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大唐朋克
这部小说是当初一口气读完的,写得真好。
《长安十二时辰》借鉴了很多元素:美剧《24 小时》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线,游戏《刺客信条》的沙盘世界,丹・布朗小说的蒙太奇叙事方法。
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既依托当时现实而又科幻的「大唐蒸汽朋克黑科技」。
比如「大案牍术」,其实就是对应今天的「大数据」,只不过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更合理的方式,类似这种科技,其实别的作家也都使用过,比如《三体》里就有过数万人组成的人体计算机。
把这种「大唐蒸汽朋克」发挥地淋漓尽致的,是马伯庸的另一本小说《龙与地下铁》,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好写。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用在这里也成立。考据太多,盖过故事主线,就变成让人昏昏欲睡的论文;故事吸引人却有历史的硬伤,就无法令人信服。 难得有像马亲王这样全面的作者,才能有这样好的故事。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过程完美,结局略有瑕疵花了 20 个小时读完了这本《长安十二时辰》,马亲王的一贯水准,让人捧起就停不下来!如果你想穿越回盛唐时代,一睹国际大都市长安的风采,这本《长安十二时辰》是必不可少的。相比北宋的汴梁和明清的北京,盛唐的长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传说。无他,大唐离我们太远了,长安历经磨难,没能像汴梁或者北京那样保留在小说或者绘画里,只能从诗人的诗句中想象。马亲王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帮我们还原了长安城,实在是难得。而情节方面,马亲王的一贯风格,草蛇灰线,环环相扣,不仅有主线,更有值得深挖的支线。对于本书来说,如果没有支线,这也就是一本很普通的小说,有了支线,情节几度反转,主角的任务难度大大增加。有了支线,全书的内涵极大的丰富,主角张小敬的形象更加地立体和丰满起来。也正是随着支线情节的逐步展开,本书达到了高潮,而看书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停不下来了,急切地想看到背后的大 Boss. 随着真相的全部揭晓,大 Boss 最终现身,全书也戛然而止,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这跟《三国机密》的风格如出一辙。然而最后这个大 Boss 却略有瑕疵。之前每一个反派的行为、动机都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最后这个大 Boss 却多少有点牵强。书中的解释看似合理,实则难以自圆其说。仅仅因为孝心,就可以甘冒如此大的风险,进行如此精妙的设计,施行如此复杂危险的行动?如果是李林甫、太子,或者永王,还说的通,仅仅是一个虞部员外郎,真的做得到这一点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美剧24:大唐长安摄影棚像美剧 24 小时,像《刺客信条》,像《谍影重重》,还有点像《万历十五年》。上卷节奏快,奇思妙想,主角也像 JackBauer 似的让人印象深刻;下卷充斥着刻意反转的无巧不成书,最终成为一个烂尾的故事。大胆设想一下,在破了灯楼处,漂亮地结尾 —— 完成了张小敬解救长安城与百姓的初衷,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不是有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只能说,高潮之后的大半本冗余无用,主人公张小敬从 “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 的悲剧英雄,变成了毛主席评价《水浒传》那句 “终于是奴才。” 可惜。全书来说,这是一个盛世倾颓的寓言。“天子、太子、皇位、靖安司、朝堂、利益…… 你们整天考虑的,只是这样的事吗?这长安城有百万之众,做昨晚到现在,多少无辜被波及,到底人命被当成什么,为什么你们首先关心的,不是这些人?为什么你们对这样的事,能处之泰然?” 那个远去的盛世,因着这自私的秉性,难逃倾覆的命运。勤奋的舞女,盲眼的太婆,喂猫的小沙弥,这些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百姓,他们的利益被当道者所忽略、践踏,除了主角,没有人去尊重和守护他们。这也是 Jack Bauer 那句从容道出的铮铮铁骨:Die for nothing,or die for something.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精彩的故事 紧张的节奏 背后的真相 每个人的过去1⃣️ 马伯庸的作品每一部读起来,都不虚此行。此书足足花了近 13 个小时读完,而这紧张的节奏,看似谜题的解决,却又是下一个危机的诞生。2⃣️ 这背后的主使者到底是谁?那些看起来外表坚定的人却不是这场动乱的主使者,而那些命如草芥的,无法自处的孤魂野鬼们自发地组成了一队人马就为着向这些每天饮酒作乐的高官们讨回公道。3⃣️ 到底几个人的命运会如何?书中的主角张小敬亦正亦邪他时而不择手段,时而又心存大爱,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4⃣️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正直善良或是自私偏执的一面,但这些故事总让人钦佩就连反面角色,你也恨不起来,反而同情他如此的遭遇。🌱 这就是马伯庸先生的厉害之处,人物都是丰满而生动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现在留给张小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本书有许多的角度可读。从布局设计看,十二个时辰,二十四章,二十四格灯楼燃烧,如钟鸣回荡,每一步环环相扣,每一刻性命攸关。马伯庸厉害的地方就是先将框架限定好 就只有一天的时间 在时间被放慢、放大,随着主角群的不断登场,时间不断的流逝 光是时间快不够了的压力 就令人心动。单从这种布局张力看,是马亲王目前做得最好的一部了。另外从细节看,可谓做到了十分努力的还原,从食物的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灯会的诸多传统,到形形色色人物衣衫、发饰、语言和称谓,每一次行动发生的坊名、水渠名、宫名,都可谓一丝不苟,诚意十足。(这部分看电视剧会更有感觉) 从剧情看,令人耳目一新的大案牍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伎俩,层层叠叠互相勾连的阴谋秘计,困境暗萌的微妙情意,都被压缩进一天的时间之内,内容可谓十分充实。当然最不乏的就是千钧一发的绝境逢生,这一点总体来说主角光环并不比美剧开的大。从主旨看,张小敬,一个死囚,在为使长安城避免可能毁灭的命运而汲汲奔走,而达官贵人们,怀着各样的心思,在觥筹交错中谋划着权力交换或利益分配。鲜明且讽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长安十二时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口气读完的马伯庸的第三本书(《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酣畅淋漓,恨不得不眠不休一口气读完 682 页。一个死囚犯张小敬拯救长安的十二时辰,可谓是争分夺秒,一分钟都浪费不得,否则几十万的黎民百姓将葬身火海。他也为自己的选择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跟着作者对长安城的细节描述,仿佛自己亲游了一次长安,感受到了晚唐的繁华和胡汉各民族的大融合。如果有机会,真想穿越回唐朝感受一下。书中的人名并非都那么陌生,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贺知章和岑参。让我觉得这个故事那么真实,离我很近,一点都不遥远。当然结局也大跌眼镜,我不剧透,大家想知道答案可以自己去读哦。最后,和大家分享书中对我有启发的金句▼1. 高者必有厚基(比如非洲的一种草🌿能长 3 米高)2.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 政治上没有对错,只有利益之争 4.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以背叛忠义仁德,绝不会背叛利益 5. 一个人到底还是没有办法对抗一个组织 6.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7. 贪婪而懂得克制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 8. 华山从来只有一条路,纵然粉身碎骨也只能走下去 9. 当一个人拥有太多时,他将再也无法看淡生死 10. 变数大意味着风险,风险意味着机遇 11. 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种:能享受到的,不能享受到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把后者转化为前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竹简缝隙中掠过的阴谋1. 整体感觉(无剧透): 这十二个时辰,节奏紧张、惊心动魄。让人感觉时空穿梭,十二个时辰之后,恍如隔世。 一个庞大到惊掉十八个下巴的惊天计划。阴谋,需要怎样的缜密安排,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让绝顶聪明之人,不经人主动提点都丝毫没有头绪? 一团团烟幕弹先后爆炸,但弥漫之后,却发现,真相另在他处。既然连当事者都想不通,读者莫急,跟着脚步前行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不等到你心惊肉跳,双拳紧握,绝对不会有另一种结果。硝烟散尽,才是精彩。 鳞次栉比的建筑格局之中,你也随之奔波,刀光剑影仿佛就擦着头皮过去,鸡皮疙瘩随时能爬满全身。纷繁复杂的细节,有血有肉的英雄和叛军,每个人的选择,都不那么容易。 一个个你我熟悉的历史名人,仿佛也都是从刀尖上走过来的,杨玉环、岑参、贺之章。 也许大唐历史的竹简缝隙之中,的确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有着无数个时辰,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不为史书记载的传奇。 什么是正确的错事?什么又是错误的对事?什么是正确?什么又是正义?在无奈的选择背后,良心又要放在哪里?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看你如何选择。但选完之后,是更大的矛盾。英雄背后,充满了无奈。英雄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功成名就之后,有几个人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这个初心又有什么意义? 长安就是一座巨大的怪兽,不变得和它一样怪,就会被它吞没。 2. 故事评价(剧透在此): 前半部节奏更明快,敌我分明,节奏明快,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大呼过瘾。但直到出现是内部人作乱的信息之后,节奏明显有些缓慢。这些当然是为了给角色更大的心理压力,让选择更加艰难。但把矛头从外指向内,张小敬作为一个没有明确价值观的人,他做出选择的理由,开始变得不充分。 到最后,当龙波变成萧规,张小敬完全没有理由再坚持本来要做的事,此时放弃,是更明智更省力的选择,然而他并没有。但萧规知道,他是内心软弱的人。他最后依然选择挽救皇帝,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结局令人大大地出乎意料,始作俑者居然是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外人。驱动各色人物选择的,只有两个字:利益。但在这样的前提下,在一个无比周密的庞大计划之后,居然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有些牵强。 这个结局,不能说非常令人满意。但构思的精彩,还是值得仔细品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口气系列作为马亲王的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居然现在才看。也是在返京高铁上想找一部连贯性的小说来看,一发不可收拾,花了将近九个小时读完。在此之前,已看过故事的网剧版的前几集,由于感觉略微拖沓,所以未继续看下去,以至于结局如何也不清楚。不过也正好,在看小说时不会有剧透的感觉,而同时又能随着故事浮现出人物形象:雷佳音、易烊千玺、周一围的脸,更加生动深刻。马亲王对于历史与故事的驾驭能力一如既往的功力深厚,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通过历史上的只言片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极为复杂甚至完美的故事设计,虚虚实实,妙哉妙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年原价买的书,看了好多遍这部小说的最早想法,来源于有人在知乎提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放在哪里?《刺客信条》是一个沙盘类的电子游戏,主角穿梭于一个古代或者近代的城市里,执行各种刺杀任务,我很喜欢玩。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唐代长安城。唐代的长安城对我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地。这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想象一个刺客的身影,在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的宿鸟…… 这是一个充满了画面感的片段,神秘与堂皇同时纠葛,如果能写出来,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于是我信手写了几千字,最初只是简单地想开个脑洞,没想到越写越兴奋,一个长篇故事就这么悄然成形。随着故事进行下去,我的野心在膨胀。我试图让它节奏变得更快,让故事结构更加精密复杂,让每一个角色的特质更接近现代人的认知。说白了,我希望呈现出来的,不再是一个古装刺客冒险故事,而是一个发生在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故事,只不过它凑巧发生在古代罢了。幸运的是,长安正是这样一座具有超越了时空的气质的城市,它可以同时容纳古典与现代元素,并不会让人觉得违和。所以这个故事,逐渐从一个慢吞吞的古装传奇武侠剧,变成了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快节奏孤胆英雄戏。为了让这一特质更加明显,我还重新把剧情做了切割,就像美剧《24 小时》的分集方式那样,每半个时辰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正好是一天时间。写这么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要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城,作者必须要对那一段历史了如指掌: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等等 —— 要描摹的,其实是一整个世界,无论写得多细致,都不嫌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