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意撞到一面镜子

    逛得到电子书铺看到易老师的名字《美学讲稿》,犹豫片刻放到书架上(老实说美学与生活无关啊?),近期偶尔翻开,初始硬着头皮看,从美是什么到审美是什么,从客体到主体… 最终对焦人的思维活动及人性,审美归结是哲学。仿佛撞到了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人类大千的精神世界。美学,审美的过程,不就是认知人性认知自我吗?这本书确实是美学启蒙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

      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痛定之后才有距离,也才能长歌。诗,正如华兹华斯所说,是 “在平静中回味到的情感”。所以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美丽的事物,往往都或者有点 “遥远”,或者有点 “陌生”。原始艺术之所以美,多半因其遥远;异国风光之所以美,则多半因其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美感分析的简明理解

        以前对易中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上,看了本书才发现他是研究美学出身。这本书语言平实,居然把晦涩的康德和黑格尔讲得头头是道、浅显明白,各种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康德美学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着重写一下学习康德美学的体会。康德的代表作为 “三大批判”,搭建的哲学大厦体系庞大,晦涩难懂,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源于《判断力批判》一书。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康德认为美是否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需要关注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这个观点深刻改变了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康德认为,美感具有四个 “契机”,也可以认为是四个关键特征 —— 一是非功利而生快感。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饿着肚子吃饭、大热天吃冰棒所带来的快感都是功利性的,看壮丽的花海、欣赏音乐、朗读一首诗歌带来的快感是非功利的。相比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前两者都是 “由愉快而生判断”,而审美是 “由判断而生愉快”。二是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功利性的快感不具有普遍性。审美的愉快不是普遍事实,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在你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都会赞同你的感受,如果自己觉得一幅画很美,也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也能欣赏它,甚至别人认为不美的时候自己会不悦。三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美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以自身为目的,也就等于没有目的。但审美又让人愉快,体现了它的合目的。审美欣赏也应该 “无心于万物”,自由、自然、自如。四是主观的必然性。“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所谓 “共通感” 就是情感的可以传达性和必须传达性,而作为情感的美感就是可以分享和必须分享的。易中天从康德美学得到的几点启迪:一、审美与非审美,只与主体的态度有关,不与对象的性质相干。艺术品在批评家眼里会变成认识对象,而一个普通的事物在敏感的人眼里会变成审美对象。二、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三、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不美并不是丑,而是 “非审美”。四、如果审美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五、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由上述推论又可以强化一个观点 —— 审美必然具有普遍性。康德不是艺术批评家,甚至很少鉴赏艺术品,但艺术并不等同于美,康德对于美感的一系列阐述难以辩驳,导致西方美学研究从美本质的研究转向了审美心理、艺术哲学的研究。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感受到易中天对康德的推崇,他认为康德才是真正的西方美学之父。而中国美学界到了当代还在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也是为作者所不齿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附录注入灵魂

          近来重温旧书,开卷与读,惊讶于两人在同一时空中共读一本书的交流乐趣!2009 年曾在大学图书馆读过一遍这本书改名前的初版,当时[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引荐,讲解通俗又不失学术严谨,颇受启发。这让之后的我,每当想要做出否定评判一件事物是丑是恶之前,都忍不住要先问自己的审美状态与道德嘴脸。而当我去赞叹美的时候,却不需要征求他人的赞同与认可,因为共通感的先验假设虽普遍却并不必然,能批判性地认识与思考总归是好的。撇开易中天本人的新实践美学和人的确证论云云,他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西方美学的历史脉络与基本问题,特别是四个附录相当精彩,内容编排如脑图般的知识构建,不但给入门读者建立起了关于人类对美追索研究的知识框架,还为更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藏宝图,实在不容错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