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分子要走下神坛了

    在传统中国社会士大夫是当然的社会 “精英”,本书是作者对 20 世纪六代知识分子以 49 年为界,前三代和后三代主要的风云人物简介,传统知识分子深受士大夫精英思想影响,从民初到 60 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人口比例确实是百里挑一,知识分子脱离了科举,但内心还是 “铁肩担道义”,中国几千年农耕帝国时期,士大夫的中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社会唯士大夫马首是瞻,士大夫也 “以天下为己任”,再如何经历暴风骤雨还是一有机会就翘尾巴,这也就是整个 20 世纪作者历数的 6 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中国社会风雨无阻的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全社会的知识普及,传统的士大夫将让位于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去参政议政只是东方社会的陈腐观念,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再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来指点江山,“清议” 时政,许纪霖老师深耕中华文化史,在 “得到” 的《中国文化 30 讲》将中国传统思想脉络讲得丝丝入扣,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的先进性,还是缺乏对必然的自信,毕竟从五四以来都是对传统糟粕的批判,另外本书缺点是有些结论下早了,如对金岳霖和丁玲等的遭遇今后历史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纵观 20 世纪知识分子,早走出士大夫范畴,接收西方文化的胡适,林语堂会更适应这个时代,许老师会看到 60 后之后才是接受完整西方教育体系并兼收并蓄的工业化时代专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怀,好书推荐!

      通读本书可以跟随许教授的思考脉络游走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 "牛人馆" 中,既有群像亦有特写。走进去和走到近处的观感大有不同,就像许教授书中说的 " 你的知识越多,你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与那些过世的人物有真正的心灵对话,你就能了解他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假如你的思想是空的,只有几个教条式的观念,你又如何与他们对话呢?” 读罢本书,突然让我很想回头再去翻翻 Thomas Sowell 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回味和对比中西方知识分子对各自群体和个体的孜孜思考和倾情表达,意味悠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适合快去了解近现代知识分子!

        许老师良心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近代知识分子,这本书给你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分子,在中国,是统治者的夜壶,是金钱的奴隶,为无知者启蒙,向麻木者呐喊,最后躲进小楼成一统,套上传统为枷锁,埋首故纸堆,卖字稻粱谋,听不到惊天动地,看不到开天辟地,幽幽而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安身立命

              笔是生命,笔是角斗场,笔是灵魂的落脚点,此处安放是吾乡。即使这个村庄有多么的不堪回首,即使这个乡镇有多么的勾心斗角,即使这个城市有多的的人情冷暖,即使这个国度有多么的积劳成疾,即使这个星球有多么的不堪重负,在文人心中,始终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原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洋洋洒洒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列传

                由于诸多大人物依然处于未被解封的叙事模式,著述这样一本关于上世纪知识精英的纪传体断代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思想史的最近距视角之一。本书中大多数人物在国内的公共形象都伴随时代变迁大起大落,另有少部分名字则被刻意雪藏消失多年。历史还在三峡之中打转,如果无法改变它,至少可以为沉默的大多数和后世如实记录一些人和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