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人类精神的不断延续
受到吴先生书评推荐将马老的这套花了将近十八个小时《国宝 100》粗读了一遍,很过瘾。打破了我之前对于文物的恐惧培养了我对文物的兴趣。小时候跟随家人去山西博物院的时候很无聊,因为所珍藏的很多文物观赏性不是很强没有什么翡翠啊、金银啊这种好看。从小对文物就有了恐惧感,不是那么好看的文物却有那么复杂的历史。虽说我对于文物和艺术的天赋差到了极点,但挡不住人类自古以来对于艺术和精神的追求。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现在的艺术品,每一代人都会追求美,享受美的创造时刻。之前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看起来生锈腐蚀破败不堪的青铜器能够卖出上亿元的价格,一个壁画、石碑也是稀世珍宝,世人趋之若鹜一拥而上。读了这么多文物的历史故事,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群人他们对于历史的热爱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有着火一般的炙热。在他们眼中,那不仅仅是一个青铜所做的物件儿,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构建未来的基础和信心。有句话说如果想要摧毁一个民族就先摧毁它的历史,历史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代表着一个哲学问题 “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代表了我们祖先时代的那一段历史,也见证了之后时间的人类更替,有繁荣有凋敝有残忍有善良,它就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静静地注视着它们的子孙。1899 年王懿荣先生无意中在 “龙骨” 上发现了文字,从而证明并开启了对商朝文化的研究。1900 年,远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佛经洞也被世人所发现。隐藏了数千年的两大重要文化出世在中国被无数列强瓜分,中国人想要自立自强的时代。这是否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呢?两大重要文化遗产却是两个不同的人群构建的故事。甲骨文所面临的是一群热爱中国热爱古文化的学者为了探索中国古文化而孜孜矻矻勤勉不倦的故事。而佛经洞却是一群知识贫瘠、文化意识不太重的朴实农民伙同野心勃勃的外国列强导致文物外流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有它的前世今生,有着属于它独特的历史独特的道理。历史终究还是由人而构成的,我们很庆幸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守和延续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每一代人类都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足。驻足观赏那些文物的时候,无不被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被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在一个物资匮乏知识贫瘠的社会,能够将一些物件做的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彩罗汉像的每一个动作、神情仿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眼前,也怨不得文物大盗们千方百计的想要夺取它。文末再次感谢那些为文化传递而做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马未都先生为我敲开了文物文化的大门,能够让我管中窥豹,一睹国宝真容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五星推荐本书。值得阅读,每一段小故事还可以警醒读者,为读者提供立身处世的方法,引发读者思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清明上河图》作收官压轴花了两天,将这套四本的《国宝 100》快速刷了一遍,算是对几年前视频的重温。马老对于文物知识的普及功莫大焉,而且能够将文物与历史以及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件文物来讲述其背后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将历史、考古与审美结合在一起,让读者不只是单单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对于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马老的才识,每件文物的来龙去脉都是娓娓道来,其所包含的诸多深刻或沉重的历史信息更是令人叹息。这些国宝有部分流落海外,是一个遗憾,但马老更多的还是愿意以见证者的是身份来看待每一件文物。而进一步说,文物更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冷眼看着人类的得失进退。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最强王者2023 年 “五一” 期间,看完了这四本《国宝 100》。最后感慨,最强王者依旧是时间呀。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太渺小,无论是一代王者,还是芸芸众生,但最后均是长河中的一颗水滴,消失尽已。 这 100 件宝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中华历史的源头,历经几千年,历经各种沧桑,主人更易数次,但最后依旧只有物件留存下来,其他的均已成为过眼烟云。这里面的物件,虽然不能言语,但是马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因为酒杯不愿上供而失国的、比如为了渡过难关而不得不典卖的瓷器梅瓶、比如记录君王 “情话” 的丹心铁卷,我才知道君王说起情话也是让人热血沸腾、比如在一件件瑰宝上映射的人性,有爱财的、有惜命的、有大格局的、也有小家子气的… 亦如听了 100 个故事,真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