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除都作画,都雕塑,都用音符作曲发出声响外,本质上是三种不同的艺术,而这三种不同艺术的 “祖师爷” 都不一样:古典艺术的祖师爷是 “文艺复兴三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现代艺术的祖师爷是塞尚、凡・高、勋伯格;当代艺术的祖师爷则是杜尚、约翰・凯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Week#24: 顾衡老师《西方美术100讲》最强辅导书

      跟好朋友一起听过部分严伯钧老师讲述的《西方艺术课》,被严伯钧老师充满感召力的声音给吸引了,至于内容则多半是一知半解。这周阅读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解开了关于西方艺术的诸多疑惑,当然我也说不清楚是有顾衡老师的美术课做了铺垫,读这本书变得相对容易,还是读了《对立之美》,更加理解了顾衡老师在课程中关于时代之眼以及艺术演进脉络的讲述。“风格、主义名词和方法论都仅仅是我们理解艺术、享受艺术的工具,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人不应为了学习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 —— 对于严伯钧老师这句话深有感触,人们一开口如果不带几个主义和显得小众的名词,仿佛就显得低端似的,这应该是陷入了为了学习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的魔咒,其结果必然是把自个儿当成了一个工具;至少有几个疑问摆在面前:为什么要理解艺术?为什么要理解西方艺术?衣食住行应有尽有它不够吗?躺平它不香吗? —— 艺术是综合了信仰、政治、文化、历史以及个人情趣的综合体,它与原始的巫术产生直接的联系,是关于幻觉、实在和体验的;衣食住行的背后是什么呢?或许是消费在作祟,然而更多的审美在支配,试问:躺平跟死掉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书名所言,严伯钧老师在谈论对立之美,至于是否有那么强烈的针锋相对,个人觉得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不可否认的是,对立的视角为理解艺术提供了一把标尺,比如书中提供的一些 “对立”:1)罗马人 vs 日耳曼人;2)天主教的外放 vs 新教的内省;3)意大利的个体 vs 德意志的整体;4)意大利的美术 vs 德意志的音乐;5)北方绘画的观察 vs 南方绘画的计算;6)科学 vs 神学; 7)广义的古典主义 vs 广义的浪漫主义(eg: 达芬奇 vs 米开朗琪罗;勃拉姆斯 vs 瓦格纳)8)局部 vs 整体; 传统 vs 创新;复杂 vs 简约... 严伯钧老师在每一个章节都使用了 xx xx 的标题,便于寻找到这样一把标尺,也就是理解艺术和表现形式的工具:我猜想,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区分事物之间的过度的,所以喜欢制造对立或者对称感的,在极端之间跳动,时而创新,时而颠覆,这组成了热闹的人间啊朋友们。制造了这种对立感,再去看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古典与浪漫的对立,是拉斐尔从中寻找到了支点;安格尔与德拉克罗瓦也是相似的古典与浪漫的争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关于何为真实的表达;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梵高,到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是整体到个体的不断演进,艺术家从社会的底层逾越到教会提供的神坛,从被支配的地位到主动的含蓄的自我的表达、狂热的自我展示、迷幻般的泼墨和释放,这是一条自我实现的路径,个人主义终于在经历了鲜血和挣扎之后站在了可支配的风口浪尖,或许人们对于社会的演进无动于衷,然而艺术家看到了、哲学家看到了、政客也看到了,自由民仿佛得到了被许诺的自由。明天就出门去看展了,居然有种要出去考试的感觉,怕是已经沦为了工具。顾衡老师加油,爱你哟。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雕塑、名画配图,辅以作者精致专业而又不失通俗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而对艺术人物、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洞察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现象打开了眼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理解学习和事物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个最大程度的适配模型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反过来讲,太过依赖一种模型,就会有过度简化的危险。这世上的很多事物,如果要深刻理解,那么它大概是不能类比、不能模型化的。简单来讲,应当接受这个世界是复杂且不可简化的。只不过当你初窥门径,尚未有更深层的理解与需求的时候,这样的书就很友好,也很有用。还是那句话,工具书是工具,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需要因人而异,属于价值判断,不可能、大概也不需要达成共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对立面把握艺术的脉络

            严伯钧是一名超级音乐发烧友,从小学习小提琴,酷爱西方艺术,是得到西方艺术课的主理人。讲起艺术娓娓道来。本书严伯钧沿着历史的脉络,用诸如西方与东方、圆顶和尖顶等对立的现象向我们勾画出西方艺术的走向,以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串连,缕清西方艺术的发展。是西方艺术入门级不可多得的好书。听过顾衡的 “得到” 的西方美术课,再看这部书,就对古典艺术,印象绘画,象征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样滴好书也值得拥有纸质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严伯钧的课程

                “在西方艺术中,不论绘画、雕塑、建筑,抑或古典音乐,都经历了超过 500 年的发展与流变,积累了太多内容,再加上现代社会发达的科技、便捷的交通,信息的不对称被极大地打破,人们可以轻易地欣赏到这些数量庞大的艺术品。但这些作品一同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其实它们已经丧失了时间属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捋顺艺术史还是得听顾衡那糟老头子的

                  消灭年度书单期间读完的一本艺术史。古典艺术部分中规中矩,进入到深水区还是多少显得解释有点些许的乏力。想听懂还得跟顾衡那老头子开的课慢慢品,包不后悔。但这本书之于我还是有两个亮点:一个是音乐的梳理还是浅显易懂的;另一个是让我认识到了洛兰的风景画和画中充满力量的阳光。不错,不枉此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二元对立:一种分析看待世界的方法

                    “物理才子” 严伯钧在《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中,有一段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精彩论述: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对决,本质上是广义的古典和广义的浪漫的对决。古典讲究精确、典雅、平衡、节制,浪漫讲究想象力、表现力、对比度和放大的情感。这两种艺术追求的二元对立,其实在所有的艺术形式当中都可以找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之后的艺术家,如果要去概括他们的作品风格,大致可以归类到这两个范畴之内。威尼斯画派的一对师兄弟,师兄乔尔乔涅的画风沉静,刻画柔美,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古典;师弟提香的作品,活色生香,色彩艳丽,看了让人凡心大动,可以归类到广义的浪漫。巴洛克时期的罗马,有风格互为对立的卡拉奇和卡拉瓦乔:卡拉奇的作品讲究匀称典雅,可以归类为广义的古典;卡拉瓦乔的作品离经叛道,讲究强对比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可以归类为广义的浪漫。同为巴洛克时期的北方画家,尼德兰的维米尔,照相机般的写实精确,色彩朴素平实,可以归类为广义的古典;佛兰德斯的鲁本斯作为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喜欢用对角线构图,最大限度地增加画面的戏剧性和律动感,色彩上极为明艳绚丽,可归类为广义的浪漫。一直到 19 世纪初,两大针锋相对的画派,大卫和安格尔师徒为首的 “新古典主义” 和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 “浪漫主义” 分别是标准的 “古典” 和 “浪漫”。采用这样 “二元对立” 的方式来囊括整个艺术史,当然会失之粗浅,难免有 “挂一漏万” 的可能。然而,对于我这样的 “艺术盲” 来说,这无疑算是最好的启蒙。仿佛以前所有的混沌,都在这一瞬间捋出了清晰的思路。事实上,这样 “二元对立” 的思路不仅可以适用在 “西方艺术史” 领域,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古希腊” 与 “古罗马”;“酒神精神” 与 “日神精神”;“苏格拉底” 与 “柏拉图”;“教皇” 与 “皇帝”(国王);“海权论” 与 “陆权论”;“资产阶级” 与 “无产阶级”;“民主” 与 “自由”;“社会主义” 与 “资本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些 “二元对立” 结构几乎渗透在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我们理解当今西方社会的锁钥。大而化之的说,这些 “二元对立” 几乎都有 “稳定” 与 “变动” 两种不同的指向,从而构成某种内在的张力,也就是严伯钧所谓的 “古典” 与 “浪漫”。从表面上看,中国社会具有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特征:比如说,没有基督教这样的 “一神教” 传统;没有宗教与世俗王权的持续博弈;有着长达两千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如此等等。这些当然都表明,中国相较于西方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然而,“二元对立” 的特点却同样明显:比如,孔孟与老庄;诗经与楚辞;外儒内法;内圣与外王;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郡县制与分封制;君权与相权;治乱循环;南方与北方;江湖与庙堂等等。单就中国文学艺术史来说,以先秦时期的楚辞与离骚为开端,构成了中国特色的 “古典” 与 “浪漫”。典型的如唐朝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宋朝豪放派与婉约派等。这个世界当然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但是 “二元对立” 的视角,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法门。就像是我们在数学里划定的坐标系,简单的一条直线,左端设定为负的无穷大,右端设定为正的无穷大,这世界里所有的数都可囊括其中。更进一步,再添上一条垂直的纵向直线,就形成了新的 “二元对立”,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由此诞生。依次类推,三维、四维乃至多维世界,都建立在最初的那一条直线基础之上。20 世纪以来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计算机,也是建立在 “二进制” 基础之上。这大概就是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世界源于数”。单纯从数理的角度来看世界当然过于冰冷而缺乏人情味。若从更本源的哲学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由男人与女人构成,也就是上帝眼中的 “亚当” 与 “夏娃”。而在所有关于世界最初源起的神话里,都有一个开天辟地的瞬间,世界由 “混沌” 一分为二。在中国哲学里有一个最生动的表达,叫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在逻辑学里有所谓的 “归纳法” 和 “演绎法” 的二元对立。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最初,作为主体的 “我” 自我意识觉醒,于是就有了 “我” 之外的 “他者”,或者叫你。从 “我” 与 “你” 到 “我们” 与 “你们”,这就是逻辑学上的 “归纳”。由归纳而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再从这些概念反向去认识未知的世界,这就是 “演绎”。因此,“归纳” 与 “演绎” 就构成了我们分析和破解这个世界一切问题的锁钥。从 “二元对立” 这个起点出发,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认识世界的路径。这大概就是作为物理学专业出身的严伯钧能够写出跨度 500 多年艺术史的原因。甚至,其文笔足以秒杀许多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从 “二元对立” 这个起点出发,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认识世界的路径。这大概就是作为物理学专业出身的严伯钧能够写出跨度 500 多年艺术史的原因。甚至,其文笔足以秒杀许多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更进一步说,这样的 “二元对立” 其实可以广泛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你要写一篇论文、做一份报告、甚至写一本书,实际上都需要首先设定一个对立的 “标靶”。以这个 “标靶” 为前进方向,你与这个 “标靶” 之间就构成了某种的 “二元对立”。再比如,你看书、与人沟通对话,实际上都是某种意义上的 “二元对立”。从 “对立” 出发,相向而行,直到双方相遇,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法。反之,若是脱离这个 “二元对立” 的大框架去对话、去分析问题,则难免 “鸡同鸭讲”,陷入背道而驰的境地。最后总结一句,所谓 “二元对立” 实际上是人为的 “以自我为中心” 设定某种的衡量尺度。有了这个尺度,万事万物都有了得以 “衡量” 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立身于世,总需要一套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才能建立某种内在的秩序感。内在 “价值尺度” 的不同,则决定了人们眼中所见外在世界的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语言尽头,音乐响起。

                      “艺术,是奔向心灵自由的真正方式。”    以二元对立的方法,沿时代的变迁,展现了西方艺术从最早的宗教色彩到渐至的哲学探索。茶花与茉莉、冬风与鬼火,凡此种种,皆是在碰撞中打磨艺术 —— 融入时代,却又启蒙时代、反抗时代。艺术本就是一种语言,无可描述,却能将思想与情感尽数传达,引领人向内思索、向外达意,将无数个时代的思辨鲜活地封存在艺术的结晶里,供后人瞻仰与反思。行至言语尽头,音乐响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严公子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除了认识了许多大师外,更认识到大师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思想。而这些理念是受到宗教,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形而上,更有形而下的部分。当你了解一位大师身处的大环境和他自身的经历后,也许你对他的作品会有更深刻的认知。相较于科学,艺术没有对错一说,当然科学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二元对立的两位大师或阵营只是选择了自己的立场或出发点,就像听音乐,长辈喜欢听京剧,秦腔,黄梅戏。年青人更倾向流行乐,摇滚乐,甚至无伴奏音乐。以前我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总是看这画地或雕刻地像不像,歌唱地是否清楚。现在有了 “二元论” 这个好工具,从描绘自然到表达自我,不管什么 “奇怪” 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尝试去理解,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大的收获。但我更希望当我有机会去卢浮宫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时,不管面对古典,当代还是现代作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艺术感动。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二元对立的缺陷

                          二元对立只是西方艺术史中现象的不准确概括,对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变化也没有指导意义。首先,书中没有一以贯之地阐述二元对立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针对不同的时代都叙述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但是大多数章节并没有阐述艺术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本人的生活背景,也就看不出艺术家为何产生出不同的风格和主张。而且艺术家的风格没有扩展到艺术团体的风格,乃至艺术思潮,也就看不出这些风格的影响。第二,作者没有研究二元对立的双方如何相互攻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二元对立的艺术家是静止的、孤立的,只看到二元,没有看到对立。第三,将古典艺术史概括成意大利和德国的二元对立有些不准确。在古典音乐方面,德奥是毫无争议的王者,意大利歌剧勉强随其后。而在古典绘画方面,意大利和尼德兰地区堪称双星,德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力和前两者相差甚远。第四,书的最后并没有总结二元对立观点,全书的线索中断了。因此,二元对立论只是一个记忆的线索,有利于初步了解西方艺术史,但并不是理解西方艺术史发展的完备体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平淡无奇

                            如果用于作品研究和对比可以看这本书,很多都是举例子,和叙事,普通读者是不咋感兴趣,但不能说书写的不好,只是对于我来说 没法吸引我继续读下去,没什么难度,也没什么可以萃取的,就是画画的一些个画法 ,书中的图片可以欣赏一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作者 “二元对立” 的叙事方法,比如写几句贝多芬,又写几句莫扎特,做 “对比”,反正我是无法接受这样的阅读体验…… 可能别人会喜欢,个人意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迫不及待的要奔向博物馆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冲动去奔向博物馆,看看能不能看着画作,雕塑对应到各种时期,想到对应的代表人物。这书让我一个理科生对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音乐方面,因为毕竟是文字,没有办法配着音乐,所以基本都是略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和艺术殊同同归

                                  有惊喜,终于将我从浩瀚的艺术史细节中拯救出来了。作者用理工科思维解读了感性的艺术语言,把抽象的艺术形式从无序归纳为有序,二元对立法就像一条丝线把艺术史上的珍珠串联起来,一直牵着你的思路走,不容易迷路,看完以后思路清晰了很多。太喜欢这种带着理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表达形式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刚刚把这本书看完了。作者主要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说起,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是他讲述的重点,其中关于绘画部分的着墨最多,而且随书附了不少名画(雕塑)的图片,可惜遗憾的是我看的是电子版,所以图片不是很清楚。(据作者自己介绍图片是非常高清的)         因为有图片的辅助,所以作者在讲到绘画领域的各种艺术流派时,借助图片帮助我理解各种流派的不同风格,如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等。说实话,我也只能是粗略的了解了一点,更多的是知道有这么一段时期或者一种风格。倘若把一幅我未见过的作品放在我的面前,让我来判断它属于哪个流派,我想我大概是判断不出来的 [捂脸][捂脸],这样看来,看了这么久的这本书,也算是看了本 “假书” 了 [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收获,整本书看下来,有个印象逐渐清晰起来:艺术一开始是为宗教服务的,更多的服务于教皇(教廷),作者也顺带在书中把西方的宗教发展史概述了一下,因为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西方的艺术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宗教生活(圣经里的故事)。后来艺术不在局限于宗教,也为王室贵族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又开始为商人(资产阶级)服务,总之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广,被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广(此时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再后来,艺术开始为普通大众服务,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至此,艺术都是在表现被表现对象的真实世界或精神世界,或者说艺术家们是为了满足 “服务对象” 的需求。到了 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艺术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的表达,也就是艺术家不再考虑观察者的感受,而是考虑自己主观情绪世界的表达。尤其是到了现当代,真的是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普通受众是很难看(听)懂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比较典型的有杜尚创作的《泉》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男用小便器。再概括地说艺术服务的人数由少到多,艺术表达的情绪由外到内。        对照作者的描述,我肯定是属于艺术修养不够的这个群体,因为好多现当代的艺术作品我是真的看不太懂,即便作者给了相关的说明。哎,可能真的是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吧 [捂脸][捂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观点清晰的艺术史普及书

                                      作者以对立为切入点,讲述西方艺术的 500 年历史。视角独特,但选材略显牵强。更大的价值其实在于作者对不同的时代特点,每位艺术家的风格特征,都把握的非常准确,并且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仅这一点就值得阅读了。作为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体系,就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本身不是艺术风格演变的唯一动因,还有很多社会因素: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科技的进步,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审美框架的变化。例如,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与世俗权力的崛起有莫大关系,浪漫主义的诞生与法国启蒙运动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甚至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有直接关联,印象主义的诞生与摄影术的发明密切相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逻辑清晰 ,条理分明

                                          我是一个艺术小白,当听说一个小便池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一件艺术品时,很茫然,很怀疑,但反过来想,这件艺术品得到全世界那么多艺术家的认可,厚道一点想还是自己缺乏艺术修养,限于我个人知识体系实在薄弱,书中很多内容一知半解,但模糊地理解了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对于现当代艺术有了观看的视角,起码不会觉得现当代那些艺术品是 “恶搞”。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