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知识分子要走下神坛了
在传统中国社会士大夫是当然的社会 “精英”,本书是作者对 20 世纪六代知识分子以 49 年为界,前三代和后三代主要的风云人物简介,传统知识分子深受士大夫精英思想影响,从民初到 60 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人口比例确实是百里挑一,知识分子脱离了科举,但内心还是 “铁肩担道义”,中国几千年农耕帝国时期,士大夫的中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社会唯士大夫马首是瞻,士大夫也 “以天下为己任”,再如何经历暴风骤雨还是一有机会就翘尾巴,这也就是整个 20 世纪作者历数的 6 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中国社会风雨无阻的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全社会的知识普及,传统的士大夫将让位于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去参政议政只是东方社会的陈腐观念,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再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来指点江山,“清议” 时政,许纪霖老师深耕中华文化史,在 “得到” 的《中国文化 30 讲》将中国传统思想脉络讲得丝丝入扣,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的先进性,还是缺乏对必然的自信,毕竟从五四以来都是对传统糟粕的批判,另外本书缺点是有些结论下早了,如对金岳霖和丁玲等的遭遇今后历史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纵观 20 世纪知识分子,早走出士大夫范畴,接收西方文化的胡适,林语堂会更适应这个时代,许老师会看到 60 后之后才是接受完整西方教育体系并兼收并蓄的工业化时代专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怀,好书推荐!通读本书可以跟随许教授的思考脉络游走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 "牛人馆" 中,既有群像亦有特写。走进去和走到近处的观感大有不同,就像许教授书中说的 " 你的知识越多,你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与那些过世的人物有真正的心灵对话,你就能了解他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假如你的思想是空的,只有几个教条式的观念,你又如何与他们对话呢?” 读罢本书,突然让我很想回头再去翻翻 Thomas Sowell 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回味和对比中西方知识分子对各自群体和个体的孜孜思考和倾情表达,意味悠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30 多年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差不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主要从心态史的角度进入,从个案和群体的角度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从古代到民国为什么丧失了独立人格,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什么。接连在《读书》杂志和《走向未来》杂志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之后,约稿纷至沓来,到了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有了某种危机感,觉得自己已经形成了一条依赖路径,不再有新意。到了 9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做思想史研究,读了不少政治哲学的书,试图把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结合起来,这是第二阶段。2017 年出版的《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是这个阶段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我当下的研究则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总是想在旧的领域里面,搞搞新的意思。即使是知识分子研究,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两个频道里面研究老话题,研究会慢慢变得单一、单调,让人有疲劳和重复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