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精神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唐玄宗本来很善于理政,打造开元盛世。但因为荒淫、懒惰,沉溺于二人世界和声色犬马,导致了藩镇割据,宦官握权,小人当政,因此衰落趋势形成并不可逆转。若不是中唐的统治集团仍然致力于国家管理的有序化,大唐走向灭亡只会是一个时间问题。刚开始,玄宗是勤政爱民的,察纳雅言的。他对姚崇提出的仁义治国、不好大喜功、不穷兵黩武、不让宦官干政、国戚不任宰相等十项施政纲领是全部接受的。科举制度也在玄宗时期正式形成。在姚崇和宋璟的任期内,政府部门权力开始集中在较少的臣子手里,君明臣贤和君昏臣奸造成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同时,玄宗重用宇文融理财,让国家有钱可用。李林甫和牛仙客搭班的六年,国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朝廷没有党争。但是,一切祸端源于杨玉环。玄宗荒废朝政,甚至违背了一开始的诺言,让贵妃的亲兄弟杨国忠任宰相,在叛乱到来后还让宦官去监军而枉杀忠良。荒废朝政,权力就没有真正握在皇帝手里,下面的人就有胆量造反。加上杨国忠是个靠与玄宗赌博发迹的小人,没有理政才能,是睚眦必报的人,容易惹起祸端。杨国忠掌握行政、人事、财政大权,安禄山则掌握强大的军事实力。杨国忠处处和安禄山对抗,提防他,安禄山也是。安禄山看到了华丽袍子底下的虱子,有底气造反。玄宗对此毫无防备,还沉溺于与贵妃的二人世界,直到渔阳鼙鼓震天动地才恍然大悟。玄宗不会用人,导致局面一度被动。即使杨国忠和杨玉环人头落地,也不能换来长治久安。为了享受胜利成果,朝廷给各路藩镇封官许愿,任由藩镇势力一天天坐大,直到有一天再叛乱,已经没法压下去了。康熙早早削藩也是有道理的,皇权由不得这么大的军事势力威胁,藩镇大了迟早都会造反夺权,无论皇上圣明、威武还是颓废、弱势。这么多藩镇,也造成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和频繁的王朝更迭。玄宗后来不会用人。重用小人为相,小人是不懂得识大体、顾大局、稳大势的,是自私的、狭隘的,没有能力平衡势力,也没有能力治国理政。小人权力根基不稳,容易遭到反对,只能靠玩弄权术和培植势力来维护自己,同时压榨百姓。宦官也是这样的人,战场上枉杀良将导致玄宗的局面被动。不理朝政,玄宗已经被声色犬马变得愚钝了,懒惰了,因为宦官和小人需要他,皇帝不管事,他们就可以放飞自我了,还能得到皇帝的恩典。帝国被派系斗争内耗了国力和人才,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时候没有反抗之力,走向灭亡。这本书说到了唐诗和背后的大唐精神,大唐梦。唐诗韵律优美,辞藻华丽,更是直击心灵,是真实反映唐朝历史的。盛唐气象代表了集体无意识的满足感,安全感,自豪感,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憧憬。社会充满了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漂亮,诗人可以表现得很有个性,大有一番作为。而杜甫的忧国忧民,展现了安史之乱后人心求稳的社会思潮。沉稳、多样、内向的创作风格,诗人的心思细腻而内倾,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杜甫为后世贡献了七律诗,而七律诗程式化、规范化,很符合中唐统治集团的求稳心理,希望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按部就班。尽管处于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和派系斗争,中唐的统治集团以两税法和完善人才制度,加强国家管理的有序化,政治斗争手段也不是赶尽杀绝的残忍。依靠表面的秩序,大唐才能多维持这样一百多年。科举考试使得文化艺术越来越平民化,接地气,越来越照进寻常人心间。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在韩愈和柳宗元主导的古文运动中受到一定的冲击,普通人机会越来越多了。接地气的唐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都有机会活得漂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宋朝的影子——中晚唐盛唐固然很吸引人,但最令我在意的是本书所阐述的中晚唐的特征:庶族崛起与文学艺术平民化;政治氛围走向稳定内向;对武将、胡人的忌惮。令我意外的是,这几个特征恰恰好就是后来宋朝的时代基调。“唐宋变革” 早已开始,是从中晚唐开始而并不是在什么五代十国或者宋朝。这一切肇始于安史之乱,本书起《安史之乱》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也难怪有史家会说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的转型点,或许也并不夸张。因此,宋朝后来崇文抑武、忌惮外族、平民文化等特征便是中晚唐沉淀出来的结果,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又丢了幽云十六州,致使宋朝的战略眼光彻彻底底被锁住,再也没打开过,只顾着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毕竟,稳定最重要,外族都是落后文化有什么好去学的呢?武将那么可怕还不赶紧压住?庶族崛起了,文化也得跟紧脚步平民化。中华文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内向,如同美籍汉学家刘子健的著作名一样 —— 中国转向内在。在这本书里也同样认为这一转型滥觞于安史之乱。不得不说,这一 “渔阳鼙鼓” 的鼓声真的够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