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幸福建立在废墟上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音乐之神俄耳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受此启发,才出现了这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到了 19 世纪,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又补充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两种说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曾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同音乐形式中的层次感,有共同的规律。毕达哥拉斯曾做过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在音乐创作中,“重复” 是作曲技巧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在建筑中,这种重复是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建筑中的柱式与音乐中的调式,在艺术风格上也相互对应。这种平行对应的同构关系,在古希腊建筑的经典柱式与古典音乐的调式体系上体现得最为集中与典型。因此,了解西方文明,建筑和音乐就是最直观的方式。西方建筑史,希腊起其先,罗马承其后。数千年来,西方建筑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根基之上一脉相承。不同时代的地域和文化,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在《建筑空间论》中坦言:“希腊式:优美的时代;罗马式:武力和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新古典主义:回忆的时代。” 建筑很高冷吗?NO!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接下来,跟着我一起开启西方建筑文化之旅,我们的故事要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Part 1—— 古希腊建筑:公元前 8 - 前 1 世纪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建筑材料受制于石头,多为梁柱结构,形式简单,空间封闭。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都是长方形平面,中央是厅堂或大殿,双坡屋顶形成前后三角形的山花墙,下面环绕一圈立柱。光影下虚实变幻,极具辨识度。“不是每一根柱子都叫罗马柱”,西方古典柱式其实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形象主要依靠各种柱子,形成一整套建筑设计的原则,称为柱式。就是以柱子直径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柱座、柱身和柱头尺寸,进而确定建筑各部分尺寸。历经推敲,古希腊柱式从形体到比例都完美到无以复加,典型的有三种:象征如男子般阳刚之力的多立克柱式,仿佛女子般端庄典雅的爱奥尼柱式,以及少女般清丽婉约的科林斯柱式,分别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风格。由于年代过于遥远,真正的古希腊建筑,如今基本只留下雅典卫城的沧桑遗迹,以及各大博物馆的断壁残垣。但古希腊将柱式的形式和组合推敲的尽善尽美,达到建筑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经久不衰,至今依旧是无数设计的灵感之源。Part 2—— 古罗马建筑:公元 1-3 世纪今天只有残留的虚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罗马灭亡了希腊,在公元前 2 世纪成为地中海强国。古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在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极大创新。“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 技术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及成就,它对欧洲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是同券拱结构有密切联系。罗马建筑在希腊样式的基础上,还搭配了各式各样的拱顶。比如加在希腊建筑的内部和侧面,创造出敦厚雄伟的凯旋门样式。或者用几层拱券彼此连接成环形建筑,创造出气势磅礴的罗马斗兽场以及剧场。最有创意的,是将圆顶加在希腊建筑的顶部,创造出流传千年的万神殿。古罗马建筑类型前所未有的丰富,既有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等公共建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以拱顶为标志。古罗马人在制造混凝土方面比起现代人要更为高明,他们的建筑坚固而耐久,经过千年也不会退化,而现在主流的混凝土超过 50 年后结构强度便会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混凝土的出现,比古罗马人制造的混凝土足足晚了 2000 年,而古罗马混凝土的配方已经失传。“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这一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罗马人对其民族和国家的自信。罗马就是大气的代名词,是热血与力量的冲撞,故古罗马的建筑也不免受到古罗马人民血性的洗礼,彰显着一股大气磅礴,显露着一番血气方刚,用自由震慑四方。Part 3—— 拜占庭建筑:公元 4-15 世纪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公元 395 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驾崩,帝国顺势一分为二,交给他的两个儿子治理,西边部分仍然以罗马城为首都,称为西罗马帝国;东边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称为东罗马帝国,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原址叫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也史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相对来说政治较为稳定,所以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因素干扰,有条件慢慢发展出自己一脉相承的体系,建筑艺术也不例外。拜占庭是中央集权制统治,因此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化了以穹顶为中心,众星捧月般的集中式空间形态。古罗马的穹顶封闭而厚重,下面只能是圆形空间,且外观基本看不到。拜占庭创造性地发明了帆拱平衡穹顶的侧推力,四个拱券支撑穹顶,空间大为自由。饱满的穹顶在建筑顶部高高隆起,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威仪。帆拱的出现为拜占庭的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从此以后他被无数次地运用,创造出纪念性特征非常震撼的东正教教堂,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得益于新的结构技术,拜占庭建筑空间大为开敞,穹顶底部四周增加一圈窗户,改善了罗马建筑封闭幽暗的特点。从内部向上望,穹顶仿佛轻盈的漂浮在空中,营造出超凡入圣的崇高气氛。相对于罗马建筑的朴素,拜占庭大量使用马赛克和金箔装饰。半透明的彩色玻璃与日光烛光交相辉映,摇曳炫目,使教堂笼罩在超自然的斑驳光影之中。Part 4—— 哥特式建筑:公元 12-16 世纪你低头不说一句,你朝着灰色走去。你住进混沌深海,你开始无望等待。哥特,是英语词 Goth 的音译,Gothic 一词(意为 “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说称 Gothic 源于德语 Gotik,词源是 Gott 音译 “哥特”(意为 “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 “接近上帝的” 的意思,平时所说的一切 “哥特式” 都可以理解为 “形式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文艺复兴兴盛时期和末期的建筑风格,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产物,同时也是体现出了当时人们智慧结晶的产物。它是以贵族奢靡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华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中,而这样的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加上丰富的图案,以及精致的雕刻等来展现,从而打造出了独特、富有个性的另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的形体上的特点是给人一种纤瘦、高耸、尖峭的感觉,这样的形状特点直接反应出了中世纪以来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信仰。尖峭的形式采用了尖卷、拱形来展现,高耸的尖顶则是包含则独特的施工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这样的建筑直接显示出了基督教精神最确切的表述。高耸的形状视乎直指上苍,启示着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拥有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卷结构,将大玻璃窗的卷脚设计在走廊侧边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这样就可以让走廊的侧面不再承担中厅中的拱形建筑的侧推力,而让室内的中厅的上空可以将侧窗设计得更为高大,让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面的玻璃窗。飞卷和墙垛之间也可以建设各种功能的小房间,这就让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了。文艺复兴之后,虽然对哥特式教堂大加抵制和批判,但是很多大型建筑上依然受哥特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流传到今天高层建筑的打造上。中世纪虽然昏暗梦寐,但对于创造了如此建筑奇迹的工匠来说心中一定是有着 “上帝之光”。这束光向天空生长,如同向天空怒放的鲜花,极具美感。Part 5—— 巴洛克建筑:公元 17-18 世纪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 ,意为 “不完美的珍珠”。17 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积了巨额财富,不少教堂开始逐渐热衷华丽的感官享受。因此与古典主义相对,巴洛克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代表了某种离经叛道,又喧嚣热烈的风格。在外形上,它新奇、自由、不顾结构逻辑、通过曲线的营造使人们产生光影的错觉。在内部中,它多以曲面的形式构成了动态的空间,减弱空间的透视感,并结合了自然光线。在装饰上,它色彩奢华艳丽,使用了很多贵重材料,使建筑与雕刻融合在一起。在基督教价值观的基础上,巴洛克建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崇尚以宗教般的狂热创造出新奇多变,饱含激情和动感的空间形态,富丽堂皇,光芒万丈。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随性,结构标新立异,装饰富丽堂皇、色彩鲜艳夺目,曲面交织的异型空间,充满自由奔放的灿烂格调,呈现鲜明动感和欢腾的气氛。为了追求奢华炫目的效果,巴洛克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融于一炉。装饰富丽、雕刻豪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充满璀璨缤纷的享乐主义色彩。当你进入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时,你会被它纯粹的戏剧性和美感所震撼。著名的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贡戈拉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波状的微风 / 流淌的细微金色 / 在虚幻的优雅中 / 搅动着茂密的杨树的绿叶。” 泰戈尔也曾将巴洛克建筑描绘成:“悬挂在时间脸颊上的一滴孤独的泪”,这个比喻无比贴切。写在最后 —— 生活就像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欧洲建筑史的璀璨不仅仅以上五种风格,前后又分别延伸出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克克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居,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这是《黄帝宅经》对建筑对人们日常生活重要性的经典论述。时至今日,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起居之所,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或许是因为建筑的情结是相似的,是一种天地与人间万物的感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可以通过建筑体现出来的。在这些文明足迹面前,我们更应该将这些建筑看作为一首首赋予时代内涵的哲理诗,这些诗篇承载着无尽的岁月沧桑,与永无休止的人类文明步伐。每个时代都存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反映在建筑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东方城庙宇殿堂,到当今世界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可以窥见建筑之美的起源、演化、升华,并且始终与音乐殊途同归。生活就像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人生的一切都是用痛苦换得的。在大自然之中,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废墟之上。最后,一切都归于废墟。但愿你能加以建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归墟每日一书:《建筑也可以很好玩》。人生的一切都是用痛苦换得的。在大自然之中,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废墟之上。最后,一切都归于废墟。但愿你能加以建筑。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聆听音乐的感觉和欣赏建筑的感觉极其相似,还因为建筑和音乐存在不少异曲同工之秒。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音乐之神俄耳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受此启发,才出现了这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到了 19 世纪,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又补充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两种说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曾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同音乐形式中的层次感,有共同的规律。毕达哥拉斯曾做过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在音乐创作中,“重复” 是作曲技巧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在建筑中,这种重复是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建筑中的柱式与音乐中的调式,在艺术风格上也相互对应。这种平行对应的同构关系,在古希腊建筑的经典柱式与古典音乐的调式体系上体现得最为集中与典型。因此,了解西方文明,建筑和音乐就是最直观的方式。西方建筑史,希腊起其先,罗马承其后。数千年来,西方建筑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根基之上一脉相承。不同时代的地域和文化,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在《建筑空间论》中坦言:“希腊式:优美的时代;罗马式:武力和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新古典主义:回忆的时代。” 建筑很高冷吗?NO!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接下来,跟着我一起开启西方建筑文化之旅,我们的故事要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Part 1—— 古希腊建筑:公元前 8 - 前 1 世纪我只想愿来世不灭的灯,照亮这世界游戏的人,我只想要一个最深的吻,多年后仍有你的温存。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建筑材料受制于石头,多为梁柱结构,形式简单,空间封闭。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都是长方形平面,中央是厅堂或大殿,双坡屋顶形成前后三角形的山花墙,下面环绕一圈立柱。光影下虚实变幻,极具辨识度。“不是每一根柱子都叫罗马柱”,西方古典柱式其实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形象主要依靠各种柱子,形成一整套建筑设计的原则,称为柱式。就是以柱子直径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柱座、柱身和柱头尺寸,进而确定建筑各部分尺寸。历经推敲,古希腊柱式从形体到比例都完美到无以复加,典型的有三种:象征如男子般阳刚之力的多立克柱式,仿佛女子般端庄典雅的爱奥尼柱式,以及少女般清丽婉约的科林斯柱式,分别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风格。由于年代过于遥远,真正的古希腊建筑,如今基本只留下雅典卫城的沧桑遗迹,以及各大博物馆的断壁残垣。但古希腊将柱式的形式和组合推敲的尽善尽美,达到建筑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经久不衰,至今依旧是无数设计的灵感之源。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我只想愿来世不灭的灯,照亮这世界游戏的人,我只想要一个最深的吻,多年后仍有你的温存。Part 2—— 古罗马建筑:公元 1-3 世纪今天只有残留的虚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罗马灭亡了希腊,在公元前 2 世纪成为地中海强国。古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在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极大创新。“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Part 3—— 拜占庭建筑:公元 4-15 世纪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公元 395 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驾崩,帝国顺势一分为二,交给他的两个儿子治理,西边部分仍然以罗马城为首都,称为西罗马帝国;东边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称为东罗马帝国,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原址叫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也史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相对来说政治较为稳定,所以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因素干扰,有条件慢慢发展出自己一脉相承的体系,建筑艺术也不例外。拜占庭是中央集权制统治,因此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化了以穹顶为中心,众星捧月般的集中式空间形态。古罗马的穹顶封闭而厚重,下面只能是圆形空间,且外观基本看不到。拜占庭创造性地发明了帆拱平衡穹顶的侧推力,四个拱券支撑穹顶,空间大为自由。饱满的穹顶在建筑顶部高高隆起,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威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题目是建筑,其实在讲文化古希腊:👉廊柱 —— 雅典卫城 神庙 —— 给神居住古罗马:👉拱券 —— 角斗场、公共浴场 —— 大众娱乐👉穹顶 —— 万神庙 —— 献给奥林匹亚众神中世纪:👉西欧 —— 巴西利卡 —— 拉丁十字、骨架券、双圆心尖券、飞扶壁、玫瑰窗 —— 高直尖哥特式天主教堂👉东欧 —— 集中式穹顶 —— 希腊十字、帆拱、马赛克 —— 圆尖顶东正教堂文艺复兴:👉古典的 “廊柱式”+ 形象鲜明的半圆形 “穹顶” 交揉在一起,重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特色👉巴洛克风格 —— 装饰堆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量使用镀金、象牙等贵重材料 —— 爱的爱死、贬的贬死有趣又有料,轻松又清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这本书时,我正坐在爱丁堡皇家一英里的路边台阶上。旁边是一个魔术师在当街表演,声音因喇叭变得很大,时不时还有围观人的掌声与喝彩声。我的左右两侧就是两个教堂,一个哥特式一个有点像希腊十字式(我感觉,不一定对)。而本书的结尾也再米开朗基罗这个教堂中接近了尾声。这是一本很好读也很有趣的书,建筑确实可以很好玩,因为作者风趣幽默的文风,让晦涩复杂的历史变得轻松有趣。最后的《大话西游》与梵高,像是喜剧的最高境界,笑中带泪,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总时长三个多小时读完,想来却是经历了大半年之久才读完。有时候,时间就是这样既长又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去欧洲旅游前的必读书目,强烈推荐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建筑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还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普及建筑知识的执着追求。密小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知识化繁为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建筑的故事和趣闻,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瓦水泥,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底蕴。正如作者所说,建筑是我们认识自己,打开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书中对西方建筑的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绘画知识与建筑相结合,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而那些简洁可爱的插图,更是为这本书增色不少。虽然作者自谦并非建筑史专业学者,但我认为他在书中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建筑的热爱,足以让我们这些读者信服。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趣的古代西方建筑世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国家建筑的视角。感谢密小斯带给我们的这本好书,它不仅激发了我对建筑及艺术的兴趣,还让我明白了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走进建筑的世界,感受艺术的力量。最后,也要感谢那些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作者帮助的朋友们,正是你们的付出,让我们有了这次美好的阅读体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密小斯 (应该是化名,也可以叫吴工) 带领大家大面积窥探欧洲建筑的初级读物,挺有意思的。跟中国古代的营造法式或是榫卯结构完全不同,欧洲建筑师们都喜欢用石头带节奏。之前笼统的欧式建筑在本书也被分隔出地域年代差别了,跟着历史脉络展开才能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出现那样的建筑。很多欧式立柱、券拱和穹顶竟然是那么的不同。就像作者说的一样:‘’美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黄金分割比例,只要物体满足这个比例,通常就被认为是美的、和谐的,在此基础上多余的东西就是画蛇添足。美是主观的。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则,美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地域等条件而变化。‘’希望以后无论是有机会游历希腊、罗马或是巴黎,看到反复精美的建筑和内饰的时候都会想起本书提供的知识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