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国史纵横谈
本书是 93 岁老人的最新力作,老人(1930)生逢战乱,那一辈中国人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火种在身,无论身在何处或国籍变换,中国心都是不变的,由此也彰显少年时代的教育,对三观建立的影响一生。老人一生研读历史,对中国古史烂熟于心,之前发表的《万古江河》都是非常好的国史串讲,近年来看祖国日益蒸蒸日上,对中华文明的信心应该是越来越强,本书从中国地理环境开始畅谈,探寻中华文明为何绵延不绝。「对于长程的历史而言,个别人物的变化是最小的影响因素,制度的变化更重要一点,文化的变化再重要一点,地理的影响最为久远」史学界谈论美洲大陆的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美洲大陆是最晚人类到达,成熟的狩猎手段,消灭了所有可能驯化的大型动物,没有可驯化的牛马,农耕生产效率低,战斗力弱,另一个原因是美洲是个南北纵向地理环境,不同纬度的农作物生产环境不同,也阻碍了掌握同等农业生产技术人群的繁衍和扩张迁徙,人口一直处于低密度,技术自然难于发展。而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原核心区,南方核心区和沿海核心区,三大区域各自蓬勃发展,到周朝聚集为当时的 “天下”,再到秦汉基本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疆域,因为广阔但复杂的疆域和地理纵深,适合农耕的气候,保证了民族的韧性。(世界上类似地理条件的应该是波斯)。老先生提出三个经济带的地理概念,用自身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来阐述,国土虽然一直沦丧,但是因为有战略纵深,还是能用持久战抗战到底。史学家应该是最有历史纵深感的,老先生一直在西方学习并教授历史。当年去美国的时候,那是万众朝拜的世界灯塔,可半个世纪的在美亲身历经的自由民主体验,对欧美的历史终结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那一代海外学者最大的认知障碍是对 CCP 的认可,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为中国近 40 年的发展成就,欢心鼓舞和自豪。但是不愿承认前 30 年是后 40 年改革开放,工业现代化的基础,虽然有十年的挫折和探索,但是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 “解放”,不可否认是一脉相承的,这才是正确认识大历史的症结所在。从深层文化基因来说,马克思主义十分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神或上帝在中国传统政治上从来不是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孟子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观念,当这种朴素唯物主义遇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民本” 思想,“大同” 梦想,和人类的解放是互联互通的,差别是在于中国之前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系统理论来阐释这种文明概念,西方宗教的救赎,只能来自上帝,“天定命运” 的教条,导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合情合理的。而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建立美好生活的理念坚定不移,“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文明活力,这就是中西文明核心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从来没有自卑过,在人类历史中,中国只在近 100 余年间落后于西方,应对自己文明的信心从无动摇。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8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春去秋来 日月轮替 经纬华夏 世界一家1⃣️ 这世间有多少答案都在等着,苦苦追寻的提问者。许倬云先生向内提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2⃣️ 从华夏大地上原始人的足迹,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陶器一路讲解每一个朝代的文化脉络,直至今日。3⃣️ 如此庞大的体系就像是一条早已在他脑中埋下的伏线。春去秋来,日月轮替,先生看见墙上的藤蔓,从深绿转为枫黄,最后一片红色的叶子掉下来,年年如此。4⃣️ 先生说中国文化中的 "大同世界",是个人为全体,全体也为个人。在个人到群体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责任,也有相对应的义务。而群体的存在,则是提供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有群策群力的动力,可以共同走向成功。5⃣️ 最后的致谢中先生回顾自己一生的岁月,经历过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调整身心。不禁感慨:"益友" 的 "多闻",在人生之中是如何难得的际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华夏的文明《经纬华夏》是一本由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书,该书以地理、地缘和人地关系为基础,梳理了华夏发展历程,并融入了作者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展现了宏大的格局和思考。书中没有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也没有朝代更替的风起云涌,但它以低视角娓娓讲述了关于华夏的民族历史。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也与我们个人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自己对华夏发展的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和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首先,它让我更加了解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书中的讲述,我了解到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多次变迁和融合,形成了如今庞大而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形成,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其次,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系统,为它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沉淀和传承。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和传承而来的,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传承它,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华夏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华夏民族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经纬华夏》这本书让我对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发我们对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老骥伏枥 志存高远《经纬华夏》一书充分体现了许先生一以贯之的长远宏大的历史格局,这时常被冠以 “大历史” 的标签。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简而言之有四个要点 —— 长程历史的尺度;中西比较的视角;为常民写史的立场;呼应现实的问题意识。他的历史研究,其实是因为关注现代而寻找过去的因果,将过去和现在有机连接起来,这种方法论有一种地学研究 “将今论古” 的味道,这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分析历史的走向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宏大的历史视觉,对焦虑不安的现代人来说,还是一味不错的安抚剂。许先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中华文化的挖掘者、梳理者和传播者。之前还拜读过许先生的《往里走,安顿自己》,书中对中华文化的 “忠恕” 之道有系统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在于 “忠恕” 二字所体现的 “仁”:‘忠’,就是心中最深处、最真挚、最诚恳的部分;‘恕’就是将他人看作自己,将心比心。令人印象深刻,深以为然。许先生在耄耋之年,以残疾之躯,与时间赛跑,在史学领域勤耕不辍,精业笃行,硕果累累,其力量源于强大的精神内核,这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断修炼的结果,他用其生命旅程对知行合一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经过商周数百年各族之间的往还,华夏势力不断壮大,一些弱小的国族逐渐被兼并。春秋时期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和 “王之支子母弟甥舅” 完全融化在统一的华夏族群之中。至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地区各古老部族已统一到少数几个大国的版图之下,其中北方的狄族多为晋所兼灭,西方的戎族多为秦所兼并,东方的夷族多入于齐、鲁,南方的苗蛮及华夏小国则被楚所统一。秦、楚二国,过去华夏各国视之为蛮夷,但经过春秋三百年间的变迁,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及婚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它们自身也都完成了华夏化。“华夏” 观念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封闭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自信的、有博大襟怀的、不断发展的观念。“华夏” 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周边邦国部族逐渐融入,给 “华夏” 注入新的活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想象一下,我们站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舞台背景是一个立体的中国地图。这个舞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地图则象征着地理、文化和民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许倬云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这个舞台的背景: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他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互动。这些就像舞台背景中的不同场景,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带领我们走进这些场景中,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和普通百姓在这个舞台上的活动和影响。讲述了他们的生活、奋斗和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这些人物和百姓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他们用自己的表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伟大。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智慧。他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中华民族都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坚韧和智慧就像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舞台,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们游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的不同方面,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多元。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化大师的经典之作,《万古江河》之后再开新篇如果你搞不清楚何为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学,那么我劝你一定要读一读许倬云先生的书。历史文学大多关注的是战争,、关注的是谁赢谁输,却不关注人民卷入战祸,流离失所,伤亡遍野。胜利的国家继续维持霸权,以种种手段压制新的挑战者。挑战者与原来的霸主都以种种美好的口号,自认为是处于正义的一方。可是那些倒在战地的孩子,死于残破的城市与乡村的一般老百姓,却是争霸之中真正的牺牲者。谁无父母?谁无子女?谁愿意看见一个个可贵的生命为了霸主中若干 “大人物”,都化为战火中的灰烬?而历史文化让我们更能清楚现在的这些从何而来,我们的源头又在哪里,将来要去向何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兔子要崛起了许老的这本《经纬华夏》感觉上是对其作品《万古江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许老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外来文化,同时也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连续性。除了拥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中国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许老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历史、方式和影响,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等。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也越来越重要。许老在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命从地下来,生命从天上来,生命从女性象征的符号来。所以伏羲和女娲的交配,是 “阳” 和 “阴” 的交配,这就界定了中国宇宙观的 “两分法”。两分合一,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变成八卦的基本构成。中国人的祭祀究竟是祭 “天”,还是祭住在天上的 “帝”(神明)?这很难说。生命的抽象化是神明,生命的具体化是苍穹 —— 苍穹给世界以雨露,“帝” 给人间以力量。所以沈刚伯先生在口试时提出:《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的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即作者在咏叹如此观念的演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想到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就感觉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法评价内容是否 “扎实”,仅就 “阅读体验” 而言,只能给 3 星。但这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得益于赋闲在家,每天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整理笔记。但即使这样,每篇笔记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所谓痛并快乐着哈哈哈。我的看法是,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看的书,却不是一本所有人必须看的书。相比具体的内容,许老的视野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读不下去,这不是你的问题。但是我依然强烈推荐你,看一看前言和后记,一前一后两篇文章,浏览一遍,听这个九十三岁老头说说话,也算不虚此书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锦绣经纶许老爷子对中华民族保有的温情和敬意。中国辉煌数千年,一枝独秀,近代被打落尘埃,这在整个文明发展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民族和个人本质也一样,总有起伏,落后认输就是,虚心学习,奋起直追,积弱百年后现在不也崛起争先、再次成为左右世界秩序的棋手么?!我们国力、科技、经济、军事都是当世翘楚,然而过去的积弱让国民还没有完全拾起汉唐荣耀,文化自信不足,眼下巨龙腾飞的时刻,我们国家急需与如今地位匹配的、可以引领世界的文化。而所谓 “” 文化中心 “,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一起,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我们看所有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当时的长安城内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多万,70 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世界各国的宗教在长安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其稀少,人们的幸福指数都很高,上至天子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能作诗,而且水平很高,《全唐诗》里面任何一首诗都超过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写的那些自以为是的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