洛丽塔》是他美国时期的代表作。2.《洛丽塔》很容易被误读,独特的叙述方式是重要原因。小说的叙述者亨伯特心理不正常,叙述的事实不可靠。但在纳博科夫的笔下,亨伯特的忏悔很容易骗过读者。3. 想抵抗简单化的阅读,绕过叙事陷阱,就要时刻记住叙事游戏基本规则:从细节中寻找拨开迷雾、识破套路的钥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晦涩的后现代作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优秀的文体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后现代小说《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有影响力代表作,一出版就成为经典。它对小说的技术演进做出了贡献,对读者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对叙事游戏的内涵做了扩展,《洛丽塔》颇受争议,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却逾越道德范畴的欧洲移民,与一个可爱却又危险无情的青春期女孩的之间的疯狂恋情。《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体是主人公亨伯特的自述。表面上看,亨伯特教养良好,品位不凡,实际上却因为童年的情感创伤而产生心理疾患。遇到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亨伯特一步步诱导并囚禁少女,还在讲述中,把这个过程自我合理化、审美化和诗意化。纳博科夫的说:写《洛丽塔》的动机来自 1939 年左右报纸上的一条新闻:一只猴子在科学家的调教下,画出了囚禁它的笼子的铁条。这个 “囚禁中的生命” 的意象,可能给纳博科夫带来了灵感,他用俄语写了《洛丽塔》的雏形,是一篇三十来页的小说,但他并不满意,没发表就销毁了。1949 年,创作冲动再度袭来,这回纳博科夫用的是英语,他还做了大量资料准备工作。他搜寻了关于美国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论述,从女性杂志上摘录句子,在报纸上寻找相关的犯罪事件,比如,某个中年男人诱拐新泽西州一个 15 岁少女,扣留了 21 个月作为自己横穿全美的随身奴隶。这个真实新闻事件,对《洛丽塔》的情节线产生了一定影响。《洛丽塔》讲述的既不是什么跨越年龄或者阶层的爱情故事,也不仅是一个刑事案件。虽然《洛丽塔》这部小说没有刻意宣扬道德,但它的深层内涵是具有道德关怀的。纳博科夫在他的访谈录《独抒己见》中,也给出了鲜明的定义:“亨伯特是一个自负、残忍的恶棍,却努力显得很‘动人’。” 在纳博科夫逼真的塑造下,“动人” 的亨伯特给读者的阅读和评论者的分析造成很大难度。小说里,亨伯特在大量细节中都展示了他把自我合理化、审美化和诗意化的天赋,他使用的大量话术既有道德感,也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亨伯特的忏悔深切诚恳,不仅能说服他自己,也容易把读者带入他预设的轨道。凡是在阅读过程中掉入叙事陷阱的人,要么被亨伯特的魅力俘获,把他跟洛丽塔之间的关系简化为单纯的情感,要么,会把纳博科夫的立场全部或部分等同于叙述者的立场,从而对小说的道德取向产生严重质疑。《洛丽塔》屡次遭禁,主要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要时刻记住叙事游戏的基本规则:从细节中寻找拨开迷雾、识破套路的钥匙。高明的作者给高明的读者准备了最丰厚的礼物,一旦绕过重重陷阱,抵达作者的意图,那么你对人性深度的理解,会比读那些一目了然的作品要高明得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Desire or True Love

                    一个死囚犯的独白,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一段继父与养女间的不伦关系,到底是一个人单方面的 desire,还是两个人之间的 true love?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 14 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 “小妖精” 定义为 “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夏洛特・黑兹的 12 岁女儿多洛蕾丝・黑兹,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并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后来被亨撕碎,但根据文章中,信的残篇段句,三封信的内容想表达妻子想离开丈夫一段时间,然后再找机会复合,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爱)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强力安眠药),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在第一段旅行的最后,亨伯特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 “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 400 美元现金和 3600 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 10000 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 17 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 1952 年圣诞。    最初大家都以为这本书是一本色情小说,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严肃文学,更是一场悲剧。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这本书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比较,我曾经在书评中看过一位博主说:“这本书从头到尾洛丽塔都没有开口,如果洛丽塔开口,那她可能就是房思琪。” 这句话我并不认为是错误的,但是我也不能完全认同。    确实,此书在开头就点名,这是一本死囚犯的独白,死囚犯,是会为自己开脱的,会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隐瞒掉,而只讲述对自己有利的,所以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应该对此书中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不能全盘相信。书中亨伯特提到,他与洛丽塔这段不伦之恋的开始,是洛丽塔主动勾引的他,在他的讲述中,洛丽塔是个叛逆的孩子,经常嘴里说出粗俗的词语,甚至夏洛特・黑兹用以下十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女儿,即寻衅生事的、吵吵闹闹的、爱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烦的、动辄生气的、爱打听闲事的、无精打采的、不听话的和固执的,好的形容词一个都没有。他用这些描述,将洛丽塔塑造为一个带有污点的受害者,让读者就不自觉地相信,洛丽塔是会做出勾引亨伯特这种事情的人,可是,这只是亨伯特一个人的片面之词啊,洛丽塔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这一点,我们无从知晓,这也是我认同那位博主看法的原因。    那为什么我说不能完全认同呢?其实原因也在书里。书里写道,亨伯特曾经听到洛丽塔跟她朋友聊天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知道,死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完全得靠你自己。并且在两人第一段旅行的最后,洛丽塔其实已经想逃离亨伯特,但是她在那时知道了自己母亲已经死亡的消息,失去双亲的她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留在亨伯特身边。而亨伯特继续用钱、零食、物品等来让洛丽塔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两人之间其实已经变成了钱色交易,就像妓女和嫖客,两人各取所需罢了。    而房思琪,她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为李国华要满足他自己欲望而对房思琪所造成的伤害。书里房思琪最终因为承受不住这一切而精神崩溃,但洛丽塔,她抓住了逃离的机会,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当然这也有社会的原因,房思琪和洛丽塔,都是两个国家万千少女的缩影,房思琪的教育及生活背景让她没有办法选择逃离,她甚至没办法向任何人诉说此事,她只能独自承受,而洛丽塔身处的更自由、开放的大环境,给了她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但不论是李国华还是亨伯特,他们无疑都是罪犯,都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对尚未能够建立正确婚恋观的未成年少女下手的恶魔。两书同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少女的性教育问题,毫无疑问,不论是房思琪还是洛丽塔,她们的悲剧后面都有着家庭对少女性教育的缺失与失败。    Is this true love? No, it's just desir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管文字多么诗意,都美化不了他的罪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忘记几周目了(这次日文版)DNA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个译本的翻译腔太重了,有点难啃。…… 爱欲和死亡,文学里老生常谈的命题,《洛丽塔》在此之上又多了一层禁忌。开篇写到,“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亨伯特这样的自述应该说是相当美化了自己的变态。恶劣的脾气、过度旺盛的性欲、猥琐的淫态,亨伯特幻想洛丽塔性感风情的模样时,我只觉得反胃。我尽可能把小说里的描写,理解成纯粹的艺术加工,但是一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恋童癖和猥琐男人下流的恶行,小说真是看得令人作呕。“艺术可以拿来鉴赏,但不要带入现实中。” 虽然这样洗脑自己,但是依然无法直视这部作品。……(作品本身给四星,因为翻译不太喜欢,扣一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