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苦难的宣泄

    杨本芬奶奶最近比较红,她的书我都看过,因为年纪相差不大,对她们这一辈人的遭遇很理解,40 后正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包办婚姻被废除,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都是开端,现在社会认为理所当然的,当时是开端,《我的母亲做保洁》里的母亲比杨本芬小 28 岁,可在商丘农村婚姻还是姑嫂换婚,本书分上下部,上部是 3 个同时代女性的婚姻遭遇,她们的最大悲剧是被动的怀孕生产,中国到 80 年代才因为计划生育全面推广普及避孕措施 和用具,美国也是因为避孕药品和流产的方便普及,才让妇女真正独立,并逐渐强势决定是否为男性延续家族,女性生育上的自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家暴和不幸婚姻,因为如果没有孩子的拖累,女人摆脱婚姻束缚就容易很多,天性上女性更难割舍自己的骨肉,杨奶奶所有作品中的不幸和不甘都是源于对婚姻无奈的忍耐,她母亲一辈是完全没有冲破枷锁的意识,而下一代已经完全自觉自愿,只有她这一代,强烈的 “围城” 心理,满怀被迫的不甘。本书下部是 2 篇怀念妈妈和哥哥的散文,自然是真情实感,对妈妈离去的痛彻心扉,也是她们那一辈从小的被迫出外和蔽塞的家居环境,使得她们没有和上一辈好好相伴,现在生活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豆子芝麻事,一样抚慰人心

      这本书读完了,很温暖催泪的一本小书。依旧是那个用朴实的语言打动我,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杨本芬老太太风格。《豆子芝麻茶》讲的是婚姻和亲情的故事。这里边的每一段关系,都像牙龈发炎一样。平时凑合凑合还能过,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或者忽冷忽热。就让人难以忍受。就像秦老太一样。只要暂时让往事封存,每天在她的捡垃圾的小爱好里度过,一个人在阳台上晒着日光浴。生活好像也还是可以过的。但一旦想到她那爹不疼娘不爱,以及一任任折磨着她的丈夫。那颗疲惫不堪的心就像浸透了寒冬的冷风,冬得人麻木不仁又无可奈何。秦老太只是一个被迫来到这世上的女性。就像命运喝醉了酒,随手安排的一个意外。所以没有人关心她想要什么,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她以后的人生会走向哪里?就像湘君一样。闲来无事她可以悠闲地吹着她的口哨,自娱的同时也可以愉悦他人。但一旦想起被初恋背叛,被同学放弃,被生活捉弄的事情。这日子就像阴雨绵绵的寒冬,寒冷入侵是不讲道理,无处不在的。就像那个词说的,魔法攻击。冷就算了,还潮湿,那种湿冷是入骨的,令人忍不住想要哆嗦的。在看湘君的故事时,我就是这种感觉。就像冬莲一样。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只看着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看着能够站在自己前面,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日子好像也能过。但只要丈夫一喝酒,一有事情不如他意。就会遭来一顿毒打,让自己身心俱疲。所谓的好男人。不过是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女人时,所付出的努力罢了。说到底,还是自私的。冬莲的力量在于她能够快刀斩乱麻,感到痛苦就离婚。冬莲的悲剧在于她被欲望支配了,一条项链就让她松了口。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冬莲呢?就像 “妈妈” 一样。妈妈什么都好,就是太为他人着想了,不轻易喊疼喊累。她希望儿女们都能够张开双翅去飞翔。而自己只能够在家里默默地思念着她们。即使到了最后,妈妈也是安安静静地离开。二十几天的病床生活,妈妈自己在忍受着难言的疼痛。还害怕带给子女们更多的负担。就像 “哥哥” 一样。温文尔雅的哥哥,难得的发脾气不过是为了维护亲人,维护心中的原则。哥哥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妹妹的守护者。那些豆子芝麻般的关心,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因为爱得浓烈,在生离死别来临的时候,更加地折磨人心。以上,是我对于这本书里边人物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人物形象在生活中也时常能够看到。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日子虽然漏风,但依旧有人迎风而行。在豆子芝麻般的琐碎日常里,寻找并珍藏着前行的勇气。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若有亲人挂心头,管它芝麻或小豆

        前些日子,姐跟我说梦见了妈。我心头不由一紧,是我们又哪些做的不好,让妈她老人家担心了么?妈和我是同月同一天且同一个时辰生日的,生我的时候,推进产房的时间还是下午五六点,但难产打破了原本的计划,我和妈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在同一天生日了。也可能是这个缘故,我和妈会特别亲,这也可能我是家里的老幺。我和妈在一起的时间会比哥哥长,我又比较粘人,像 502 一样整天粘着妈,没几分钟看不到就要开始找她了。就这样,妈被我粘着烦着大概过了七八年,一直到我读小学二三年级才愿意和哥哥一起放学回家。父亲走的时候,我还在念高一。妈坚强的从不在外人面前流眼泪,甚至也不多说一句低落的话,我觉得她是攒着一股气要让我撑下去。不过我高一高二的成绩还是下滑了不少,好在高三妈帮我找了数学英语的私人家教,才把我顺利地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选志愿的时候,我都是填省内的大学。千幸万幸,没有滑落到第二志愿去湛江读书,那段我从老家坐大巴去至少得花上 10 小时的路途,不就没能常回家看看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投了回家的岗位。从县城到市区去上班,每周照惯例能回家一趟。没有寒暑假的悠闲漫长,我开始在周末挤时间带妈出去逛逛了,去周边的汕头潮州,还有一次出差以后给她买了张到广州的车票,陪她夜游珠江。她在我仰慕已久的星海音乐厅门口,用诺基亚的手机帮我拍了张照片,我收藏至今。时光飞逝,故人已辞。我却未觉妈您离我有多远,在再次踏上去广州工作的路途上,又让我想起了您为我操劳的一生。以上念叨的林林种种,尽管对于旁人,这都是些豆子芝麻大点儿的事。于我,却惜如珍珠。我怕,我有天也会衰老,会遗忘。读完这本书,趁早写下这段不及万分之一的回忆,能偶然翻起。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女性要流下多少泪水才能完整地度过一生?杨奶奶的小书,每一本读起来都让人热泪盈眶,曾多次在各种荐书场合中推荐了她的 “女性三部曲”,没想到还能看到第四部、甚至第五部... 没有华丽的语言堆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直指人心,引发强烈的共鸣,不禁让我想起逝去的爷爷奶奶、父亲、姑姑... 那种长久而隐匿的疼痛如泥沙俱下,久久不能平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自己相逢

            看别人的苦难,好像总是看不够。开篇秦老太的故事就深深吸引我,她太苦了。一个人从小就承受着最亲近之人的恶意,我很难想象她是怎么熬过那样艰难的日复一日。她就像一叶孤舟,晃晃悠悠的飘零在自己的海上,又很难把握自己前进的航向。她的苦,时常让我想起自己,也总像一座孤岛,不愿意再接纳任何人走近。大概因为这世上总是有这种相似的苦,才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看,一次次在书中与自己重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三五芝麻事 不过一碗豆子茶

              这是我元宵节吃元宵都不舍得放手的一本书。不得不感慨杨奶奶的炉火纯青的节奏把控力:读到秦老太,唏嘘中又带着意难平的心疼;到了湘君和冬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气的直拍大腿,却又忍不住叹气;气压正低,迎来了母亲和哥哥的篇章部分,不知不觉眼前就一片氤氲。心跟着杨奶奶的故事一起流淌,好像奶奶拉着我的手,牵着我进了她的生活,听她念叨念叨那些人和事:记得秦老太小时候,跟着被划分为右派的父亲一起被下放到安徽定远的农村。他们住的废弃屋子里有一个陈旧的木楼梯,通向阁楼。阳光会顺着屋顶的两块瓦片泻进来,小秦姨躺在楼板上沐浴着阳光,专注地幻想着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幸福生活。上了年纪的秦老太,那种捡垃圾的专注,是她儿时行为的一种延续和对自己命运为数不多的一种补偿吧!当初小小年纪的她在命运的揉桑下,产生了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她发现即使垃圾箱里那些破败如她命运般的物品,那些被人视如草芥的烧糊了的腊肉和皱皱巴巴的苹果,也终有它的用途,能照亮一点不堪之人的命运。她捡的不是垃圾,是自己残败人生中那些许微弱的光。秦老太从未放弃过寻找光。考上武汉大学的湘君,家底应该颇为丰厚,至少和秦老太以及冬莲相比好太多。女孩子耳根软,经不起渣男的忽悠,再加上那个年代对性教育的忽视,终于让她错失了大好前程。谁承想一样的错误,湘君又犯了第二次。唯一的进步就是简老师比初恋有担当。但这也并不能让她日后的生活更轻松。湘君终究是为了自己当初的错误买了单。冬莲的命运,像极了玲姐口中笔下的那些基层女性。过去出身基层的女性,没有多少读书的机会,嫁人就成了唯一改变底层命运的机会。殊不知,自己手里紧紧攥着的稻草,最终让自己坠入万丈深渊。“儿啊,苦了你,是家里亏欠了你。你吃苦读了书还是好,总比早早结婚拖儿带女做个农妇要强。一个女伢子,不读书就只有结婚生孩子一条路,生活不能独立…… ” 杨奶奶觉得为了自己能上学,一直愧对母亲、父兄和弟弟,大概就是因为自己读了许多书,却依旧因为时和命,不得不在江西为了谋生而嫁人。读了那么多的书,让那么多的人为了自己吃苦,却依然在生命的前半程,只有结婚生子一条路,依然不能生活独立,依然看不到照亮生命的光。哥哥也是这样,甚至长子的身份和责任几乎压垮了他。妹妹心里苦可以找哥哥倾诉,哥哥的难只能自己抗。年轻时哥哥送杨奶奶到车站偷偷抹眼泪,再到岁月蹉跎母亲送她出庵子,绕过一座座山头,到最后躲在禾坪那棵橘子树下偷偷哭泣。谁没有在这个时候想起自己的哥哥和母亲呢?眼泪一遍遍地淌,为了杨奶奶的离别伤心事,也为了自己。养了来富,第一次出现妈妈给客人泡豆子芝麻茶,再到后来妈妈给哥哥泡茶,少加豆子,多撒芝麻,我才明白题目的含义。也查了一下,豆子芝麻姜盐茶是湖南的特色,也叫岳飞茶。当年岳飞在洞庭湖剿匪,严重的水土不服一度导致士气低迷。当地长者给岳飞冲了这款茶,饮后岳飞顿觉神清气爽,便给将士们制作饮用,大家恢复了元气,也终于重振士气,一举歼灭匪贼。生活再苦再累,舟车劳顿、辗转奔波,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想到母亲的坚韧和乐观,兄妹俩就像饮了豆子芝麻姜盐茶的岳家军,浑身都是劲,生活也慢慢有了盼头。良好的修养会滋润后代,爱会一代代传播,信念也会。一位好母亲会旺三代人,绝非空穴来风的戏言。干了碗里刚冲好的豆子芝麻姜盐茶,为了曾经那些一代代受苦的女性,为了伟大的妈妈和兄长,为了今后的女性都活得清醒坚强独立。冇走前任血泪路,今生振奋女儿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从日常琐碎构建人生百态的书

                杨奶奶的书总是会给人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就像自家奶奶在饭后讲故事一样,琐碎聊天之间就能构建一个年代、一一些具体的人的历史。这时候我们每每感叹那个年代,他们生活的不易,人生的幸福活着不幸。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琐碎与生老病死,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身边的人。活的就是个体验,幸福也好,不幸也罢,总归是要继续。面对苦难,我们苦中作乐。对书中很有感触的秦老太,一生走来,磨难不断,但最终活出了自己。也希望自己早点到达这种境界。或许人生本该如此,只是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我们原本想要的是什么。活的通透,是一种境界,需要修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岁月的折痕中寻找爱

                  杨本芬的写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时空交错感。她巧妙地将母亲的生平故事编织进当下的对话中,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母爱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母亲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以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与母亲相处的最后时光。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对话,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豆子芝麻茶成为连接母女情感的纽带,每一次冲泡都是一次情感的传递,每一次啜饮都是一次记忆的回溯。在这种近乎仪式化的日常中,母爱的本质被层层剥开,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她捕捉到母亲说话时的语气变化,记录下母亲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注意到母亲眼神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细微的观察积累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情感图谱。通过这些细节,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更能体会到一种普遍的人性关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读

                    读完《豆子芝麻茶》,内心满是温暖与感动。 这本书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书中角色就像身边熟悉的人,各自的故事交织成温情的画卷。 作者借豆子芝麻茶这一传统饮品,传递的不仅是美食,更是生活态度与文化传承。那一杯杯茶,承载着对家乡、亲情和友情的深厚情感。 书中的平凡故事让我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就在琐碎之中,幸福常被我们忽略。它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豆子芝麻茶代表着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根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苦难的回忆

                      杨本芬奶奶继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后的第四部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对过去苦难的回忆,这次是以三个不同女性的命运为载体。书名很有意思,既是湖南敬待客人的豆子芝麻茶,也是隐喻平凡女性如豆子芝麻一样的命运吧。个中心酸苦楚,只有自己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本芬老师的文字,朴实感人的让人心疼…… 世间没有什么因果报应。许多人只能默默走着善良而不幸的路,最终用淡淡的自嘲或彻底的沉默将人世间的万种无奈都藏进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不只有苦难,还有温馨

                          本书分两部分,上半部苦难,下半部温馨。上半部三个女主角:秦老太、湘君和冬莲,都是苦命的女子,她们的苦难有些是时代带来的,有些就是自己的命运。有人逆来顺受,有人坦然处之,读着文字都能体会她们的困苦,但她们就只是把这种苦揉进日子里,揉进生活里。虽说三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但读完后还是祝愿她们拥有美好的结局。下半部分回忆了妈妈和哥哥的日常,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点滴,土味的方言对话和细节,将作者和妈妈哥哥的生活和回忆串联起来,给我们带来了原味的亲情。生活本就是平淡,是豆子芝麻茶,感谢杨本芬奶奶给我们唠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朴实无华的文字,道尽了那个时代的无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们相比,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真的是生在蜜罐里。小时候总觉得这句话是说教,但从《豆子芝麻茶》这本书中的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四五十年代的人经历了物资匮乏、内乱等等,这些苦即便我们听说过,但不是亲历者永远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痛。三个故事后面,杨本芬老人还回忆了已故母亲和哥哥的点点滴滴,更像在回忆家常,语言平实、细腻。母亲因盆骨粉碎性骨折后卧床不起,因家中成分不好,哥哥弟弟的日子过得也是艰辛,但家人之间的体贴与互相照顾是这些艰苦岁月里的阳光,照亮和温暖了心中的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爱自己,再爱万物

                                昨晚朋友分享她最近旅途的所见,分享了两个旅途中碰到的离婚女性的故事。一个旅伴 A,一个带团老板娘 B,俩人大体相同的离婚原因:丈夫婚内出轨,还屡沾花惹草。但两人的处理方式和体会感受完全不同。旅伴 A 自身优秀开有多家诊所,收入稳定且优于前夫。离婚后被前夫说她应该关掉自己的诊所,在家相夫教子,依附于老公生活。这次旅行时,她自己还在不停的反思,是否自己应该关停经营的很好的这些诊所,是否因为自己原因才导致家庭关系破裂,是否自己应该答应前夫复婚的要求,妥协回归家庭一切就变好了?老板娘 B 则是在怀孕回娘家养胎,后发现老公在自己辛苦养胎生育期间出轨,毅然决然带着三个月大的宝宝,离婚离开那个城市,独自扶养孩子。期间还不敢告知家里父母,自己已经离婚,父母都是比较传统保守的老人。中间前夫和婆婆又多次跟她争夺抚养权。即便是从无收入开始,即便孤立无援,她也坚持离婚分开,没有犹豫过自己的选择。现在孩子也大了,慢慢的经营着自己创业的带团旅行工作。不知是否巧合,早上就听到这本书。我洗漱时间听完,也是三个女性的故事。听到最后一个,80 岁老太写的作品,通过秦老太的口讲出:丈夫走了,秦说,“我这才真正有了自己生活。” 作者杨本芬似乎提示出,当一个女性挣脱开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身份,变得只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力量是非凡的。这句也可以给朋友讲的旅途中的两个女人故事做一个完美的结论。无论怎样的境地,怎样的身份,女性首先是自己,当在关系中迷失自己,感受到不舒服时,就去坐一次飞机️,请牢记那句提醒:发生危险时,请先为自己穿好救生衣,戴好氧气罩,再帮助他人(有可能是父母、爱人、子女、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本芬在这本书中延续了她过往写作的特点,借用方言,构造朴素、鲜活,又极具力量的场景和人物。与此同时,她始终关注女性的情感和境遇,书中三位女性的人生受限于时代,她们面前没有今天女性所拥有的选择和机会,但杨本芬仍然写出了她们的坚韧和力量,她用她的写作向我们显示,不管我们到了何种岁数,我们的情感和精神生活都依然重要,而且我们理应变得更加自由和更加无所畏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得到在蛇年春节送了这份动人体验

                                    杨奶奶的前三本书我也都读过,她的书每本都是好书,尤其是《秋园》~她笔下每本书里每个故事都真切动人,家中几代人都从骨子里透着善良,面对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内心那种执拗向上的劲儿从没变过,让人读着都跟着使劲儿。好人有好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鲠在喉的亲情

                                      大约是应景了心绪,同本芬阿姨年纪相差四十几岁,却也能与书中所描述的女性的苦难与经历感同身受。她们历遍世间艰辛,最后还能保有乐观与坚韧。这种坚韧是经历过无尽的苦难后生出的淡然。读着书中女性的故事,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万幸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太幸福;同时又埋怨自己不够坚强,无非就是为一些芝麻小事,伤心难过,负面情绪满满。善良的人儿真伟大,本芬阿姨笔下的尤其。84 岁看尽人事还在创作的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沉重的苦痛回忆与最柔软的坚韧美好

                                        三个像豆子芝麻茶一样平凡的女性 —— 小区里散步偶识的拾荒秦老太、几度陷入 "爱情" 又不断 "失去" 的旧校蜜友湘君、一生想逃离家暴的汽修厂女同事冬莲。她们的人生受限于时代,她们面前没有今天女性所拥有的选择和机会,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她们也是这个天空底下活跃强韧的生命,克制而隐忍地传递着无尽的力量 —— 人如何与命运抗争,最终就将如何获得尊严和自由。所以无论身陷何种境地,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救赎,让人生有光、生活有爱。而下半部分所回忆的妈妈与哥哥的点滴往事,却是另一个维度的动人,情不自禁就让人想起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想起过去那些夏日夜晚外婆摇着蒲扇娓娓絮叨的老故事。这些小事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也如芝麻豆子般细碎微小,却承载着远比我们想象中厚重的情感记忆。最后,想念外婆,非常非常想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在 “得到” 里认识的杨本芬女士,也是在 “得到” 中听了、读了她的每一部作品:《我本芬芳》、《秋园》、《浮木》和《豆子芝麻茶》。这本小说与之前相比,个人感觉更为生活、也更加平凡。看着书中的湘君、冬莲、秦老太,我可以联想到每一个生活场景,感觉她们就是我家里老人,我就在听杨女士讲自家的故事、讲自家的亲人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喜欢杨本芬女士悼念母亲的那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迟迟舍不得放下。因为我父母也年近 80 了,身形已不再挺拔,反应也不如之前;所以,她笔下的 “衰老”、“疼痛”、“对抗”、“不舍”...... 也将是我终要面对的。正如她所说:“写下衰老的滋味和疼痛的感觉,是一种与它们对抗的方式,这又是我不自量力地与命运抗争。这个抗争的结果,人注定是失败的那方,但人的价值、人的意志就体现在这抗争中。我是《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我最终将穿越我的大海,拖回只剩骨架的大鱼。”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