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明

    包华石(Martin Powers)美国汉学家,最近将会被北大礼聘,本书是 10 年前在清华园的讲座,讲中国古代政体,艺术等和 17 世纪欧洲的对比,讲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不落后于西方文明),此类书可看,当个新视角,可不必认真。生产率方面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没有可比性,而管理体制上,中国的人口数和欧洲 17 世纪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人类社会是个不断发展的活的生物集合体,文明和科学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无国界,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固步自封。作者硬生生拿宋朝对比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 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包华石曾于 1993 和 2008 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 * 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2. 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 18 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3. 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 18 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 “西方价值” 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由传统群体的成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中,自然群体(natural group)之间并不存在平等的关系。法律上的平等仅在纳税人被法律视为个体的时候才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法律没有将传统群体的成员关系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在历史中,个体的出现与上述动态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普通大众的想象中,他们倾向于将个体的出现与西方天才的创造联系在一起。追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整个演进过程,从米开朗基罗那里的崭露头角到杰克逊・波洛克那里的登峰造极,这是艺术史领域中长久不衰的一个理论。皮埃尔・布尔迪厄把这些 “浪漫主义的创造” 蔑称为 “因一个缺乏个性的市场所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众多反应”。一旦艺术家们开始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创作,这个市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赋予这些艺术家以不同类型的异质性特征,以此来将一位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家区别开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