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在暧昧中寻找真实:李长声笔下的日本
在日本文化的镜像前,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认知的困境:要么将其神化为极致的文明典范,要么贬低为扭曲的文化怪胎。李长声的《日本人》以独特的视角,打破了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定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日本。作者以 "暧昧" 作为解读日本文化的关键词,这种暧昧不是模糊不清,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艺术:他们既崇尚集体主义,又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既追求极致的美学,又包容生活的粗糙;既恪守传统,又拥抱现代。这种暧昧性不是文化的缺陷,而是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生存策略。书中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入木三分。从职场文化到家庭关系,从教育制度到社会规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社会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批判,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理解。日本人的 "和" 不是表面的和谐,而是在矛盾中达成的动态平衡。李长声的写作具有一种难得的克制与清醒。他既不陷入东方主义的想象,也不落入民族主义的偏狭,而是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展现日本文化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写作姿态本身,就是对文化偏见的一种超越。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理解他者就是理解自己。《日本人》不仅是一本关于日本的书,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盲点与局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理解方式。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泡澡时爱用关西腔调唱披头士的歌《明天》,但歌词是他自己胡编的,什么 “昨天 / 是明天的前天 / 前天的明天”。最后,小说的 “我” 暗想:明天会做什么样的梦,谁也不知道。我们就好好活着吧。《明天》里讨论了关西话问题,譬如,关西人到了东京说东京话是常识,很正常,但东京人在东京说关西腔是偏执,会招人讨厌。这是一种文化歧视。文化应该是价值相等的,东京话并不比关西话高贵。木樽的漂亮女友反驳:“价值或许相等,但明治维新以来,东京语言大体上成为日语表现的基准哟。那个证据,例如沙林杰的《法兰妮和卓伊》,不就没有出关西话翻译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给“模范作文”祛魅谈及日本,中国人是对之态度微妙,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前中期对于日本种种 “先进” 制度的模仿和学习;另一方面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国仇家恨的痛苦记忆。李长声这本《日本人的画像》总结说日本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摘句”—— 这个结论并不是出于民族主义的污蔑,而确实是对日本文化平视的一种分析。这本册子并不是对于日本文化结构的全面剖析,而是通过一些常见的日本文化现象对日本人 / 事本质的一种试论。我觉得无论对于日本何种态度的人,至少要读一下书中 “日本人的画像” 一文以及书末作者的访谈,文本不多,但是对日本文化的种种都有比较简练的观点。下面是借助 AI 分析工具和我自己从书里书外得到的一些信息,对于日本文化特点的一些概括:日本文化是一种缺乏 “主体性”,但对于自我存在极为焦虑的 “拿来主义” 文化。日本人无论是自我分析国民性还是对于外部文明对自己文化的看法都十分在意,但日本文化从诞生起就缺乏主体性:现实古代中国借来汉字和儒家典籍,近代又有美国和欧洲国家政治制度与工业文化的冲击,这造成了日本文化对于外来影响的一种不正常的挪用:一方面是对于外来文化片面性的继承:比如强调中国文化中的礼法,而没有探究 “仁义” 这个礼法之后的核心;对于欧洲文化也多是学到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是盗用外来的符号进行重新阐释:比如日本汉字都是用本字去表述与中国文化语境忠完全不同的意象;近代之后又有了 “假名” 这种基于完全读音对于英语乃至汉字新词的一对一 “翻译”。“无忤” 的顺从和个体隐藏在 “集团主义” 后的无责任大环境。日本人的 “彬彬有礼” 在实质上是对于强势文化的崇拜和模仿冲动;比如日本对于中国儒家经典和建筑文化的大规模复制,以及在 “二战” 战败后对于美国的全面投降和谄媚;但是这种 “顺从” 只是一种对于等级制人身依附关系的遵从;在实际生活中的日本人个体可以在道德礼仪上都 “不失礼” 的前提下表现出自私自利和残忍无情。上至日本官兵在侵华战争中表现出的兽行;下至日本文化中的 “读空气” 氛围:凡是做出不符合社会大环境习惯的个体都会被边缘化排挤乃至被施加暴力(可去看日本有名命案的罪犯和被害人的共同特征)。“工匠精神” 背后的阶级固化。所谓 “工匠精神” 其实依赖于一套封建制 “家元制度” 的体质:日本的公司实际上员工是老板的 “家臣”,年轻技工是老师傅的 “徒弟”,日本产品高度分工下造成的是在停滞技术水平下对于既有工艺的重复和互相复制,而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乃至企业联盟之间垄断性极高的内部垄断。因此一旦遇到年轻人被老年人排挤而造成的生产力下降以及外部大国工业生产对于日本的碾压,“工匠精神” 就被拿出来掩盖这个生产制度问题,实际上许多日本人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方式恰恰是要加强 “封建制度” 这个残余。对于传统文化的 “不断发明” 和 “认知偏差”:因为日本文化主体十分在意外部视野以及其文化自身就是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 “习俗碎片” 的强行拼接,日本的所谓 “传统” 其实是多变和不稳定的。许多传统被发明的时间并不长却被奉为圭臬:比如日本女性随夫姓是近代日本对于欧洲文化的照搬产物;日本人 “爱干净” 更是现代垃圾法规惩戒下的结果;日本的所谓 “古建筑” 不断被翻新,而所谓的日本建筑与和服其实都是对于中国古代物件的不完美复刻而已。此外日本文化意象可以随着时代需要被轻易颠覆和重新阐释,比如古代日本利用他们先贤圣德太子的语录强化君主专制;军国日本就将 “樱花” 和武士道解释成一种勇气,今天日本许多神社还在以 “反战” 由头祭祀侵华份子;最后日本文化不真实的表面会反过来更加导致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不理解:比如日本的 AV 文化与其民间对于女性和性的态度截然相反;日本动漫文化中对于 “江户日本” 意象的现代化阐释也根本不是现代日本城市的真实体现。日本人一方面想要让外界认为自己是一个 “正常” 国家;另一方面又时时觉得外界不能真正理解自己而愤怒,这种矛盾心态就是其文化 “本末倒用” 的最终结果。用一句话概括来说:日本的个体是极容易被重新塑造的;日本的集体却是极难以被认知的。近现代中国对于日本人态度的过多关注,实际上也是落入了日本那种缺乏自信而思想拼凑的文化范式之中。日本理想的一个位置似乎应该是:对自身和家庭发展有追究的个体可以向着中国学习和自我提升;而作为一个岛国的日本则要小心其作为边缘的不得志者对于汉字文化圈核心中国的负面影响。无论对于 “知日派” 还是 “复仇派” 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