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围城必阙?
金朝的最后一个都城,蔡州,被窝阔台的蒙古大军团团围困。围城一个多月后,城内居民粮储渐渐耗尽,万余名饥民聚集到尚书省前请愿,要求出城觅食,未获答复之后他们在内城游街大呼。金哀宗闻知,命令每天放一千名饥民出城…… 饥馑之下,城内开始吃人,僻静街巷中潜伏着结伙作恶之辈,专门伏击行人、勒死分食,甚至拿到市场出售。负责城内治安的 “都弹压” 官逮捕了一伙杀人劫财的强盗,审讯中发现,他们后台居然是精锐部队 “忠孝军” 的两名军官…… 这是《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中的一段内容,将八百年前的惨烈兵灾呈现在读者眼前。此书描写的是 13 世纪前期蒙古和金的战争,特别是围绕金朝三座都城的攻防战:中都(今北京市)、汴京(今开封市)、蔡州(今汝南县)。作者在后记中说,中国目前的历史作品还较少涉及围城战史,而自荷马史诗以来,西方关于围城战的记载已经蔚为大观,所以此书极大的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说到中西围城战史的差异,和欧洲相比,我国古代的经典围城战确实不太多,这可能有地理环境的原因:欧洲古代国家普遍较小,纵深浅且多山地,城市大都在沿海,很容易遭受外敌围攻,甚至是海陆两面围攻,所以城市攻防战往往等于国家存亡之战。而中国国土辽阔纵深很大,敌军不容易长驱直入、围困都城,而且都城一旦有警,皇室很容易 “西迁” 逃走,有足够的后方可供避难,也不会变成都城攻防战。此外,城市攻防战还有社会因素:如果是同属中原文化的两方对决,不易升级到惨烈的围城战。一般在野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胜利一方已可以用多种政治手段解决,如分化和利诱对手投降。比如秦灭六国、刘邦灭秦,西晋灭吴、隋朝灭陈,基本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都城攻防战。而另一方面,如果进攻方是北方民族等所谓化外蛮夷,双方文化差距过大,就不容易实现政治解决。入侵者不熟悉中原,多重视劫掠而非接管治理,难以顺利接管原政府体系,也很难用政治手段争取守方投降。所以一旦有异质文化的外敌入侵,往往会发生惨烈的消耗战。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皈依全真教的金末诗人王元粹有一首避难诗,诗中哀叹:“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我生值世乱,世乱难为生。” 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人共同的心声。据说,成吉思汗极为鄙视她的父亲卫绍王,公开宣扬:“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 拒绝承认他的皇位。卫绍王即位不到两年,成吉思汗就挥军南下,攻掠金朝的西北境,屡屡围逼中都。就在强敌压境之时,至宁元年(1213 年),大将胡沙虎发动兵变,杀害了卫绍王,拥立岐国公主的堂兄金宣宗完颜珣登基。又过了一年,成吉思汗再度兵临中都城下,宣宗许嫁公主,乞求讲和。“时公主见在者七人”,入宫挑选的蒙古使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眼神却透出聪慧坚毅的小姑娘。她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心疼女儿,愿意一同远赴漠北。从后来发生的事件看,这对母女仿佛又很幸运。公主出嫁不到三个月,宣宗为了躲避蒙古兵锋,迁都南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 “贞祐南渡”,这是金朝加速崩溃的历史性转折点。这个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早早就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使北宋蒙受了 “靖康之耻”,俘虏宋钦宗、宋徽宗北上,渡江追击宋高宗入海而还。“绍兴和议”(1141 年)后,宋高宗向金朝皇帝称臣,南宋每年要向金朝交付 “岁币” 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大悲阁既然又名 “护国仁王佛坛”,当与供奉《仁王经》有关。这是一部传说有 “护国” 神异的密教经典,全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经中的《护国品》有几段类似政治预言的记载,说是大乱降临人世,先有七种天地灾难:一、日月失度;二、星辰失度;三、大火四起,焚烧万物;四、时节改变,寒暑不恒;五、暴风数起,昏蔽日月;六、天地亢阳,百谷不成;七、四方贼来,侵国内外,兵戈竟起,百姓丧亡。汪古人本来是金朝的边疆属民,还负有为女真人守卫西北界壕的任务。他们扼守的边界,据考证是金朝的净州以北、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直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一段界壕。不过,金朝尚不知道,此时汪古部首领早已公开投靠了草原上崛起的蒙古霸权,后来还成为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的帝国新贵。相对于分散的、独立行动的 A、B 两支蒙古军,金军 C 拥有 “内作战线” 或中心位置(la ligne intérieure ou centrale),也就是一支军队对抗两支及以上敌军应该采取的路线。凭借这一优势,金军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和集中全部兵力,趁敌军各部尚未集中之前,连续、逐一击破他们。所以,如果双方兵力不悬殊,“一切中央或内线的位置,总是要比外线的位置(按:比如在金军两翼作战的蒙古军)有利”。如果这个欧洲人受雇于蒙古人,他可能会建议:若非十分肯定中西两路主力都能面对金军取得绝对优势,最好不要分兵作战。毕竟,大量成功的战例,例如,李世民对王世充和窦建德,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杜松、马林和刘,拿破仑在意大利对奥地利的博利厄和撒丁军,坦能堡战役中兴登堡对俄军萨姆索诺夫、伦南坎普夫…… 都来自名将对中心位置和内作战线的巧妙计算。抚州南边的野狐岭,是一道东西走向、蜿蜒五里,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石头山脉。后来元朝人用 “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 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峻(周伯琦《野狐岭》)。往来使节行旅,如有幸北上途经野狐岭,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只要翻过这座山,便骤然闯进了另一方世界,四处散落着游牧民的白色帐篷和毡车,羊马成群。前往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伫立在野狐岭上极目北望,只见满眼 “寒沙衰草”,不禁感叹:“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不过,北方南下的骑士,如在同一地方驻马俯瞰,肯定有另一番感叹:自野狐岭向南,便是利于铁骑驰骋的一马平川。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 “百年兵力”,都 “销折溃散殆尽”。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正月初五,金哀宗将亲征临时指挥部设在了长垣(古蒲城,今河南长垣)东边的沤麻冈,离卫州大概二百余里。完颜仲德最后试图劝阻金哀宗,他扯住御马的马嚼子,跪下恳求:“存亡在此一举,卫州决不可攻!” 金哀宗挥手令他退下:“参政不知!” 从 1211 年蒙古南下,到 1234 年蔡州陷落,二十三年,看似短暂,可对于生活在金国版图上的 8413136 个家庭、53532151 位居民来说,他们身受的剧烈而恐怖的冲击,远远强于一场超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比如超级地震,或者超级瘟疫。皈依全真教的金末诗人王元粹有一首避难诗,诗中哀叹:“嗷嗷二十载,何时见升平?我生值世乱,世乱难为生。” 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天崩地陷,人伦剧变,神州陆沉。这一切结束后,成千上万的人,从围城中、从废墟中、从山寨中、从囚牢中、从地穴中,从五花八门的藏身处缓缓走到阳光下,发现他们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早已不复存在。莎翁将海难的幸存者形容为 “被大海吞噬,又被吐出”(all were sea-swallow'd, though some cast again)的人。他们正是这样的 “幸运儿”。毕竟,有太多的人已经没有机会再看一眼这个残破的世界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仿佛,回到十三世纪初的天下……恰如刘勃老师对此书的评价,宏大的史诗描绘与细微的个人命运相结合,是对本书的大体描画。1. 历史的兴衰轮替,野蛮又一次战胜文明。金,这个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早早就令西夏和高丽俯首,在极短时间内灭辽,使北宋蒙受了 “靖康之耻”,后以君臣或叔侄之礼拜金。一个游牧民族战胜了文明更高级的宋朝,却在 100 多年后又一次亡于另一个刚刚崛起的野蛮的游牧民族 —— 蒙古,金国是一个汉化较多的朝代,逃不脱野蛮战胜文明的循环。站在后人视角,金朝凡百二十余年,比战胜他的蒙古所建立的元朝,国祚还稍长一些。当然,这是宏大的另外话题。2.“图存于亡,力尽乃毙”,金国覆灭的悲壮。金朝皇位迭传九代,凡一百二十年,后二十四年苦苦抵抗蒙古对中原的侵袭,一路往南,从中都到南京再到蔡州,金在 “军事失败 —— 内部矛盾加剧、可支配资源锐减 —— 军事失败……” 的恶性循环中竭力挣扎,最终力竭而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不能太优秀,因为好人遭殃,徒增观众反感;悲剧的主角又不能穷凶极恶,否则观众会觉得他活该。最能同时激发道德感、怜悯和恐惧的悲剧主角,是平庸的,和我们一样的人。按照古希腊人的审美品位,武王伐纣写不出动人的悲剧,金朝的灭亡却可以。”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从君主到文武,再到平民百姓的挣扎,其间尽显人性的美与丑,有誓死抵抗、死得悲壮但有气节的金朝大将完颜陈和尚,有无力回天、死得有些凄凉但不做亡国之君的金哀宗,还有王若虚、刘祁和元好问三个著名文人的 “功德碑” 之争,令人更为唏嘘的当然是那些不知名的百姓,有在蒙金交战中蒙古、金、西夏和辽等各族兵士,有不甘城破受辱从中都(今北京)城墙跳下的十几万良家妇女,有弹尽粮绝而被家人蒸食的妇幼……3. 围城史,一个特殊的视角。本书将燕京、开封、蔡州这三颗最大的珠子,加上河中、归德等几颗小珠子串联到一起。蒙金两军经过野狐岭、三峰山这两次大规模野战,金军大兵团被歼,围绕大大小小的城池、堡垒、山寨进行的战斗,遂成为迄于金亡最主要的战争形态。对于战争和兵法有兴趣的观众,会看得津津有味。作者周思成独到的围城史的线索,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十三世纪初的 “天下”。4. 诚如作者所言,蒙金之战的史料很多,但真正形成观点的专门著述并不多。我们对于金朝的认识也大多停留于岳飞传或是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小说,对于完颜他们家,只有淡淡的鄙视和浓浓的恨,对于金朝缺乏深入客观的认识。又何止是女真建立的金呢?我们学习的历史,大多站在华夏或者汉族的立场上来认识和演进,很少站在少数民族的主场来观察和研究,相信大多数读者对于实际上已经融合于华夏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契丹、鞑靼、女真、党项、柔然等也知之甚少,或者不一定有兴趣。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让人眼前一亮,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这样反应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好书以飨读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完整呈现引人深思的金国衰亡史,细节还原惊心动魄的城池攻防战。12 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然而自 1211 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按说我刘老师推荐,自当是精品中的精品。读史不多的我,对于大金所知甚少。翻开看了几页就傻眼了,我怀疑刘老师是想让我认清自己是个文盲现实。读书必须配上一个字典已经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连书名我都问了问刘老师那个字儿念啥,经提醒想起了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隳。地名,官职,人名里择充斥的大量的生僻字,不但生僻而且很长。比起纥石烈 XXX 等,完颜这个完颜那个的还算友好的多,人名四个字儿算少的,加上官名,书读下来记住的寥寥,至于蒙古大军里的几位破位熟悉将领还要感谢金庸老先生曾经做过的铺垫。本书作者也经常秀一波文笔,大规模使用生僻的高级词语,连去年都要写成去岁。虽然读的吭哧瘪肚,依然不得不佩服,在还原二十多年的乱世方面,作者写的极有画面感,既有俯拍的洪大视角也有个体人性,行为,心理的详细刻画。放下书本,闭上眼睛,感悟良多。然而,我不准备给别人推荐本书了。因为如果不怎么读书的人偶尔想开始,不如找明朝那些事儿风格的看看,本书很有可能几页之内吓退一时兴起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