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望,终有边界

    这可能是一本很小众的书,目前只有 300 多人读过。感谢作者郁闷闷给了我一个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视角,观看了一群之前未曾关注过的人的悲欢。我很难真切体味精神科护士的艰辛和强大,更没有办法理解书中描写的精神病人们的所想所感。但我身边确实是有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很庆幸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们有机会诉说异常行为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世上仍有一个角落能包容一切,绝望,终有边界。郁闷闷说 “有一天我的病人们都痊愈了,而我此刻记录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故事,也算是接替他们,使得他们光怪陆离的精神世界有所存证。” 感谢作者,让我这样本无交集的外人也能成为他们特殊世界存在的人证,我很荣幸。书中有些话挺引我深思的,少量摘录几句:1. 奇怪的动物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类被排挤出去。2. 人类的高级在于自控。以恶制恶不是正义,反而弘扬了恶,永远也不要与恶人比恶,因为恶无下限。远离,并且别被误伤。精神科学到最后全是哲学。3. 永远不要在精神科里撒泼,这只能证明你病得很重。4. 人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罢了。不要怕,绝望终有边界。5. 无须愧疚,每个人都必须在自身精神强大的基础上,才能拯救别人。6.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是遗忘。7. 每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你可以同情,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做,这是违背天性的事。8. 表面上的顺从,是病人们在精神病院的生存之道,是从精神病院回家的安全捷径。最后有个问题:假如你被投入了精神病院,你如何证明其实你没病呢?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精神病院种蘑菇》

      从业 14 年精神科护士一线工作手记,记录封闭病房真实故事。精神病就是异类吗?作者历经 5000 多个与患者斗智斗勇的日夜,在封闭病房里观察着他们的奇妙人生。书中记录了 16 位患者的人生速写。刚刚大学毕业在精神科工作,在入职前的试用期中读了这本书,多少是让自己更多的了解精神病人,读完后更是感觉自己平淡的生活是难以言喻的珍贵,对于精神病的患者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可读性的一本故事书

        读着读着,忍不住想:到底谁有病?我不知道 “种蘑菇” 是什么梗,书里好像没有提到,这个书名其实值得好好解释一下。书里的人物很多也没有结果,但作者毕竟只是护士,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段的见证者,我们没法像读小说一样知道人物的全部人生、至少结果。但这些片段也很值得我们思考了。甚至可能身边也有人很像其中的某些病人,唉。我觉得作者读了不少网络小说和正经文学作品呢,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压抑的,觉得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都值得拯救,疾病是一回事,素质是另一回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该笑还是该哭

            《我在精神病院种蘑菇》挺好看的。是在深夜睡不着的时候点开的,想着也许看着看着就想睡了,谁知道里面的故事都很搞笑又很悲哀,于是在两种矛盾的情感中,阅读完了全书。与以为的精神病院还是差距大。开始以为应该全部都是匪夷所思和惊掉下巴,细细看完才发觉,病人也有很多清醒和正常的时候。他们正常的时候,也是如同我们一般的凡身肉胎;一旦发病了,就开始超越自然跳脱规律了。世界本身无解,所谓的精神病人也只是被多数人定义的,谁不正常还真不说不一定呢。今年还看了一本书:《命悬一线 我不放手》。同是医生写的作品,《我在精神病院种蘑菇》写得轻松活泼一些,因为病人的言行举止的确怪异可爱。《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写得更沉痛悲伤一些,经历的都是 ICU 里的生死时速和生离死别。且作者有着写一个人表现一类人的宽广视野,作者是希望用个别案例引起大家的思考从而做出理性的抉择。由此可知,写作的立足点是决定了写作目的和阅读效果的。谢谢两位充满爱心还有耐心的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满意的,觉得焦虑,在这种焦虑之下我什么都做不好。你看树为什么可以在一个地方好好长着?因为它知道自己是树啊,根扎稳了就行了,剩下的交给时间。人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走在流浪的路上,苦,至少我心里是不焦虑不空虚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特的书

                读了很多天,读到最后,从作者的最后一段知道了书的意义:“如今我能做的也不多,但至少能让他们有机会诉说异常行为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世上仍有一个角落能包容一切。也许,这就是我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意义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动又真实的记录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精神病院的内部运作和患者的生活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站在作者身边,一起看着精神病人们来来去去。书中的描绘细腻入微,让人对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那本非常著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不是那么深耕于物理学或者哲学,而是各有各的生活和难题,也各有各的难搞。让人在看到他们的困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家属的难处,看到了精神病院医护的不易。看见,是理解的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要理想地认为每个 “卫生中心” 里的护士都像作者这般 “正确对待” 住院者,大多数不懂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上只希望不要出事被扣绩效,更谈不上尊重人格一说。这是医疗界的特殊场所,是 “多样性” 的案例库,也是个残酷的人为矫正刑场。做个 “正常人” 对很多人真心不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精神世界

                      大部分人对精神异常的人是有偏见的,本书让读者更多的了解他们的世界,理解世间的苦痛与温暖,放下偏见,接纳更多的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却没有那么多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病医院

                          一天就看完了,没有韩剧那个精神病院也有春天那么 “清新完美”,但这本书写的却更加真实动人,面对这些大概率一辈子无法痊愈的灵魂,得多么坚强才能坚持下去…  反思我们总是抱怨 “生活过于平淡”,也许只有经历过 “波浪” 的人,才能明白平淡才是最大的幸福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