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这本《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将带你深入认识农业,尤其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本书作者温铁军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 “三农问题” 专家,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主持过多项农业方面的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本书题目 “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这套理论便是温铁军教授近年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这个项目的名称是《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本书核心内容:一、从 “农业 1.0” 到 “农业 4.0” 各阶段农业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是什么?二、世界各地的农业各有什么特征,遇到了什么问题?三、中国农业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第一,从 “农业 1.0” 到 “农业 4.0”,并不是线性升级关系。简单概括的话,“农业 1.0” 和 “农业 2.0” 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实现 “农业 2.0” 需要以 “农业 1.0” 作为前提,它们都属于不可持续的农业。“农业 3.0” 和 “农业 4.0” 的关系更密切,“农业 4.0” 是 “农业 3.0” 的进阶版,两者都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东亚地区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一直在实行 “综合农协制度”,“农协” 就是 “农业协会” 中的那两个字。“日本综合农协” 是亚洲最成功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只要是与当地农民有关的事情,这个组织都管。日本综合农协涵盖了农民 “从出生到死亡” 的各种事务,为农民提供了生活一体化服务。第三,“农业 4.0”,正是要让土地在现代发挥出 “东亚模式” 功能。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多样性,借助互联网,让城市的人口和资本流向农村,让农村的农产品、文化产品流向城市,这正是在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的价值也被重新发现并不断丰富。在今天,工业文明过快发展引发了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未来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呢?温铁军教授的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解决农业问题,不只是解决吃饭问题,还关系 “国本”。 这不是在刻意夸大。温铁军教授在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长久以来,我们在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主义的道路上奋进,成绩瞩目,但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商业和金融资本过剩,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风险加大,更容易遭受国际波动的影响。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抓手,这就是振兴乡村,发展生态农业,让我们重新重视占中国土地面积 70% 以上的乡村地区。生态化是人类文明的出路,也是农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鄉村興則中國興,中國人的飯碗,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溫鐵軍教授是位令人景仰的經濟戰略家,以我個人淺見,書中他對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指明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以下引述一段書中序言… 中華文明屬於農耕經濟主導的文明,農耕經濟的載體不是城市而是鄉村。中國作為世界巨體量的大國擁有很多資源,而且擁有自己獨特的文明歷史和文化。如果繼續跟著西方走,重複西式損人利己地讓全球埋單的工業文明,那麼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面臨的前景就是走向共同的毀滅。目前一些主流學者講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實現工業化,要超越美國。我認為這個目標定位,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也不符合這樣一個巨體量大國的身份。中國的崛起,對人類的貢獻不應該是重複西方的工業文明。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人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必須是一條新文明之路,一條不是讓全球為中國埋單,而是中國要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新文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农业4.0?《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2022-1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只有土地中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说,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革新。生态农业无论从政治正确上,还是从可持续上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大规模粮食生产是否有确实的可操作性就不好说了,无论如何,粮食生产都是以从土地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农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最后的单向流转,在小农社会中可以通过自然的修复和再循环予以修复,但这种循环在今天是否还真的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所谓的 4.0 农业实际上在根上依然无法摆脱 1.0 的工业和化肥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附加的产业而已,没有质的飞跃的变革是不是称为 1.2 或则 1.5 更合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Project / 知识输出 / 学习感悟 / 书评 最近阅读了温铁军老师的新作《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和大家分享下:・温铁军老师是国内一直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也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同时也做过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独立董事,可以讲既有理论能力也有深度实践,因而他的理论非常的着眼于现实;・温老师反思了目前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战略,认为未来必须走和生态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现代化 = 工业化 + 城市化,但是也带来了诸如全球气温变暖,土壤水源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要进行反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气候对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农业大概有三种发展模式,(1)盎格鲁 - 撒格逊模式,这就是农业 1.0,这些地区都是殖民地,所以人均土地多,走上了大规模机械化的发展道路。(2)莱茵模式,即中小农场的市民农业和绿色农业。这是因为这些西欧国家随着殖民人口外流,导致人均耕地增加,慢慢形成了小农场为主的农业形态。(3)东亚模式,即中日韩为代表的原住民农业。特点是人均土地少,土地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是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殖民地农业为农业 1.0;后续大规模使用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即为农业 2.0;农业 3.0 为和第三产业结合的形态,包括了旅游,康养,教育等服务业;农业 4.0 是和互联网结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达成人类回嵌自然的目的。・中国农业是典型的原住民农业,人均土地少,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形成了三生合一的形态。同时他也是物质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未来会进一步探索社会化生态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东西方文明形成不同的视角关注温铁军教授的视频和著作是从 2020 年开始的。终于有一个能够跳出西方话语框架并且说人话(是否是真话在学术层面可以探讨,当然我认同是真话)的学者。温老的魅力在于他是运用西方的方法来批判西方的制度。本书的核心是区分了世界上几大文明在农业方面的巨大区别。主要强调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取得目前的经济成就与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发展阶段还是目前的后工业化时代,农业,特别是是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国是以消灭原住民而实现土地分配。欧洲是在大规模城市化基础上保留农业生产,形成新的绿色农业。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比较适合中国,但限制条件就是规模化以后的效果以及中国不均衡的地区发展程度。强烈建议读一读。里面基本没有经济学的图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解决农业问题,不只是解决吃饭问题,还关系 “国本”。 这不是在刻意夸大。温铁军教授在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长久以来,我们在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主义的道路上奋进,成绩瞩目,但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商业和金融资本过剩,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风险加大,更容易遭受国际波动的影响。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抓手,这就是振兴乡村,发展生态农业,让我们重新重视占中国土地面积 70% 以上的乡村地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