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狼行天下

    高中那会看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对狼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它们虽然凶残,但是勇敢,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在狼的世界里,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只有不肯追赶的决心。没有争夺不到的食物,只有不敢挑战的勇气。狼的生活环境异常复杂,它们不仅要面临着猎物缺乏的考验,在捕猎中面临着强大对手的拼死抵抗,还有落入人类陷阱的危险。但在这种复杂而恶劣的环境里,狼仍然一如既往地向后代灌输诚信观念。狼在自然界里本身并不是最厉害的动物,单打独斗,老虎、狮子、豹子、野猪、野牛都比它厉害,但若是群体作战,即使老虎碰到了狼群也要退避三舍。几只分散的狼,一旦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团队。它们在同伴遇到险情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上前营救。对于狼来说,履行责任就是它们的天职。

      7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静的心情读好文

      🌸 这一生当我们想要停下来的时刻,还好有这样一本书,放在你的手边。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读里面那一个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曾经写道一个女性,想要写作就得有一点钱和一个自己的房间。同理,想要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读书就需要有一点时间,还有一点心境。并不是说没有钱,就不能写作。伍尔夫说,不管你有什么,它们都是外在的条件,只是用以支撑你此刻可以安静的阅读,安静的书写。🌸 每次读《月亮与六便士》都想起那句话:世间的人,都在捡 6 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愿你此刻,迎着朝阳出发。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香不是决定婚姻生活圆满与否的关键,难怪大部分的家庭,书房都由一人独占,另一人不是书少得可怜就是连一本书都没有。有没有一种香,比饭香、菜香、花香更持久不淡的?这种香,既能使生活循环代谢,又能帮助个人进德修业。我不确定,不过我相信,有了这种香,当别人问起你的另一半最近在看什么书的时候,你不会说:“我不知道。”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1 年 2 月 21 日,宁波华丰公司总部接到一通电话:他们驻利比亚的一个项目部被持枪暴徒洗劫,情况十分危急,请求总部将项目部员工迅速撤回国内。放下电话,公司马上联系民航,希望能得到帮助。就在此时,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国家已经启动撤侨行动。第一架民航包机将在 23 日出发,同时还有其他交通工具驻守在利比亚附近海域,随时准备接人撤离。然而,就在总部打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项目部时,却发现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了。滞留当地的 936 名员工全部失联,生死未卜。此时,在万里之外的利比亚,项目负责人倪永曹心急如焚。就在 3 天前,员工们还有说有笑地度过元宵节。结果短短几天,利比亚政局突变。暴徒们走上街头打砸抢烧,无辜民众死伤无数。此前,他已通知项目部全面停工,员工们全部待在厂区里不得出门,以保护自身安全。然而,暴徒还是来了。他们带着刀枪进入厂区大肆抢劫,有年轻气盛的员工想阻拦,很快就被暴徒用枪抵住脑袋。不仅如此,暴徒们还引火烧厂,整个厂区瞬间成了一片火海。看到这种情况,倪永曹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大家的生命安全难以保证,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带大家逃跑!经过分析商讨,他们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去往 1000 多公里外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那里没有被战火波及,比较安全;另一个是去 200 公里外的班加西,那是个港口城市,可以从那儿坐船离开。为了摸清情况,倪永曹派出两拨人去探路。可没想到,探路的人竟然连城市都没走出去就回来了。因为他们刚一出发,车就被路上的暴徒抢走了。坐车走显然行不通,要去 1000 公里外的首都更是成了奢望。倪永曹左思右想,心一横,做出一个决定:带领全项目部 936 人穿越大沙漠,徒步去往班加西。那荒无人烟的沙漠,此时却成了他们回家唯一的希望。于是大家纷纷轻装上阵,这个近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不只华丰公司,此次暴乱中,在利比亚的中资企业,“中交”“中建”“中铁”“中水”,都没能幸免。有的公司与暴徒发生激烈冲突,员工们挖战壕,投掷石块和钢筋来驱赶、抵御前来抢劫的暴徒。一时间,这些滞留在利比亚的中资企业工作人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沙漠里的华丰员工们也陷入困境。夜晚来临,沙漠中变得异常寒冷。为了保存体力,他们的行李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人带御寒的衣服,所带食品也很有限。长途跋涉使人体力透支,而队伍里还有 70 多名妇女,以及一个刚出生 15 天的婴儿。大家再也走不动了。就在几近绝望的时候,附近一个农庄的人说愿意收留他们。一开始,倪永曹比较警惕,不敢答应。面对他的顾虑,老庄主亲自来对他说:“你现在应该做的是让所有中国人吃好喝好,安全我来保证…… 如果有子弹射过来,我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挡。” 听到他这样说,倪永曹非常感动。他也明白,员工们的体力消耗已到极限,夜晚露宿沙漠,很有可能因失温而被冻死。这些人就在农庄安顿了下来。农庄里的人很热情,每个家庭都捐出食物、衣服等必需品。他们心中怀有一种淳朴的情感,觉得中国人来帮助他们建设祖国,却遭此劫难,心里过意不去。然而对这个近千人的队伍来说,这些帮助十分有限。最困难的时候,倪永曹他们每个人每顿只能吃上半个面包。身体上的苦还好说,最难受的是心理上的绝望。由于通信讯号时断时续,无法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他们不知道前路还会遇到什么,不知道国家知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家…… 就在绝望之时,一个员工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这个员工的家属自他失联以来,一直没有放弃打电话,这一刻终于接通了。在电话里,大家得知国内已经成立了救援小组,救援力量正在赶来的路上。这个消息让所有人振奋,他们终于又有了期望与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为几个熟悉的名字,翻开看看几十年前的记忆就涌上心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满满的回忆

              相信每一个订阅的人,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回忆。20 年前上高中时,每周三去邮局买本《读者》算是件奢侈又成就的事情,还会抄录一些优美的句子在作文中使用,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大帮助。2021 年,订阅了全年的纸质版,每月两本,却很少读完,而在得到上,读了很多本,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人到中年,《读者》更适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障碍的爱

                女儿诞生的那个深夜,蔡聪偷偷戳了戳她的脸。初为人父,他看不见孩子,但感受到了婴儿面颊的柔软。刚刚经历了阵痛和分娩的肖佳则是通过声音认识女儿的。小家伙的啼哭很温柔。她骄傲地想:果然是我的宝贝,真可爱。蔡聪和肖佳是一对视障夫妇。人生中的很多可能,他们都不愿错过,包括成为父亲与母亲。但在做了这个决定后,他们要跨过很多关卡。我国约有 1730 万视障人士,不是每个人都会组建家庭。肖佳说,一些视障女性,其实不是自愿嫁人或生育的,只是 “以女性身体的属性,被(家人)分配的”,嫁给那些 “条件差、找不到老婆的人”。蔡聪和肖佳是幸运的。2015 年 1 月,蔡聪和肖佳结婚了。他们开始被频繁问及:“看不见的人,能不能生孩子?能不能带好孩子?带出问题怎么办?孩子将来长大,会不会不健康?” 有的问题更加尖锐,比如,“残障人士生孩子,是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蔡聪看来,做好准备,对一段亲密关系、一个新生命负责才是关键,无关 “残障”。怀孕五六个月时,通过一堂免费的英语课,肖佳接触到一位 70 多岁的外籍视障志愿者。肖佳问他:“你的眼病遗传自母亲,你有没有恨过她?” 对方反问肖佳:“为什么?” 他说自己是受母亲影响,才开始从事公益事业,他一直为母亲感到骄傲。肖佳内心释然了一些。而在蔡聪看来,残障儿童一样有活着的权利。他和妻子不想让孩子长成 “社会标准期待的样子”,只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蔡孟熙和母亲同一天生日,她健康、活泼,双眼有父母的轮廓,却没有他们的遗憾。肖佳想努力做好母亲。第一次抱孩子,婴儿没有支撑力的头从她的肘缝往下掉,她 “急得要死”。母乳对不准孩子的嘴巴,她学会了一只手摸宝宝的脸,另一只手辅助喂奶。在夜晚安静的时刻,肖佳会在一片黑暗中,倾听宝宝的呼吸声 —— 打呼噜可能意味着鼻塞,棉签进不去婴儿的鼻孔,蔡聪曾用嘴巴把女儿的鼻涕吸出来。蔡孟熙 5 岁以前,她的祖母放心不下,一直陪在她身边。蔡聪会趁母亲出门买菜时,偷偷练习给孩子换尿不湿。肖佳则会和婆婆争取抱孩子出门的机会。夫妻俩曾尝试一家三口出门,肖佳抱着孩子,蔡聪跟着一起溜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在努力博得老人的信任,目的是让老人放手。有一次,肖佳趁婆婆不在,带孩子下楼玩耍。因为要抱孩子,她没有拿盲杖,一步一步挪下台阶,十几个台阶,挪了十来分钟。成功抵达的那一刻,蔡孟熙突然笑出声来 —— 原来是迎面走来的邻居阿姨向她打招呼。蔡聪演讲肖佳忽然意识到,蔡孟熙已经变成自己的另一双眼睛。“她会跟大家打招呼,也能在遇到危险时提醒我。” 蔡孟熙慢慢长大,祖母越来越少插手。因为身体原因,老人去年回到湖北老家休养,把家留给他们一家三口。如今,都是蔡孟熙领着父母出门。她会提醒他们拿盲杖,会提示路上哪儿有台阶、坑洼。蔡聪跟女儿开玩笑说:“你就是我的导盲犬。” 有时候,蔡孟熙在路上走神儿,蔡聪就调侃她:“你工作一点儿都不专注!” 他看不见女儿的样貌,却能通过其他方式感受孩子的成长。比如把女儿抱起来,能感觉她变高了,变重了;比如发现女儿学会收拾房间、给沙发上小憩的妈妈盖被子。肖佳记得,女儿 3 岁大时,就会主动用他们都能理解的方式交流。蔡孟熙从来不会说 “妈妈你看”,而是拉着她的手去轻轻触摸,“这是我搭的积木”。对蔡孟熙来说,有一对看不见的父母没有什么大不了。爸爸虽然不能和她一起踢球,但可以拿读屏软件给她讲故事,陪她在家里又跑又闹。妈妈虽然不能骑电瓶车送她去学跳舞,但能一起享受沿途风景的美好。她喜欢绘画,“用眼睛给路上的花拍照”,用大脑存档,回到家就画下一朵花。蔡聪知道,大部分残障者家长,包括家里的老人,都对孩子提到 “残疾” 一事非常敏感,连带着影响了孩子的观念。有的小孩长大结婚后,不让视障父母参加婚礼,觉得很丢脸。每次,蔡聪拖家带口回到老家,总有长辈教育蔡孟熙:“爸爸妈妈看不见,你要多承担一点儿。” 不光是家人,有路人遇见拄着盲杖的肖佳和跑得很快的蔡孟熙,也会逮住孩子说:“怎么能让妈妈一个人走。” 肖佳知道那是好意,但她觉得自己可以行走,不需要孩子带。夫妻俩需要反复对抗人们固有的观念,对女儿说:“没关系,你别被干扰,愿意带就带,不想带就不带,想自己乱跑也无所谓。” 蔡孟熙展示她的画作比起教女儿放开手,他们更担心自己放不了手,“尊重孩子的天性,父母就得跟自己战斗”。有一天早上,蔡孟熙忽然有了 “打扮” 的意识,要自己搭配服装。从那天起,穿衣服的事,肖佳就让女儿自己做决定。下雪天,蔡孟熙非要穿网眼运动鞋去上幼儿园,她也不干预。那天,肖佳没问孩子冷不冷,蔡孟熙也没再提这事,只是不穿单鞋了。夏天,蔡孟熙想穿一套厚实的汉服裙,一双大靴子,后来她 “热昏了”,再也没这么干过。“这些小错的结果是可控的。” 肖佳表示,她和丈夫想让女儿拥有感受自然结果的权利,不想强制她、控制她。蔡聪夫妇也有 “撞墙” 的时候。小学临近开学,学校通知,要去指定的邮箱下载入学指南,夫妻俩发现,邮箱的 “无障碍” 做得很差,根本无法登录。肖佳不得不到处求助。她找到文件,却发现文本被 “美化” 成了图片。她不认输,想靠软件提取图片文字,格式又出现问题,读屏软件只能读出毫无逻辑的文字。最终,她还是把文件发给了朋友,这才了解到内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还可以想办法解决,人们的观念则是很难撼动的障碍。蔡孟熙刚出生时,夫妻俩租房子,房东因为他们 “看不见”,租得很不情愿,最后松口时,还让他们签了免责声明:无论在房间发生任何事情,都跟房东没有关系。蔡聪和肖佳有足够的自信,自己不会被社会的刻板印象影响,却不能不担心孩子 —— 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会不会因为他们是残障人士,便对蔡孟熙另眼相看。肖佳选择主动出击。她经常接送女儿,出现在女儿幼儿园同学面前。了解以后,她发现,其实孩子们心中并没有偏见。幼儿园排演 “三只小猪”,需要家长参与,肖佳领了念旁白的任务,还找来配乐,排演现场气氛热烈。有小朋友好奇地问她:“阿姨,你拿的是什么东西?” 肖佳说:“这是盲杖,可以伸缩,像魔法棒一样。但你不能老玩它,要不然我就不能走路了。”9 月的新学期,蔡孟熙对上小学表现得十分兴奋。有一天,蔡孟熙主动跟老师说,我爸爸妈妈都看不见。在肖佳看来,女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觉得,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特征。蔡孟熙就读的小学就在家附近,走路只需五六分钟。不久前的一天,肖佳照例送女儿过马路,小家伙注意到有同学在爸爸的护送下上学,突然特别豪迈地表示,(剩下的一段路)可以自己走,“也许她觉得这样很光荣”。那一刻,肖佳内心深处开始 “作战”。她想让女儿试试,却又遗憾,不能 “偷偷地跟在她后面,盯着她进学校”。这个时刻让肖佳回想起当初。她 14 岁确诊视网膜色素变性,20 岁彻底失去视力。21 岁时,她要一个人去北京,父亲送她登上火车。“我理解了他的心情。” 然后肖佳笑了,她选择了放手,像她父亲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者

                  伴我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个好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遗忘与记忆

                      对生命来说,遗忘比记忆更重要,或者说,正是遗忘塑造了记忆。理解记忆的关键正在于理解遗忘。记忆取决于遗忘,遗忘造成物理时间的断裂与破碎,使得记忆呈现出生命时间的意义。从这个认识出发,遗忘不再是人类被动和消极的生理缺陷,反倒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前提条件,因此具备了主动和积极的意义。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谈到了 “主动遗忘”:“遗忘是一种提供沉默的积极能力,是为无意识所提供的洁净的石板,为新来者腾出空间……” 在尼采看来,主动遗忘就是为了治愈创伤、克服心魔而故意忘记过去。在这个意义上,遗忘就具备了肯定和确认的功能,而不是表面上的拒绝和排斥。有时,遗忘过去就是为了重新开始,打破时间的连续,就是为了使一个期望中的未来有可能呈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