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腾讯内部的必读书
据说这本是马化腾推荐给公司员工的必读书,因为读完这本书才能理解现代互联网和科技世界的本质和趋势。我读完的感受是所言非虚,可能每个人回想起来读过的书,可能会有那么两三本整个刷新自己的世界观,我这里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失控》。《国富论》让我理解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本质,《失控》让我理解了未来科技和互联网社会的本质。读完这本,我又把他的《必然》和《科技想要什么》都追了,互联网如何演化,他的预测到现在还是准的,未来世界如何演化,科技往哪里走,也说的很清楚。想适应以及跟上未来社会的,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
7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字很多,脉络很清晰之前写过 kk 三部曲的读书笔记,主要是给没看过的朋友介绍这三本书的读法。最好读的是《必然》,一是成书时间最晚,二是字数少、章节清晰,是对几十年思考的再整理。《失控》是最难啃的,字数超多,章节设置的逻辑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文中举例说明很多,篇幅很长,没有耐心是看不下去的。但只要足够耐心,你会发现脉络其实很清晰!《科技想要什么》是承上启下的一部,有点像一个思想实验,把 kk 前后的思想聚合在一起。我不相信 kk 还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巨作了。一个人一辈子写出这样的三部曲,大概已经用光了所有的运气了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存与毁灭,这是个问题读完这部书真的有点 “失控” 了,这是一部智慧级的工具书,书里许多概念闻所未闻,晦涩难懂,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才是理解更多;我想就算是理工博士也未必能全然理解作者的奇思妙想;书中内容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 “进化” 的描述。进化的不确定性,比我们所想的更混沌无知:它既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不仅对事物的将来一无所知,对它们的过去和现在也茫然一片。 这个 “进化” 不是跟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样;而是关于机器和数据的进化!一个细胞可以进化成人类和亿万生物;一个数据代码在特殊的环境里,竟然也能具有攻击性和升级迭代自己,真的太不可思议啦!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人类不解之谜,逐步揭开面纱;把不可能的事,更多的创造可能性;特别关于数据进化这块让人细思极恐;文中列举伊恩・库森无意发明了电子鱼游戏,在游戏中数据自己会寻求最优解,躲避大鱼的攻击和避开危险;不断的自我优化 bug,引发了对数据进化的研究,探索人类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不定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在人类的研发中,进行自我进化和升级迭代;这也是霍金担心未来消灭人类将是人类自己! 既然生物细胞可以完成自我进化,现在又发现了数据可以进化成程序,并不断的修复 bug 和改变迭代自己;在人类跟 aiphago 的围棋比赛中人类无法取胜、每每落败,不值得深思吗?机器人比人类更适合地球的生存。它们不需要氧气和水,不怕高温,环境污染,气温变化;没有爱恨情仇,七情六欲,比人类更理智;只是需要能源就可以。总而言之,生命力比人类不知强过多少倍;细思极恐,不明觉厉;未来以来,只是人类尚未觉醒!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哈哈……终于啃完了这样的一个大部头😅😅😅—— 感受到了这个【分布式】的魅力啦 —— 你看我们的大脑也是很神奇的,它是可以随时随地自动转换,而不是之前说的一定要一本书看完再来下一本的,相信这样的【自下而上的控制】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更多的【递增效益】—— 因为可以这样子的读下去,并且读懂,就鼓励了自己更加有信心读下去。那么这本书的一章、那本书的一个观点,正如一个个简单的模块,逐步组装起来,就达成了【模块化生长】。那么还没有完呢,因为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你会把自己认知【边界最大化】,知道了天外有天,更加懂得敬畏大自然、敬重科学,也就会适当的原谅自己的,也会【鼓励犯错误】—— 试错机制是创新创造的必然之路。而继续往前走,就会发现你从简单变得复杂了,那这个时候就要选择【不求最优,但求多目标】的生存之道了,而且你要把自己活成一个【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 然后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世界里,感受【变自生变】—— 怎样才能从无中生出更多方有呢?自我适应、自我变化、自我进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无为这是一本预测未来的书籍,本书通过生物进化的演进过程,推测个人和组织如何持续进化,以及人和机器在人工智能领域如何共同进化,最终达到协同控制。比如通过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推测分布式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协作,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结果,而且分布式管理还将不断演化,直到彻底网络化。比如种植小麦,如果品种不够好,再怎么浇水施肥也不管用,最终还得看植物自己的生长。所以人既没有完全控制植物,但也不能失控。人与机器更是如此,对于日益复杂的人机系统,需要的不是 “栽培” 而是学会放手,给智能机器或系统以自由和进化的空间,可能产品最初有缺陷,但会逐步趋于完美。看似无为,实际却是大有所为。最后,别忘了本书写于 1994 年,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书中预测的分布式管理、去中心化、人机协同等等,现如今早已成为当下的共识。这是因为本书所描绘的是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律,是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原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KK三部曲之《失控》#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410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5)凯文凯利《失控》大家好!今天阅读凯文凯利的第一本作品《失控》,本书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 “大部头” 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 “头脑体操” 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本书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必读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 “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 SNS 的今天和未来。书中的内容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 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 15 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2、精彩内容:①新生物文明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造国度正在融为一体。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这种趋势正验证着某些古老的隐喻 —— 将机器比喻为生物,将生物比喻为机器。那些比喻由来已久,古老到第一台机器诞生之时。如今,那些久远的隐喻不再只是诗意的遐想,它们正在变为现实 —— 一种积极有益的现实。人类能够从生物学中提取自然的逻辑并用以制造出一些有用的东西,这个发现真令人惊奇。尽管过去有很多哲学家都觉得人类能够抽象出生命的法则并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但直到最近,当计算机以及人造系统的复杂性能够与生命体相媲美时,这种设想才有了得到验证的可能。生命中到底有多少东西是能被转化的,仍然是一个神奇的谜团。到目前为止,那些原属于生命体却成功被移植到机械系统中的特质有:自我复制、自我管理、有限的自我修复、适度进化以及局部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特质被人工合成出来,并转化成新的东西。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这是一种我们还很难想象的力量。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某天可以与人类自己的创新能力相匹敌。在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我们所创造的机器中的同时,我们也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他们获得了野性,并因野性而获得一些意外和惊喜。之后,就是所有造物主都必须面对的两难窘境:他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自己最得意的创造物。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个最美妙的结局。②蜂群的思维除去侦查员外,极少有蜜蜂会去探查多个地点。蜜蜂看到一条信息:“去那儿,那儿是个好地方。” 它们去看过之后便回来舞蹈说:“是的,真是个好地方。” 通过这种重复强调,大家中意的地点便会吸引更多探访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访者加入进来。按照收益递增的法则,得票越多,反对越少。渐渐地,一个大的群舞会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并成为舞曲终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获胜。这是一个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选举大厅,其产生的效果却极为惊人。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蜂群思维” 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 就会从 “虫子” 中涌现出来。虫子的固有属性就蕴涵了集群,蕴涵了这种神奇。③分布式管理人类的记忆的确会不管用。其不管用的方式十分特别,比如在杂货店里记不起购物清单中的蔬菜或是干脆就忘掉了蔬菜这码事。记忆的损伤往往和大脑的物理损伤有关,据此我们猜测,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时间和空间捆绑在一起的,而与时间和空间捆绑在一起则正是真实的一种定义。创造出什么样的记忆,有赖于最近我往记忆里塞入了什么,也包括上次重组这段记忆时所加进去的感觉或其他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回忆起来都有些微不同的原因,因为每次它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不同的经历。感知的行为和记忆的行为是相同的。两者都是将许多分布的碎片组合成一个自然涌现出的整体。科学界早就认为大量个体和少量个体的行为存在重大差异。群聚的个体孕育出必要的复杂性,足以产生涌现的事物。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两个或更多成员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呈指数级增长。当连接度足够高且成员数目足够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 —— 量变引起质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本我看了八年的书,8 年前就买了实体书,之前几度拿起来,又几度放弃,今天终于读完,值得庆贺。原本我的知识不够,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一会儿讲生物,一会儿讲机械,一会又讲些摸不着头脑的话,让人看到云里雾里的。我研究了近一年的人工智能,也学过复杂科学,终于理解到这是一本极其伟大的思想之书,作者凯文凯利早在 90 年代就已经有混沌、进化、复杂科学的思想,而且极具洞察力,现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思想,也很难逃出这本书的思想框架之外。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以后有看不懂的事物,还会经常回来找这本书获取灵感,也许答案就藏在这本书某个角落所揭示的智慧之中。非常不容易读懂的一本书,但是强烈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KK三部曲本书的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昵称为 KK),成书于 1994 年,是一本当时对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等方面的漫游和预测的巨著,揭示了作者对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见解。
围绕着分布式系统的” 涌现” 特征,对于群体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的预测和见解准确而不过时,书中指出分布式智能等 “活系统” 为未来的方向,至今依然值得借鉴。
这是一本结合了人文精神和未来学,涉及计算机、生物、控制论、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的科技巨著。
KK 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书籍《必然》和《科技想要什么》同样值得一读。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开启未知领域的科技探险在这本书中,k.k 毫不畏惧地深入探讨了生命、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他以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学科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他通过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前沿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迷人又挑战性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看到自然界、技术和人类组织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我们看到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对我们社会的影响。k.k 的洞察力引发了读者对于科技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思考。我们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仿佛站在一个科技探险的舞台上,感受着无限的赞叹和兴奋。然而,《失控》不仅仅是一本让人激动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本有深度的作品,它从科学研究和权威性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对未知领域有着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凯文・凯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平易近人,使得广大读者都能够轻松地获得新的见解和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失控阅读体会凯文・凯利的《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深化了我对世界演变的看法和认识。所有物体都是环环相扣、层层累叠的生命体和进化体。进化体之间界限模糊,能够有效连接。每个进化体都有变得更加复杂的意愿,是失控的。世界的演进方向是裹挟和卷入更多的东西形成一个更大的进化体。科技就是一个强大的进化体,推动世界上的所有物质构建更复杂的生命体。《失控》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接下来将迎来人类与机器的交汇、有机体和无机体的融合、工业文明与生物文明的交缠。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不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宏观的系统和环境着手,提出系统中、环境里以及个体与个体的连接中有一种力量,这股力量是个体所难以控制的,是这股力量裹挟着时代往这个方向推进。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控制、弱控制或者失控就是最有效的控制,勿需太多的刻意人为力量去折腾,个体融入到系统中按照系统演变的力量自由自主行事即可。《老子》强调无为和道,道大概就与《失控》里面所说的那种系统的力量有相通之处,无为不是翘着二郎腿屁事都不干,而是依循着道的力量和规律行事,这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干实际上却干成了很多事,取 “事半功倍” 效果,所谓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和《失控》所共同指向的一个问题是,个体应该突破自我局限,不要把眼光只盯着自己,而应洞见、体悟系统、大局并融入其中、遵循其意,拥抱、融入开放性和无限性。当个体将眼光从自身转向周边、系统、世界,发现其中的妙处与规律,深契自我与系统的关系,生命的可能性将向他敞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失控》成书于 1994 年,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提炼出了很多小道理。作者想把这些小道理又提炼成对未来的预言。可以说,书中对未来 30 多年,做了相当精准的预测。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众包,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电子货币,大脑和身体等等,很多都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有了印证。要想有创造性,你就必须 “失控”,放弃控制,拥抱不确定性。必须让子弹先飞一会。绝对的控制失去了新的演化的可能性。要想赢,先放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了解的部分阅读,这样在读此书时才不至于失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