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围城必阙?

    金朝的最后一个都城,蔡州,被窝阔台的蒙古大军团团围困。围城一个多月后,城内居民粮储渐渐耗尽,万余名饥民聚集到尚书省前请愿,要求出城觅食,未获答复之后他们在内城游街大呼。金哀宗闻知,命令每天放一千名饥民出城…… 饥馑之下,城内开始吃人,僻静街巷中潜伏着结伙作恶之辈,专门伏击行人、勒死分食,甚至拿到市场出售。负责城内治安的 “都弹压” 官逮捕了一伙杀人劫财的强盗,审讯中发现,他们后台居然是精锐部队 “忠孝军” 的两名军官…… 这是《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中的一段内容,将八百年前的惨烈兵灾呈现在读者眼前。此书描写的是 13 世纪前期蒙古和金的战争,特别是围绕金朝三座都城的攻防战:中都(今北京市)、汴京(今开封市)、蔡州(今汝南县)。作者在后记中说,中国目前的历史作品还较少涉及围城战史,而自荷马史诗以来,西方关于围城战的记载已经蔚为大观,所以此书极大的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说到中西围城战史的差异,和欧洲相比,我国古代的经典围城战确实不太多,这可能有地理环境的原因:欧洲古代国家普遍较小,纵深浅且多山地,城市大都在沿海,很容易遭受外敌围攻,甚至是海陆两面围攻,所以城市攻防战往往等于国家存亡之战。而中国国土辽阔纵深很大,敌军不容易长驱直入、围困都城,而且都城一旦有警,皇室很容易 “西迁” 逃走,有足够的后方可供避难,也不会变成都城攻防战。此外,城市攻防战还有社会因素:如果是同属中原文化的两方对决,不易升级到惨烈的围城战。一般在野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胜利一方已可以用多种政治手段解决,如分化和利诱对手投降。比如秦灭六国、刘邦灭秦,西晋灭吴、隋朝灭陈,基本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都城攻防战。而另一方面,如果进攻方是北方民族等所谓化外蛮夷,双方文化差距过大,就不容易实现政治解决。入侵者不熟悉中原,多重视劫掠而非接管治理,难以顺利接管原政府体系,也很难用政治手段争取守方投降。所以一旦有异质文化的外敌入侵,往往会发生惨烈的消耗战。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皈依全真教的金末诗人王元粹有一首避难诗,诗中哀叹:“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我生值世乱,世乱难为生。” 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人共同的心声。据说,成吉思汗极为鄙视她的父亲卫绍王,公开宣扬:“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 拒绝承认他的皇位。卫绍王即位不到两年,成吉思汗就挥军南下,攻掠金朝的西北境,屡屡围逼中都。就在强敌压境之时,至宁元年(1213 年),大将胡沙虎发动兵变,杀害了卫绍王,拥立岐国公主的堂兄金宣宗完颜珣登基。又过了一年,成吉思汗再度兵临中都城下,宣宗许嫁公主,乞求讲和。“时公主见在者七人”,入宫挑选的蒙古使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眼神却透出聪慧坚毅的小姑娘。她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心疼女儿,愿意一同远赴漠北。从后来发生的事件看,这对母女仿佛又很幸运。公主出嫁不到三个月,宣宗为了躲避蒙古兵锋,迁都南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 “贞祐南渡”,这是金朝加速崩溃的历史性转折点。这个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早早就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使北宋蒙受了 “靖康之耻”,俘虏宋钦宗、宋徽宗北上,渡江追击宋高宗入海而还。“绍兴和议”(1141 年)后,宋高宗向金朝皇帝称臣,南宋每年要向金朝交付 “岁币” 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大悲阁既然又名 “护国仁王佛坛”,当与供奉《仁王经》有关。这是一部传说有 “护国” 神异的密教经典,全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经中的《护国品》有几段类似政治预言的记载,说是大乱降临人世,先有七种天地灾难:一、日月失度;二、星辰失度;三、大火四起,焚烧万物;四、时节改变,寒暑不恒;五、暴风数起,昏蔽日月;六、天地亢阳,百谷不成;七、四方贼来,侵国内外,兵戈竟起,百姓丧亡。汪古人本来是金朝的边疆属民,还负有为女真人守卫西北界壕的任务。他们扼守的边界,据考证是金朝的净州以北、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直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一段界壕。不过,金朝尚不知道,此时汪古部首领早已公开投靠了草原上崛起的蒙古霸权,后来还成为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的帝国新贵。相对于分散的、独立行动的 AB 两支蒙古军,金军 C 拥有 “内作战线” 或中心位置(la ligne intérieure ou centrale),也就是一支军队对抗两支及以上敌军应该采取的路线。凭借这一优势,金军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和集中全部兵力,趁敌军各部尚未集中之前,连续、逐一击破他们。所以,如果双方兵力不悬殊,“一切中央或内线的位置,总是要比外线的位置(按:比如在金军两翼作战的蒙古军)有利”。如果这个欧洲人受雇于蒙古人,他可能会建议:若非十分肯定中西两路主力都能面对金军取得绝对优势,最好不要分兵作战。毕竟,大量成功的战例,例如,李世民对王世充和窦建德,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杜松、马林和刘,拿破仑在意大利对奥地利的博利厄和撒丁军,坦能堡战役中兴登堡对俄军萨姆索诺夫、伦南坎普夫…… 都来自名将对中心位置和内作战线的巧妙计算。抚州南边的野狐岭,是一道东西走向、蜿蜒五里,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石头山脉。后来元朝人用 “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 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峻(周伯琦《野狐岭》)。往来使节行旅,如有幸北上途经野狐岭,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只要翻过这座山,便骤然闯进了另一方世界,四处散落着游牧民的白色帐篷和毡车,羊马成群。前往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伫立在野狐岭上极目北望,只见满眼 “寒沙衰草”,不禁感叹:“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不过,北方南下的骑士,如在同一地方驻马俯瞰,肯定有另一番感叹:自野狐岭向南,便是利于铁骑驰骋的一马平川。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 “百年兵力”,都 “销折溃散殆尽”。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正月初五,金哀宗将亲征临时指挥部设在了长垣(古蒲城,今河南长垣)东边的沤麻冈,离卫州大概二百余里。完颜仲德最后试图劝阻金哀宗,他扯住御马的马嚼子,跪下恳求:“存亡在此一举,卫州决不可攻!” 金哀宗挥手令他退下:“参政不知!” 从 1211 年蒙古南下,到 1234 年蔡州陷落,二十三年,看似短暂,可对于生活在金国版图上的 8413136 个家庭、53532151 位居民来说,他们身受的剧烈而恐怖的冲击,远远强于一场超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比如超级地震,或者超级瘟疫。皈依全真教的金末诗人王元粹有一首避难诗,诗中哀叹:“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我生值世乱,世乱难为生。” 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天崩地陷,人伦剧变,神州陆沉。这一切结束后,成千上万的人,从围城中、从废墟中、从山寨中、从囚牢中、从地穴中,从五花八门的藏身处缓缓走到阳光下,发现他们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早已不复存在。莎翁将海难的幸存者形容为 “被大海吞噬,又被吐出”(all were sea-swallow'dthough some cast again)的人。他们正是这样的 “幸运儿”。毕竟,有太多的人已经没有机会再看一眼这个残破的世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循环往复惨不忍睹

        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都永不变改…… 靖康耻的时候,女真人绝对想不到一百年后他们比徽钦二帝还要悲惨,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金哀宗比之徽钦二帝,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天道轮回一声叹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中华文明脉络主线中被忽视的独特记忆。蒙古、金国、南宋都有自己的亡国之君,有自己的忠臣、有自己的家国困境。“王师北定中原,家祭无忘告乃翁” 略显荒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仿佛,回到十三世纪初的天下……

            恰如刘勃老师对此书的评价,宏大的史诗描绘与细微的个人命运相结合,是对本书的大体描画。1. 历史的兴衰轮替,野蛮又一次战胜文明。金,这个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早早就令西夏和高丽俯首,在极短时间内灭辽,使北宋蒙受了 “靖康之耻”,后以君臣或叔侄之礼拜金。一个游牧民族战胜了文明更高级的宋朝,却在 100 多年后又一次亡于另一个刚刚崛起的野蛮的游牧民族 —— 蒙古,金国是一个汉化较多的朝代,逃不脱野蛮战胜文明的循环。站在后人视角,金朝凡百二十余年,比战胜他的蒙古所建立的元朝,国祚还稍长一些。当然,这是宏大的另外话题。2.“图存于亡,力尽乃毙”,金国覆灭的悲壮。金朝皇位迭传九代,凡一百二十年,后二十四年苦苦抵抗蒙古对中原的侵袭,一路往南,从中都到南京再到蔡州,金在 “军事失败 —— 内部矛盾加剧、可支配资源锐减 —— 军事失败……” 的恶性循环中竭力挣扎,最终力竭而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不能太优秀,因为好人遭殃,徒增观众反感;悲剧的主角又不能穷凶极恶,否则观众会觉得他活该。最能同时激发道德感、怜悯和恐惧的悲剧主角,是平庸的,和我们一样的人。按照古希腊人的审美品位,武王伐纣写不出动人的悲剧,金朝的灭亡却可以。”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从君主到文武,再到平民百姓的挣扎,其间尽显人性的美与丑,有誓死抵抗、死得悲壮但有气节的金朝大将完颜陈和尚,有无力回天、死得有些凄凉但不做亡国之君的金哀宗,还有王若虚、刘祁和元好问三个著名文人的 “功德碑” 之争,令人更为唏嘘的当然是那些不知名的百姓,有在蒙金交战中蒙古、金、西夏和辽等各族兵士,有不甘城破受辱从中都(今北京)城墙跳下的十几万良家妇女,有弹尽粮绝而被家人蒸食的妇幼……3. 围城史,一个特殊的视角。本书将燕京、开封、蔡州这三颗最大的珠子,加上河中、归德等几颗小珠子串联到一起。蒙金两军经过野狐岭、三峰山这两次大规模野战,金军大兵团被歼,围绕大大小小的城池、堡垒、山寨进行的战斗,遂成为迄于金亡最主要的战争形态。对于战争和兵法有兴趣的观众,会看得津津有味。作者周思成独到的围城史的线索,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十三世纪初的 “天下”。4. 诚如作者所言,蒙金之战的史料很多,但真正形成观点的专门著述并不多。我们对于金朝的认识也大多停留于岳飞传或是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小说,对于完颜他们家,只有淡淡的鄙视和浓浓的恨,对于金朝缺乏深入客观的认识。又何止是女真建立的金呢?我们学习的历史,大多站在华夏或者汉族的立场上来认识和演进,很少站在少数民族的主场来观察和研究,相信大多数读者对于实际上已经融合于华夏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契丹、鞑靼、女真、党项、柔然等也知之甚少,或者不一定有兴趣。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让人眼前一亮,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这样反应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好书以飨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果轮回

              金朝 1127 年灭北宋,金军掳掠大量宋朝皇室宗亲,平民百姓北上,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金朝 1234 年被蒙元灭国时,一样的皇室宗亲,平民百姓被杀,被掳掠… 而宋朝的命运也是一样的,北宋联金灭辽,最终被自己的 “盟友” 灭了南宋联蒙灭金,最后也被自己的 “盟友” 灭了。统治阶级的斗争,其根本结果是,平民百姓的苦难,两宋时期,几个势力相对的政权互相争斗,老百姓就遭殃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鲜为人知的攻城史

                推荐理由:一是因为蒙古灭金这段冷门的历史一直游离于主流史观之外,题材给人以淘宝的意外之喜;二是被作者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围绕三个都城展开的大规模围城战,考据详实、论据丰富,当真有穿过历史迷雾再临现场的感觉;三是书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让人动容,末世中生灵涂炭的惨象,以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物角度逐一道来,兴亡更替、以史为鉴,惟愿战事消弭,和平永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最近读到的最好的书之一,作者从围城角度,介绍了蒙金战争。喜欢历史的同道不要错过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独特视角的通俗读物!

                    历史读物最重要的不仅是通俗易懂,还能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如果还有新材料,新视角更好。这本书我觉得都做到了,而且能一口气看完。金朝灭北宋,蒙古灭金朝,草原民族对中原民族的进攻是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读这本书的重要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有轮回

                      在现代之前,“野蛮人” 一旦接受了 “文明”,被 “驯化”,就必然同时丧失 “战斗力”;即使在现代,一旦族群变得富足,总体上也必然变得 “吃不得苦” 同时又 “狂妄自大”,最终被下一个 “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的族群所挑战乃至战胜。但不论是人,还是民族亦或国家,追求发展壮大,却又必然接受 “文明”。通向强大的道路,同时也是通向衰亡的道路,这一点在历史上无解,或许在未来也仍然无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完整呈现引人深思的金国衰亡史,细节还原惊心动魄的城池攻防战。

                        12 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然而自 1211 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按说我刘老师推荐,自当是精品中的精品。读史不多的我,对于大金所知甚少。翻开看了几页就傻眼了,我怀疑刘老师是想让我认清自己是个文盲现实。读书必须配上一个字典已经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连书名我都问了问刘老师那个字儿念啥,经提醒想起了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隳。地名,官职,人名里择充斥的大量的生僻字,不但生僻而且很长。比起纥石烈 XXX 等,完颜这个完颜那个的还算友好的多,人名四个字儿算少的,加上官名,书读下来记住的寥寥,至于蒙古大军里的几位破位熟悉将领还要感谢金庸老先生曾经做过的铺垫。本书作者也经常秀一波文笔,大规模使用生僻的高级词语,连去年都要写成去岁。虽然读的吭哧瘪肚,依然不得不佩服,在还原二十多年的乱世方面,作者写的极有画面感,既有俯拍的洪大视角也有个体人性,行为,心理的详细刻画。放下书本,闭上眼睛,感悟良多。然而,我不准备给别人推荐本书了。因为如果不怎么读书的人偶尔想开始,不如找明朝那些事儿风格的看看,本书很有可能几页之内吓退一时兴起的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一部从围城战(siegewarfare)角度展开叙事的金朝亡国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一部从围城战(siegewarfare)角度展开叙事的金朝亡国史。以前对这个阶段的历史知之甚少,如今读起来畅快淋漓,写得真好!以前看过 1453 君士坦丁堡的围城战,这个䜐三都比那个更好看,特别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衰落女贞最后的日子

                                东北女贞族建立的金国衰落过程全景图。作者为还原金国衰落下了很大功夫。呈现出的一切就如同历史的必然,但我相信真相一定比史书记载的更为复杂,多面。全书考究严禁,却少了一些对人、事的品评和论断。使得除了关键帝王,其他历史人物并不鲜活,印象也不深刻。书中已经提到了技术的落后、管理的腐化、汉文化的盲目崇拜,如果结合以上问题,能做一个忠恳的总结作为结尾就完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公元 1211 年到 1234 年间,在北方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新兴的蒙古政权甫一踏出草原即发动的最大规模征服战争,是大金王朝顽强抵抗外敌侵袭,“图存于亡,力尽乃毙” 的悲壮历史,也是生活在金朝疆域内的数千万生灵,在惨烈战火中饱受蹂躏、颠沛流离的哀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书上,往往一笔带过的某国于某年被灭,在这本书里,血淋淋活生生的铺开,摆在读者眼前。回忆之前看的汴京之围,一百年内,汴梁城两遭外敌围城,历史进程何等的荒诞。每次看到此景,想如果自己身处此景此境,即使深知后世历史进程,也无法做出比当事人更好的选择,何况当时之百姓,几乎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5星,面对强敌蒙古,金想打宋挽回损失,南宋则想联蒙灭金

                                      严谨的学术著作,同时还保持了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通过各种史料考证蒙古灭金的三次围城战的经过与细节。这段历史波澜起伏,又非常陌生。金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堕落,蒙古灭金的 23 年中,金少有像样的反击,忠孝军是期间难得的亮点,可惜被无能的将领坑了,三峰山一战全军覆没。1211 年野狐岭之战,蒙古歼灭了金的 40 万野战大军,拿下了金北部边境的大片草原,金从此丧失了优良马匹的供应和可以跟蒙古野战的实力,从此陷入被动。作者认为野狐岭之战堪比滑铁卢,不过成吉思汗比拿破仑运气好,援军在关键时刻顺利抵达战场参战。之后金又陷入内乱,乱臣胡沙虎杀了主政的卫绍王,拥立金宣宗,为自保把野战部队调回中央。蒙古打不下金中都(现在的北京),但是扫荡了河北各州县,中都的粮草严重依赖运河,这种情况下只好迁都南京。1219 年蒙古西征,给了金喘息的机会,金没能珍惜,而是转身想从宋朝那里把损失抢回来,结果跟宋打得难解难分且损失惨重。蒙古围攻金南京(开封),依旧没能攻下,哀宗抛弃南京,继续寻找更安全的落脚点,不听劝阻选择了离宋朝边境很近的蔡州,最终被蒙宋联军攻陷,城破前夜哀宗自杀。书中除了战争细节,还有许多人世乱象:哀宗撤离南京(现在的开封),留守的军头崔立杀掉城内文官宣布独立,向城外的蒙古军献媚,杀掉了城内的 500 名金朝宗室,1 年后被人刺杀;崔立下属要给崔立立碑,涉及到的文人元好问等三人事后均撰文推卸责任,留下一段罗生门谜案;哀宗撤到南京后,封锁了黄河渡口,河北富足之家倾家荡产才能换来一张过河的通行证;总体评价 4.5 星,不错。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楔子 一段 “崖山” 之前的故事又过了一年,成吉思汗再度兵临中都城下,宣宗许嫁公主,乞求讲和。“时公主见在者七人”,入宫挑选的蒙古使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眼神却透出聪慧坚毅的小姑娘。她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心疼女儿,愿意一同远赴漠北。可惜,哪怕是 “仁君”,也无法应对深重的王朝危机。三位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完整展现了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统治基础和合法性的国家,如何在 “军事失败 —— 内部矛盾加剧、可支配资源锐减 —— 军事失败……” 的恶性循环中竭力挣扎,最终覆亡的过程。在臣服和抵抗之间,金朝更多选择了抵抗。它深知,当年自己正是以和谈为诱饵,所谓 “以和议佐攻战”,一点点拖垮了北宋。在二十多年断断续续的烽火硝烟中,金朝的抵抗运动中心从北方的中都迁到南京,从南京迁到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又从归德迁到了背靠南宋疆域的蔡州,以小搏大,以弱搏强。最后凭借河南的一隅之地,宁为玉碎,真如史家赞许的,“图存于亡,力尽乃毙”。上篇第一章 危机宋朝选派的正、副二使,通常是一文一武。赵师嵒之前所带官职是忠州防御使,和军事多少沾点边,前刑部员外郎程卓却是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徽州文人,叔叔是南宋著名的学者程大昌。然而,这对组合在 “射弓宴” 上给金人造成的压力,毫不留情地揭示,尚武的女真人已经颓唐到了何种境地。金世宗开始用其余生致力于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复兴女真民族传统:大力推广女真语、女真字,创立女真进士科,注重皇子皇孙的女真文化教育,提倡女真的骑射长技,等等。再往后,进入元代,尽管女真人不一定都丧失了自身的族群认同,但在蒙古统治者看来,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已和中原汉人没有分别,统统贴上 “汉人”(相对于原南宋统治区的 “南人”)这一标签加以治理。第二章 防秋衡量金朝早期军队的实力,举一个例子足矣。《三朝北盟会编》抄录了宋人的一则战役简报: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以兵二千与金人十七骑战,败绩。为了 “防秋”,金朝仿佛从昔日的 “铁浮屠” 那里找到了一丝灵感:虽然 “重铠全装” 的铁骑无法重现,薄弱的西北边境却可以用层层 “甲胄” 遮护起来,也许一样毫无破绽。于是,金朝启动了恐怕是秦朝 “万里长城” 之后最宏大的一项边境筑垒工程 —— 金界壕,也称金长城。“女真版的长城”,分别由金朝在边疆设立的三大军区 —— 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负责,主要用来对付活动地域与金国接壤、频繁入境袭扰的草原各部,包括弘吉剌、塔塔儿、合答斤、撒勒只兀惕,等等。后来,这些部落都被成吉思汗整合到了蒙古之中。第三章 焦土十三世纪初,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军事格局:最南边的南宋人在 “防秋”,敌人是盘踞中原的女真人;女真人自己也在 “防秋”,敌人是更北边的游牧族群 —— 即将站在这片大陆的 “食物链顶端” 的蒙古人。在野外,蒙古骑兵制胜的三大法宝是机动性、火力和诡计。初兴的蒙古骑兵,以掳掠为资粮,本无固定的后勤补给线,沿途那些难啃的坚城险隘,特别是首府城市,不妨暂时甩到侧翼或背后。散落各处的小城小堡,防御薄弱,往往迅速沦陷。这样一来,野战军被歼,主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被切断,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主城,散布恐慌心理,造成了严重物资短缺,主城陷落也就指日可待。第四章 敌袭木华黎率领死士冲向野狐岭北的金军大阵,很像在滑铁卢战场上,“勇士中的勇士” 内伊元帅(MichelNey)奋不顾身率领五千名法军重骑兵,冲击圣让山上的英军阵地。那同样是日落之前决定胜负的一刻。不过,成吉思汗远比滑铁卢的拿破仑幸运,他的 “格鲁希”(Grouchy)准时到达了战场 —— 据《大金国志》说,当时,有一支蒙古军悄悄迂回到了金军侧后,配合木华黎发动了突袭:大军(蒙古军)乘国兵不备,出谷冲突,又调一军转出其后。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 “百年兵力”,都 “销折溃散殆尽”。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在技术装备方面,战争第一年也让蒙古人收获颇丰。其中最关键的,是桓州等地本是金朝的群牧监牧养战马之地,蒙古军占领这些地区之后,将以百十万计的监马尽数俘获,实力大振。第五章 惊变马基雅维利一再警告,一个君主,如果不能受人爱戴和畏惧,至少必须避免受人轻蔑和憎恨。卫绍王不仅遭到外敌成吉思汗的轻蔑,还遭到自己臣民的轻蔑。他就好比一个懵懂孩童,想要嗾使一群桀骜难驯的看家犬对付草原来的饿狼,怎能不遭受反噬?卫绍王心下大宽,连忙跑入后宫,拉着皇后一起走。皇后不肯,告诉他:“出宫必死!” 双方正争执,胡沙虎等得不耐烦了,干脆命令手下将帝、后二人绑至卫王府,加派武卫军二百人,将王府团团围住。十月十五日,术虎高琪提兵与蒙古军大战,又一败涂地。日落后,高琪撤回中都,害怕胡沙虎施行军法的屠刀,又隐约听闻宫中早就不满胡沙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乣军残部,披甲持刀,连夜将胡沙虎的官邸围得铁桶一般。第六章 抉择更糟糕的是,胡沙虎在兵变后,为求自保,“尽撤沿边诸军赴中都平州,骑兵屯蓟州以自重”。这样一来,除中都孤城外,各处关隘和要地都失去了掩护,防御体系全面崩溃。不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打算将全部军事失败的责任都推到死人头上,赤裸裸的现实是:蒙古大军先后从居庸关、紫荆关涌入华北平原,如入无人之境。从贞祐元年(1213 年)秋一直到贞祐二年(1214 年)春,整片中原大地,府州尽破,火光冲天,伏尸遍野,只剩下十来座城池仅能自保,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金朝百姓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最为可怕的一个寒冬。耿端义粗略一算:普通士卒暂且不论,困在城内的中高级军官,“自都统至谋克(百户),不啻万余”,腰上插着或挂着金银牌符、神气十足的军官随处可见,可就是没有一个有胆子冲出去同城外的敌人厮杀。贞祐二年(1214 年)五月十一日,金宣宗正式颁诏:迁都南京。不过,朝廷的大部分 “文籍、书画、图史、彝器”,还是陆续从中都运抵南京。这些什物在南京宫阙前面堆成一座座小山,等待分拣。这时,南宋一方的记载,借前来围观的 “汴京吏民” 之口,说了一句幸灾乐祸的话,说这些文物珍玩,都是宣和(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旧物:恰去九十年,谁知又归在此邪?!在黄河渡口前焦急等候的,有曾经的富足之家,如今不惜倾家荡产,换来一张穿过浮桥的通行证。但是,无数孑然一身的难民,只能跪在冷漠的官吏和守卒面前,苦苦哀求,得知无望之后,大哭而去。这【蒙古西征】是是命运,或者说,这是世界历史留给金朝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金宣宗真是 “中兴英主”,大可以趁蒙古人在遥远的中亚浴血苦战的时候,对内整顿吏治和财政,对外以南京为中心,积极调整和部署国防。再积极一点,可以用心经营河北,收复蒙古人一口吃不掉的失地,至少也要把敌人拖入地区混战的泥潭,使之无暇西顾,搞什么迂回包抄。果不其然,金宣宗在兴定元年(1217 年)、兴定三年(1219 年)三次大举伐宋,双方鏖战于国境东西两线的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金朝虽然偶有斩获,算起总账来,却是 “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元气大伤。下篇第七章 孤注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 年)冬,窝阔台汗登基后的第三年,金朝的潼关 — 黄河防线就在三个不同方向遭到了空前猛烈的进攻。这是蒙古大军兵分三路的一次协同攻势。相对于分散的、独立行动的 AB 两支蒙古军,金军 C 拥有 “内作战线” 或中心位置(la ligne intérieure ou centrale),也就是一支军队对抗两支及以上敌军应该采取的路线。凭借这一优势,金军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和集中全部兵力,趁敌军各部尚未集中之前,连续、逐一击破他们。蒙古中西路大军,分别推进到目前位置,原先的战略构想,可说成功了一半。金军以为固若金汤的关 — 河防线,一下子出现了一西一北两个大缺口。这个时刻,再不起而反击,就只有束手待毙了。第八章 三峰眼看金军的斗志临近崩溃,蒙古军故意在包围圈上放开一条 “生路”—— 通往钧州的大道,又在这个缺口两侧埋伏了新赶到的生力军。片刻之间,“金军遂溃,声如崩山”。此时正逢云开雾散,日光粲然,蒙古军追击数十里,沿途 “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哀宗苦心经营近十年的精锐大军,从此不复存在。蒙古军的行动,是 “间接路线战略”(侧翼奇袭)的典型成功案例。中路军先攻关 — 河防线,牵制金军主力;西路军迂回奔袭,调动金军主力千里南下。西路军伺机决战,中路军伺机渡河,再会同西路军,与疲于奔命的金军决战河南腹地。战役进程,大体按照蒙古人的设想进行。蒙古人的胜利之所以如此辉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手的失误。合达、蒲阿统率的金军主力,犹豫畏葸,一失于捣河中,二失于扼汉水,三失于战禹山,在南北二线之间疲于奔命,是 “内线优势” 应对 “外线进攻” 的典型失败案例。第九章 困兽一部分金军士兵抱着圆球状、罐状或葫芦状的铁疙瘩,这是河中守军用过的 “震天雷”。震天雷可以当作手榴弹,抛下城头,“砲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杀伤面积远达半亩开外,飞溅的火点甚至能烧穿铁甲;还可以用铁链拴着,从城头吊到蒙古军的攻城车(牛皮洞子)前方,实施精准爆破,“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不过,唐庆使团被屠,意义绝不止于外交事故。随着飞虎军闯下大祸,末代金军的一种潜在动向突然浮出水面 —— 军队开始失控了,甚至就在皇帝眼皮底下。这种现象酷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陆军的 “下克上”。闰九月十四日开始的新一轮括粟,力度空前。据称,南京城内自亲王以下,每家每户,只准留下够吃三个月的口粮。平均算起来,一人只能摊到一石三斗,年幼者还要减半。超过定额的余粮全部强制上缴。围攻、大疫、兵变、饥荒、外援不至…… 尽管金哀宗等人尽了最大努力,南京似乎还是无可挽回地滑向当年中都的宿命。十一月,城内已经沦落到 “人相食” 的悲惨境地。寻找第三个 “中都” 的议题终于提上了日程。第十章 人心天兴元年(1232 年)十二月十日,金朝建国以来皇帝第二次出京避难(对外宣称 “亲征” 或者 “亲巡”),在朝廷内部达成了初步共识。这天,金哀宗在大庆殿公布了随他 “亲征” 的人员和组织名单,熟面孔众多不管是崔立和他的 “义父” 事先达成了默契,还是蒙古帝国内部早已做出了决定:这五百多名皇族男女,除了太后、皇后和少数妃嫔第二天继续北上,剩下的人都死在了蒙古军的屠刀之下。到南京陷落为止,蒙古人对中原汉地的占领,已长达十余年。出于各种机缘接近蒙古统治阶层的中原人,除了耶律楚材,其实还有不少。他们纷纷利用各自的人脉,阻止蒙古军在南京造成更大规模的破坏。但是,【给崔立树碑】这段不甚光彩历史的三位主要当事人 —— 王若虚、元好问、刘祁,他们心里清楚,既然做了选择,就得承担道德责任,面对当时和后世的评骘。因此,三人通过不同形式,像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涉案人那样,留下了自己的 “供词”,为自己辩解:李伯渊砍下崔立的首级,跪捧在承天门前,遥祭哀宗,“一军哀号,声动天地”。最后,崔立、苑秀、折希颜三人的尸首,被吊在宫阙前的大槐树上示众,仇家 “剖其心生啖之”。第十一章 覆巢窦默盘算,皇帝到了蔡州,蒙古兵迟早尾随而至。他收拾行装,悄悄出了城,干脆躲到了南宋境内的德安(今湖北安陆)。在南宋,窦默深入钻研程朱理学,后来因缘际会,进入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经常向这个蒙古皇帝灌输儒家的三纲五常和帝王心术。完颜仲德的想法恰恰相反。在仲德心目中,蔡州只是一个中间站,可以从此继续往西,实现之前规取陕西、巴蜀的战略宏图。十月十日,万余名饥民聚集在尚书省前,请求放他们出城自谋生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就在内城举行了游行示威,“大呼于道”。金哀宗听到喧闹,问清原委,同意放饥民出城。但是,每座城门每天只限一千人,南宋朝廷考虑,联蒙灭金,或可一雪前耻;但也有人提醒,宣和年间联金灭辽,教训惨痛,如今蒙古贪婪,宜防后患。最终,宋人判断,反正金朝已如风中残烛,救不活了,而不管是雪靖康之耻,还是收复 “三京”,都不能马上同新兴的北方强权撕破脸。正月十日拂晓,金哀宗传位给承麟后,在近侍护送下,平静地走入小屋,合上木门,悬梁自缢。外城彻底沦陷的时刻,承麟刚刚走出行宫,正在部署防御,只听 “四面鼓噪夹攻,声震天地”。在如此绝望的处境下,金军居然没有总崩溃的迹象,而是同蒙宋联军在城内各处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尾声:又见黄河渡换句话说,金国灭亡之际,因为战火、疾疫和流徙,贞祐南迁到河南的数百万北中国居民,竟完全从此地消失…… 贞祐南渡、壬辰北渡,这两大事件注定深深烙印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个体和家族的历史记忆中。后记笔者一度痴迷于搜集和阅读西方出版的各类围城史书籍,并且一直觉得,金人刘祁回忆开封围城的《录大梁事》、王鹗回忆蔡州围城的《汝南遗事》,这两份历史文献,比起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军医尼科洛・巴尔巴罗(Nicolo Barbaro)撰写的围城日记(Giornale Dell Assedio Di Costantinopoli 1453)这类史料,生动性毫不逊色,史料价值更加珍贵。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图就完美了

                                        古代战争题材的书,关键战役上有没有地形和战略示意图,读起来感觉差一个量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靖康耻,终得雪……又如何?

                                          翻开这书是因为小约翰可汗的一句书评【历代历朝覆灭前夕就像一个病危的老人,有上气没下气,但是金朝的覆灭却像一个在拳击场上的壮汉,被人一拳撂倒,被一通猛拳活活打死】。真的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描述的不太正确,这种细节史展现的明明是生吞活剥,挑筋削肉一刀一刀把这个国家活剐致死,史书上常有 “饥民易子而食” 的说法,真的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发现这样一种高度抽象下是怎样的人间炼狱… 对于我这种生活在和平年代代懒散闲人,这样血淋淋的历史本来是根本不敢看的,可是从小受到的历史启蒙里金人都是禽兽(这也是本书后记提醒下发现的,我受到的历史启蒙和价值观建设都来自金庸的小说),所以翻开本书时我一直在暗暗叫爽,心想天道好轮回。可是真的看完了又由衷生出一种历史的幻灭感:所谓的历史大势可能真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金朝亡国之主金哀宗绝对在中国帝王中属于中上,这哥们不仅仁慈恤民,而且英明果敢甚至真的提剑杀贼,自己麾下武有陈和尚(这哥们就叫这个名字,不是外号)勇可比赵子龙,文有完颜仲德,严可比诸葛亮,依旧没招,身死国灭。他已经做了太多而且基本及格,可是个人命运对比趋势能改变的还是太少了。北宋靖康之耻我们总觉得是因为徽钦二帝蠢得令人发指,一通蜜汁操作。宋朝孱弱又常常是我们嘲讽的对象,可是当年 17 骑击败宋军 2000 人的金国到了晚期也是不再勇武,甚至在外事活动里使 “盘外招” 依旧射箭输给南宋,安逸生活对于尚武精神的消磨可见是历史规律,根本无法逆转,我们根本无法苛责古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个时候的东亚草原游牧民族早已成为了一股撼动天下的劲旅,即使宋元之际守城技术达到巅峰,真的一点用都没有,东亚大锤已经形成,足以摧枯拉朽粉碎一切抵抗者。最后金国亡国之战蔡州一役,宋军真的来了,甚至统帅孟珙本人就是出自岳家军,还先于蒙元登上了城楼,靖康之耻终于雪了。可是那又如何?历史不过继续向前,人吃人的时代远远没有结束。灭了金国,下一个就是南宋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