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眼睛看得见角落,心里才会有全局

    此书内容对象比较特殊。一是涉及 “性” 这个敏感话题,再加上对 “卖淫” 的天然道德鄙视。读此书可知,事实上这个群体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龌龊(当然也不干净),也不是想象的那般悲催(当然也不高尚),而是就像世间其他职业群体一样,有一个完整的 “生态”,有一套规则,有一套生存之道。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在如何对待这个职业、对待家庭甚至当下的丈夫或者未来的丈夫、对待他人眼光的心态,虽不尽相同,但也绝非圈外人想象中的那样见不得天日。来这里的 “嫖客 “,可能有多种动机和原因,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社会的复杂性。小姐作为独特的人群在中国真实地存在着,由于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观念的限制,她们只能游走在边缘的灰色地带,真实的情况并不为大众所知。对这个人群做调查是什么感觉,会遭遇什么故事,是此书会引起人兴趣的另一个问题。要如何切入这个圈子获得信任?如何让对方讲实话、详细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如何设计调查的问题服务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保证能够正确解读对方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先入为主滥用调查得到的材料?在调查中应不应该同情他们,以及能够给他们什么帮助?在這個过程中,潘教授就自曝曾多次遭遇 “你嫖不嫖” 这样的问题,调查者在一个嫖客提出要求 “你问了这么多能不能和我来一次” 时应该如何作答,一个做调查的小伙子最后对接受多次调查提供很大帮助的对象说 “姐姐我能不能抱抱你 “时是什么心态。这些都是各位调查者都会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背后的答案都不简单,总结起来,就会涉及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认识和实施这一大问题。潘绥铭教授经过对这一领域的坚持性的研究,带起了一班有些成熟经验的研究弟子,但是他们都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艰难的过程,简直可以说比研究对象们也容易不到那里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你打开“真实世界”的大门

      就像是一个平行世界,然而,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在国内的。我一直觉得,只要自己可以接受,就要适当了解各类群体的生活现状。一方面是增长见识,一方面是活得明白。有些情况可能让我们匪夷所思,但 ta 们就是存在着。运用批判性思维基本功,分清事实和观点。依据事实来多元化认识世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眼睛看得见角落,心里才会有全局”

        这本书是多位社会学家对性社会学田野调查十余年的笔记合集。我看着有些震撼,还有些感动。我从这一页页详尽的笔记中看到了社会科学家们对学问的执着,和对人的尊重。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话:“眼睛看得见角落,心里才会有全局”。性工作者,被归为社会边缘人,他们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在社会的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这一群体被社会板块评论、被人们当成谈资,但好像没有被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系统研究过,这正是 “性社会学研究” 的催化剂之一。而田野调查,是深入到生活内部做研究的最好方式,它有数据分析所达不到的理解深度,同时让研究笼罩了人性的温情。性工作者的存在,说明这一领域社会需求的存在,法律拉起的警戒线清晰可见,而道德伦理的层面却是模糊一片。在我的认知里,选择做这一行,应该各有各的身不由己。他们常常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被说成是艾滋病的传播者、家庭的破坏者,人们总是倾向于找一个实体作为问题的症结。性工作,如果能建立起良性的疾病防控和法律监管体系,也许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有些家庭,有些群体,确实需要这些边缘人来帮助他们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让他们在不满却无力改变的现状中找到一个出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等与尊重最重要

          社会调查中这种 “主体建构” 视角要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切实地贯彻伦理原则,做到 “知情同意”“平等与尊重”“无伤害与受益”,只是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在贯彻伦理原则的侧重点与程度上会有所差别。越是难以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获得贴近主体 “真实” 表述的研究,对于研究伦理的要求也就越高,所需要的考虑也就越充分。不管贯彻的程度如何,任何社会调查中伦理原则的贯彻过程和局限性都需要结合到调查过程之中呈现给读者,以促进学术监督与讨论。对于研究伦理的充分考虑与切实贯彻,以及对于研究伦理在方法论上的意义的充分认识,可以提高社会调查的数据质量和整个学术质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性社会学调查研究

            眼睛里看得见角落,心里才会有全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7)把被调查者当人,而不是当猎奇对象

              通过公众号 “一席” 演讲认识了作者,知道了这本书。《我在现场》,书的名字起的非常贴切,这是一本研究性社会学的书,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他们也只能是按自己的路子趟出一条路来,所以叫 “田野调查”。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老师。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荣誉所长。还有一些学生的调查笔记和回忆。他们一起写成了这本书。一说起 “性社会学”,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肯定不是 “社会学”,而是 “性”。这既非错误,也不低俗,因为 “性” 的背后是生命,是我们全部人格的凝聚,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维度之一。出于好奇,想看看 “红灯区” 有什么好研究的?却有了十分意外的收获:知道了到底什么是真诚,和人交往时,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一定要把他当人,哪怕她是 “小姐”。黄盈盈从 1999 年开始踏上 “红灯区” 的研究之路。至今,在大江南北十多个 “红灯区” 蹲过点。15 年来,不管是学院内,还是学院外,不管是研究还是行动,多多少少跟 “红灯区” 脱离不了干系,包括学术生涯与生活,都受益于 “红灯区”。黄教授,每天跟 “小姐” 待在一起聊天,搞研究,有好几次警察来了,那些小姐轰的一下就跑光了,她也跟着跑,跑了几步又停下来问自己,我跑什么呀?跟着跑也是人的本能反应,由于职业特殊性,大学专门给黄教授开了证明,万一警察来了,好有交待。面对这些生存在底层的人,到底要不要出钱资助他们呢?你说要吧,咱又没那么多钱,你说不要吧,好像又不近人情。后来找到的存身夹缝是:尽可能多地给她们讲一些预防性病的知识,给几个人不要吸毒的忠告,帮几个人办一些与她们的生意无关的事情,资助一个人回家。此外,还尽可能多地陪她们呆坐、打扑克、逛街、吃饭,哪怕这些对我的研究毫无意义也罢。因为我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她们的生活中那深不可测的枯燥、乏味与寂寞;还因为她们中的好几个人都说过,还从来没有一个男人和 “外人” 这样对待过她们呢。结果,有一次下雨时我要出门,在场的四位小姐一起帮我到处找伞借伞,令我十分感动;因为她们自己没有伞,也从来不用伞。当然,我知道,这一切肯定会被一些人斥骂为 “物以类聚”。可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连将心比心的同情都要被指责,那我们还活个什么味道呢?一个做鸡头的朋友告诉黄老师 “你要自甘堕落”,把自己的身阶和心态放低到和她们一样的高度,才会有深度的沟通,就像我们常常蹲下,跟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潘绥铭的一个学生在离开一个城市的时候,几个姐姐要请她吃饭。结账的时候,她们坚持要付钱,那位姐姐说:“你是学生,你不挣钱,我们虽然挣的钱不算干净,但我们自食其力。” 她这句话,至今想起都会眼眶一热。在那一个个行在路上的日子里,我最在意的不是带回来了哪些资料,我欣喜的是从被调查者的眼睛里看到了怎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而言,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宇宙;对社会而言,宏大之下亦是个体的欢欣和苦痛的汇聚。在我看来,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研究者可以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探索社会问题,并且在探索中发现、体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能力。定性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充分展示出人们事后回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回忆的结果。在人们讲述自己过去行为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记住一些感受、心情,而非行为。从业的原因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这些肯定是她们不愿意对外人讲的,因为这样做,无异于把自己最隐私的东西彻底敞开给人看。回顾起性研究历程,不只有遗憾,甚至还有愧疚。这种愧疚不是因为我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或者研究伦理,而是因为被访者极其坦诚,向我敞开了他们生活世界的大门,使我能够充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对于 “红灯区” 的调查,在遍尝了 “通过行政系统正式进入”“以正规方式直接找老板”“非正规方式找老板”“通过老板找小姐”“避开老板找小姐” 等方式方法而不同程度地屡屡受挫之后,发现也许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就是 “混熟了再说”。社会科学的本质,就是要从人人可见的表象中去发掘那些平时被大家所忽视的现象和逻辑。针对小姐人群的研究(任何人群的研究都是如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尽量地去了解她们的生活。通过多年的观察了解,她们的群体特征是:非法、被社会标定为 “不道德”、处于边缘状态的生活方式。其最大的风险则在于:被抓、被暴露,以及受歧视。因此,她们对于调查的可能反应是:逃避、拒绝、岔开话题、职业性撒谎及故意撒谎,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首要应该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和威胁感,拉近人际关系。我们是平等的双方,不能因为我是教授,是社会主流,就持着 “我们在帮助和关心你们” 的姿态,更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被访者。只有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才成为可能。我们能不能为了研究的需要,就去挖掘对方所不愿意暴露的隐私呢?例如:萍姐(一个被访者)回家乡结婚了,这是研究小姐 “转业” 和 “退役” 的罕见好机会。可是,我们还能无所顾忌地再追去找她聊天吗?甚至,在公开场合如果我们再遇到她,还能表示我们曾相识吗?显然不能。哪怕我们的个案记录极不完整。任何社会调查都不能搞 “逼供、诱供”,哪怕是使用最温柔的手段。尊重对方的 “隐私屏障”,就是尊重对方的整个人格,也就是尊重调查者自己。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上去帮助她们呢?我们是否了解她们是否需要我们的 “某种” 帮助?她们所切实希望的帮助(比如免于被抢劫、被抓、遭受暴力),我们又能做到多少?最终我们所能找到的存身夹缝往往是:除了一定的访谈报酬(或者以礼物的形式),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比如一起逛街,陪着一块去看病买药,在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陪着聊天解闷,为今后生活一块出谋划策,过年过节时一块打牌,等等。而这些,我们认为恰恰是小姐们最需要的,也是最贴近她们生活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 “交换”,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的建立才成为可能,深入的研究才成为可能,一种主体的、移情的理解也才成为可能。除了小姐,书中还有针对坐月子、艾滋病患者、截瘫者、未婚人流女青年的一些调查。在那一个个行在路上的日子里,作者最在意的不是带回来了哪些资料,欣喜的是从被调查者的眼睛里看到了怎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而言,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宇宙;对社会而言,宏大之下亦是个体的欢欣和苦痛的汇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很好借鉴意义的一本书

                偶然翻到的一本书,关于性工作者的社会调查研究,性工作者是社会敏感的话题,所以很多人都会特别好奇(当然自己也是好奇才翻开)。但是看了之后给我的却是另外一种感受,以前学管理学研究时候,经常会强调定量或定向研究,并且尽量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把人为因素给排除掉,以前也认为确实是这样。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改变了我的想法,社会科学(或者说社会学)研究的是人,所以人表达的并不一定是他真正想的,需要到现场或者从不经意或者行为中再去发现其中的真正含义,最终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应该是合乎人情,我想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真谛吧。推荐社会学或营销的人员可以读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黄盈盈的这本田野调查笔记,认真地读了,很佩服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热忱勇气与方法。似乎较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学停滞了,或者大家敏感问题讳莫如深,人们知之甚少,尤其是边缘人群生存状况不为大众所知。像费孝通这样的大家近来鲜有出现,甚至在知识界对社会学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更显得本书的可贵。真希望有更多这样贴近现实的作品出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以当做休息时的故事书来听,内容很丰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存在与荒谬

                      人看人有千千万万,看见别人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触碰敏感,看见边缘:笼罩在性阴影下的女性

                        在一席平台上黄盈盈有期讲座以小姐研究为主题,其中不乏精彩的发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结尾那句,你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我在现场》里收纳了黄盈盈、潘绥铭等一众性社会学研究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进入社会的敏感地带,关注边缘人群的生存处境。1. 田野调查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里有一项较为迷人的活动,那就是田野调查。对于我来说,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在看了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和《私人生活的变革》等著作之后。从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上来说,《梁庄十年》这样回顾农村的文学纪实作品也可以归纳到田野调查中。更为常见的则是像《岂不怀归》这种对于相对陌生的三和大神进行调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田野调查可能要走进深山老林或者原始部落,当然也有像《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种在繁华国际大都市中进行的。对于本书来说,不管是其面向的群体还是调查的主题,都可以说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谈性色变的氛围下人们可能不好直接表露自身的兴趣,但却会以其他的方式保持关注。除了个别专业人士之外,大多数人可能更多还是受到了好奇心的驱使。性作为现实生活很多时候都不被提及的敏感话题,公开场所中如此,私下的接触也未能免俗。如此带有禁忌色彩的话题,反倒可以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兴趣,哪怕暂时没有直接展现。2. 性工作者在黄盈盈的一席演讲中她直接以小姐作为称呼,在本书中更是用来指代这类群体。或许用一个更加中立的表述是性工作者,当然这会过于强调其身上的经济属性从而会忽视其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上来说,用什么称呼都是可以的,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其会在明里暗里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者是隐喻。普遍来讲,大多数的称呼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歧视意味,甚至有侮辱的嫌疑。作为读者我们没有必要吹毛求疵,但却可以通过作者以及常用称呼和表述的内容察觉到其在客观研究之外的个人取向。毕竟田野调查的对象和参与者决定了其多少会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的结果在客观之外更少不了主观的参与。不合法、受到道德谴责,该群体长期面临类似困境,哪怕是进行严肃的田野调查也是一个难于接触的集体。自古以来的隐秘性更让外人很难通过公开渠道接触到从业人员的世界。本书中的诸位作者以学生和高校老师为主,自然在实践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首先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就是真正接触到这一敏感区域,看见身处其中的边缘人群。3. 艰难破冰本书中的故事更多以艰难的破冰为主,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部分,对于大多数读者亦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突然接手这样一个课题,对于大多数生活在校园的人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没处下嘴。当然作为守法公民,其他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难以察觉到其存在。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可就是难以接触,甚至以身涉险也难以实现。想要努力,更是苦于没有可以努力的地方。作为读者,你我或许不用面临此等难题,却时常会陷入到类似的困境之中。中间人的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找到合适的中间人可以如鱼得水,没有其助力常常是不得其门而入。这需要借助自身的人脉,更要讲究点缘分。除了运气的加持之外,更需要勇气和适当地表露。取得对方的信任是从始至终都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格外注意。凭一片真心可以,但更需要借助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有些时候甚至要调用一些斗智斗勇的套路。研究对象和调查人员毕竟都是人,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与人相处时常见的问题。比如对谎言的识别和应对。你很难说自己就接触到其中的真相,更很难说就看清了事情的全貌。4. 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需要一双慧眼,但对方可能早就为生活所迫练就了火眼金睛,更有看人下菜碟的高超伪装。同样一个人一件事,在不同场景下可能会展现截然不同的样貌。对于这些性工作者,其所处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下更是会在区分之外互相影响。戴着面具生活,你很难看清楚面具下的真实,触碰到的真实可能都是精心修饰过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和经验确实可以在现实中加以检验和佐证,从而努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实。可任你花费再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不要忘记了其中出错的可能性。在计算机的运作中,输入的内容极大影响输出结果。然而在本书提到的田野调查中,从输入到输出的各个环节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有些来自外部环境,有的则是其自身导致。看似严谨的调查结论可能会因为一个即将被发现的错误而摇摇欲坠。不论本书中的作者多权威,难免会试错遇到类似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整个研究生涯中如影随形。5. 好奇之外打开本书除了满足读者对敏感禁忌话题的好奇心之外,更可以破除以往的错误认知,在此基础上会加深对于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在调查进行的过程中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可作为凡人仍难以超然。如果说全书中对我最大的启发,那大概就是不要忘记了彼此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之间那些共同点。借用书中的话来说,这些人不过是带上了性的标签,除此之外和你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当然这对有些人来说是冒犯,甚至带有极大的恶意。尤其是像《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里那些注重所谓贞节的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更加值得警惕的是由此对女性和更广大群体的物化以及性化。按照《金钱不能买什么》的逻辑,本书提及的自然也不能用金钱买卖。然而在现实中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合法化可以带来对从业者的保护,减少了一些常见的身心伤害。逼良为娼的隐忧有一定的道理,可现实中从业人员中不乏主动选择的。相比于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我们需要更多针对具体情况的预案。可是这依然需要建立在被看见和讨论的基础,还需要超越朴素的道德观念,更要避免被所谓的民意所裹挟。6. 写在最后女性主义的盛行,可以在很多书店的显眼之处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可这并未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因此大大提高。《一切皆契约》提到的天价彩礼让人们不得不直视女性以另一种形式被合法买卖的现实。关于本书,女性读者也好,男性读者也罢,在好奇之时不妨先试着放下彼此的偏见,至少在深入了解的过程尽量少受到其干扰和限制。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或许我们可以对现状做出一点有利的改变。从专业学者的角度来看,本书可能差点意思。可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在促进大众的理解、达成共识等方面,其多少还是有些功劳在里面。若能在这之外,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就更好了。标签和偏见让我们对某一群体产生错误的认识,通过个体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减少和改正。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才可以更好去改正和避免,从而推动观念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发生改变。在男权社会里,一旦笼罩在性的阴影下,女性往往身处弱势。为了证明自身清白,古有以死明志,今人能否幸免?《最好朝南》里诸多女性的真实故事会给出一些参考,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需要继续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拓宽认知、帮助脱敏

                          中国性社会学的顶级教授带着师门里面最优秀的学生去开展对性工作者群体的田野调查,这个活儿挺不容易的。从书中的内容看,潘老师和那些沉浸其中、入住式调查的同学比较容易获得真实度较高的资讯。蜻蜓点水的调查同学收获不多并且写的东西可读性不强。在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很鲜活、扎实,有些内容则是调查人员对于调查失败 / 放不下架子 / 无法突破自我的忏悔,整体上挺有趣。关于调查初期如何融入特殊群体、找到看门人,做边缘人群研究的伦理和做事界限等内容,挺有启发性。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认识社会和了解大学者做研究的方法,也帮助我对小姐、卖淫、嫖娼这些事实脱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与人的平等   心灵灰白相间的底色  种种无奈与奋勇求生   道德的选择  学术的规范  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边缘人群的最佳姿势

                              性工作者有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需要尊重。了解一个群体的最佳姿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拓展刻板印象,自以为高尚地播撒着同情、怜悯和优越感。(尽量)抛开固有的认知,再去认识这个群体吧。正如不同篇章的作者所言,他们本来准备好的严谨的调研方式最终都没能执行,取而代之的是融入对方的生活(在这个空间内平等地交流),与对方成为朋友;相比调查问卷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与决定才更接近真相。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造成贫困、持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贫困和持续贫困的原因非常复杂,最科学(非政治正确)的方式是:平等地看待某个群体,以尊重为前提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而这个新知与之前的刻板印象非常不同,它(新知)也价值连城。我们以往会坚定地认为,贫穷是个人的问题,个人的懒惰、内心脆弱等问题,贫穷是应该被谴责的。这种想法是最省力的,也是最偷懒的。我们不能忽略复杂的真相,不能忽略时代与偶然造成的决定性影响,也不能以单一的价值评判要求所有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了全文前 10%,太难啃了。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年纪写下的这本书,全文语气都是说教,夹带着油腻,没有层次感,像流水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体值得一读,不过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真正调查的内容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正式出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以看看

                                    这是一本对红灯区调查的书,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叙述了人大的教授和学生对于红灯区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基于这些研究的反思。他们的调研方式是深入红灯区(进入田野)。由于这个群体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很新奇的书。我怀着猎奇的心理打开了这本书,看他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妈咪、鸡头、小姐甚至嫖客的故事。我曾经戴着眼镜把他们看成脸谱化的角色,忽略了他们其实也都是 “人”,也是跟你我一样,满足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行为,也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至于能不能被接受则是另一件事了。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买春这件事的看法,从暗自兴奋变成了索然无味,小姐们并不把这事当成 “性” 事,她们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租了自己的身体,机械地被动地响应一些顾客的变态或不变态的要求,这只是 “生意”,跟你上班的模式是一样的,干活、拿钱,只是 “活” 不一样。从这本书中也能看到调查者普遍的内心挣扎,不仅仅是要深入田野,进入边缘人群的生活,更要解决内心中 “公民道德” 和 “职业道德” 的冲突,这很不容易,对于男性调研者来说也更不容易。“知情同意”、“平等尊重”、“不损害 & 收益” 是最核心的社会调研原则。深入田野,深入生活,建立深入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基于彼此分享、互相陪伴的模式,更多地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并整理反思,是我看到的对于这种理念的实践方案。除此之外,能做的,能帮的就的确有限了,超出了调查者的能力范围。当黑暗被看到,黑暗也变得没那么可怕了,调研者就是手电筒,感谢他们。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